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袁岸龙  李光曙  陶进勇  寇继光 《临床医学》2010,30(12):20-22,F0004
目的了解孝感市胃镜下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自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行胃镜检查的57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登记患者就诊时间、姓名、性别、年龄、内镜诊断、病理诊断,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结果行胃镜检查人群年龄30~60岁者占总人数的73.9%,41~50岁占总人数的27.7%;3月份做胃镜检查的人数最多,1、2月份最少;第二季度就诊人数最多,第一季度就诊人数最少。胃镜下最常见的五种上消化道疾病依次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发病率之比为2.8∶1。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均男性多见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息肉女性多见于男性,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糜烂性胃炎、出血性胃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糜烂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青壮年;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胃息肉好发于中老年;胃癌好发于60岁以上人群。胃溃疡最常见于胃窦,其次是胃角,贲门-胃底最少见。胃癌最常见于胃窦,其次是胃体,幽门管最少见。结论 30~60岁的壮年是孝感市胃镜检查的主要人群,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常见。年青男性好发十二指肠溃疡,中老年男性好发胃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中老年女性好发胃息肉,60岁以上人群好发胃癌。  相似文献   

2.
消化道尤其是胃恶性肿瘤,在我国及亚洲是高发病地区。消化道的癌前疾病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消化道与腺癌有关的癌前疾病1.Barrett食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Barrett食管是一种癌前疾病,在其黏膜上能看到具有杯状细胞的腺体,此为诊断Barrett食管的组织学依据[1]。2.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我国山东一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与胃癌密切相关。临朐县胃癌发病率是苍山县的15倍,在两县人群胃镜活检病理检查中发现,前者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比率(30.0%和15.1%)均显著高于后者(7.9%和5.6%)。病理学上胃腺癌癌旁组织肠化生…  相似文献   

3.
世界卫生组织将胃溃疡(GU)、胃息肉(GP)、残胃(GS)、萎缩性胃炎(GAS)、胃粘膜异型增生(ATP)和肠上皮化生(IM)列为胃癌前状态。本文将我院1987~1997年经胃镜及病理证实,两种胃癌前状态同时并存的392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旨在了解两种胃癌前状态并存与癌变的相关性,以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1临床资料392例中,男249例,女143例;年龄21.3~71岁,平均52.5岁。其中40~65岁326例,占83.2%。研究对象:胃溃疡、胃息肉、残胃等分别伴有下列三项病理检查结果之一者:①异型增生;②肠上皮化生;③萎缩性胃炎。残胃91例…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胃癌癌前状态随访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萍 《实用医学杂志》2000,16(9):753-754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癌癌前状态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分析1990年1月~1999年12月436例老年人胃癌癌前状态内镜随访资料。结果:各组老年人胃癌癌前状态的癌变发生率分别是胃溃疡5.98%,胃息肉3.31%,残胃6.90%,慢性萎缩性胃炎3.16%,胃粘膜肠上皮化生6.35%,胃粘膜异型增生11.8%。胃粘膜异型增生癌变时间最短。结论:对老年人胃癌癌前状态追踪内镜随访是胃癌早诊早治的有效措施,尤其对  相似文献   

5.
胃癌癌前期病变的唾液、胃液SIgA变化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耀光,李庆明胃癌前病变与胃癌发生有密切关系,国外资料也表明胃癌的发生率与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的发生率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一般将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残胃和伴有异型增生和/或肠上皮化生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窗超声造影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9年4月北京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106例胃窗超声造影表现,并与电子胃镜检查结果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胃窗超声造影检出胃癌49例,电子胃镜检出胃癌52例,两者诊断符合率为94.2%(49/52);胃窗超声造影检出胃溃疡15例,电子胃镜检出22例,两者诊断符合率为68.1%(12/18);胃窗超声造影检出胃息肉、胃良性肿瘤及胃炎等胃部良性疾病16例,电子胃镜检出29例,诊断符合率为55.1%(10/19)。对于胃癌的诊断,胃窗超声造影与胃镜较为一致(κ=0.742),两种检查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窗超声造影检查与病理结果相比准确率92.4%(κ=0.793)。胃部恶性疾病较良性疾病胃壁增厚明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窗超声造影在胃部疾病的诊断及胃癌的检出中具有应用价值,可作为早期筛查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功能四项在胃部疾病和胃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门诊初诊为胃病的89例患者为实验组,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胃功能四项[幽门螺杆菌(Hp)、胃蛋白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PGⅠ/PGⅡ比值)],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胃溃疡组浅表性胃炎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检出率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胃溃疡组浅表性胃炎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功能四项在胃部疾病和胃癌早期筛查中可作为重要的筛查指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6):3711-3711
世界卫生组织将癌前期病变称为癌的前兆变化,其又可分为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两个概念。癌前状态是一个临床概念,指一些发生癌变危险性增加的临床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易发生胃癌。癌前病变是一个组织病理学概念,指相应的病理变化比正常组织或其他病理改变更易发生癌变,如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肠腺化生、宫颈上皮异型增生与乳腺导管异型增生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胃功能检测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2例胃癌患者、75例胃部良性疾病患者、44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所有被研究对象均进行胃镜检查,同时行镜下活检术,并按要求抽血化验,检测胃功能相关指标: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PGⅠ/PGⅡ、胃泌素17(G17)及幽门螺杆菌(HP)。分析4组研究对象的血清胃功能指标的情况。结果 PGⅠ,PGⅠ/PGⅡ的表达,从低到高,分别是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胃溃疡组、浅表性胃炎组和对照组,且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G17低于胃溃疡组、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胃溃疡组的G17低于胃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HP阳性率低于浅表性胃炎组,浅表性胃炎组低于胃溃疡组,胃溃疡组低于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低于胃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胃功能检测能较好地区分胃部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可作为早期筛查的重要指标,且易于接受、成本低,对于检测结果阳性者,应进行胃镜下检查,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胃癌21例胃镜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内镜室1987~1998年进行胃镜检查10080例,其中21例胃癌被误诊,现将误诊情况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6例,女5例;年龄32~70岁,平均50岁。21例中胃窦癌4例,胃角癌3例,胃体大弯癌3例,胃体小弯癌4例,胃底癌7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印戒细胞癌5例,腺癌16例(其中10例为低分化腺癌)。1.2 误诊情况 首次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2例,急性胃粘膜病变3例,胃息肉1例,胃溃疡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例。2 讨论本…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胃癌前病变血清和胃液中糖类抗原72-4(CA72-4)、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差异.方法 采用胃镜获取胃癌患者、癌前病变(包括胃溃疡、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及良性病变患者的胃液和组织学标本,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将83例患者分为胃癌组12例,癌前病变组44例,良性病变组(对照组,多为慢性浅表性胃炎)27例;同时采集患者静脉血,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ECLIA)分别检测血清和胃液内CEA、CA72-4和CA19-9的水平.结果 胃癌、癌前疾病、对照组胃液中CA72-4、CA19-9、CEA 的浓度显著高于血清(P<0.05);癌前病变组和良性病变组3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胃液中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测定胃液中的CA72-4、CA19-9、CEA等肿瘤标志物较血清测定更有利于胃癌前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追踪.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对胃癌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对36例非萎缩性胃炎、39例胃溃疡、31例萎缩性胃炎及42例胃癌患者血清PG1、PG2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 非萎缩性胃炎组、胃溃疡组、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中血清PG1水平及PG1/ PG2比值(PGR)逐渐降低,以胃癌组降低最为明显,显著低于其他三组患者(P〈0.01),胃溃疡组血清PG2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1),其他三组血清PG2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PG1〈70 μg/L,且PGR〈3.0为判断界值,其诊断胃癌的敏感性为78.6%,特异性为85.8%.结论 血清PG1及PGR明显降低可作为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一项血清学诊断指标,对于提高胃癌早期诊断率和早期治疗率,从而降低病死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血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及胃泌素17(G-17)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医院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268例住院的胃癌(胃癌组19例)、癌前病变(癌前病变组126例)及非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组123例)患者,癌前病变组又分为萎缩性胃炎组(34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组(86例)、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组(6例)三个亚组,采取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各组外周血G-17水平,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外周血PGⅠ、PGⅡ,比较其差异,并评估PGⅠ、PGⅡ和两者比值(PGR)及G-17与胃癌及癌前病变风险的相关性。结果三组中的PGⅠ、PGR、G-17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胃癌组的PGⅠ、PGR水平较非萎缩性胃炎组、癌前病变组减低,G-17值较非萎缩性胃炎组、癌前病变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PGⅡ水平在癌前病变组三个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示,PGⅠ筛选胃癌的最佳截断值为59.06 ng/ml,其特异度及灵敏度分别为57.9%、86.0%;PGR筛选胃癌的最佳临界值为7.61,其特异度及灵敏度分别为78.9%、69.6%。PGⅠ和G-17联合筛查胃癌的灵敏度及特异度为88.0%、68.4%;PGⅡ联合G-17筛查胃癌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9%、63.2%;PGR联合G-17筛查胃癌的灵敏度及特异度为62.7%和89.5%。结论PGⅠ、PGR可作为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指标,PGⅠ、PGⅡ、PGR分别与G-17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价值,但在与萎缩性胃炎是否伴有肠化及异型增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及其比值(PCR)在胃癌筛查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检测80例胃癌、70例萎缩性胃炎、90例胃溃疡、80例浅表性胃炎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PGⅠ、PGⅡ含量,计算PGR。结果 PGⅠ在胃癌、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浅表性胃炎和健康对照组的含量分别为(38.61±8.47)、(43.16±8.88)、(63.00±13.42)、(48.10±4.62)和(56.21±7.6)ng/mL,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PGⅠ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PGⅡ的含量分别为(12.37±6.13)、(13.01±5.17)、(15.21±7.3)、(8.02±4.03)和(10.89±3.81)ng/mL,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PGⅠ和PGⅡ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50%、72.85%,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血清PGⅠ和PGⅡ的测定为早期胃癌和萎缩性胃炎筛查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在胃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检测20例浅表性胃炎、20例萎缩性胃炎、20例胃溃疡及68例胃腺癌患者的血清PGⅠ和PGⅡ含量,计算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并结合病理和病情分期进行比较和ROC曲线分析。结果胃腺癌组患者血清PG I含量和PGR显著低于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和胃溃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溃疡组患者PG Ⅰ含量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和胃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萎缩性胃炎组患者血清PGⅠ含量和PGR也较浅表性胃炎组和胃溃疡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胃溃疡组和胃腺癌组患者的血清PGⅡ含量基本保持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此外,血清PGⅠ含量和PGR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961和0.963(P均<0.05);胃腺癌患者PGR水平与胃腺癌分化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血清PGⅠ含量和PGR对胃腺癌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长春地区慢性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本地区慢性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状况调查,了解本地区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阐明其与慢性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H.pyloriIgG抗体及CagA抗体;采取胃粘膜活检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调查H.pylori感染情况,分析其与各种疾病的关系。结果1180例慢性胃病患者H.pylori感染率为67.11%,复合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感染率分别为90.9%、84.57%、83.96%和80.24%。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和胃息肉患者血清Hp-CagA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0.05)。结论本地区慢性胃病患者H.pylori感染率高与多数地区的普通人群,H.pylori感染者尤其是CagA阳性者,更易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  相似文献   

17.
The results of endoscopic diagnosis and case follow-up of 686 patients with precancerous gastric conditions usually identified as a risk group (chronic gastritis, polyps, peptic ulcer, conditions following distal stomach resections) have shown that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s of epithelial dysplasia of gastric mucosa indices of cancer detectability significantly exceeded those in similar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without symptoms of epithelial dysplasia. They were 22.0 +/- 2.5% and 2.5 +/- 0.8%, respectively; indices of stage I stomach cancer detectability were 9.9 +/- 1.8% and 0.2 +/- 0.2%, respectively. Patients with precancerous stomach disease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epithelial dysplasia found in their gastric biopsies,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a risk group, and these changes of gastric mucosa must be regarded as the main criterion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such a group.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联合幽门螺杆菌(Hp)抗体检测诊断胃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该院消化内科治疗并行胃镜检查的1800例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根据病理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胃黏膜正常)999例、萎缩性胃炎组758例、胃癌组43例。采集所有研究对象血液标本,并检测血清PGⅠ、PGⅡ及Hp抗体水平。对比3组患者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PGR)及Hp抗体。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分析PG单独及联合Hp抗体预测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的准确率。对各项指标预测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最佳临界值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血清PGⅠ、PGR的表达在对照组、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中呈逐渐下降趋势,3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患者血清PGⅠ、PGR表达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PGR表达低于萎缩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IgG阳性率由低到高分别为对照组(32.53%)、胃癌组(65.12%)、萎缩性胃炎组(74.6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G单独及PG联合Hp抗体检测对萎缩性胃炎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7.8%和81.8%,对胃癌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2.1%和76.7%。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GⅠ诊断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83.24、63.55μg/L,AUC分别为0.81、0.72(P<0.05)。PGR诊断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4.13、3.53,AUC分别为0.67、0.63(P<0.05)。结论PGⅠ、PGR可作为胃癌的病情变化指标,PG与Hp抗体联合检测可作为胃癌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李晓琴  杨力  杨芝红 《临床荟萃》2010,25(23):2029-2032
目的 对胃镜及普通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例,进行DNA倍体多参数测定,探讨其结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意义,并验证胃镜下取材的准确性及可靠性.②研究DNA倍体多参数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揭示胃癌的发生机制.方法 ①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对胃镜下表现为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可疑癌前病变的胃黏膜组织及胃癌术后标本做出病理诊断.②用流式细胞术对上述标本进行DNA倍体、DNA含量(DI值)、S期指数(SPF)、增殖指数(PI)分析.结果 ①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可疑癌前病变65例;病理结果: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27例,伴不典型增生18例,病理证实癌前病变率69.1%.②DNA异倍体、DI值、PI、SPF阳性率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均呈增高趋势,胃癌组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典型增生与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①DNA含量和倍体变化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即已出现,其出现率随胃黏膜病变的加重而升高②DNA含量和倍体变化出现在病理形态学改变之前,可做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预警性指标,弥补胃镜及普通病理诊断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