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联合窄谱成像与色素内镜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74例患者,术前分别行白光内镜、放大内镜联合窄谱成像、色素内镜等检查食管,对所有放大内镜联合窄谱成像阳性或色素内镜阳性部位均取活检.以ESD后的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比较放大内镜联合窄谱成像结果和色素内镜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对评估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临床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BM、CNKI、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6年2月,全面收集有关ME-NBI评估食管癌浸润深度相关的研究。根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并按诊断试验评价标准(QUADAS)系统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数据,采用Stata 12.0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文献,提取出7组数据,包括319例患者的366例病变进行合并分析。ME-NBI评估早期食管癌的敏感度(Se)为93.8%[95%可信区间(95%CI):0.886~0.967)],特异度(Sp)为75.2%(95%CI:0.658~0.827),阳性似然比(LR+)3.779(95%CI:2.685~5.318),阴性似然比(LR-)0.083(95%CI:0.044~0.155),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下面积(AUC)0.80(95%CI:0.770~0.840),诊断比值比(DOR)45.658(95%CI:21.006~99.240)。结论 ME-NBI对评估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作为临床术前诊断黏膜内癌的有效工具,对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ME-NBI)技术对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筛选自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常规内镜下发现食管黏膜或胃黏膜隆起、凹陷、颜色改变等异常表现的患者210例。行常规内镜检查联合ME-NBI技术、放大染色(ME-SE)技术对可疑病灶进行观察分析并取活检做病理分析。结果 ME-NBI模式下发现反流性食管炎、息肉等癌前病变96例,早期食管癌7例,胃炎、息肉、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84例,上皮内瘤变14例,早期胃癌9例。ME-SE模式下发现食管癌前病变99例,早期食管癌4例,胃癌前病变89例,上皮内瘤变12例,早期胃癌6例。ME-NBI技术对早期食管癌、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ME-SE技术(P均<0.05);ME-NBI检查诊断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系数为0.915,高于ME-SE检查诊断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Kappa系数0.806。结论 ME-NBI技术表现出较高的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对早期食管癌与胃癌的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窄带成像放大内镜(ME-NBI)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指导靶向活检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10月-2017年12月经普通白光内镜(C-WLI)检查发现食管黏膜早期病变并取得病理的患者纳入研究,进一步行ME-NBI精查并指导靶向活检,有一次病理诊断阳性者即行内镜下治疗。以内镜下切除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内镜指导病理的诊断准确度。结果 (1)研究共纳入91例患者,其中4例术前病理均为黏膜炎症,未行内镜下治疗,余87例均行内镜下切除,C-WLI指导病理、ME-NBI靶向病理与术后病理比较,总体符合率由18.39%(16/87)提高为88.50%(7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诊断,ME-NBI靶向病理与C-WLI指导病理的灵敏度分别为92.18%和33.33%,准确度分别为91.67%和60.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ME-NBI通过观察毛细血管袢(IPCL)变化可以评价病变浸润深度,对术前评估起到指导性作用。结论对于早期食管癌的诊断,ME-NBI指导靶向病理结果明显优于C-WLI指导病理,故ME-NBI内镜可作为早期食管病变精查和评价病变浸润深度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技术( NBI)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白光和NBI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记录病变的大小、范围,同时进行NBI分级.最后应用1.2%碘液进行全食管染色,记录碘染色阳性部位大小、范围,并进行碘染色分级.对所有NBI阳性及碘染色阳性部位均取活检.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将其他检查结果与之作对照.结果 ①应用白光、NBI模式及碘染色检查60例患者中共发现86个病变.其中白光模式下,高年资和低年资内镜医师对病变检出率分别为79.1%(68/86)和65.1%(56/86);应用NBI模式及碘染色后两位医师对病变的检出率相同,NBI模式均为86.0%(74/86),碘染色均为90.7%.②高级别黏膜内瘤变均主要表现为NBI Ⅰ级(79.1%)和碘染色Ⅰ级(84.7%),低级别黏膜内瘤变主要 表现为碘染色Ⅱ/Ⅲ级(78.0%).结论 与白光模式相比,NBI模式与碘染色均可增强病变的可识别性,能清楚显示病变轮廓和形态.能提高平坦型微小黏膜病变的检出率,同时也有效提高活检的准确性.操作方便,易于推广应用.NBI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与卢戈氏液染色内镜(LCE)在早期食管癌(EEC)内镜切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评估LCE能否被NBI-ME取代。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市第二医院拟行内镜下治疗的EEC病例59例,分别用NBI-ME和LCE突显病变黏膜境界、预判病理分型,结合术后的最终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NBI-ME判断病变境界较清晰和非常清晰的比例为64.4%(38/59),低于LCE的91.5%(54/59),Kappa=0.2080.4,P=0.0060.01,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差。NBI-ME预判病理分型与术后病理一致性检验提示Mc Nemar值为5.397,P=0.3690.05,Kappa=0.4290.4,P=0.0000.01,提示两者一致性尚可。LCE预判病理分型与术后病理一致性检验提示Mc Nemar值为4.533,P=0.4750.05,Kappa=0.2860.4,P=0.0010.01,提示两者一致性较差。结论虽然NBI-ME在预判EEC病理分型方面与术后病理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且优于LCE的预判结果,但在清晰显示病变境界方面,LCE仍有明显的优势。NBI-ME尚不能取代LCE。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普通胃镜对172例患者行常规内镜检查,采用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对黏膜有可疑病变的区域进行靛胭脂染色并放大观察,分别在病变活动区域取活检标本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观察病变轮廓方面,内镜窄带成像技术与染色内镜或普通内镜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最清晰,尤其是对于局灶性浅表性病变的观察;对于胃小凹的形态观察,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或染色内镜均优于普通内镜;在对胃黏膜微血管的观察中,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具有绝对优势.172例中发现早期胃癌4例,重度异型增生3例,中度异型增生7例,轻度异型增生15例.可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模式下观察到6种胃小凹形态类型,早期胃癌主要表现为Ⅵ型,异型增生主要表现为V型及Ⅳ型.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放大内镜下2例早期胃癌患者呈现新生或粗大血管,在其中1例显现螺旋形毛细血管.结论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操作简单、安全,能够较为清晰地发现癌前病变、早期胃癌的病灶,使活检病理检查阳性率明显提高,对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与碘染色技术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疑似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56例患者均同时予以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与碘染色进行辅助诊断,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随访确诊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并比较内镜下窄带成像技...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1136-1137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2月来我院行内镜检查的上46例消化道癌前病变患者。按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行常规内镜检查,观察组行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检查,对两组患者检查的消化道微细结构进行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胃黏膜病变轮廓的清晰度。结果 NBI技术在显示病变轮廓图像的清晰度为95.65%,高于常规检查的13.04%;NBI技术在显示黏膜血管形态的清晰度为86.96%,高于常规检查的43.48%;NBI技术在显示胃小凹形态的清晰度为73.91%,高于常规检查的4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消化道癌前病变诊断中采取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超声内镜、染色法及窄带成像技术联合使用在诊断早期食管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行普通白光胃镜检查怀疑食管黏膜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424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2例,对照组采用普通白光内镜进行检查,观察组在对照组检查基础上加用超声内镜、染色法及窄带成像技术检查,比较两组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检出癌69例,癌检出率为32.55%;对照组检出癌72例,癌检出率为33.96%。两组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3.02%、82.84%、84.91%,对照组分别为82.86%、75.71%、76.89%。观察组检测方法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但两组检测方法检测灵敏度、特异度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普通白光内镜检查用于筛查早期食管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灵敏度及特异度,但对可疑病变患者可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染色法联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以提高食管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消化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中的诊疗价值。方法将120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观察组(58例,白光内镜检查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对照组(62例,超声内镜检查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临床疗效及预后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半年复诊异常率和术后2年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化内镜诊断与治疗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同时能够减小手术造成的损伤,有助于患者早日出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i-Scan)联合放大内镜对食管早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食管早癌患者100例(早癌组)、200例发生食管癌癌前病变(癌前病变组)的患者的内镜检查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以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i-Scan联合放大内镜下、白光内镜单独及联合应用时诊断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及诊断指标。结果i-Scan对食管早癌的诊断检出率为88.00%,癌前病变检出率为82.50%,轻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为28.00%,中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29.00%;白光内镜对食管早癌的诊断检出率为57.00%,癌前病变检出率为56.00%,轻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为16.00%,中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为17.00%;i-Scan对上述病变的检出率均高于白光内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i-Scan对食管黏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25.50%)与白光内镜(2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can联合放大内镜检查对100例食管早癌患者、200例食管癌前病变患者诊断的IPCL分型与病理类型对比,结果显示:100例食管早癌患者中有12例诊断为A型、将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中的2例诊断为B1型,将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中的4例诊断为B1型;白光内镜鉴别诊断食管早癌、食管癌癌前病变的敏感度为57.00%,特异性为56.00%;i-Scan鉴别诊断食管早癌、食管癌癌前病变的敏感度为88.00%,特异性为82.50%;i-Scan联合放大内镜检查鉴别诊断食管早癌、食管癌癌前病变的敏感度为88.00%,特异性为97.00%。结论iScan联合放大内镜对食管早癌、癌前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EMBM)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和食管早癌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该院内镜中心接受EMBM治疗的75例食管癌前病变和食管早癌患者,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和治疗效果,对比术前和术后病理结果,并结合随访结果,分析总结EMBM的疗效。结果 7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MBM术,手术时间(40.00±9.21)min,3例术中并发出血,均成功内镜下止血,无穿孔、迟发性出血和操作相关死亡发生。9例患者术后出现食管创面狭窄,予以内镜下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EMBM术后病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24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45处,黏膜内癌(IMCA)9处,所有患者水平切缘均阴性。相比较EMBM前的钳夹活检,有21处(26.9%)标本病理结果发生变化。随访期间,2例患者术后半年、4例患者术后1年复发,再次给予内镜成功治疗。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 EMBM具有操作简单、用时短和并发症少特点,是治疗食管早癌、尤其是食管癌前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 band imaging,ME NBI)及镜下分型对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病区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79例,观察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内镜下形态分型、ME和ME NBI的微结构和微细血管形态、内镜下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ME NBI对食管病变部位、微结构和微血管形态的观察比普通内镜更有优势(P<0.01)。运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判断内镜下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关系,KAPPA系数为0.47,提示内镜下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ME NBI及其井上分型对早期食管肿瘤性疾病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其内镜下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ME-NBI)在胃部早期肿瘤性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于该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检查的151例可疑胃早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先行普通白光内镜(WLE)检查,然后行ME-NBI检查和靶向活检,重点测量腺管间质距离(以下简称腺间距),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早癌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黏膜内癌、黏膜下癌,n=72]和非早癌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n=79]。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和ME-NBI征象,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其对胃早癌的诊断价值。结果早癌组的边界线、不规则的黏膜微血管、不规则的表面腺管和腺间距升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早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NBI对胃早癌的AUC为0.947,高于WLE的0.832,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灵敏度(Se)、特异度(Sp)、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和Youden指数分别为97.2%、84.8%、85.4%、97.1%和0.820。腺间距对胃早癌的AUC为0.907,高于传统微血管纹理与表面结构(VS)分型的0.889,且VS分型与腺间距进行联合诊断的AUC达到0.933,其Se、Sp、PPV、NPV和Youden指数分别为95.8%、83.5%、84.1%、95.7%和0.794。结论 ME-NBI是胃早癌的重要诊断方法,腺间距具有客观性强、简便易行和可重复性好的优点,能辅助传统VS分型来判断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不同大小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79例接受EMR与ESD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灶大小,分为大病灶组(n=277)和小病灶组(n=302),分析EMR及ESD治疗不同大小病灶的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小病灶组中,EMR组病灶完整切除率为93.2%,治愈性切除率为89.0%,与ESD组病灶的完整切除率92.6%和治愈性切除率90.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EMR组与ESD组的出血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大病灶组中,EMR组病灶完整切除率为84.2%,治愈性切除率为84.2%,与ESD组病灶的完整切除率87.9%和治愈性切除率85.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EMR组与ESD组的出血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管上段(O■=5.098,95%CI:1.614~16.105,P=0.006)是内镜治疗术后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