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宋业强 《四川中医》2006,24(12):33-34
《太平圣惠方》(以下简称《圣惠方》)是宋王朝组织编纂的第一部大型方书,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方著作,很有临床实用价值。本文初步分析《圣惠方》治疗白癜风的内治方9首、外治21首,并对其立法用药进行了剖析。认为其内治强调祛风通络,尤以擅用虫类药而见长;外治则以毒攻毒,擅用有“毒”之品。《圣惠方》治疗白癜风与当今临床用药有较大不同,值得借鉴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医德医术、脏腑辨证、五脏用药、养生保健、润肤美容、脉法诊断、察病预后等方面,探讨宋代医著《太平圣惠方》的学术思想和特色。  相似文献   

3.
略论《太平圣惠方》编著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文敬 《陕西中医》2006,27(9):1135-1137
据《宋史》“王怀隐传”及《玉海》记载,宋太宗在藩邸时曾对方药有所研究,暇日多留意医术,藏有名方千余首。称帝后又诏翰林医官院,各具家传验方以献,又万余首。在太平兴国三年诏命翰林医官使王怀隐与副使王祐、郑奇和医官陈迢遇等人,广收验方、秘方、时方以及历代医书所载之方,进行参对编类。  相似文献   

4.
《太平圣惠方》[1](以下简称《圣惠方》)为北宋初期第一部官修大型方书。系由翰林医官使王怀隐等人,广泛收集宋以前方书和当时民间单、验方,历时14年编纂而成。全书共  相似文献   

5.
6.
王莉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6):250-251
<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是宋代医官王怀隐受朝廷之命所编写的一部重要的医药文献,共100卷,1670门,收方16834则,是继唐代<千金方>、<外台秘要>之后,对中医药的又一次全面总结.目前,医界经常认为宋代医学的特点之一是喜用香燥,当时部分医者确有这种倾向,如<医说·卷四>谓:"今人才见虚弱疾证,悉用燥热之药,如伏火金石附子姜桂之类,致五脏焦枯,血气干涸而致危困".然而,这仅仅是少数医者的一种用药偏向,属魏晋药石遗风的痕迹,而作为宋代最有代表性的医学巨著<圣惠方>来看,则恰恰相反,其治虚劳善用滋润之药,通过滋养润泽,来疗虚损,祛除病邪,正如张杲在<医说·卷四>中所说:"肌肉之虚……非滋润粘腻之物以养之不能实也,故前古方中,鹿角胶、阿胶、牛乳、鹿髓、羊肉、饴糖、酥酪、杏仁煎、酒、蜜、人参、当归、地黄、门冬之类者,盖出此意.  相似文献   

7.
一、芍药分赤白说 芍药分为赤白,当始于魏晋以后,六朝之时。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曰:“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多,白而长尺许,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引别本注云:“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唐·日华子云:“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宋·马志《蜀本草》曰:“此有赤白两种,其花亦有赤白二色”。宋·苏颂《本草图经》曰:“芍药有二种,一者金芍药,二者木芍药,救病用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宋·王衮《博济方》云:“治五淋赤芍药一两”、《广利方》云:“治金疮血不止、痛、白芍药一两。”宋·初虞世《初虞世方》云:“治咯血衄血白芍药一两。”《本草纲目》列入草部芳草部类,李时珍  相似文献   

8.
《太平圣惠方》编辑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太宗以朝廷的名义组织编纂、颁行的《太平圣惠方》,以其抑制巫术迷信、导民向医的科学宗旨,丰富详赡的内容和较强的临床实用性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和肯定。其编辑思想对后世医学书籍的编纂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的一些方法对我们今天医学书籍的编纂仍有一定价值。《太平圣惠方》的编辑思想有:1、济世救民的编纂宗旨。2、"搜隐微","求妙删繁"的求全宗旨。首先借鉴隋唐医药学的成就,其次,《太平圣惠方》的方药中还吸收了大量唐以后的医学成果。3、吸收当时最新的医学成果。4、反复强调医者的医术和医德。5、反对巫术迷信、倡导医疗科学。  相似文献   

9.
邹世洁  邹外一  王琳 《北京中医药》2008,27(12):944-945
《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的舌诊在中医舌诊学说的历史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地位。本文探讨了《圣惠方》舌象的特点,并与其它舌诊源流研究进行了比较。方法特点,一是只研究舌象本身,而不涉及其诊断意义;二是采用频数统计方法。研究发现:(1)《圣惠方》各类舌象、各种舌象与现代舌象比较,现代舌象较为重视的舌色、苔质、苔色在《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小,反之,现代舌象较不重视的舌面津液(舌干)、舌态(舌强)、舌体病变(舌生疮)、舌形(舌肿)在《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大。(2)《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大的上述各类舌象和各种舌象均属可直接影响舌的功能,因而是能“强制性”引起注意的舌象。《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小的舌色、苔质、苔色类舌象均属需要有意识观察才能获得的舌象。(3)《圣惠方》舌象的上述特点是因其舌诊发展仍较初步,这从其舌象总的出现频数较小也可反映。  相似文献   

10.
臧明 《中医药学刊》2010,(6):1328-1329
《太平圣惠方》是集北宋以前各种方书之大成而编纂成的一部大型方书,该书内容颇丰,涉及面广,对针灸的论述是针法、灸法俱载。对该书的灸法学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该书在倡导针法和灸法并重的同时,对隋唐时期部分医家偏重施灸的思想进行了批评和纠正,对灸法的适宜范围、施灸部位、灸量,以及施灸禁忌等提出了独到见解,为后世系统化和科学化研究灸法提供了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大量缺乏功效说明古方的功效倾向性。方法:以组方药物的各种属性为基础,构建方剂功效属性距离矩阵,通过功效属性距离矩阵计算元组矢量的属性权重,利用平均值法、最陡峭下降法、拉格朗日中值法、信息量法从药物归纳方剂的功效。结果:为量化结果比较,利用"准确率"标准评价上述4种方法对《局方》方剂进行属性约减的准确性。通过实验得到上述4种方法的属性约减准确率分别为:61.5%(平均值法),79.2%(最陡峭下降法),68.2%(拉格朗日中值法),70.8%(信息量法)。结论:平均值法结果繁杂,最陡峭下降法结果简约,拉格朗日中值法具有较好的折中性,信息量法结果受阈值影响可变动。几种方法可相互参照,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2.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发展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金元时期政府对中医学高度重视,组织编写《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神医普救方》、《圣济总录》等方书,成立校正医书局校勘出版方书,将太医局列为独立机构发展中医教育,"经方"崛起,《局方》盛行,民间方书大量涌现,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显著进步,重视方剂理论研究,对方剂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心肌炎,辨证分三期:邪毒亢盛、邪毒正损、正气亏损期。心阳虚衰宜益气温阳,行瘀复腹脉;气滞血瘀宜补气通阳。行瘀复脉。  相似文献   

14.
火郁是临床常见病症。论述火郁的基本内涵、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风先兆证临床诊疗新思路。方法:基于中风先兆证病机特点,重视心理压力等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结合患者心理状况与性格特征,试以中医内科心身疾病诊疗模式论治中风先兆证。结果与结论:心身并重论治中风先兆证,为中风先兆证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以求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中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研究概况。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采用循证医学的原则,对2001年1月至2011年2月在国内正式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DR辨证治疗及辨证分型文献进行回顾性整理与统计分析。结果:分析所统计的19篇文献中的23种证可分为偏虚、偏实、虚实兼夹3类,归类后进行计次,从高频到低频依次为:偏虚类、偏实类、虚实兼夹类。结论:近10 a来DR患者的证候表现与其发病机制基本一致,未有明显变化,可制定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  相似文献   

17.
根据目前的临床报道,总结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 Syndrome,RLS)各证型的病症特点、病机、治疗方法,以及临床中各证型的常用方,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慢性咳嗽的病位主要在肺,但原因又非单独在肺脏,与肾、肝、脾、胃、心等脏腑功能失调也密切相关,风邪占有重要地位。临床上温肺散寒之品亦为慢性咳嗽之主药,尤其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或反复使用清热苦寒之品治疗咳嗽罔效者,加用辛温之剂而收功者颇为多见。慢性咳嗽以干咳多见,干咳的病因责之于肺、肝,或肺阴虚而失于滋润,或肝火旺而木火刑金。治肺之法以养肺阴、润肺燥为主法,方以沙参麦门冬汤和清燥救肺汤加减。而治肝之法当以清肝、泻肝、凉肝、柔肝为主。慢性咳嗽多见邪实正虚,或滋阴润肺,或培土生金,或补肾纳气,扶正驱邪,治宜兼顾。  相似文献   

19.
介绍中医辨证治疗雄激素源性脱发的临床经验。临床分为湿热熏蒸证、阴虚血瘀证,治疗上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