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马替尼的应用使很多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获得了长期生存,但是CML的BCR-ABL1融合基因激酶区突变(kinase domain mutation,KDM)会造成耐药.KDM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是随机出现的.带有不同KDM特征的白血病克隆有一定的演变规律.在伊马替尼用药期间,耐药程度较高的突变细胞容易发展为优势克隆.建议在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时,除了努力发展下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外,还可考虑用传统药物来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2.
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期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号和22号染色体相互易位产生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几乎在所有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出现,BCR-ABL编码的蛋白具有持续增高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使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急变期是CML的晚期,在此期间常常出现其它附加染色体和分子的改变。大量研究表明,BCR-ABL基因与其他失调的基因共同作用并异常激活下游的信号传导通路,促进了疾病的进展。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对大多数慢性期CML患者治疗效果显著。IRIS5年的临床试验显示:用伊马替尼治疗的98%患者达血液学完全缓解,92%患者达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87%患者达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然而,仍有少数慢性期和大多数进展期患者用伊马替尼治疗疗效欠佳。在耐药机制的研究中发现ABL激酶区点突变与临床耐药关系密切。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改善伊马替尼耐药,本文就急性变的分子机制、伊马替尼耐药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骨髓增殖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主要为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易位形成Ph,从而产生BCR-ABL融合基因。该融合基因编码产生的BCR-ABL融合蛋白具有高酪氨酸激酶活性~([1])。针对CML分子发病机制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将CML的治疗带入了分子靶向治疗阶段,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目前临床常用的TKI类药物有伊马替尼、尼洛替  相似文献   

4.
第一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伊马替尼(Imatinib)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慢性期的一线标准治疗.伊马替尼通过直接靶向作用于Bcr-Abl激酶,极大改善了CML病程.近期,第二代TKIs药物尼洛替尼(Nilotinib)和达沙替尼(Dasatinib)又被美国FDA批准为CML的一线治疗.本文主要就CML一线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讨Lyn激酶在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性白血病(CML)中的作用。76例CML患者分为初治组、伊马替尼耐药组和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组,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Lyn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各组患者Lyn的表达差异,分析Lyn与I临床特征、BCR/ABL融合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结果表明,76例CML均表达Lyn;伊马替尼耐药组Lyn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初治组及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组(P〈0.05),初治组和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组的Lyn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Lyn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平均血红蛋白水平、平均血小板计数、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和脾脏大小无明显相关(P〉0.05),但与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相关(P〈0.05)。Lyn表达与BCR/ABL融合基因定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10例伊马替尼耐药的CML中,1例患者存在t(6;22)和t(2;9)改变,与Ph染色体共存,其余9例患者仅存在Ph染色体改变。结论:CML患者和正常人骨髓细胞均表达Lyn,Lyn在伊马替尼耐药的CML中表达明显增高,Lyn高表达与CML患者初诊时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相关。  相似文献   

6.
高三尖杉酯碱(HHT)以持续静脉滴注疗效为最佳,半合成和人工合成HHT每日二次皮下注射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理学与持续静脉滴注相当.HHT的主要作用机制是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与抑制蛋白合成,并能直接抑制P210BCR-ABL蛋白的表达.HHT单用或与其他药物联用是初诊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和α-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期晚期CML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加用HHT可使部分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疗效处于平台期的CML患者获得疗效,对伊马替尼耐药尤其是T315I突变CML患者,HHT也是有效的补救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伊马替尼通过选择性地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高酪氨酸激酶活性,成为第一个瞄准慢性髓系白血病(CML)致病原因的小分子靶向药物[1-2].最新伊马替尼国际随机研究(IRIS)[3]显示伊马替尼应用于CML慢性期患者,8年总体生存率已达到85%,无事件生存率达81%.然而仍有15% ~25%的患者发生伊马替尼原发或继发耐药[4-5].引起伊马替尼耐药的机制主要包括伊马替尼血药浓度的差异,bcr-abl基因的突变、扩增,肿瘤细胞的药物转运和外排系统,肿瘤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的异常,以及干细胞的休眠等[6].近年来,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对其临床疗效的指导意义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就伊马替尼血药浓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一线治疗进展及选择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累及多能造血干细胞的获得性疾病,而伊马替尼的问世给CML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近些年来,伊马替尼耐药和不耐受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而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对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并有逐渐取代伊马替尼成为一线治疗的趋势,国际上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试验来评价其作为一线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诊断和微小残留病(MRD)监测中,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O-PCR)的应用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染色体G显带、FISH和RO-PCR技术对46例CML初发慢性期(CP)患者进行核型分析、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并对伊马替尼、羟基脲和干扰素治疗后进行追踪观察.结果①46例CML初发患者Ph染色体均为阳性,其中1例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均阳性,阳性细胞平均数为(92.20±7.80)%;RQ-PCR检测BCR-ABL/ABL的平均值(68.18±26.67)%.②46例患者随访时间6~24个月,其中17例采用伊马替尼治疗,27例羟基脲治疗,2例干扰素治疗.随访期间,7例出现附加染色体异常,同时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均为阳性(82%~100%),RQ-PCR检测BCR-ABL/ABL值为(51.10±16.30)%,并于0~12个月内进入加速期或急变期.其余39例患者(包括伊马替尼治疗组16例,羟基脲和干扰素治疗组29例),伊马替尼治疗组FISH检测仅4例为阳性(1.0%~5.0%),RQ-PCR检测BCR-ABL/ABL转录本相对平均值(0.10±0.08)%,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羟基脲和干扰素治疗组FISH检测均阳性(79%~100%),BCR-ABL/ABL转录本相对平均值(53.65±12.60)%,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结论 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RQ-PCR能够有效提高CML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后MRD的监测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iR-149-5p,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3-Phosphoglycerate dehydrogenase,PHGDH)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伊马替尼(Imatinib,IM)耐药和糖酵解活性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CML细胞K562、伊马替尼耐药的CML...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急变期原代细胞药物敏感性及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表达的影响。采用MTT法观察伊马替尼单用与联合硼替佐米对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急变期原代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与P170糖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XIAP基因表达。结果表明,伊马替尼及硼替佐米单药对单个核细胞均表现出抑制作用,且呈时间-剂量依赖;联合5、10 nmol/L硼替佐米能明显增强单个核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硼替佐米作用后细胞凋亡明显增高,同时P170糖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耐伊马替尼CML急变期原代细胞高表达XIAP基因,硼替佐米作用后其表达下调。结论:硼替佐米可抑制白血病原代细胞并提高其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硼替佐米可能通过抑制XIAP的表达从而增加凋亡,这为扩展硼替佐米在临床上治疗CML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增殖性疾病。95%以上的CML患者可检测到特征性的费城(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该融合基因编码一种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蛋白,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使造血干细胞发生异常转化而导致CML的发生[1]。伊马替尼是治疗CML的一线药物,但随着伊马替尼的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时间的推  相似文献   

13.
儿童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一种罕见的骨髓增殖性肿瘤,年发病率为(0.6~1.2)/100万,特征为9号与22号染色体易位产生Ph染色体,即t(9;22)(q34;q11),该染色体在分子水平上形成BCR-ABL融合基因。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能有效地抑制BCR-ABL激酶底物中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使该酶失活,通过阻止一系列的信号传导进而引起BCR-ABL阳性的细胞凋亡。其问世彻底改变了CML的治疗模式,也极大改善了CML患者的预后,CML患儿一线伊马替尼治疗的5年总生存率可达97%,预期寿命与正常人群相近[1-3]。  相似文献   

14.
伊马替尼(商品名格列卫)是目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一线药物.伊马替尼的临床应用可以使65%~85%的CML患者达到完全的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主要分子反应(MMR)率为40%~70%,完全分子反应(CMR)率为10%~40%[1],但有部分患者对伊马替尼耐药,根据耐药发生的时间可以分为原发耐药(又称外源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内源性耐药).前者表现为初始治疗无效;后者表现为获得理想反应后失效.  相似文献   

15.
Bcr-Abl酪氨酸激酶的活化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发病关系密切,伊马替尼作为Bcr- Abl激酶抑制剂可使CML缓解,但目前伊马替尼耐药的病例日渐增多。BMS-354825作为Src/Abl双重抑制剂,可对伊马替尼耐药的病例产生良好效果。本文就该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伊马替尼是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有效的药物,但其耐药性的产生以及微量残留病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伊马替尼的疗效.耐药性的产生与几种不同的机制有关,其中包括Abl激酶区域的突变,BCR-ABL的过表达,代偿性的PI3K/Akt/mTOR通路的激活[1-2].  相似文献   

17.
高三尖杉酯碱(HHT)是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生物碱,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其不良反应较其他抗恶性肿瘤药物低。然而,伊马替尼(IM)治疗CML的显著疗效让HHT逐渐被遗忘。如今,学者们发现,HHT对于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患者有临床疗效,从而使HHT再次受到了重视。本文对HHT治疗IM耐药的CM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伊马替尼治疗早期BCR-ABL转录本水平的预后价值,为CML患者早期预后评估和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51例接受伊马替尼—线治疗CML慢性期(CML-C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不同BCR-ABL转录本水平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率及总体生存(OS)率,并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 伊马替尼治疗3个月BCR-ABL转录本>10%组(92例)、>1%~10%组(94例)、≤1%组(65例)的PFS率分别为53.3%、71.3%、86.2% (P<0.05),OS率分别为92.4%、96.8%和93.8% (P>0.05).伊马替尼治疗后6个月时BCR-ABL转录本>10%组(22例)、>1%~10%(50例)组、≤1%(110例)组PFS率分别为27.3%、66.0%和82.7%(P<0.05),OS率分别为86.4%、94.0%、10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个月及6个月BCR-ABL转录本水平为影响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伊马替尼治疗3个月及6个月BCR-ABL转录本水平对CML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接受尼罗替尼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35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CML患者接受尼罗替尼治疗,400 mg,口服,每日2次,评估其疗效、不良反应、总体生存和疾病进展情况.结果 35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小耐受的CML患者,中位尼罗替尼治疗时间1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尼罗替尼治疗相关的非血液学小良反应多为1~2级,主要为胆红素升高(76%)和皮疹(46%).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37%)、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贫血(均为26%).患者大多可耐受.进展期(包括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的3~4级血液学不良反廊发牛率明显高于慢性期.35例接受尼罗替尼治疗的患者中,CML慢性期患者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为38.5%,明显高于进展期患者(22.2%).达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的中位时间为3个月.进展期患者发生疾病进展的比例明显高于慢性期.18个月预期总体生存率为(93.5±1.0)%.结论尼罗替尼为对伊马替尼耐药和不耐受的CML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并安全的治疗于段.尼罗替尼治疗慢性期CML更为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接合物蛋白(CRKL)的磷酸化水平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筑巢式PCR扩增ABL激酶区序列、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CML患者不同时期52份骨髓标本ABL激酶区点突变、BCR-ABL基因转录水平、CRKL磷酸化水平,分析CRKL磷酸化水平与前两者的关系.结果 15例伊马替尼耐药患者中6例(40.0%)检测到ABL激酶区点突变,涉及四种类型氨基酸的改变,分别为Y253H 1例、E255K 1例、T315I 3例、F317L 1例,其中2例(T315I、Y253H)处于急变期,3例(E255K、T315I、F317L)处于加速期,1例(T315I)处于慢性期.初诊组BCR-ABL mRNA水平高于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组(P=0.01);伊马替尼耐药组BCR-ABL mRNA水平高于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组(P=0.03);伊马替尼耐药组BCR-ABLmRNA水平与初诊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伊马替尼耐药组与初诊组磷酸化CRKL阳性细胞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MFI)均明显升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5.130;P=3.178);但初诊组较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组患者显著增高(P=0.000;P=0.01),伊马替尼耐药组较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组患者显著增高(P=0.000;P=0.02);磷酸化CRKL阳性细胞百分率、MFI与BCR-ABL mRNA表达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210BCR-ABL主要底物CRKL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是快速便捷的检测CML患者酪氨酸激酶活性的方法,CRKL磷酸化水平可作为评价伊马替尼治疗CML的疗效指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daptor protein CRKL phosphorylation level( p-CRKL)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 treated with imatinib. Methods ABL kinase domain was amplified by nested RT-PCR, domain point mutations analysis by direct sequencing, BCR-ABL mRNA level by real time-PCR, and p-CRKL level by flow cytometry in 52 bone marrow samples from 35 CML patients,and the relationship of p-CRKL level with ABL kinase domain mutation and with BCR-ABL mRNA level was analyzed. Results In the 15 imatinib-resistant patients, ABL domain point mutations were detected in 6 with 4 types of nucleotide substitutions: T315I ( n = 3 ), Y253 H ( n = 1 ), E255 K and F317 L. The incidence of mutations in disease chronic phase ( CP), accelerated phase (AP) and blast phase (BP) was 25.00%,40.00% and 30.00%, respectively. The BCR-ABL mRNA level in newly diagnosed CML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imatinib-responded patients (P =0.01 );and so did in imatinib-resistant patients than in imatinib-effective patients ( P = 0. 03 ). The level of BCR-ABL mRNA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newly diagnosed CML and imatinib-resistant patients. p-CRKL%, MFI showed a high degree of phosphorylation in newly diagnosed CML and imatinib-resistant patients(P = 5.130; P = 3.178 ). The level of p-CRKL % and MFI in newly diagnosed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imatinib responded group( P = 0.000; P = 0.01 ) and also higher in imatinib-effective group than in imatinib-resistant group (P = 0. 000; P = 0. 02 ). There was a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vel of BCR-ABL expression and p-CRKL % ( and the MFI of p-CRKL)( P < 0. 05 ). Conclusion It seems that p-CRKL detection might be helpful in predicting imatinib treatment outc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