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黄对家兔阴虚热盛证型发热的解热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地黄对家兔阴虚热盛证型发热的解热作用。方法:采用速尿和大肠杆菌内毒素复制家兔阴虚热盛证动物模型,通过测定造模、给药前后体温、血浆cAMP含量、cAMP/cGMP比值以及外周血象的变化,研究地黄对家兔阴虚热盛证型发热的解热作用。结果:地黄水提液可显著降低阴虚热盛证型家兔发热高峰值,并缩短发热时间;抑制阴虚热盛证型发热家兔血浆cAMP含量过高及cAMP/cGMP比值升高;有改善阴虚热盛证型发热家兔血浆白细胞急剧降低和升高的趋势。结论:地黄水提液对家兔阴虚热盛证型发热有显著性的解热效应,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阴虚热盛证型发热的发热介质cAMP过高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郁证发热属内伤发热范畴。临床若不辨标本,见热投凉,易犯虚虚实实之戒,致病势缠绵,经久难愈。本文将郁证发热分气郁发热、火郁发热、血郁(瘀)发热、湿郁发热、食郁发热五个证型,对每一证型之病因病机,临床主要表现及治法方药,结合前贤论说及个人心得体会逐一进行了论述,并附笔者验案以为佐证。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选读》教材认为第96条之“往来寒热”属于少阳病症,表现为发热恶寒交替。通过进一步研读《伤寒论》原文,笔者认为第96条所论为柴胡证。在《伤寒论》中,柴胡证不同于少阳证,而是太阳病的变证,主要症状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基本病机是表寒里热。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病机为胆火上炎。往来寒热是柴胡证之热型,体现了柴胡证“半在里半在外”的病位及太阳病渐趋阳明病的病势。往来寒热并非“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而是患者在持续发热状态下,时感恶寒、时觉恶热,恶寒与恶热交替而作。太阳病向阳明病的传变存在着发热恶寒→往来寒热→发热恶热的热型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癌性发热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癌性发热的机理十分复杂,临床上常分为虚证和实证。治疗可分为肝气郁滞、阳明腑实、痰湿郁热、血瘀血热、阴虚发热、气虚发热、阳虚发热等证型辨治。但临床辨证不一定是某一个证型,可能是多个证型的叠加,必须辨明虚实,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李佩文教授认为肿瘤性发热的热型特点为午后发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病机,兼以气虚、血瘀、精亏之证。受"清骨散"启发,以清虚热、消骨蒸之法,拟清热消蒸汤,治疗肿瘤性发热。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标本同治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模态是逻辑思维"判断中主项和谓项之间的联系样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涉及的是狭义模态,是指"象必然性、实然性、或然性、偶然性等判断的性质"。辨证论治治疗效果(主项)的判断,是或然性质的判断(谓项)。所以,我们称它是模态效应。一、辨证论治模式及其效应辨证论治的基本模式是"同证同治"、"有是证用是药,证变治亦变,药随证出,随证施治,不拘泥于某病用某方"。例如,临床只要见"发热汗出"等"营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联系。方法:20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并记录不同证型患者之间空腹血糖的数值、血脂中(TC、TG、LDL、HDL)的数值、血清中C-反应蛋白的含量,最后统计分析。结果:(1)证型比较:阴虚发热(145例)人数明显高于阴阳两虚型(26例)、气阴两虚型(29例);(2)空腹血糖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发热型、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阴虚发热型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与"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阳两虚型和气阴两虚型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反应蛋白含量的比较:不同证型患者C-反应蛋白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阴虚发热型、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阴虚发热型患者C-反应蛋白量与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阳两虚型和气阴两虚型患者C-反应蛋白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脂成分的比较:患者血脂中TC、TG、LDL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发热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而HDL的含量却相反,不同证型的患者血脂中TC、TG、LDL、HDL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糖尿病患者主要以阴虚发热为主。(2)血糖升高的水平、血脂成分含量(TC、TG、LDL、HDL)的改变、血清中C-反应蛋白含量的变化都与阴虚内热密切相关,并且不同证型之间的含量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8.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原方由桂枝、生姜、甘草、大枣、麻黄、附子、细辛等7味药组成.此方可视为主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之桂枝去芍药汤与主治"少阴证,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功能温阳散寒、顺接太阳与少阴,尤对假热真寒、表热本寒之证有效.此类证型在肿瘤患者中并不鲜见,现结合病例将我们运用此方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增液口服液治疗外感发热阴津亏损证和阴津亏损证之便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口服增液口服液 ,一日 3次 ,每次 2 0ml ,1周为 1个疗程。结果 中医证候疗效治愈率为 3 0 2 5 %,愈显效率为 5 7 49%,总有效率为 87 19%;两型中医证候疗效相似 ,治后各主要症状均有非常显著性改善。安全性检测表明 ,无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 本品治疗外感发热阴津亏损证和阴津亏损证之便秘患者 ,疗效确切 ,安全无毒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叶霈智 《天津中医药》2009,26(5):378-378
中医治疗癌性发热,归属"内伤发热"范畴,一般分为"气血亏虚"、"阴虚发热"、"毒热炽盛"、"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气虚发热"等证型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1.
柴葛葱白汤乃辛平发汗之剂,主要适应于寒热中间证型,即风寒、风热均不典型者。本方适当加减变化,对风寒、风热二证亦能兼治,且具有很满意的疗效,尤其适用于发热较高的患者,实为治疗外感发热简便有效之方剂。  相似文献   

12.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熟附子、细辛3味药物组成,原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少两感证.笔者临证用此方加味治疗感寒致痛病症颇有效验,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术后发热是外科常见的临床症状,西医认为其是由于术口感染、短期吸收热及肺部炎症感染等原因所致。中医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特征,将术后发热归属于"伤后发热""内伤发热"范畴。现代医学将术后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本文旨探讨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中医证型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李东垣的"阴火"说,只是脾胃虚衰、元气不足之发热的解释工具。根据李东垣的著述是难以厘清"阴火"与各种火的关系的。李东垣的贡献在于中气不足而生寒热的发现以及有效治疗方法的提出。并指出在甘温除热法中并不忌用苦寒之品。《内外伤辨惑论》的"内外伤十三辨"所辨之证,有不少与临证不相合。  相似文献   

15.
妇科病术后发热主要由气、血、痰、湿等郁滞化热,以及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发热而致,此类发热往往伴有气郁、血瘀、湿停、痰凝及气虚、血虚、阴虚等证侯。中医药治疗妇科病术后发热,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并根据证候泻实补虚,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益气养血、滋阴清热等为治疗大法。湿热内阻证、阴(血)虚发热证及正虚邪侵证等为临床常见证型。湿热内阻证药用苍附导痰汤加减,阴(血)虚燥热证药用一阴煎加补中益气汤加生化汤加减,正虚邪侵证药用参苏饮加减,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16.
潮热浅析     
高凤  舒惠荃 《河北中医》2009,31(3):380-381
潮热是发热疾病中的一种热型,指发热如潮而有定时之证。很多人一见潮热便只知阴虚潮热,殊不知古往今来,对潮热病因病机就有各种记载,提出的有阴虚潮热、阴盛潮热、阳明日晡潮热、少阳潮热、气虚潮热、湿热潮热、瘀血潮热和阳虚潮热等。  相似文献   

17.
陈若雨  窦鹏 《河南中医》2015,35(2):224-226
目前主流观点将痤疮分为肺经风热证、肠胃湿热证、痰湿瘀滞证三个证型,在各种证型中分析多从"热""火"而论,关于痤疮与卫气的关系少有阐述。作者认为"阳郁"是贯穿痤疮发病不同阶段、不同证型的主线,"郁"是痤疮之关键,"卫气闭郁、郁而化热、火毒凝滞、痰瘀互结"是痤疮的根本病机。  相似文献   

18.
梳理"血虚发热"这一传统命题的发生机制,阐发了对阴阳失调及相关概念、证候研究、内伤发热等问题的思考。认为阴阳失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教材概念应当明晰,证候研究应该结合体质学说,内伤发热重在调理气机。  相似文献   

19.
<正>肺炎喘嗽是以气喘、咳嗽、咳痰痰鸣、发热为主症的肺系疾病,虽然本病名最早见于清代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但是中医学对本病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如《素问·咳论》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灵枢·五阅五使》曰:"故肺病者,喘息鼻张。"《素问·通评虚实论》有"乳子中风热,喘鸣息肩者"。临床上笔者发现有部分患儿证属肺脾气虚型,表现为痰喘较重而无发热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收集2003~2012年慢性盆腔炎的文献资料,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文献信息调研,论述慢性盆腔炎的中医常见证型分布及常见证型的主要临床症状。结果:分析得出湿热瘀结证和气滞血瘀证为慢性盆腔炎主要证型,各证型均可见到下腹痛、腰骶痛、带下量多、月经不调等症状。结论:慢性盆腔炎的中医基础证型有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血瘀肾虚证、寒湿瘀滞证、气虚血瘀证等,为本虚标实之证,这些证型的分布规律体现了慢性盆腔炎的基本病机;各证型临床症状均有"瘀"的临床表现,说明瘀血内阻贯穿疾病的始终,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