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肿瘤淋巴管生成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是近年肿瘤转移机制的一大研究热点 ,此文简要综述近年消化道恶性肿瘤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管分布、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生存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包括肺癌在内的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近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与肿瘤关系的研究成为热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是VEGF家族的新成员,作为第一个被发现的促淋巴管生成因子,由于其强大、特异的促淋巴管生成作用,在与肿瘤、特别是肿瘤淋巴转移的相关研究中备受关注。现就近年VEGF—C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曾思恩  倪琦 《山东医药》2009,49(43):113-115
在实体恶性肿瘤中,淋巴道是肿瘤细胞转移的主要途径,淋巴管生成在肿瘤的淋巴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随着淋巴管内皮特异标记物和淋巴管生长因子的发现,肿瘤诱发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和以抑制肿瘤淋巴管生成作为抗肿瘤转移靶点的研究引起临床关注。现将淋巴管生成于肿瘤淋巴道转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与恶性肿瘤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淋巴管是恶性肿瘤转移的有效途径;但是,关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缺乏一致的资料,而且,恶性肿瘤内是否存在新生淋巴管也一直有争议。直到最近,发现了新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在肿瘤的动物模型以及人类肿瘤中均发现了新生淋巴管,对于VEGF-C、D/VEGFR-3信号途径的深入了解,因此淋巴管生成在肿瘤转移中的相关研究得以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表明,淋巴管生成同肿瘤的转移播散、肿瘤患者的预后等直接相关。现将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以及其与肿瘤转移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5.
胡安国 《山东医药》2007,47(9):83-84
肿瘤细胞通过血管和淋巴管发生浸润及转移是肿瘤致荷瘤个体死亡的主要原因。微淋巴管生成与肿瘤生长、浸润及转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的研究逐步发现,许多细胞因子对肿瘤微淋巴管生成具有调控作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消化道恶性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日益增高,而肿瘤的淋巴道转移是导致患者最终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某些恶性肿瘤中已经证实有淋巴管生成,被称为淋巴管生成因子的VEGF-C、 VEGF-D及其受体VEGFR-3能够诱导淋巴管的生成.恶性肿瘤中的淋巴管生成因子不但能够促进肿瘤淋巴管的生成,而且与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近年来对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淋巴管生成以及淋巴道转移的研究正在开展,本文将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淋巴管生成机制,淋巴管生成与肿瘤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最新研究进展以及此项研究的临床意义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不同转移潜能的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和淋巴管生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鼠淋巴道高、低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的体内淋巴道转移状况和淋巴管生成对淋巴道转移的影响。方法将淋巴道高、低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接种于Balb/C小鼠,观察成瘤及转移情况,对肿瘤组织进行淋巴管染色,观察淋巴管生成情况。另取高、低转移潜能的细胞株进行体外淋巴管生成实验并进行小鼠肿瘤转移基因芯片检测,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D(VEGF—C、D)进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结果高,低转移细胞在小鼠髂总动脉旁、肾门淋巴结的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8)。高转移潜能组诱导淋巴管生成的数量大于低转移组和对照组(P=0.032)。高转移组的CD44、E-cadherin.HER2/neu、H—Ras.VEGF—C的表达均高于低转移组,nm23A.nm23-E4、pl6ink4a、CD61等均低于低转移组。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表明,高转移组vEGF—C高于低转移组,VEGF—D低于低转移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高转移组的VEGF—D分泌显著小于低转移组,vEGF—C/VEGF—D在高转移组明显高于低转移组。结论肝癌的淋巴道转移与淋巴管生成有关,VEGF—C、D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影响淋巴管生成。VEGF—C/VEGF—D比值可能是有效判断并影响肝癌淋巴道转移潜能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恶性肿瘤淋巴转移分子标记物及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广玉  常家聪 《山东医药》2010,50(8):107-108
血行转移和淋巴转移是恶性肿瘤主要的转移方式,是影响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相对于血行转移,淋巴转移的机制研究较少,主要原因是缺乏特异性较高的新生淋巴管内皮标记物。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和淋巴管生成相关因子的发现,肿瘤的淋巴转移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研究的深入,肿瘤淋巴管新生已被证实在实体肿瘤淋巴转移途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可作为一个评价肿瘤预后的重要指标.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淋巴管内皮特异因子和淋巴管检测技术的认识,对淋巴管转移具体机制与肿瘤淋巴管新生分子途径尚未完全明确.Akt信号通路是细胞内一条重要的信号传导通路,与肿瘤发生、增殖、抗凋亡、转移等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现Akt在介导VEGF信号通路与肿瘤淋巴管转移或肿瘤淋巴管新生的也存在着密切关系.本文对Akt信号通路在胃癌淋巴管新生中重要作用与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两个基本生物学特性,也是导致肿瘤复发和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微脉管系统充当着重要角色。但长期以来因缺乏淋巴管特异标志物,相对于肿瘤微血管的研究而言,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  相似文献   

11.
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也是肿瘤难以彻底根治的主要因素。淋巴道与血道转移是肿瘤最重要的两条转移途径,研究表明:大多数上皮起源的肿瘤以淋巴道转移为主,且发生较早。结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在决定结肠癌预后的众多因素中,淋巴转移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在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率达50%,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相关性高于原发灶的浸润程度,已成为决定结肠癌预后的重要的独立预后指标。因此对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机制的研究,已成为提高治疗结肠癌疗效的关键所在,是目前继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研究的又一热点。现就结肠癌淋巴管形成与转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胃癌的淋巴转移,临床上一般按照淋巴引流的顺序,由局部淋巴结到远处淋巴结播散转移,但也可见部分病例表现为“跳跃式”转移,传统认为淋巴转移是肿瘤侵袭周边原有淋巴管方式形成的,但最近研究发现,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肿瘤中,常有淋巴管的增生和扩张,表明淋巴管生成在肿瘤淋巴转移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1]。  相似文献   

13.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淋巴管是恶性肿瘤侵袭转移到局部淋巴结或远处器官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中存在活跃的淋巴管生成,新生的淋巴管对肿瘤的转移起着重要作用.淋巴管的生成是一个由多种因子参与的复杂过程,除趋化因子、黏附分子和细胞外基质等作用外,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和受体等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明确淋巴管生成的调控机制对肿瘤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朝勇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8):4017-4018
胃癌患者淋巴转移直接影响患者预后,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是特异性淋巴管生成因子,与肿瘤淋巴转移关系较为紧密。VEGF受体-3(VEGFR-3)特异存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临床中常用于标记淋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括肺癌在内的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近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与肿瘤关系的研究成为热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是VEGF家族的新成员,作为第一个被发现的促淋巴管生成因子,由于其强大、特异的促淋巴管生成作用,在与肿瘤、特别是肿瘤淋巴转移的相关研  相似文献   

16.
大肠癌中VEGF-D、VEGFR-3表达及淋巴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大肠癌中VEGF-D、VEGFR-3的表达、D2-40阳性淋巴管特点以及淋巴管生成,分析与其临床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48例大肠癌VEGF-D、VEGFR-3表达及淋巴管密度(LVD)。结果 大肠癌中VEGF-D、VEGFR-3在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79%、52%)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1%、34%),复发转移组阳性率(82%、52%)高于无复发转移组(59%、34%),生存期≤3年组阳性率(8l%、62%)高于生存期〉3年组(59%、35%)(均P〈0.05);YEGF-D在淋巴管受累组阳性率(85%)高于无淋巴管受累组(60%)(P〈0.05);LVD值在溃疡型和浸润型组中高于肿块型组,DukesC、D期高于DukesA、B期,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管受累组高于无淋巴管受累组,复发转移组高于无复发转移组,生存期≤3年组高于生存期〉3年组(均P〈0.05)。结论 大肠癌中VEGF-D、VEGFR-3表达升高与促进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复发转移和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7.
选择我喉鳞状细胞癌(LSCC)标本60例,行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法计数喉鳞癌瘤内淋巴管。发现喉鳞癌瘤内有新生淋巴管,瘤内淋巴管密度(LVD)与N分期及临床分型存在相关关系。认为瘤内LVD的增高与肿瘤淋巴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生长抑素(S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大肠癌组织及2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SS蛋白和VEGF-C蛋白的表达,采用VEGF-C受体FLT-4阳性脉管标记淋巴管计数,分析SS与大肠癌淋巴管生成、转移的关系。结果SS蛋白表达阳性率在大肠癌组及正常大肠黏膜组分别为37.7%和65%,VEGF-C在癌及正常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和30%,差别均有显著性;SS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与浆面膜受累无关;VEGF-C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而与肿瘤分化和浆面膜受累无关;大肠癌组织中SS和VEGF-C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结论SS可能通过对VEGF-C/FLT-4信号通路的阻滞而抑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及转移。  相似文献   

19.
淋巴结转移是恶性肿瘤进展的标志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认为肿瘤新生淋巴管形成和淋巴结转移之间有密切关系。了解调节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管生成的信号通路,有可能成为抑制肿瘤生长的新方法。近年来,陆续有报道认为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tin,ES)有抑制肿瘤新生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作用,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将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肿瘤淋巴转移往往是导致治疗困难,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而肿瘤淋巴管生成在肿瘤转移中起不容忽视的作用.最近研究表明肿瘤淋巴转移与肿瘤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显著相关[1].宫颈癌是妇产科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淋巴结转移是其发生侵袭转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