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不同麻醉与镇痛方法对老龄食管癌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及镇痛方法对老年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Ⅱ级年龄65岁以上的老龄食管癌开胸患者,根据麻醉和术后镇痛方法不同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Ⅰ组为静脉复合全麻,术后经静脉曲马多(12mg/kg)自控镇痛;Ⅱ组为静脉复合全麻联合胸部硬膜外阻滞,术后硬膜外吗啡5mg 罗哌卡因75mg自控镇痛,分别于麻醉前、术毕、术后24、48、120h5个时点从颈内静脉抽取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同时测定各时点皮质醇水平,并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判定术后镇痛效果。结果:术前老年食管癌患者CD3 、CD4 、CD4/CD8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有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Ⅰ组患者VAS评分于术后24、48h明显高于Ⅱ组(P<0.01)。两组患者在术毕、术后24、48h血浆皮质醇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Ⅱ组在术毕、术后24h升幅明显小于Ⅰ组(P<0.05)。与麻醉前相比,术毕、术后24、48h,两组CD3 、CD4 及CD4/CD8均明显下降(P<0.01);术后120h,Ⅱ组各指标恢复(P>0.05);Ⅱ组于术后48hCD4 、术后120hCD3 、CD4 、CD4/CD8明显高于Ⅰ组(P<0.05或P<0.01)。结论:全麻复合胸部硬膜外麻醉能减轻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及其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提示全麻复合胸部硬膜外阻滞是老年肿瘤患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较为合适的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不同镇痛方法对肝癌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择36例ASA Ⅱ~Ⅲ级肝癌切除术患者,根据术中及术后不同镇痛方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2例.Ⅰ组患者术中间断静注芬太尼镇痛,术后根据患者需要间断肌注哌替啶50 mg/次镇痛;Ⅱ组患者术中镇痛方式与Ⅰ组相同,术毕即刻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镇痛药液为曲马多(10 mg/ml,2 ml/h);Ⅲ组患者,术中硬膜外腔间断注入0.25%布比卡因5~8 ml,术毕即刻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镇痛药液为0.15%布比卡因 0.004%芬太尼(2 ml/h);3组患者均以咪唑安定0.1~0.2 mg/kg、芬太尼2~4 μg/kg、维库溴铵0.08~0.1 mg/kg、异丙酚1~2 mg/kg诱导行气管内插管,吸入异氟醚和静注维库溴铵维持麻醉.记录手术后6,18,24和48 h患者的VAS评分,并测定麻醉前、术后1,3,5 d 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水平.结果 与Ⅰ组相比Ⅱ组患者术后6 h和18 h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Ⅲ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3组患者手术后第1天CD3 ,CD4 ,CD8 及NK细胞均明显下降(P<0.01),Ⅲ组患者T细胞和NK细胞分别于第3天和第5天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而Ⅰ,Ⅱ组患者于术后第5天仍低于基础值(P<0.05).结论 硬膜外镇痛对肝癌切除术患者镇痛效果好,且对手术后的免疫功能抑制较轻且恢复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胸腰段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Th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60例择期行胸腰段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A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B组采用静脉复合全麻、C组采用连续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流式细胞术检测麻醉前30 min(T0)、术后2 h(T1)、术后4 h(T2)、术后24 h(T3)时点的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3+CD8-IFN-γ+T淋巴细胞、CD3+CD8-IL-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计算CD4+/CD8+比值。用CD3+CD8-IFN-γ+T淋巴细胞、CD3+CD8-IL-4+T淋巴细胞分别代表Th1和Th2细胞,计算Th1/Th2比值。结果:与麻醉前比较,CD4+%、CD4+/CD8+比值A组T2、T3时点和B组T1~T3时点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C组T2、T3时点CD4+%、CD4+/CD8+比值明显高于A、B组(P<0.05)。Th1%各组T2、T3时点均较麻醉前下降,C组T2、T3时点较A、B组升高(P<0.05)。Th2%A、B组T2、T3时点及C组T3时点较麻醉前明显升高,T2时点C组与B组有差异(P<0.05)。Th1/Th2比值在T3时点与麻醉前相比各组均下降,C组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腰段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患者术中、术后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连续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能减缓患者术中、术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的下降,并能减轻术后Th0细胞向Th2细胞的过度分化,减轻术中术后细胞免疫抑制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择期全麻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P组患者麻醉诱导前30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5 ml);C组麻醉诱导前30 min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5 ml,2组患者术后均予以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于麻醉前、手术中2 h及术后24 h、48 h等4个时间点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水平。结果:2组患者麻醉前CD4+、CD8+T淋巴细胞、Th1、Th2细胞水平和Th1/Th2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CD4+、CD4+/CD8+水平于术中2 h、术毕24、48 h均较麻醉前降低(P0.01);与C组比较,P组CD4+在术毕24 h和48 h、CD4+/CD8+在术中2 h、术毕24、48 h均高于C组(P0.05~P0.01);与麻醉前比较,2组术毕24、48 h Th1与Th1/Th2比值均较麻醉前下降(P0.05~P0.01),而Th2则均升高(P0.05和P0.01);P组Th1/Th2比值在术毕24、48 h均明显高于C组(P0.05和P0.01)。结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可以通过降低CD4+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幅度与抑制Th1/Th2平衡趋向于Th2免疫反应的方式,减轻肿瘤患者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下食管癌手术患者术中和术后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相关细胞因子及应激激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60例择期食管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B组采用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术后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每组30例。分别于麻醉前(T0)、切皮后2h(T1)、术后4h(T2)、术后24h(T3)、术后48h(T4)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流式细胞术测定CD4+%和CD8+%,计算CD4+/CD8+比值,ELISA法测定各时间点血清白介素-2(IL-2)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时段的血清应激激素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白介素-8(IL-8)及皮质醇(Cor)的含量。结果(1)B组T2、T3时点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P<0.05)。(2)除CD8+%外,两组CD4+%、CD4+/CD8+比值从T1开始下降(P<0.05),T2时B组降至最低(P<0.01),T3时A组降至最低(P<0.05);T1至T4时点B组CD4+%明显高于A组(P<0.05),T3至T4时点B组CD4+/CD8+比值明显高于A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硬膜外与静脉镇痛对开胸手术患者红细胞磷酸果糖激酶(PF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和醛糖还原酶(AR)的活性,以及血浆葡萄糖和皮质醇水平的影响.方法:42例食道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Ⅱ两组,每组21例.两组患者术中均行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Ⅰ组术后行静脉芬太尼镇痛(15ug/kg),Ⅱ组术后行硬膜外镇痛(0.125 0%罗哌卡因混合0.000 2%芬太尼).分别于麻醉前(T0)、手术60 min(T1)、术后60 min(T2)、术后1天晨(T3)和术后2天晨(T4)抽取肘静脉血,测定红细胞PFK、G-6PD和AR的活性及血浆葡萄糖和皮质醇的水平,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判定术后4、12、24、48 h镇痛效果,比较术后镇痛(PCA)泵内芬太尼用量和按压次数.结果:①与T0相比,T3时Ⅰ组患者PFK活性显著降低(P<0.01),G-6PD和AR活性显著升高(P<0.01),Ⅱ组患者三个酶的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此时两组之间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两组患者血糖和皮质醇水平均自T1开始明显升高(P<0.05或P<0.01),至13时达峰值(均P<0.01),T4时点Ⅱ组患者的血糖值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T3、T4时Ⅰ组血糖和皮质醇值均明显高于Ⅱ组(P<0.05或P<0.01).③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均良好,VAS镇痛评分<3分,但Ⅰ组患者术后12、24 h VAS评分明显高于Ⅱ组(P<0.05),PCA的芬太尼用量和按压次数也明显高于Ⅱ组(P<0.01).结论:食管癌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镇痛,可抑制血糖与皮质醇水平升高,减轻术后的应激反应,改善红细胞内糖代谢状况,其镇痛效果优于静脉镇痛.  相似文献   

7.
苏芬太尼自控镇痛对食管癌根治术后T细胞、NK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俊  易斌 《重庆医学》2008,37(4):416-418
目的研究苏芬太尼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对食管癌根治术后T细胞、NK细胞的影响,从免疫学角度为恶性肿瘤患者选择合适的镇痛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5例食管癌根治术病例,根据是否是用苏芬太尼自控镇痛分为两组;PCIA组(30例);对照组(15例)。在诱导麻醉前、手术开始2h,术后6、24h,术后3、7d等时间点上抽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结果两组病例在麻醉和手术后NK细胞活性明显下降、CD4降低、CD8升高,CD4/CD8比值下降,在术后3d开始恢复,术后7d恢复接近术前水平。PCIA组与对照组比较在程度上较轻、恢复较快,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芬太尼自控镇痛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保护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皮下与静脉术后自控镇痛对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的影响.方法 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制定的患者体格情况分级为Ⅰ~Ⅱ级、拟在我院住院行乳腺癌根治手术的女性患者40例,年龄(45±10)岁,按信封法随机分为皮下自控镇痛组(patient controlled subcutaneous analgesia,PCSA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组),每组各20例.术毕以电子镇痛泵分别行皮下、静脉自控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2组术后6、12、18、24、48 h的镇痛效果.并在麻醉前(基础值T1),术毕(T2)、术后第1天(T3)、术后第2天(T4)、术后第5天(T5)采集外周静脉血2 ml,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CD45+)及NK细胞的水平.结果 2组患者VAS评分均在3分以内,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时点与基础值比较:2组患者的CD3+ 、CD4+、CD8+在T3、T4、T5时间点均下降(P<0.01);NK细胞,PCSA组在T4时间点下降(P<0.05),PCIA组在T3、T4时间点下降(P<0.01);CD4+/CD8+比值,PCIA组在T2时间点下降(P<0.05),在T3时间点上升(P<0.05), PCSA组在T4、T5时间点上升(P<0.05).PCSA组的CD4+和PCIA组的CD4+/CD8+比值在T2时间点下降(P<0.05).2组各时间点CD3+、CD4+、CD8+、CD4+/CD8+、CD45+及NK细胞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PCSA和PCIA应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均可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2种术后自控镇痛方式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相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用于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级择期全麻下行子宫全切术的患者90例,均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术后行PCIA。随机分为地佐辛组(Ⅰ组)、低剂量地佐辛组(Ⅱ组)、右美托咪定复合地佐辛组(Ⅲ组),每组30例。PCIA配方:Ⅰ组为地佐辛0.8mg/kg+托烷司琼5mg,Ⅱ组为地佐辛0.5mg/kg+托烷司琼5mg,Ⅲ组为地佐辛0.5mg/kg+右美托咪定200!g+托烷司琼5mg,3组均加盐水稀释至100ml,镇痛持续量2ml/h,单次负荷剂量2ml,锁定时间15min。记录两组PCIA后1h(T0)、2h(T1)、6h(T2)、12h(T3)、24h(T4)、48h(T5)各时点的疼痛VAS评分和Ramesay镇静评分,48h内患者自控按压次数以及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总体满意度。结果:3组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但在T2Ⅱ级择期全麻下行子宫全切术的患者90例,均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术后行PCIA。随机分为地佐辛组(Ⅰ组)、低剂量地佐辛组(Ⅱ组)、右美托咪定复合地佐辛组(Ⅲ组),每组30例。PCIA配方:Ⅰ组为地佐辛0.8mg/kg+托烷司琼5mg,Ⅱ组为地佐辛0.5mg/kg+托烷司琼5mg,Ⅲ组为地佐辛0.5mg/kg+右美托咪定200!g+托烷司琼5mg,3组均加盐水稀释至100ml,镇痛持续量2ml/h,单次负荷剂量2ml,锁定时间15min。记录两组PCIA后1h(T0)、2h(T1)、6h(T2)、12h(T3)、24h(T4)、48h(T5)各时点的疼痛VAS评分和Ramesay镇静评分,48h内患者自控按压次数以及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总体满意度。结果:3组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但在T2T5各时点,Ⅰ组、Ⅲ组的VAS评分、Ramesay评分明显优于Ⅱ组(P<0.05);48h内自控按压次数Ⅱ组明显多于Ⅰ组和Ⅲ组(P<0.05);3组均未出现呼吸抑制、皮肤瘙痒,Ⅰ组恶心呕吐、嗜睡的发生率较Ⅱ组和Ⅲ组高(P<0.05)。Ⅲ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地佐辛用于术后PCIA,可降低地佐辛用量而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硬膜外和静脉镇痛对开胸手术患者红细胞醛糖还原酶(AR)活性和血浆葡萄糖(Glu)及脂质过氧化物(MDA)浓度的影响. 方法:42例在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开胸食道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Ⅱ两组,每组21例.术后,Ⅰ组行静脉镇痛(芬太尼15μg /kg),Ⅱ组行硬膜外镇痛(0.125%罗哌卡因混合2μg/ml芬太尼).在麻醉前(T0)、手术开始60min(T1)、术后60min(T2)、术后1d(T3)和术后2d(T4)抽取静脉血,测定AR活性及Glu和MDA水平,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测定术后4、12、24、48h镇痛效果. 结果:①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均良好,但Ⅰ组患者术后12、24h VAS评分明显高于Ⅱ组(P<0.05),总按压次数明显高于Ⅱ组(P<0.01).②与T0值相比,T3时Ⅰ组患者红细胞AR活性显著升高(P<0.01),Ⅱ组患者此酶活性无明显上升(P>0.05);此时Ⅰ组患者AR活性明显高于Ⅱ组(P<0.05).③与T0值相比,两组患者血糖值均从T1 时开始升高(P<0.05),至T3时达峰值(P<0.01),T4时点Ⅱ组患者的血糖值下降至术前水平(P>0.05),而Ⅰ组仍未恢复(P<0.05);T3 、T4 时Ⅰ组血糖值明显高于Ⅱ组(P<0.05).④Ⅰ组患者血浆MDA值在T3时点明显升高(P<0.01),Ⅱ组患者的MDA值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静脉镇痛相比较,开胸手术后采用硬膜外镇痛,能降低术后血糖与MDA水平和AR活性,从而减轻红细胞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1.
腰麻-硬膜外麻醉的联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玲 《河北医学》2005,11(11):1009-1011
目的:比较硬膜外麻醉(CEA)和腰-硬联合麻醉(CSEA)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选择下腹部和下肢择期手术共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施于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平面和麻醉效果并连续监测心率、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结果:CSEA 组最高阻滞平面与CEA相近,但术中麻醉效果比率大于CEA组.两组在注入局麻药后均出现血压下降.CSEA组术后无1例出现头痛,阻滞平面过高或全脊髓麻醉等并发症.结论:CSEA具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双重优点,起效快、镇痛完善、肌松效果好、可控性强以及副作用小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病人应用复合腰麻硬膜外麻醉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 6 0岁以上患者 6 0例 ,随机分为CSEA组和EA组 ,观察两组病人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上界阻滞平面、麻醉前后循环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 :CSEA组阻滞更完善 ,起效及阻滞完善时间早于EA组 ,上界平面及对BP、SPO2的影响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老年病人应用CSEA ,只要调控好麻醉平面 ,还是较为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异丙酚靶控全麻与异氟烷吸入全麻复合局部麻醉用于小儿扁桃体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择期行扁桃体摘除术小儿40例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采用相同的诱导方法和药物。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维持麻醉,对照组采用异氟烷吸入维持麻醉,所有患儿术中均辅助扁桃体局部麻醉。观察围术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自主呼吸恢复、气管拔管和清醒时间,苏醒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以及清醒后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术中循环波动小,苏醒及清醒快,恶心呕吐及苏醒期躁动的发生较对照组少。结论瑞芬太尼-异丙酚靶控全麻复合局麻更适合小儿扁桃体摘除手术。  相似文献   

14.
单点法与两点法在腰麻—硬膜外麻醉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单点法与两点法在腰麻—硬膜外麻醉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手术患者84例,分为单点法组与两点法组各4 2例,单点法组选L1~2 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经硬膜外穿刺针置入2 5G腰穿针,穿破蛛网膜,注入0 .5%布比卡因1 2mg而后退出腰穿针再置入硬膜外导管,两点法组选择L1~2 行硬膜外穿刺置管,然后经L2~3进行腰穿,方法同单点法组。结果:两组患者的麻醉起始时间及硬膜外首次用药时间、血压下降幅度等情况,两组均无明显差别(P >0 .0 5)。腰麻及硬膜外阻滞平面上界、单点法比两点法略低,单点法置管较两点法困难为多。结论:选用两点法操作方便,麻醉平面易控制和衔接,成功率高,单点法的腰麻平面的调节不如两点法随意,急诊手术选用单点法可相对节省时间。  相似文献   

15.
宋祥进 《吉林医学》2014,(24):5319-5320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下行肝癌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选取择期肝癌切除术患者32例,硬膜外穿刺后,行气管插管,观察患者术中、术后情况。结果:硬膜外阻滞联复合全身麻醉能很好地完成肝癌切除术,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全身麻醉用药量少,苏醒彻底、迅速,可控性好。  相似文献   

16.
赵宁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6):87-88,92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的麻醉方法在输尿管中下段结石输尿管镜碎石术(URL)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连续硬膜外麻醉(CEA)组、腰麻-硬膜外麻醉联合麻醉(CSEA)组以及腰麻组(CSA),每组各40例,比较三种麻醉方法的效果。结果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平面:CSA和CSEA组最短,CEA组最长,三种麻醉痛觉阻滞平面为T9平面都达到手术要求;单次推药麻醉持续时间:CSA组最长,CSEA组次之,CEA组最短;推入麻醉药物后血压下降患者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麻醉优良患者:CSA组和CSE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A组和CSEA组与CE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背痛发生患者:CEA组和CSEA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A组和CSEA组与CS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5%布比卡因2.5 mL CSA应用于输尿管中下段结石URL可作首选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表面麻醉和球结膜下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观察56例(72眼)表面麻醉结合球结膜下麻醉行小梁切除术的麻醉效果及术后眼压等。结果本组患者均能较好配合手术,术中未发生麻醉引起的并发症。术后眼压控制满意,滤过泡形成好。结论表面麻醉和球结膜下麻醉结合应用,简便、安全、高效,使小梁切除术并发症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将腰硬联合穿刺套件中的硬膜外穿刺针引导至黄韧带行单纯腰麻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01~2011-01拟行剖宫产手术的ASAⅠ-Ⅱ级患者200例,分为硬膜外和腰椎联合麻醉穿刺法组(A组,n=100)和将腰硬联合套件中的硬膜外穿刺针引导至黄韧带,单纯行腰麻术组(B组,n=100)。剖宫产术毕后,待麻醉平面消退至T10以下送患者回到病房。术后随访1周,询问麻醉消退时间,有无腰痛,下肢痛或感觉异常等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人麻醉消退时间无差异,腰痛发生率、下肢痛或感觉异常发生率B组(0)明显低于A组(7%)。结论硬膜外穿刺针引导至黄韧带行单纯腰麻操作简单且具有可行性,此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低温麻醉(hypothermic anesthesia)已成为现代临床麻醉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低温麻醉的概念和发展历程、低温麻醉常用的降温方法及其在心血管和神经外科等手术中的应用、低温麻醉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低温麻醉对机体代谢的影响。本文还对低温麻醉与其他麻醉方法进行了比较,介绍了低温麻醉应用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20.
全麻与硬外麻醉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全麻与硬外麻醉有相同的作用部位,但作用机制不同。近年临床上全麻与硬外麻醉的联合使用增多,笔者对两种麻醉方式对脊髓的复合作用及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