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评估单腔内镜联合外置尼龙绳结扎装置和双腔内镜分别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创面荷包缝合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取42例单腔镜下ESD术后创面荷包缝合和29例双腔镜下ESD术后创面荷包缝合治疗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在创面大小、穿孔例数与荷包缝合时间等情况。结果单腔镜组创面直径大小为2.2±0.4cm,双腔镜组创面直径大小为2.3±0.5c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腔镜组术前准备时间为2.5±0.8min,显著短于双腔镜组3.7±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腔镜组操作时间为11.6±4.5min,显著短于双腔镜组的14.9±6.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闭合率均为100%。结论单腔胃镜联合外置尼龙绳结扎装置即可完成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术后创面荷包缝合操作简便、缩短操作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创面缝合方法。  相似文献   

2.
陆浩 《中国内镜杂志》2016,22(9):108-110
正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较大良性病变的技术。但是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在术中术后有可能发生并发症,主要的并发症有腹痛、出血、穿孔及感染,其中穿孔最为危急[1]。我科于2015年12月收治了1例胃体隆起性病变患者,行ESD治疗,术中出现穿孔,经钛夹联合尼龙绳闭合术夹闭创面,内科保守治疗痊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使用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法处理胃底间质瘤剥离时发生穿孔的闭合效果。方法 15例来源胃底固有肌层的间质瘤病例,瘤体长径1.5~3.0 cm,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发生穿孔,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法闭合创面。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闭合创面,耗时10~15 min,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法处理胃底ESD伴随的穿孔,方法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4.
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超声内镜诊断与内镜下微创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检查中发现的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行超声内镜检查.2例起源于黏膜层的食管息肉;34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4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包括脂肪瘤2例,食管囊肿1例,孤立静脉瘤1例(内镜下呈蓝紫色,未予处理).根据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性质及病变大小决定行内镜下EMR或ESD治疗,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病变最大直径0.4~2.5 cm,平均1.45 cm.29例行内镜下EMR治疗,6例病变最大直径超过1.5 cm者行内镜下ESD治疗,ESD手术时间15~45min,平均30min.4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黏膜下肿瘤考虑穿孔可能性大未予内镜下治疗.2例术中出血较多,经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电凝、氲离子凝固术治疗及金属钛夹钳夹止血,无术后出血,无ESD穿孔.所有EMIL、ESD切除病变全部送检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1.5及6个月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超声内镜能够对食管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可指导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大多数食管黏膜下肿瘤行EMR治疗简便、安全,对于痛灶较大、EMR难以完整切除的病变行ESD治疗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食管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56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行ESD,给予精心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56例患者均成功进行ESD治疗,3例术中出现穿孔,经及时处理后,病情稳定。术后随访6个月~1年,创面基本愈合,无一例出现复发。结论:做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胃肌层肿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胃肌层肿块患者,术前均经超声胃镜诊断,行ESD,术后切除组织均送病理切片检查,并内镜随访.结果 共69例,肿块直径0.5~ 2.0 cm;完整切除54例(78 3%),尼龙绳套扎+活检10例(14.5%);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39例,间质瘤23例,血管瘤3例,其他4例.出血16例,均行内镜下治疗好转;穿孔7例,均行钛夹闭合和胃肠减压后6例痊愈,1例术后第3天出现明显腹膜炎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ESD治疗胃肌层直径小于2.0cm肿块是安全可行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和穿孔,大多可通过内镜下治疗解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物经内镜切除后创面采用尼龙绳联合金属夹荷包缝合技术及单用金属夹缝合的临床应用,了解两种缝合方法在术后预防发热、腹痛、出血和穿孔的临床疗效,旨在探索内镜下切除消化道肿物后创面的简单、有效、经济的闭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肿瘤性病变的84例患者,单用金属夹(金属夹组)缝合创面42例,金属夹联合尼龙绳荷包缝合(荷包缝合组)创面42例,比较两组金属夹数目、耗用时间、操作成功率、术后并发发热、腹痛、出血、穿孔及金属夹滞留情况。结果荷包缝合组创面大于金属夹缝合组,而使用金属夹数目、操作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异,金属夹缝合操作成功率88.10%(37/42),荷包缝合组为100.00%,术后一过性发热(发热时间≤24 h)金属夹组3例,荷包缝合组2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发热(24 h)金属夹组7例,荷包缝合组1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属夹组术后腹痛7例,迟发性出血5例,迟发性穿孔4例,荷包缝合组腹痛1例,无迟发性出血、穿孔发生,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属夹组中1例并发迟发性出血、穿孔经内镜下荷包缝合、禁食水、卧床休息、抗感染和止血等治疗痊愈,3例迟发性穿孔转外科手术治疗,4例迟发性出血经内镜下止血成功。住院时间荷包缝合组明显低于金属夹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属夹组中有6例金属夹未完全脱落,荷包缝合组全部脱落。结论尼龙绳联合金属夹荷包缝合技术能有效闭合内镜下消化道肿瘤切除后创面,操作技术简单,住院时间短,能减少或者防止腹痛、迟发性穿孔、出血的发生,无金属夹滞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老年人结直肠大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内镜下治疗老年结直肠大息肉患者共48例,根据息肉的形状、大小等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术及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不同的方法切除,对内镜操作要点、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48例患者大息肉均成功切除。48例患者中有13例并发明显出血,无穿孔发生。结论只要熟练掌握内镜技术,选择合适的方法,内镜下治疗老年人结直肠大息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止血绫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预防创面出血及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活体兔对比研究手术切开兔胃后的出血量(ml),并以活体猪为研究对象行结肠ESD手术,实验组术后用止血绫进行覆盖,对照组创面则不予以处理,术后3天、1周、2周及4周分别进行内镜及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组的创面出血及组织愈合情况。结果兔胃出血量对比实验中,实验组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猪行结肠ESD术后创面均成功覆盖止血绫。行内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实验组存在修复优势。实验组与对照组总共24处创面中,均未出现感染、穿孔等实验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止血绫在临床ESD后创面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68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或全层切除术(EFR),手术操作分为标记、抬起、切缘、剥离和(或)切除及创面处理5步,评价操作成功率、治疗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40例起源于黏膜下层胃黏膜下肿瘤行ESD术,均完整剥离病变,病灶直径为1.2~3.0 cm,平均手术时间为(25.0±3.5)min(15~60)。病理诊断为间质瘤86例、平滑肌瘤45例、脂肪瘤4例和神经鞘瘤5例。术后无出血及穿孔发生。28例起源于固有肌层及固有肌层与浆膜紧密粘连的胃黏膜下肿瘤,行EFR术成功切除包括浆膜在内的所有病变,平均手术时间为(75.0±10.5)min(45~140),切除肿瘤直径1.8~4.0 cm,病理诊断为间质瘤16例、异位胰腺4例、平滑肌瘤7例和神经鞘瘤1例。术后无胃肠道出血,1例术后2周因夹闭创面钛夹脱落出现腹膜炎体征,行内镜下修补夹闭创面,3 d后症状消失。所有病例均未行外科手术治疗,平均住院天数(5.0±2.0)d(3~10)。中位随访时间为7.5个月,无复发。结论 ESD及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可替代外科手术,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拟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ESD治疗前行超声内镜联合放大内镜检查的价值.方法 169例拟行ESD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其中72例治疗前行超声内镜联合放大内镜检查者为观察组,另97例直接行ESD者为对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单钳道内镜下通过牙线牵引金属夹辅助缝合结直肠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创面的优势、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9月该院通过单钳道内镜下使用牙线牵引辅助金属夹缝合ESD术后创面的患者17例.其中,回盲部2例、升结肠2例、横结肠3例、降结肠3例、乙状结肠3例、直肠4例.观察患者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窦黏膜脱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符合胃镜下所见的典型胃窦黏膜脱垂表现的患者,超声胃镜确认病变在黏膜层,排除肿瘤等疾病。经过质子泵抑制剂(PPI)连续治疗3个月,症状无明显好转,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行ESD。术后3个月门诊复诊,复查胃镜。结果 10例接受ESD术的胃窦黏膜脱垂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见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内镜下未见胃窦黏膜脱垂。结论 ESD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下的形态特征、腺管开口形态(pit pattern)分型与病理学类型的关系,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并探讨内镜下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常规内镜检查发现的17例LST病例,首先行染色放大内镜检查,并进行pit pattern分型,对所有LST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回顾分析。结果 17例病例中15例行ESD,2例行外科手术,均治疗成功,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2年内镜复查无复发。结论术前的pit pattern分型能为治疗方式提供依据;ESD治疗结直肠LST疗效好,复发率低,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鼓膜大穿孔病例应用耳内镜下单纯鼓膜成形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月收治的鼓膜大穿孔患者43例(46耳),耳内镜下采取耳屏软骨-软骨膜进行鼓膜成形术,对鼓膜愈合及听力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43耳鼓膜愈合,3耳未愈合,愈合率93.5%,听力改善患者满意,1例出现迟发性面瘫,药物治疗后恢复,其余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耳内镜下应用耳屏软骨-软骨膜修补鼓膜大穿孔操作相对简单,能抵近观察,手术成功率高,比显微镜下手术更具优势,利于年轻医师上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十二指肠癌前病变及十二指肠早期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1年3月16例于该院发现并行ESD及EMR治疗的十二指肠癌前病变或十二指肠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SD及EM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6例患者中,14例病变位于降段乳头对侧或偏对侧,2例病变位于球降交界部,病变大小0.8~2.6 cm,平均(1.2±0.7)cm,切除标本大小1.5~3.5 cm,平均(2.2±0.8)cm,手术时间54~127 min,平均(68.6±25.9)min。9例一次性整块切除病变;7例沿病变外周3 mm环形切开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用圈套器圈套切除,残留组织用碗状热凝钳切除;用止血夹对吻缝合或止血夹联合尼龙绳行荷包缝合创面。术后1例患者行ESD整块剥离后发生术后穿孔,追加腹腔镜下局部修补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其余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十二指肠黏膜的癌前病变及十二指肠早期癌,内镜微创切除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定,术后迟发性穿孔是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The closure of the gastrotomy in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NOTES) is a prerequisite for transgastric endoscopic procedures in the abdominal cavity. Different techniques have been proposed and are under experimental or early clinical investigation. We describe the technique of using an over‐the‐scope‐clip system (OTSC), made of super‐elastic Nitinol and a specially designed tissue‐approximating double jaw endoscopic grasper for gastric closure. The OTSC is a clipping system mounted at the tip of the endoscope and is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or gastrointestinal organ perforations. An enlarged version of the OTSC is now under investigation for NOTES. The closure procedure consists of two steps. First the margins of the perforation are approximated by means of an endoscopic grasper that has two mobile and one fixed jaw, thus providing two independent tissue grasping areas. Each half of this twin grasper is used to grasp one side of the perforation wound margins. Then the margins are approximated and pulled towards the OTSC cap at the tip of the scope. Then the clip is released and the access hole is closed by compression. The OTSC clip can be applied for organ closure in NOTES in experimental studies. The technique allows closing the access site from inside the gastric cavity without leaving material on the peritoneal surface of the orga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注水型电刀行推进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PESD)切除大面积贲门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并分析总结相关技术要点。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内镜诊疗中心通过胃镜活检及放大染色内镜检查考虑贲门早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且病变最大径 > 2.0 cm的病例,术中用注水型电刀行PESD治疗,并选取该中心同期该医生以普通黏膜切开刀行贲门常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病例,对比分析两组病例的单位面积剥离速度、病变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迟发性出血和穿孔)等。结果 PESD组(n = 32)病变直径2.0~8.0 cm,平均(5.1±2.9)cm;其中1处病变位于前壁,16处位于后壁,3处位于大弯侧,12处位于小弯侧;30处病变为一次性切除,2处病变(贲门大弯侧)为分块切除;剥离时间19~112 min,平均(65.5±48.3)min;术中出血8例(25.0%),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住院3~5 d;ESD组(n = 17)病变直径2.0~6.5 cm,平均(4.2±2.2)cm;2处病变位于前壁,10处位于后壁,5处位于小弯侧;所有病变均为一次性切除;剥离时间26~157 min,平均(91.5±26.5)min;术中出血8例(47.1%),术中穿孔2例(11.8%),均给予金属夹夹闭并内科保守治疗取得成功,无迟发性出血和迟发性穿孔发生,术后住院3~6 d。结论 应用注水型电刀行PESD是一种基于贲门解剖结构的创新术式,与常规ESD相比,可有效提高剥离速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内镜手术更安全和快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4月该院诊治的135例胃间质瘤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出血、穿孔和感染发生率.根据患者ESD治疗后是否发生出血将患者进一步分为术后出血组(n=12)和术后无出血组(n=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