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梅核气是因情志不遂,气机不畅所致,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感为特征的疾病,相当于咽神经官能症。一般多见于成年人,以女性多见。对咽喉食管及其它器官检查,均无器质性病变。其病位在咽,病变脏腑涉及肝、脾。多以肝气失于调达,气机郁结;或肝郁脾困,脾失运化,痰浊内生,痰气交阻,搏结咽喉,而出现咽部异物感等症状。本病的治疗,以疏肝理  相似文献   

2.
王建康临证经验丰富,认为梅核气的病机并不单纯局限于痰气交阻,需根据其阶段性病机的不同辨证论治。整理归纳梅核气的辨证分型为痰气交阻、肺阳闭阻、湿热互结、风痰闭阻、肝胃失和、肺阴亏损、肺脾气虚等7个证型,提出对应的治疗方法,并附病案说明。  相似文献   

3.
梅核气是郁证中常见之症。其治疗,一般教科书中均载以《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治疗,方中多加香附、枳壳、佛手、旋覆花、代赭石等。然而实践运用,多疗效不显。余细思之,梅核气是由七情郁结,痰涎凝聚,肺胃失其宣降,以致气滞痰阻,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为其特征。气郁者必肝气先郁,本证与肝郁气滞、痰凝互结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梅核气是中医临床少见病、疑难病。路广晁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临床大家,其对于梅核气的治疗颇有效验。路老认为治疗梅核气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关于梅核气发病部位为咽喉原因的问题。路老认为咽喉是滞气最易滞留之处。十数条经脉皆过咽喉而濡养之,诸经经气不利,经脉气滞,则气滞咽喉。二是关于梅核气发病过程中易涉及的病理因素的问题。路老认为梅核气发病过程中气滞、痰浊、血瘀是最主要的病理因素,而气滞则是其发病的根本因素。三是关于梅核气发病涉及脏腑的问题。路老认为肝、脾、胃、肺是梅核气涉及的主要脏腑。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脏腑更需注意,那便是大肠。  相似文献   

5.
辨证论治梅核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德林 《光明中医》2011,26(5):1036-1037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之精华,是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所在,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保证,故临床实践中必须遵循。梅核气是中医学中的一个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咽炎,咽神经症,癔球等"。中医多认为其病机乃肝脾失和,气机阻滞,痰气搏结于咽喉所致。但临床所见并非单纯痰气交阻,而是症状多变,证型复杂,不可单纯以痰气郁阻辨治。故应分型证治、灵活加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梅核气是一种以咽喉异物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具有咳之不出、咽之不下的典型症状,该病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女性,其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且发病部位多在肝胆,并与肺脾有关。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剧增,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往往从痰、气、瘀着手,辨证运用贝母瓜蒌散加减方治疗痰凝血瘀型梅核气患者,且疗效显著,遂总结临床中治疗痰凝血瘀型梅核气的辨证用药经验,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介绍用瓜蒌薤白半夏汤临证新用四则: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证属胸阳痹阻,痰瘀互结,治宜通阳散结、豁痰祛瘀。原发性肺癌,证属肺脾两虚,痰凝气滞,热毒内蕴,治宜健脾益肺,化瘀解毒,理气豁痰。慢性胃炎,证属肝气犯胃,胸阳被阻,治宜疏肝和胃、通阳宣痹。乳腺增生病,证属肝郁气滞痰凝,冲任失调,治宜疏肝理气,调摄冲任,消痰散结。  相似文献   

8.
半夏厚朴汤为仲景治梅核气之良方,现广泛应用于治疗顽固性咳嗽、胃食管反流病、吞咽障碍等多种疾病。情志病与“肝”密切相关,情志致病易致肝气郁结,而半夏厚朴汤所涉病机为气郁痰凝,故用其治疗情志病常得灵效。本文例举半夏厚朴汤治疗情志失调所致失眠、抑郁、惊恐障碍验案三则,其主症虽各有不同,但存在共同病机,即肝郁疏泄失常,津液积聚生痰,痰气搏结,故而出现肋胀、太息、胃胀、呃逆、嗳气、苔腻等气郁痰凝之共同表现,以行气散结、降逆化痰、解郁下气之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使肝郁得舒、气行痰化,切中病机,故诸症得消。临床运用半夏厚朴汤治疗情志病时,需注意辨其肝郁痰气交阻之征象,并根据兼见证候随之加减,方能使其发挥效用。  相似文献   

9.
正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用治妇人梅核气之痰气交阻证。本方广泛应用于气郁痰凝、阻于三焦的各种疾病。本方有调气行津,祛痰降逆作用,在脾胃病的治疗上收获颇多。导师王静是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科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临床工作十余年,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运用此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糜烂性胃炎  相似文献   

10.
病人心理与梅核气探析陈淑珍中国医大附属一院(沈阳110001)梅核气,系七情所伤而致。七情郁结,肺胃宣降失常,气滞痰阻而出现咽喉部似有物阻塞,咳之不出,咽之不下,经年累月不愈。笔者临证所见病症也各不相同。对这些病人经食道钡透,喉镜检查,并没有发现咽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