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丝桃属植物在我国广大地区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我国约有55种8亚种,物种类型丰富。金丝桃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氧杂蒽酮类以及间苯三酚类化合物,而间苯三酚衍生物因其结构中具有多环和多种支链取代的特征结构,所以结构类型丰富多样,同时这类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抗炎等生物活性。该研究对从金丝桃属植物中分离的344个多环多异戊烯基间苯三酚类化合物进行分类归纳,为金丝桃属多环多异戊烯基间苯三酚类化合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靳三林  王乃利  张雪  戴毅  姚新生 《中草药》2009,40(3):341-344
目的 研究黄牛木茎6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学方法对黄牛木茎6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根据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5个(口山)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7-二羟基-2-(3-甲基丁-2-烯基)-5"-羟基-6"-甲基-6"-(4-甲基戊-3-烯基)-4",5"-二氢吡喃(2",3":3,4)双苯吡酮(Ⅰ)、5,9-二羟基-8-甲氧基-2,2-二甲基-7-(3-甲基丁-2-烯基)-2H,6H-吡喃一[3,2.b]一双苯吡-6-酮(Ⅱ)、黄牛木(口山)酮A(Ⅲ)、4-(3',7'-二甲基辛-2',6'-二烯基)-1,3,5-三羟基-9H-双苯吡-9-酮(Ⅳ)和黄牛木酮A(Ⅴ).结论 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越南黄牛木(口山)酮E(cracochinchinone E).化合物Ⅱ和Ⅳ为首次从黄牛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褐藻小粘膜藻中的溴酚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褐藻小粘膜藻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 ,SephadexLH 2 0柱色谱、反相HPLC及重结晶等分离手段和IR ,MS及NMR等结构鉴定方法。结果 :从小粘膜藻中分离鉴定了 6个溴酚类化合物 ,分别为 2 ,2′ ,3,3′ 四溴 4 ,4′,5 ,5′ 四羟基二苯甲烷 (1) ,2 ,2′,3 三溴 3′ ,4 ,4′ ,5 四羟基 6′ 乙氧甲基二苯甲烷 (2 ) ,2 ,3 二溴 4 ,5 二羟基苯甲醇 (3) ,2 ,3 二溴 4 ,5 二羟基苯甲基甲醚 (4) ,3 溴 4 羟基苯甲酸 (5 )及 2 溴 4 ,5 二羟基苯甲醛 (6 )。结论 :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海藻中发现。  相似文献   

4.
多花山竹子果实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多花山竹子Garciniamultiflora果实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多花山竹子果实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多花山竹子酮素甲(1)、sargaol(2)、δ-生育三烯酚(3)、木犀草素(4)、1,3,6,7-四羟基酮(5)、对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6)。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类金刚烷型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化合物2、3、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杨小明  陈钧  钱之玉 《中草药》2003,34(5):483-484
在银杏叶及外种皮中存在一类酚酸类物质 ,其含量约占银杏叶干重的 1%~ 2 % ,外种皮干重的 3%~ 4 %。主要由银杏酸、白果酚和白果二酚组成。银杏酸 (ginkgolicacids)是水杨酸分子C6位上有较长侧链的系列化合物 ,有烷基链和烯基链两大类 ,侧链长度为 13~ 17个碳、双键数为 0~ 2。银杏酸去掉羧基为白果酚 (ginkgol) ,属 3 烷基酚系列物。白果二酚 (bilobol)是 5 烷基间二苯酚系列物 ,其烷基长度为 15个碳 ,双键数 0~ 1,又称为氢化白果二酚 (hydrobilobol) [1] 。该类酚酸还存在于木贾木如树果实及其外壳中。银杏酚酸仅限于源自银杏Ginkg…  相似文献   

6.
多环多异戊烯基间苯三酚类化合物(PPAPs)为中国藤黄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类型,其结构新颖复杂,生物活性多样,是目前天然产物研究的热点之一。结合作者在该领域的多年研究,对该类化合物在中国藤黄属植物中的分布和结构分类、波谱特征、提取分离方法以及生源合成途径进行归纳总结,为中国藤黄属植物中PPAPs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白花酸藤果中苯酚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白花酸藤果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及高效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合物,用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白花酸藤果中分离鉴定了5个长链烷基取代的苯酚类化合物5-(8-十五烯基)-1,3-苯二酚()、5-(8,11-十七-二烯基)-1,3-苯二酚()、5-十五烷基-1,3-苯二酚()、5-(8-十七烯基)-1,3-苯二酚()和3-甲氧基-5-戊烷基苯酚(3-methoxy-5-pentyl-phenol,),以及2个酚苷3,5-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3,5-dimethoxy-4-hydroxyphenyl-1-O-β-D-glucopyranoside,)、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葡萄糖苷(2,6-dimethoxy-4-hydroxyphenyl-1-O-β-D-glucopyranoside,)。结论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8.
通过柱色谱法对金丝桃科药用植物遍地金Hypericum wightianum全草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圆二色谱等波谱学方法鉴定了22个化合物,包括8个异戊烯基间苯三酚类(1~8)、3个色酮类(9~11)和3个萜类(14~16)等。其中,化合物16和17为首次在金丝桃属植物中报道,化合物1~11、14、15、19为首次在遍地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是2对对映异构体,该研究首次对其进行手性拆分并用计算ECD的方法确定了其绝对构型。  相似文献   

9.
祁燕  贾小舟  郑银丽  唐春萍  沈志滨 《中草药》2017,48(23):4860-4864
目的研究绵马贯众Dryopteris crassirhizoma中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并探讨其抑菌活性。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液相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MS、~1H-NMR、~(13)C-NMR)鉴定结构;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制定的M38-A2和M07-A9方案分别研究化合物对真菌和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从绵马贯众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丁酰基间苯三酚(1)、1-甲基-3-丁酰基间苯三酚(2)、2-乙酰基-4-丁酰基间苯三酚(3)、1-甲基-3-乙酰基-5-丁酰基间苯三酚(4)、黄绵马酸PB(5)、异黄绵马酸AB(6)、异黄绵马酸AB(6)、黄绵马酸AA(7)、绵马酸ABA(8)、黄绵马酸AB(9)、绵马酸ABP(10)。化合物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表现出与阳性对照头孢西丁相当的抑制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C)均达到2.5μg/m L。结论化合物1~4首次从绵马贯众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对真菌和细菌都有明显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鬼针草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柱色谱并结合HPLC分离纯化,通过理化鉴定和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鬼针草的醋酸乙酯部位得到水杨酸(Ⅰ)、9,12,13-三羟基-10,15-十八碳二烯酸(Ⅱ)9,12,13-三羟基-10-十八烯酸(Ⅲ)、苄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Ⅳ)、苯乙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V)、(Z)-3-己烯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Ⅵ)、丁香酚苷(Ⅶ)、3-甲基-2-(2-戊烯基)-4-O-β-D-吡喃葡萄糖基-△2-环戊烯酮(Ⅷ).结论以上8个化合物中除水杨酸外,其余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石蝉草中两个新的聚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石蝉草Peperomia dindygulensis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薄层制备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石蝉草乙醇提取物氯仿萃取部位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波谱技术、混合解析等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石蝉草乙醇提取物氯仿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聚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S)-1,4-二羟基-2-(1′,13′-二酮基-十八碳-14′反式-烯基)-1-环己烯-3-酮(1)和(4S)-1,4-二羟基-2-(1′,14′-二酮基-十八碳-12′反式-烯基)-1-环己烯-3-酮(2)。结论化合物1和2均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石蝉草酮A和石蝉草酮B。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以现代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测定了所得化合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结果 分离得到6个苯甲醛衍生物,分别鉴定为2-(E-3-庚烯基)-5-异戊烯基-3,6二羟基苯甲醛(1)、二氢金(色)灰绿曲霉素(2)、异二氢金(色)灰绿曲霉素(3)、曲霉素(4)、灰绿曲霉黄色素(5)和毛壳菌吡喃宁(6).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异曲霉素,化合物1~6具有很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杨宏勋  胡晓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1):1735-1739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和波谱手段,从滇桑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1个异戊烯基酚类化合物,分别为滇桑素G(1),桑查耳酮B(2),柘树咕吨酮M(3),柘树咕吨酮D(4),桑根呋喃B(5),桑辛素D(6),桑辛素C(7),桑辛素Ⅰ(8),去甲基桑辛素Ⅰ(9),桑查耳酮A(10),异补骨脂查耳酮(11).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2~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硅胶柱色谱、中压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制备型HPLC等方法对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通过1D,2D NMR,IR等波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该植物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2个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6′-三羟基-5′-乙酸甲酯-3′-甲基-1′-丁酰酚(1)和绵马酚B(2)。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香蕨酚。  相似文献   

15.
美丽山竹子(拟)Garcinia speciosa广泛分布于印度、缅甸和泰国.作者从具抗HIV-1活性的该植物树皮甲醇粗提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得3个新的原萜烷型三萜garciosaterpene A(1)、B(2)、C(3)和1个新的二香叶基二苯酮garciosaphenone A(4)以及4个已知化合物,并对它们进行了抗HIV-1试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贵州产杏叶茴芹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对杏叶茴芹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GC-MS进行鉴定。结果:从杏叶茴芹挥发性成分中得到28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19个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的86.23%。主要挥发性成分为(S)-1-甲基-4-(5-甲基-1-甲基-4-己烯基)环己烯(48.83%)和1-(1,5-二甲基-4-己烯基)-4-甲基苯(6.15%)。结论:杏叶茴芹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萜烯类。  相似文献   

17.
采用β-环糊精包埋法,从巴西蜂胶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3)和4个已知的酚类化合物(1、2、4、5)。  相似文献   

18.
滇藁本精油中镇静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滇产藁本(Sinodiesise yunnanensis Wolff.)的精油分离得到4个具有镇静、抗惊厥活性的化合物,经理化鉴别和波谱分析推定为丁烯基苯酞(Ⅰ)、丁基苯酞(Ⅲ)、藁本内酯(Ⅱ)、新蛇床内酯(Ⅳ)。  相似文献   

19.
曾从日本槭(Acer nikoense)中分离得到二芳基庚类、环二芳基庚类、酚类化合物及保肝活性成分( ).杜鹃醇(15)等。本次又从其茎皮中分离得到4个新的芳香化合物(1~4)和6个已知化合物(9、14、17、27~29),并对其抑制RBL-2H3细胞释放β-氨基己糖苷酶的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指认逍遥散中君药当归对复方抗抑郁有效部位的贡献成分,并筛选其中潜在的抗抑郁活性成分。方法采用UPLC-PDA技术对逍遥散抗抑郁有效部位及当归相应部位的指纹图谱进行匹配,通过对比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及全波长紫外光谱图,归属当归对逍遥散抗抑郁有效部位的贡献成分。运用多种色谱方法对贡献成分进行导向分离,采用现代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活性验证。结果共归属并鉴定出当归对逍遥散抗抑郁有效部位的贡献成分5个,分别为阿魏酸松柏醇酯(1)、E-丁烯基苯酞(2)、藁本内酯(3)、Z-丁烯基苯酞(4)、12-异戊烯酰基-14-乙酰基-2E,8E,10E-三烯-4,6-二炔-1-醇(5),其中化合物5为首次从伞形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能有效保护谷氨酸损伤的SH-SY5Y和PC12细胞。结论 UPLC-PDA导向分离技术可快速、准确指认复方来源于其单味药材的贡献成分。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Z-丁烯基苯酞可能为当归贡献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