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全镜下人工韧带移植距腓前韧带(ATFL)重建治疗军事训练伤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2020年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26例因军事训练伤导致踝关节不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X线、三维CT、MRI检查了解ATFL损伤情况.关节镜下探查清理,经踝关节镜前外侧入口观察,前外侧辅助入口于腓骨远端和距骨颈... 相似文献
2.
陈贵彬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0):35-36,67
目的 探讨慢性踝关节不稳(CAI)应用踝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ATFL)结合跟腓韧带(CFL)重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9年12月于柳州市工人医院接受治疗的115例CAI患者,所有患者均在踝关节镜下进行ATFL结合CFL重建手术,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 术后6个月,115例患者AOFAS评分为(94.21±0.38)分较术前(72.36±6.12)分升高,VAS评分(1.02±0.05)分较术前(5.26±0.87)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115例患者YBT测试值为(88.46±2.09)%较术前(81.32±3.11)%升高,PAI评分(3.05±0.41)分较术前(4.78±0.93)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I应用踝关节镜下ATFL结合CFL重建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增强踝关节平衡性及稳定性,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正>踝关节损伤在临床上属于最常见的运动性损伤类型之一,约占所有运动损伤的25%[1],稳定踝关节外侧的主要结构即距腓前韧带(ATFL)、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CFL)[2]。在所有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中,ATFL撕裂伤的发生率约为70%[3]。临床上ATFL易损伤,漏诊率极高,因此,理解ATFL的解剖学特征、损伤机制对于踝关节损伤的治疗非常重要。现将ATFL的解剖学特征、损伤机制、主要影像学检查、国内外治疗的研 相似文献
4.
[ ]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自体肌腱重建的护理配合。方法:选择300例关节镜下行交叉韧带损伤自体肌腱重建的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认真评估患者身心健康,术中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手术配和。结果:在良好的护理配合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自体肌腱重建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手术时间逐渐缩短,未发生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手术室护士术前认真评估患者情况,并对病人的心理护理,精心准备器械,良好的手术配合是保证手术质量和手术安全的关键,并是提高手术效率不可缺少的部分。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才能更好的完成手术期护理配合。 相似文献
5.
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修复慢性踝关节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应用于踝关节修复重建的报道目前较少。 目的:分析运用深低温冷冻保存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修复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 方法:运用深低温冷冻保存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修复慢性踝关节不稳26例,其中跟腓韧带和距腓前韧带同时损伤或松弛18例,距腓前韧带单独损伤或松弛8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定(AOFAS)评分及Good评级评估踝关节功能,并进行患侧与健侧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后足活动度比较。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治疗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美国足踝外科协定(AOFAS)评分:同时修复跟腓韧带和距腓前韧带组,治疗前(48.4±3.7)分,治疗后(88.2±3.8)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平均提高39.8分;单独修复距腓前韧带组治疗前(50.0±6.4)分,治疗后(89.5±3.4)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平均提高39.5分。Good评级优19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6%。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结果提示应用深低温冷冻保存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治疗踝关节慢性外侧不稳,增大了腱骨接触面积,增加了骨腱愈合的概率,增强了踝关节的稳定性,其远期疗效仍待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自体腓骨长肌腱(PLT)与腘绳肌腱(HT)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桂林市中医医院2017年8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30例,20例行自体PLT重建前交叉韧带(PLT组),36例行HT重建前交叉韧带(HT组)。在术前及术后6和12个月,对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合并半月板损伤、受伤时间、体重指数(BMI)等进行分析,并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对患者膝关节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HT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长度均较PLT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6和12个月IKDC评分、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术后6和12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自体PLT重建前交叉韧带较HT重建前交叉韧带用时少、创伤小、更加美观,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术后疗效确切,可作为移植物替代HT行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早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6~80(60.75±9.54)分提高至随访时85~100(95.89±6.24)分,手术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对关节腔内干扰较小,利于重建韧带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的重新获得,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8.
9.
膝关节镜下自体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报告关节镜下采用中1/3骨-髌韧带-骨(BPTB)等长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10例,并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讨论.方法经临床及关节镜检查确诊的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10例,平均年龄22.3岁(17~26岁),取自体BPTB中1/3,关节镜下重建其ACL.术后随访时间16个月(12~20个月),参照敖英芳临床判断标准及lysholm评分评价疗效.结果临床效果优者3例,良5例,中1例,差1例.Lysholm评分术前(23.8±8.53)分,术后(88±7.48)分(P<0.01).术后3例合并膝前疼痛,其中2例接受再次关节镜手术,再次镜检证实为脂肪垫挤压综合征,均于手术后恢复.结论膝关节镜下自体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近期疗效肯定,术后恢复快,但膝前疼痛并发症的防治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0.
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运动系统常见损伤之一。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严重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功能。利用关节镜对前交叉韧带进行重建具有组织损伤小、术中定位准确、感染及黏连机会少、术后康复快、疼痛轻等优点。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已成为目前治疗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手段,在临床日益被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基于3D-CT辅助的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股骨止点的解剖性和功能性预后。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月,完成采用3D-CT辅助下ACL自体肌腱移植重建术16例,平均(32±11)岁,平均病程(41.4±46.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7±3.5)个月。术后用3D-CT观察患者股骨隧道位置,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术后3D-CT观察到股骨隧道位置良好,按照四格表测量方法,隧道中心与生理性AM和PL束连线中点接近。术前Lysholm评分总分为(66.9±6.4)分,手术后Lysholm评分总分提高至(83.5±5.3)分,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差异有显著性(t=8.25,P0.001)。结论 3D-CT辅助可准确判定ACL重建手术的解剖性,指导医生实施解剖重建,有助于患者获得良好的功能性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解剖位点中心定位重建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多屈曲角度韧带长度及意义。方法 2011年8月~2012年6月对3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施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时,分别测量前交叉韧带股骨附丽点中心对胫骨解剖附丽点中心在膝关节0°、30°、90°和120°多屈曲角度时的长度,并了解其与身高的关系。结果 解剖中心定位重建前交叉韧带不等长,前交叉韧带屈膝0°时长度与屈30°、90°和120°时差异有显著性,而屈30°、90°和120°时韧带之间长度差异无显著性。前交叉韧带屈膝0°时长度为(26.1±4.8)mm,而屈30°、90°和120°时韧带长度为(23.9±4.5)mm(α=0.05,P <0.001)。屈膝0°时韧带长度较屈30°、90°和120°时韧带长度长约2.2 mm左右。解剖中心定位重建前交叉韧带与身高有关,直线回归方程为前交叉韧带长(Y)与身高(X)的关糸:Y=-4.1097+0.039X(α=0.05,P <0.001)。结论 前交叉韧带解剖附丽点中心定位重建膝关节多屈曲角度时韧带不等长,膝关节伸直时韧带较紧张,屈膝后略有放松,各屈曲角度韧带长度无明显差异,韧带长度与身高正相关,在韧带重建定位及固定时需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在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是否保留残端的两种方法,分析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即将手术的5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 =25)和对照组(n =25)。观察组在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中采用保留残端在鞘内重建;对照组在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中清除残端。均选择自体腘绳肌腱作为移植物。术前、术后及定期随访患者进行膝关节功能(Lysholm、IKDC)的评估、膝关节的(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KT-2000测量)客观稳定性的评价及本体感觉功能的测定。结果 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3、6、9和12个月及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对比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IKDC评分对比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两组比较测量侧-侧(患侧及健侧KT-2000)的差值<3 mm,差异有显著性(P <0.05);本体感觉的角度重复试验差异有显著性(P <0.05)。术后两组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 在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术后膝关节的功能、稳定性及本体感觉恢复好,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骨道单、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64例,随机分为双束组32例和单束组32例。双束组进行单骨道双束手术,单束组进行单骨道单束手术。术前及术后12个月评价2组患者的IKDC、Tegner、Lysholm和KT-2000评分。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受伤侧别及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术后IKDC、Tegner和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KT-2000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术后的IKDC、Tegner、Lysholm和KT-2000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骨道单、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主观功能评分与客观稳定性评分无显著差异,但单骨道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手术方法简单,固定牢固,可以有效恢复膝关节前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关节镜下半腱肌/股薄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54例膝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双股半腱肌/股薄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情况,随访2年以上纳入分析。采用Lysholm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0KDC)分级评估标准和KT-1000关节测量仪测定稳定性评价疗效。结果 平均随访30.8个月,Lysholm关节评分由术前58分提高到术后95分,优良率96.3%。IKDC功能评价29例(53.7%)正常、24例(44.5%)基本正常、1例(1.8%)异常。KT-1000测定优38例(70.4%),良15例(27.8%),差1例(1.8%),平均移动度2.1mm。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双股半腱肌/股薄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方法可行,疗效确切。术后能早期康复锻炼,稳定性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以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最大限度地保护前交叉韧带的完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该科室收治的4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患者(感染组)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患者使用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颗粒关节腔内植入(硫酸钙组),20例患者使用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置管冲洗引流术(置管冲洗组),选取同一时间段正常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炎症指标变化;比较感染后,两组(硫酸钙组和置管冲洗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术后1、2和3周炎症指标变化情况,以及术后1、2、3和6周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感染组术后3或4 d,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和白细胞介素-6 (IL-6)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0~12 d,感染组CRP、ESR、降钙素原和IL-6明显高于正常情况,对照组CRP、ESR、降钙素原和IL-6均恢复正常,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解剖位单束(ASB)重建与过顶位单束(OSB)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9月该院收治的44例ACL断裂的单膝ACL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ASB重建手术22例(ASB组),采用OSB重建手术22例(OS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6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在膝关节活动度方面,ASB组无屈曲、伸直受限;OSB组1例伸直受限5°,无屈曲受限;在Lachman试验方面,ASB组均为阴性,OSB组术后Ⅰ度3例,但止点硬。两组Lachman试验阴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轴移试验阴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KDC评分、Lysholm评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IKDC评分、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ASB重建ACL,在控制膝关节旋转稳定性方面优于传统OSB重建。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Recently, the use of 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 (LARS) artificial ligament, a new graft which has several unique advantages such as no donor-site morbidity, early recovery and no risk of disease transmission which has been a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for anatomical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Growing studies suggested that the special design of the LARS ligament with open fibers in its intra-articular part was believed to be more resistant to torsional fatigue and wearing. However,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LARS artificial ligament for ankle joint lateral collateral ankl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has not been defined to date.AIM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all-arthroscopic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of ankle joint 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s with the LARS artificial ligament for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METHODSTwenty-two patients with chronic lateral instability underwent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s of ankle with LARS artificial ligament. The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score (AOFAS score) and Karlsson score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RESULTSA total of 22 patients (22 ankles) were followed up for a mean of 12 mo. All patients report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compared to their preoperative status. The mean AOFAS score improved from 42.3 ± 4.9 preoperatively to 90.4 ± 6.7 postoperatively. The mean Karlsson score improved from 38.5 ± 3.2 preoperatively to 90.1 ± 7.8 postoperatively. The mean VAS score improved from 1.9 ± 2.5 preoperatively to 0.8 ± 1.7 postoperatively.CONCLUSIONAll-arthroscopic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s with LARS artificial ligament achieved a satisfactory surgical outcome for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相似文献
19.
背景:自体肌腱移植中,末端缝合的最终拉力强度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想增加固定强度,应从改进缝合材料强度和增加缝线数目着手,但缝合针数过多,裸露线头太多,影响腱骨愈合。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韧带末端采用双锁边缝合固定的最少的必要缝合针数,以减少缝线裸露。
方法:①体外生物力学实验:将12条带髌骨的髌韧带标本分为2组,对其末端分别采用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缝合3针、5针,缝合材料为强生肌腱缝线,对样本分别进行拉伸力学检测以比较强度,探讨最佳的缝合针数和方法。②临床应用:根据体外实验结果,将改良的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临床应用于125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其中采用3针固定62例,采用5针固定63例。
结果与结论:双锁边缝合法缝合3针,缝合点固定强度达到100 N以上,5针固定强度达到110 N,两者的固定强度差别不大,但均超过缝线材料的破坏强度;且将第1针贯穿韧带缝合,不降低固定强度。125例平均随访6.4个月,无论3针固定还是5针固定均取得良好效果,患者满意率达99%,未见早期或晚期缝线断裂松脱。提示:双锁边缝合法缝合3针能达到满意的固定强度,固定可靠且能减少缝线裸露;第1针贯穿韧带,可减少缝线裸露但不降低固定强度。 相似文献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韧带末端采用双锁边缝合固定的最少的必要缝合针数,以减少缝线裸露。
方法:①体外生物力学实验:将12条带髌骨的髌韧带标本分为2组,对其末端分别采用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缝合3针、5针,缝合材料为强生肌腱缝线,对样本分别进行拉伸力学检测以比较强度,探讨最佳的缝合针数和方法。②临床应用:根据体外实验结果,将改良的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临床应用于125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其中采用3针固定62例,采用5针固定63例。
结果与结论:双锁边缝合法缝合3针,缝合点固定强度达到100 N以上,5针固定强度达到110 N,两者的固定强度差别不大,但均超过缝线材料的破坏强度;且将第1针贯穿韧带缝合,不降低固定强度。125例平均随访6.4个月,无论3针固定还是5针固定均取得良好效果,患者满意率达99%,未见早期或晚期缝线断裂松脱。提示:双锁边缝合法缝合3针能达到满意的固定强度,固定可靠且能减少缝线裸露;第1针贯穿韧带,可减少缝线裸露但不降低固定强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