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胸部创伤是一种常见外伤,并常有严重的复合伤存在,需尽快完成影像学检查并及时做出明确诊断。笔者收集了本院几年来胸部创伤患者中部分伤势严重或有复合伤的x线资料,现将资料完整的23例患者的影像检查及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胸部创伤的护理水平,笔者收集所在医院2004年5月至2006年4月收治的120例胸部创伤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并将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胸部创伤患者逐渐增多,且创伤机制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我院胸外科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各种类型胸部创伤742例。现将其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曾富明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7):2600-2601
我科1995年1月~2005年1月共收治各类胸部创伤患者265例,其中29例因胸部创伤导致心搏骤停,14例为胸部钝性挫伤,15例为穿透性损伤,经抢救存活7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胸部创伤患者的护理。方法对15例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4例患者经过及时的抢救与精心的护理痊愈出院,1例患者死亡。结论重症胸部创伤以抢救生命为首要原则,需及时、准确地对患者施行抢救与护理,通过正确护理及严密观察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减少或预防并发证的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李剑  梁贵友  徐刚  宋永祥  姜应梅 《贵州医药》2010,34(10):900-901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大城市,胸部损伤约占全部外伤患者的10%,其中30%~50%属于交通事故,刀刺伤几乎占全部胸穿透伤的3/4。近10年,急诊技术有很大改善,但胸部损伤患者的死亡率仍高达25%~50%。因此,如何提高严重胸部创伤患者的早期生存率,是当代创伤救治中面临的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7.
陈华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0):2843-2844
重症胸部创伤患者,其创伤病情复杂,病死率极高^[1],一般可高达5.6%~12.6%^[2],而且伴有严重心脏大血管损伤的患者,均要行急诊手术探查治疗^[3]。笔者就急诊手术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休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长兴县中医院经治的重症胸部创伤并休克患者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5~66岁,平均38.5岁。  相似文献   

8.
355例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建勋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9):1368-1368
本文对355例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创伤院前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严重胸部创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严重胸部创伤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实施护理路径,比较2组患者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急救费用、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急救费用、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低,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的缩短严重胸部创伤患者住院时间、抢救时间,为患者减少经济负担,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胸部创伤X线影像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胸部创伤X线影像表现特征与临床多种检查方法相结合,为临床急救服务。方法:回顾分析180例胸部创伤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作X线平片,动态多轴位透视15例,CT检查10例。结果:胸部创伤X线表现:肋骨骨折,气胸、血气胸、纵隔及皮下气肿、创伤性湿肺,肺挫裂伤后肺囊肿、血肿。结论:X线检查是胸部创伤的重要检查方法,多种检查方法相结合乃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正>胸部创伤比较常见,严重时易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必须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胸部创伤。随着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胸部创伤患者行CT检查的数量逐渐增多。本文回顾分析120例胸部创伤的CT检查表现,旨在探讨胸部创伤的CT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近年来收治的行CT检查的120例胸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84例,女性36例;年龄介于17~82岁,平均45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创伤评分系统在评估胸部创伤严重程度及胸部创伤预后的判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遂宁市中心医院胸心外科2008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880例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价创伤指数(rrI)、修正创伤记分(RTS)、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SOFA)对胸部创伤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通过ROC曲线下面积比较,结果发现RTS、ISS、SOFA3个评分系统对胸部创伤预后结果均具有良好的判别能力而以ISS的预后判别能力为最佳,但TI对胸部创伤预后结果的判别能力差。3种评分系统联合运用表明:ISS〉16分、SOFA〉111分、RTS≤8分,三者阳性与二者阳性或一个阳性或三者均阴性的胸部创伤患者病死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TS、ISS、SOFA对胸部创伤预后判别虽然稍有差别,但3种评分系统的动态评分对胸部创伤,尤其是重症胸部创伤的预后均有较强的判别预测能力,如果联合三者建立相应的判别方程对胸部创伤预后的判断可能具有更佳的判别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采取急诊手术治疗手段,分析其临床疗效,探究其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所纳入病例共计为50例,所有患者均为本院在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所接诊,其中25例患者因为多种因素未能及时采取急诊手术治疗,选择了择期手术治疗,为对照组;余下25例患者则采取了急诊手术治疗,为观察组。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上,对照组为18例,观察组为23例;在患者病死率上,对照组为4例,观察组为1例,P<0.05。结论对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采取急诊手术治疗方式,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患者死亡的风险,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在创伤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分析影响创伤患者心理的主要因素及创伤患者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与不进行心理护理的患者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进行心理护理患者的功能恢复明显好于未进行心理护理者。结论心理护理能稳定创伤患者情绪,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5.
在急诊创伤患者中,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影像学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对伤情的定性、定位以及病情的演变、治疗效果的判定、医疗方案的整改,都有着十分明确的指导意义。在重症创伤患者中,重症胸外伤死亡率处于第二位,因此在胸部创伤患者诊疗过程中要讲求实效,急诊影像学检查结果能直接干预诊治效果。随着多层螺旋CT的技术不断强化,为各种类型重症创伤的检查提供了技术基础。现就笔者接诊重症胸部创伤患者影像学检查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急诊手术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方法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几年来急诊手术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归类。结果本次我院采用急诊手术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为91.74%,死亡率为6.35%,总体上分析其疗效较好。结论急诊手术因时间较短,所以医务人员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好充分的手术前准备,以保证手术的治愈率达到患者的预期指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闭合性胸部创伤中DR与CT检查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本院诊治的50例闭合性胸部创伤患者,分别采用GE 2000型X线机和GE64层螺旋CT机,进行DR摄片和CT扫描,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DR摄片相比,在肺挫伤、肺不张和肺萎陷、气胸的诊断中,CT诊断符合率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联合DR和CT检查,提高闭合性胸部创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黎军 《重庆医药》2009,38(13):1646-1647
目的总结163例胸部创伤患者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分别采用手术、胸腔穿刺、镇痛、护理等综合治疗。结果163例患者中治愈161例,死亡2例。结论胸部创伤性疾病宜早期明确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并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对其顸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颅脑损伤合并闭合性胸部创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对68例重度颅脑损伤合并闭合性胸部创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存活46例(67.6%),死亡22例(32.4%)。结论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可有效减少该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数字化成像技术(DR)对胸部创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胸部创伤患者的DR资料。结果:肋骨骨折84例,创伤性湿肺25例,肺血肿8例,肺挫伤32例,肺不张及肺萎缩8例,气胸或血气胸23例。结论:DR具有无创性、低辐射、安全快捷和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胸部创伤患者首选且有价值的筛查方法,可提高胸部创伤的检出率,有利于指导临床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