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应用微小力传感技术和生物力学原理,研制能实施针刺时测量提插力和捻转扭矩的医用传感针,针刺提插捻转手法进行实时检测.方法 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年龄20~30岁.选取临床较易得气、针感较好且便于提插捻转的足三里和腹部天枢两个穴位,单侧取穴,下肢非经非穴位为足三里穴与阳陵泉穴之间,足三里穴旁开1cm;腹部非经非穴位为天枢穴与大横穴之间中点.均垂直进针,穴位进针且在受试者出现酸麻胀等得气感后,行均匀提插手法,提插频率为2次/秒,保持提插的幅度和频率相同;行捻转手法时,捻转频率为2次/秒,捻转幅度为小于90°,保持捻转的幅度和频率相同.获得针体受力时连续有规律的十个周期波长的图像和数据.非穴位的提插手法及针体受力检测系统与穴位相同.结果 ①腹部和下肢同一部位穴位与非穴位针刺提插捻转手法后,医生的提插、捻转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下肢穴位足三里穴与腹部穴位天枢穴针刺提插捻转手法后,医生的提插、捻转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 为针刺手法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验手段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3种基本操作手法(提插、捻转、提插捻转复合手法)对家兔穴区组织造成损伤形态计量学影响。[方法]36只家兔随机分入提插组,捻转组,提插捻转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对家兔足三里穴分别施3种操作手法,每日操作1次,行针时间1 min,共10次。计数穴区炎细胞数量;观察组织苏木精-伊红素(HE)染色和Masson染色后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3组针刺组炎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提插组神经损伤最轻,捻转组和提插捻转组出现的神经损伤较重。[结论]在不影响针感的前提下,在有神经干分布的穴位上针刺操作时采用单一提插法,可以减轻对神经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郭天保论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在临床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医学入门》理论中探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对古人所云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加以论述,从临床实践中认为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归纳起来不外乎“捻转提插”四个字,捻转的目的是为了诱导针感,提插的目的是为了施行补泻,而手法成功的关键是补必热,泻必凉.同时在临床运用中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4.
子午捣臼     
针刺手法名,出自《金针赋》。子午捣臼是一种捻转提插相结合的针刺手法。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上下提插。得气后,先紧按慢提九次,再紧提慢按六次,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行。  相似文献   

5.
方法:取曲骨、足五里、三阴交穴。针前令患者排净小便,足五里选28号三寸毫针,曲骨、三阴交用28号二寸毫针,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足五里行提插捻转手法,使针感传至会阴;曲骨用捻转手法,使小腹外阴有酸麻胀感;三阴交行提插捻转手法,使小腿内侧有酸麻胀  相似文献   

6.
傅云其 《中国针灸》2003,23(9):505-505
86例尿潴留中 ,男 60例 ,女 2 6例 ;年龄最小 2 0岁 ,最大 64岁 ;病程最短 1天 ,最长 1 0天。其中属于手术后尿潴留的 5 4例 ,产后尿潴留的 1 8例 ,其余1 4例均为外伤或推拿整复后引起的尿潴留。取穴 :关元 (下腹部前正中线上 ,当脐中下 3寸 )。方法 :关元穴常规消毒后 ,用 2 6号 5寸长毫针斜刺进针 (与皮肤体表呈 3 0度角 ) ,大幅度提插捻转 ,针感以求放射至会阴部 (即男子到达龟头 ,女子到达阴蒂 ) ,取得针感后再给予较强刺激提插捻转 ,间隙行针 (即提插捻转后留针片刻再行提插捻转 ,动静结合的方法 ) ,约 3~ 5分钟出针 ,每天 1~ 2次。…  相似文献   

7.
针刺补泻手法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手法 (指毫针针刺手法 ,下同 )是指从进针到出针的一系列操作过程。针刺手法包括基本操作手法和补泻方法。而进针得气后的补泻手法是治疗中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笔者仅就针刺补泻手法中的有关问题阐述如下。1 针刺补泻手法种类于书庄[1] 收集了多种古今的补泻手法。其中基本补泻法 :徐疾、提插、捻转、迎随、呼吸、开合、九六等 ;综合针刺手法有 1分层 (部 )补泻法 :烧山火、透天凉 ,2补泻结合法 :阴中隐阳、阳中隐阴 ,3捻转补泻法 :龙虎交战 ,4捻转提插补泻法 :子午捣臼 ,5捻转升降行气法 :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风迎原 ,6…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5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邵亚萍  陈美娟 《中国针灸》1999,19(4):212-212
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由我院皮肤科提供,50例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半月,最长半年。2治疗方法选外关、阳陵泉,进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隔15分钟行提插捻转手法1次,施强刺激泻法。当患者出现较强针感后停止使用手法,...  相似文献   

9.
笔者针剌养老穴(左痛取右,右痛取左)治疗落枕疗效显著,针一次而愈者占90%。手法:强刺激,提插捻转加强针感,边剌激边使患者转动头颈并前倾后仰,疼痛即消。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治病八法”的运针操作对20位针灸医生的手法进行了物理参数测定及分析研究,并直观在描记了运针操作过程的手法动态变化波形。分析结果表明,手法运针操作时测定物理参数中的提插力、提插速度、捻转速度等指标在各人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光特定规律,同时各手法曲线又具有各自的动态变化特征,“治病八法”的各手法运针操作既具有相对特异性,又具有其共同特征,说明了“治病八法”实质上是各种力作用在毫针针体上对机体产生的机械刺激。也进一步证实了复式手法是单式手法不同形式的组合,它为针刺手法的操作提供了比较客观的科学解释,也为今后手法数学与规范化量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头穴针刺治疗中风偏瘫,有着良好的疗效。关于头穴的选择,经多年临床实验及科学研究认为:以后从百会、前至神庭,两侧至曲鬓的菱形区内效果较好。关于针刺手法,多数以捻转为主,也有人提出用提插法、电针法、电动捻转、留针不捻转、旋磁法、头穴针刺按摩、穴位注射、梅花针及灸法等。因为提插与捻转是针刺手法中的基本手法,所以首先选择了提插与捻转。提插与捻转也有幅度与速度问题,为了便于观察,均采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提插与捻转手法强弱刺激内关穴对手厥阴经前臂段皮肤阻抗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受试者进行自身前后对照,使用课题组自行研制的阻抗测量仪进行经络阻抗测量.分别进行不施加手法和4种不同手法的试验。各试验组分别在不同时段测量手厥阴经前臂段皮肤阻抗.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各手法组皮肤阻抗基本变化趋势均为降低:提插强刺激和提插弱刺激对皮肤阻抗的变化影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刺激影响大于弱刺激:捻转强刺激和捻转弱刺激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刺激影响大于弱刺激:强刺激手法能稳定维持皮肤阻抗的变化趋势:捻转手法对阻抗变化趋势维持时间较久。结论:针刺及施加不同行针手法均对经络阻抗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提插与捻转手法强弱刺激内关穴对手厥阴经前臂段皮肤阻抗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受试者进行自身前后对照,使用课题组自行研制的阻抗测量仪进行经络阻抗测量,分别进行不施加手法和4种不同手法的试验.各试验组分别在不同时段测量手厥阴经前臂段皮肤阻抗,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各手法组皮肤阻抗基本变化趋势均为降低:提插强刺激和提插弱刺激对皮肤阻抗的变化影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叉.强刺激影响大于弱刺激:捻转强刺激和捻转弱刺激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刺激影响大于弱刺激:强刺激手法能稳定维持皮肤阻抗的变化趋势;捻转手法对阻抗变化趋势维持时间较久.结论:针刺及施加不同行针手法均对经络阻抗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参数特征。方法应用ZFGA型针剌手法参数测定仪采集特定人群的单式针剌补泻手法操作,比较各手法参数的特征。结果提插手法中,补法的上升时间与泻法、均匀提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泻法的下降时间与补法、均匀提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补、泻、均匀三组手法的上升下降时间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捻转手法中,泻法的上升时间与补法、均匀捻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补法的下降时间与泻法、均匀捻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补、泻、均匀三组手法的上升下降时间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上升时间、下降时间、上升下降时间比可以作为区别单式针刺补泻手法操作的特征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对健康人足三里穴区局部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提插补法、提插泻法、平补平泻手法以及针刺不行手法及不针刺干预,应用激光散斑血流监测视频系统监测上述不同手法针刺健康人体足三里穴后即刻,针后5、10、15、20、25、30 min穴区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针刺即可使足三里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增加,其中提插补法及提插泻法更为明显,且补法组血流灌注量增加幅度明显高于泻法组.结论:针刺手法操作可明显提高健康人足三里皮肤血流灌注量,且补泻手法不同,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中医针刺手法教学测试仪的研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顾星 《中国针灸》2001,21(4):1-9
为提高针灸的课堂教学水平,笔者采用微电机传感技术,研制了该测试仪。它能客观的反映针刺中的提插、捻转手法,使学生直观定量的掌握运针力度和深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与分类规则在针刺手法测定中的应用。方法分别使用提插平补平泻、提插补法、提插泻法、捻转平补平泻、捻转补法、捻转泻法6种针刺手法,在ATP-II型针刺手法测定仪上进行总计200多次针刺手法操作,取得大量针刺手法参数。对测量参数整理后建立数据库;采用WEKA数据挖掘软件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主要采用关联规则中的Apriori关联规则和分类规则中的C4.5分类方法。结果 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出的结果:提插手法与提插最大值、提插最小值存在一定关联并且捻转离散度最小;捻转手法的提插离散度最小并且捻转幅度较大。C4.5分类规则较好的区分了提插手法与捻转手法。对个别手法特点做出了正确的评估,提插平补平泻手法捻转离散度小,提插频率高;捻转手法的捻转离散度较高,提插频率低。结论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在针刺手法参数的挖掘上具有可行性,也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埋线针进针后再施以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行针技术就是针刺的基本手法。穴位埋线的基本手法主要有提插法和捻转法二种,埋线时提插手法多,捻转手法少,提插应缓慢而适度,捻转尽量少做,因为针刃锋利容易形成血肿。辅助手法是为了促使埋线针进入皮肤后如何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方法。常用的辅助手法有循法、弹法、摇法、震颤法等。埋线刺入的深度,所经过的路线、层次,达到的体内标志,恰当的切开、剥离的深度和幅度都需有高超的控针技能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提插与捻转手法输入能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西明 《中国针灸》2011,31(1):71-74
从提插与捻转手法能量输入模型出发,运用物理学中的能量密度、能流密度和声强级概念,在次声范围内,分别计算出提插法和捻转法平均能流密度和次声声强随频率的分布。根据分布表进行讨论,发现针刺过程输入的能流密度和声强级都较大,经络实质很可能是富含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的筋膜组织,烧山火重插的热补手法效应是同位相孤立波能量产生的作用,透天凉重提的凉泻手法效应是反位相孤立波能量产生的作用。说明提插行针输入能量稍大于捻转行针,但差别不大;行针快慢对能量传递效果影响较大;人体经络物质对捻转能量传递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28例胸内以肺切除术为主的病人术后疼痛进行针刺穴位治疗,按疼痛部位循经及同名经上下肢相配的原则取穴,用捻转与提插相结合的手法。强度以病员有酸胀感能耐受为度.持续运针15~20分钟,留针5分钟,然后起针。监测指标有止痛效果及针刺前后血压、脉搏、呼吸、指端阻抗血流图和胃电图对比、针刺手法操作前后结果表明:所有病例均有一定程度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