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脑动脉瘤栓塞术行控制性降压能否减轻脑损害、保护脑功能。方法择ASAⅠ~Ⅱ级行脑动脉瘤栓塞术病人12例。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术中维持PETCO2 30~35mmHg,SpO2 100%。结果12例患者均安全夹闭瘤动脉,控制性降压过程平稳、效果满意;降压过程中乳酸值与术前比较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控制性降压术中脑组织灌注良好,脑保护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 GE Innova 3100平板血管造影机对4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双侧颈内、外动脉和双侧椎动脉正、侧位2D DSA,进一步对感兴趣血管行3D DSA,通过容积再现(VR)进行颅内血管重建.结果 3D DSA检出39例动脉瘤患者,47枚动脉瘤,2D DSA检出31例动脉瘤患者,35枚动脉瘤,二者检出动脉瘤的长、短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图像质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2D DSA出现假阳性动脉瘤3枚,假阴性动脉瘤15枚,评估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为78.9%,特异性为85.2%;3D DSA没有出现假阳性、假阴性动脉瘤,评估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100%.在动脉瘤形态、瘤颈尺寸及与相邻血管间的关系的显示上,3D DSA明显优于2D DSA.结论 3D DSA作为脑动脉造影中2D DSA的进一步补充,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VEGF和MMP-9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颅内动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颅内动脉瘤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18例颅内动脉瘤标本和9例正常脑动脉血管组织中VEGF和MMP-9的表达.结果:颅内动脉瘤组中,VEGF和MMP-9的平均吸光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颅内动脉瘤组VEGF和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5%和84.2%,对照组无阳性表达,两组相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VEGF和MMP-9在颅内动脉瘤组织中有高表达,VEGF和MMP-9参与了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通过检测VEGF和MMP-9的阳性表达可以为颅内动脉瘤的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DSA检查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 ,观察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情况 .结果 在进行DSA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时 ,常规应用正侧位进行显示 ,显示不清时加做斜位DSA或RDSA造影 ,12例颅内动脉瘤均能清晰显示 .结论 灵活应用DSA检查技术 ,能提高颅内动脉瘤与供血血管解剖结构的关系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DSA检查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观察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情况.结果在进行DSA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时,常规应用正侧位进行显示,显示不清时加做斜位DSA或RDSA造影,12例颅内动脉瘤均能清晰显示.结论灵活应用DSA检查技术,能提高颅内动脉瘤与供血血管解剖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罗小玲 《医学信息》2008,21(5):694-695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原则.方法 采用静脉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降低颅内压等方法处理.分析110例颅内动脉瘤麻醉方案,术中施行加深麻醉、脑保护等措施预防术中脑动脉瘤破裂,术中监测ECG、ABP、HP.和SP02.结果 麻醉及降压效果满意,无手术死亡病例,术中动脉瘤破裂6例.结论 围手术期麻醉处理的关键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降低颅内压,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2级)和预后不良组(3~6级)。评价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mRS评分结果,92例患者中,预后不良46例,预后不良率为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术前Hunt-Hess分级、术前CT改良Fisher分级、术后低蛋白血症、术后脑梗死、术后脑积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术前Hunt-Hess分级Ⅲ~Ⅳ级、术后脑梗死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术前Hunt-Hess分级高、术后脑梗死是影响老年患者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术中应操作轻柔,以减少血管刺激;术后给予足够血容量,预防血管痉挛、改善循环等,以减少术后脑梗死发生;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糖稳定,减少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临床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并经介入或手术治疗的患者82例(介入治疗5例,手术治疗77例)。CT血管造影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重建法进行图像后处理,与DSA及手术结果对比。结果82例脑动脉瘤患者中,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动脉瘤88个(6例均为2个动脉瘤),手术证实82个(77例),DSA证实6个(5例)。载瘤动脉分别为后交通动脉(38个),前交通动脉(35个),大脑中动脉(8个),颈内动脉(5个),基底动脉(1个)胼周动脉(1个)。CT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结构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与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高,对脑动脉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显示良好,对临床治疗具有可靠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当前脑血管疾病诊断及疗效评估的“金标准”,对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诊断上的高敏感度、高特异度和高准确度的优点。特别是对颅内动脉瘤进行 DSA 造影,可以明确载瘤血管,并可以多角度观察动脉瘤体的起源、形态、位置、大小、瘤颈等情况,对颅内动脉瘤后期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术后评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介入影像是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的依据,高质量的脑动脉瘤介入影像则是介入手术者在术中的重要指引,介入手术者需要依靠清晰的、实时的介入影像来诊断血管疾病,以确定下一步的检查与治疗方法。因此,介入影像质量的高低与介入手术成功与否息息相关。影响脑动脉瘤介入影像质量的因素较多,而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的相关文献并不多,需进一步研究。该文将重点分析脑动脉瘤介入影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总结提高脑动脉瘤介入影像质量的方法,目的是在合理的 X 射线辐射范围内提升介入影像的质量,提高介入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非高血压自发性脑内血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11月我科收治非高血压自发性脑内血肿患者45例,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CTA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5例,CTA检查显示脑动静脉畸形(AVM)16例,颅内动脉瘤8例,烟雾病8例,无异常发现13例。脑AVM和动脉瘤病例均在手术或栓塞治疗中证实。烟雾病8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手术证实5例。结论:CTA是非高血压自发性脑内血肿病因诊断的首选方法,能为患者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对制定治疗方案和指导手术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蛋氨酸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和蛋氨酸合成酶(MS)A2756G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方法 运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和化学发光法检测76例颅内动脉瘤及77例正常人MS A2756G基因多态性.结果 颅内动脉瘤组的MS D919G DG基因型频率较正常对照高(P < 0.01),患颅内动脉瘤的风险是对照组的6.35倍.两组等...  相似文献   

12.
崔群建  付浩  曹创 《医学信息》2008,21(6):947-948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转归不良的主要原因为①再出血,②脑血管痉挛,③急慢性脑积水.本文回顾了80例颅内动脉瘤行手术或血管内治疗病人,15例死亡原因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3B基因(TNFRSFl3B)中SNPTS11078355 G>A在中国东北地区散发颅内动脉瘤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应用PCR-RFLP方法从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和116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中提取TNFRSFl3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ll078355 G>A的基因型,所有数据应用SPSSl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结果 在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63%在40-59岁之间;TNFRSFl3B基因SNP rsl1078355 G>A基因型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危险密切相关(P=0.034,OR=1.870);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性别差异具有明显不同(P=0.036,OR=1.794),女性多于男性;空腹血糖的增高和高血压是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P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方法,探讨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使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对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使用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过显微手术治疗,48例患者中,术后早期恢复良好者为41例,轻度残疾例数为4例,重度残疾例数2例,死亡例数1例.术后经过6~12个月的随访,40例随访者中,恢复良好37例,重度残疾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安全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显微外科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我院自2004年以采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04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经验,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显微手术技巧,以期进一步提高该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04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病人中,1例胼周动脉瘤采用前纵裂入路,1例后交通合并胼周动脉瘤采用翼点和前纵裂的联合入路,其余部位的动脉瘤均采用改盘翼点入路。手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解剖脑池,锐性分离瘤颈并夹闭之。术中采用控制性降压、栽瘤动脉临时阻断和动脉瘤体翻转等技术以防止破裂出血和误夹正常血管。结果 104例手术病人中,102例成功夹闭瘤颈,2例采用了动脉瘤包裹术。术后病人恢复盘好78例,轻残17倒,重残6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例。结论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夹闭动脉瘤颈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根本方法;术中采用控制性降压、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和动脉瘤体翻转等技术以防止破裂出血和误夹正常血管。可以提高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疾病是危及人体生命的危险疾病.传统的血管造影虽然是诊断该类疾病的最佳方法,但属于有创伤检查,且有1.5%-2.0%的合并症或死亡危险的报导[1].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的应用给传统的血管造影带来了极大的挑战.1998年问世的多层螺旋CT(MSCT)以亚秒级的扫描速度具有更长的解剖覆盖、更薄的层厚、多种后处理能力、更简单方便等优势.2002年7月,我院引进GE 公司Lightspeed 十六排螺旋CT机,并进行了几十例颅内CTA检查,现对其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目的:初讨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病变中的应用及其技术优势.材料与方法:使用GE 公司的十六排螺旋CT对自发性脑内出血、动脉瘤、脑肿瘤等几十例病人进行CTA检查,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其中AVM和动脉瘤进行DSA检查并与CTA结果比较;另外颜面部AVM及脑肿瘤病人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CTA检查结果如下,脑血管主干及其1-3级分支显示率为100%,大脑中动脉4-5级分支显示率为94.7%.发现动脉瘤并清晰显示了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其详细关系;AVM清楚地显示了AVM的畸形团及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脑肿瘤显示了肿瘤与周围血管、颅骨间的三维关系.结论: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重建图像质量显著提高,它对颅内各种血管性病变以及血管与颅内其他病变三维空间关系,对各类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它能显示更细小分支,具备作为动脉瘤等其他血管性病变筛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VR技术观测脑Willis环及相关动脉瘤的解剖数据,研究动脉瘤的发生与Willis环变异的关系。方法采集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头颅CT薄层血管扫描影像资料,在立体三维空间内观测并分析动脉瘤的发生与脑Willis环解剖变异的关系。结果 50例患者共57个动脉瘤VR环境下完成重建,三维空间内清晰直观的显示动脉瘤的解剖细节;50例患者Willis环左侧ACA-A1平均管径明显大于右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ACA-A2夹角为(141.6±19.79)°,非前交通患者夹角为(113.68±16.73)°;12例PCoA-AN患者有7例胚胎型PCA。结论脑血管形态学类型不同是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VR虚拟解剖较传统尸体解剖相比,具有重复利用性强、避免破坏尸体标本及立体三维解剖研究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8.
64层螺旋CT脑动脉瘤血管成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脑动脉成像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7例患者全部进行了脑动脉CTA和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评估CTA诊断脑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脑动脉CTA49例共有50个动脉瘤,而DSA检查51例发现52个动脉瘤。CTA诊断动脉瘤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96.08%,准确性96.5%,阴性预测值75%。结论:64层螺旋CT脑动脉成像诊断动脉瘤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高,可以作为脑动脉瘤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方法,但仍有假阴性,不能完全取代DSA。  相似文献   

19.
基于CT的脑动脉瘤三维重建的有限元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脑动脉瘤三维重建的有限元模型,为临床脑动脉瘤破裂力学机制分析提供基础。方法依据临床脑动脉瘤患者CT数据,结合MIMICS 8.1数字化医学影像处理软件,运用三维重建技术构造脑动脉瘤的实体结构,最后导入ANSYS有限元通用软件完成脑动脉瘤的有限元建模与力学分析。结果建立临床上适用于脑动脉瘤患者血流动力学分析的有限元模型。结论模型具有数字化、个性化特征,可用于脑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性能计算,分析临床脑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的破裂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小型动脉瘤的破裂与其影像解剖特征的关系,建立动脉瘤破裂风险评分的预测模型,为颅内小型动脉瘤破裂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经头颈CT血管造影或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82例颅内小型动脉瘤(最大径<5 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