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个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的提取方法,并对其中的生长因子含量进行分析。方法:2014年1—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的萎缩性痤疮瘢痕患者24例,男10例,女14例,年龄21~46(28.6±6.0)岁。采集患者肘静脉血用改良的Choukroun法制备PR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RP)在腱骨愈合过程中对肌腱细胞、成骨细胞的增殖情况及胞浆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 用Transwell小室建立共培养模型,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经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3/AM染色的胞浆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单独培养成骨细胞组、肌腱细胞组,单独培养成骨细胞组、肌腱细胞组并各自加入PRP(加入小室上层),分别以成骨细胞和肌腱细胞为待测细胞建立共培养体系但不加入PRP组,分别以成骨细胞和肌腱细胞为待测细胞建立共培养体系并且加入PRP组. 结果 2种细胞共培养且未加入PRP两组生长速度和荧光强度均为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细胞单独培养且未加入PRP的2种细胞生长速度和荧光强度均为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PRP的各组生长速度和荧光强度均为最高,且同种细胞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P可以去除2种细胞共培养时彼此的抑制效应,并提高细胞的增殖能力至同样高的水平,且胞浆内钙离子浓度也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富血小板血浆修复骨组织的特点,并与目前骨组织工程学修复方法作了比较,讨论了富血小板血浆的制作方法及其促进骨组织修复的机制,提出了富血小板血浆修复骨组织目前还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和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复合物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2只,切除兔双前肢桡骨中下段1 cm连同骨膜的骨质造成骨缺损,选择左侧前肢为实验侧,右侧前肢为对照侧。实验侧缺损区植入富血小板血浆加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对照侧缺损区单纯植入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术后第2、4、8和12周分别处死3只实验动物,进行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学、新生骨面积图像分析和透射电镜等观察两侧桡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所有动物无感染、死亡,植入物无脱落。大体标本和X线片显示:术后2周实验侧和对照侧在人工骨与宿主骨交界处均有较多肉芽组织,实验侧略多。第4、8周实验侧人工骨表面及孔隙被新生骨组织包裹填充,人工骨与自体骨吻合好;对照侧骨痂主要限于人工骨两端,与对侧比较相对较幼稚。第12周,实验侧骨缺损修复完全,人工骨表面被皮质骨完全包裹;对照侧在人工骨两端区域有板层骨形成,表面未见连续性骨痂。组织学和透射电镜观察显示: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实验侧骨细胞生长明显优于对照侧,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加人工骨复合对管状骨缺损的修复有明显的加速愈合功能。 相似文献
5.
富血小板血浆促进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14
目的 探讨复合富血小板血浆(PRP)的陶瓷人工骨对管状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重2.5~3.0kg,雌雄不限。随机选择一侧桡骨作实验侧,连同骨膜切除桡骨中上段1cm,造成节段性骨缺损,填入复合PRP的人工骨,另一侧为对照侧,仅填入人工骨,分别在术后第2、4、8和12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手段观察两侧桡骨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第2周,实验侧和对照侧的新生纤维组织和骨组织均主要集中在截骨靖,实验侧新生组织略多于对照侧。第4、8周,实验侧人工骨表面及孔隙内被大量新生骨组织覆盖和填充,人工骨与宿主骨桥接紧密;对照侧的新生骨组织主要限于人工骨两端,且相对实验侧较幼稚。第12周,实验侧骨缺损完全修复,人工骨表面被皮质骨完全覆盖,对照侧仅于两侧截骨靖区域出现板层骨,人工骨表面未见连续性骨痴形成。结论 复合PRP的人工骨可用于管状骨缺损的修复,并有明显加速骨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富血小板血浆(p late let-rich p lasm a,PRP)是通过离心自体全血而得到的含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PRP中含有高浓度生长因子,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 late let-derived grow thfactor,PD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 ing grow th fac-tor-,βTGF-β)、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nsu lin-like grow th fac-tor,IGF)、表皮生长因子(ep iderm a l grow th factor,E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 lar endothe lia l grow th factor,VEGF)等。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证实,PRP中除IGF以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在超声辅助引导下利用体外冲击波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来治疗骨不连的疗效。 方法将48例符合骨不连(BU)入组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即在肌肉骨骼超声的引导下,分别采用体外冲击波(SW),富血小板血浆(PRP)和冲击波联合富血小板血浆(SW-PRP)的方法治疗。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X射线图像,并分析3组在治愈率及患者治疗周期等方面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3组BU患者在治疗12个月时:SW组治愈所需时间为(24.8±1.7)周,治愈率81.25%;PRP治疗组治愈所需时间为(25.8±1.4)周,治愈率为75.0%;SW-PRP组治愈所需时间为(21.8±1.5)周,治愈率为93.8%。SW-PRP组的治愈时间短于PRP组(P=0.01)和SW组(P=0.03)。 结论体外SW联合PRP治疗BU,相比于单一治疗方法可缩短其治疗周期,但在治愈率上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对脂肪来源T细胞(ADSCs)增殖的影响.方法 选取新西兰大白兔的颈背部区脂肪垫,采用贴壁法及Ⅰ型胶原酶消化法行体外培养兔脂肪来源干细胞,观察其形态特征;取P3代细胞进行成脂、成骨诱导分化,以油红0、茜素红染色鉴定;抽取兔心脏血,经离心处理后制备富血小板血浆,行血小板计数;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作用时间(24、48、72 h)对脂肪来源干细胞增殖活动的影响.结果 兔脂肪来源干细胞原代及传代细胞呈长梭或多边彤贴壁生长;油红0及茜素红染色呈阳性;全血血小板计数为(313.0±137.5)×109/L,PRP血小板计数为(1267.0±760.2)×109/L,PRP血小板计数是全血的4.08倍;CCK-8法显示PRP组在24、48、72h较对照组增殖明显(P<0.01).结论 PRP对体外培养的兔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找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的最佳离心方案,并制备PRP凝胶用于皮下注射促进大鼠皮瓣成活,探讨其有效性及作用机制。方法取12周龄健康Wistar大鼠72只,体重250~300 g。于24只大鼠心脏取动脉血8~10 mL/只,分别采用3种离心方法制备PRP。A组:以200×g离心15 min、500×g离心10 min;B组:以312×g离心10 min、1 248×g离心10 min;C组:以200×g离心15 min,200×g离心10 min。在PRP制作过程中取各组全血、PRP及贫血小板血浆(platelet-poor plasma,PPP)行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计数结果选择最佳离心方案,并取对应的PRP、PPP及第1次离心后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PDGF-BB和TGF-β1浓度;并制备PRP及PPP凝胶。于48只大鼠背部制备大小为11 cm×3 cm的皮瓣,随机分为3组(n=16):PRP组每只大鼠皮瓣下注射100 mL PRP凝胶,PPP组同法注射100 mL PPP凝胶,对照组不作处理。术后大体观察皮瓣成活情况,7 d后取材计算成活率;组织学观察计数炎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微血管;于术后8、24 h,3、7 d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EGF、PDGF-AA和PDGF-BB mRNA表达。结果血小板计数结果示,A组血小板浓缩倍数最高,为最佳制备方法。A组PRP中TGF-β1、PDGF-BB浓度明显高于血清及PPP(P<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后PRP组伤口无脓性分泌物;PRP组皮瓣成活率为61.2%±9.1%,与PPP组35.8%±11.3%及对照组28.0%±5.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P组炎性细胞计数较PPP组及对照组明显减少,微血管计数明显高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与PPP组及对照组比较,PRP组VEGF及PDGF-BB mRNA术后均高表达,而EGF mRNA仅在术后24 h内呈高表达,PDGF-AA mRNA在3 d后开始高表达。术后3 d及7 d PRP组PDGF-AA、8 h PDGF-BB、24 h及3 d VEGF、24 h EGF的mRNA相对表达量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200×g离心15 min、500×g离心10 min是制备PRP的最佳离心方案。PRP凝胶可通过调节血管生发相关基因促进大鼠皮瓣成活。 相似文献
11.
富血小板血浆对青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体外培养的中国青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探讨PRP促进骨修复的细胞学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第3代中国青山羊MSCs,分为对照组(单纯血清培养组)和PRP组(加入10%PRP复合培养),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于2、4、6、8d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将体外培养的第3代细胞分为对照组、地塞米松组(dexamethasone,DEX)组、PRP组,于培养第7天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第18天行矿化结节染色检测细胞成骨分化活性。结果相差显微镜下见PRP组细胞最先达到汇合,MTT法显示PRP组2、4、6、8d的平均吸光度(A)值分别为0.252±0.026、0.747±0.042、1.173±0.067、1.242±0.056明显高于对照组(A值分别为0.137±0.019、0.436±0.052、0.939±0.036、1.105±0.070)(P〈0.01)。与对照组比较,PRP组ALP阳性细胞数增多,矿盐沉积减少;DEX组ALP阳性细胞数减少,矿化结节形成明显增多。结论PRP能明显促进中国青山羊MSCs增殖,抑制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2.
富血小板血浆在颌面部非血管化骨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促进骨形成的作用和在颌面部非血管化骨移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对PRP促进骨形成作用机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PRP应用于非血管化骨移植中有促进新骨形成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血小板本身含有各类细胞因子相关。且已有学者将其应用于临床颌面部骨缺损修复,并取得较好效果。结论PRP存在可能的促新骨形成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作用持续时间以及效应与浓度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中血小板、白细胞和生长因子的浓度,计算回收率和富集系数,并做相关性分析,探讨PRP制备套装的实用性和稳定性。方法取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自愿者自愿捐赠的外周血各40mL,应用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PRP制备套装制备PRP各4mL。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计数全血和PRP中血小板和白细胞浓度,并计算血小板或白细胞回收率及富集系数;并分别测定男、女自愿者血小板及白细胞浓度。ELISA法定量分析激活后全血及PRP中PDGF、TGF-β、VEGF的浓度。结果全血和PRP中血小板浓度分别为(131.40±29.44)×109/L和(819.47±136.32)×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20,P=0.000);PRP中血小板回收率为60.85%±8.97%,富集系数为6.40±1.06。全血和PRP中白细胞浓度分别为(5.57±1.91)×1012/L和(32.20±10.42)×1012/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80,P=0.000);PRP中白细胞回收率为58.30%±19.24%,富集系数为6.10±1.93。PRP中血小板浓度和白细胞浓度分别与全血中血小板浓度(r=0.652,P=0.000)和白细胞浓度(r=0.460,P=0.011)成正相关。男性组和女性组PRP中血小板浓度和白细胞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P中PDGF、TGF-β、VEGF浓度分别为(698.15±64.48)、(681.36±65.90)、(1071.55±106.04)ng/mL,是全血的(5.67±1.18)、(6.99±0.61)、(5.74±0.83)倍。PRP中PDGF浓度(r=0.832,P=0.020)、TGF-β浓度(r=0.835,P=0.019)、VEGF浓度(r=0.824,P=0.023)均与PRP中血小板浓度成正相关。结论 PRP制备套装可以稳定地制备出富含高浓度血小板、白细胞和生长因子的PRP。 相似文献
14.
富血小板血浆对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活性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 (platelet- rich plasma,PRP)在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增殖及成骨作用 ,探讨 PRP促进骨修复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人MSCs,分为实验组 (n=9)与对照组 (n=9) ,实验组进行 PRP干预 (10μl/ ml培养液 )。于不同时间点收集两组细胞 ,以流式细胞仪检测 S期比例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碱性磷酸酶 (alkaline phosphatase,AL P)测定和四环素荧光法检测细胞成骨活性 ,逆转录 PCR检测成骨启动基因 cbfa1的表达。 结果 PRP作用于 MSCs,可刺激细胞增殖 ,流式细胞仪检测 PRP加入后 2 4 h S期比例由对照组 7.2± 0 .5至 14 .5± 0 .4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MTT法显示 PRP作用后细胞增殖加速 ,第 4天达到平台期。而 AL P活性在作用后 3、6和 9d达到 7.79± 1.98、9.5 1± 2 .31和 14 .0 3± 3.0 2 ,与对照组 2 .0 6± 0 .77、2 .84± 0 .82和 2 .5 8± 0 .8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矿化结节形成增多 ,逆转录 PCR显示 cbfa1的表达在 PRP加入 2、4和 8h逐渐加强。 结论 PRP对骨修复的促进作用与其促进 MSCs增殖、加强成骨启动基因的表达、增强成骨活性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磷酸三钙结合富血小板血浆修复股骨头坏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磷酸三钙 (tricalcium phosphate,TCP)和富血小板血浆 (platelet- rich plasma,PRP)混合物(TCP/PRP)修复兔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作用机制。 方法 成年新西兰大白兔 4 8只 ,采用液氮冷冻兔股骨头制成股骨头坏死模型 ,再随机分成 2组 ,每组 2 4只 ,实验组植入 TCP/PRP,对照组植入 TCP。分别于术后 2、4、8和 12周取材 ,行X线片、组织学检查、电镜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处理。 结果 X线片示术后 2周 ,两组股骨头密度无明显差异 ;4周 ,两组骨密度均降低 ,对照组下降更明显 ;8和 12周时骨密度均升高 ,实验组升高更明显。组织学检查 :术后 2周光镜显示 ,实验组肉芽增生多于对照组 ;4周时股骨头变平 ,凹陷缺损 ,实验组少于对照组 ;8和 12周股骨头纤维增生 ,骨小梁增粗 ,实验组修复较对照组多。电镜 :术后 2周实验组成骨细胞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较多 ;4周实验组成骨细胞和胶原纤维明显比对照组多 ,细胞器比对照组成熟 ;8周时实验组的成骨细胞向骨细胞转化较多 ,雏形板层骨较多。计算机图像处理 :术后 4、8和 12周实验组骨小梁体积分别为 36 .6 5 %± 7.2 2 %、38.2 9%± 4 .2 8%和 39.2 4 %± 3.4 2 % ,明显多于对照组(P<0 .0 5 )。 结论 TCP/PRP不仅为成骨细胞爬行提供支架 ,并能促进新骨形成和股 相似文献
16.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47例随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的修复作用. 方法 2007年5月-2007年11月,采用PRP注射治疗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47例.男41例,女6例;年龄15~68岁,平均43.2岁.原发疾病:胫腓骨骨折20例,跟骨骨折4例,跖骨骨折1例,下肢多发开放性骨折3例,胫骨骨髓炎10例,股骨骨髓炎1例,足踝部软组织损伤4例,截肢术后感染2例,足部矫形术后感染及跟腱修补术后感染各1例.外院治疗后2~4个月创口未愈合转入合并骨折未愈合23例,细菌培养结果 阳性38例.患者予2次清创加自体PRP伤口内注射,每次间隔2个月. 结果 患者均于首次注射PRP后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首次注射PRP2个月后,34例伤口明显缩小,坏死组织及脓苔清除,组织色泽健康,血供良好,外露骨或肌肉组织被新牛肉芽组织覆盖.4个月随访时,无肌肉和骨组织外露患者,创面覆盖率79.3%4±18.O%,总治愈率29.8%.治疗前创口体积(11.8±5.6)mL,治疗后为(2.5±2.7)mL,创口体积缩小(9.3±4.9)mL,治疗前后创口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3例合并骨折未愈合者,随访4个月时骨折完全愈合9例,骨痂生长明显增多12例,无明显改变2例,均无骨髓炎征象加重.细菌培养阳性结果 15例. 结论 PRP能有效促进软组织缺损修复,加速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成骨细胞复合PluronicF-127表面修饰生物衍生骨的三维培养,对成骨细胞活力及功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新鲜猪肋骨加工制成生物生骨,应用PluronicF-127对生物衍生骨进行表面修饰,然后体外复合第3代成骨细胞三维培养,实验为A、B和C组,A组为单纯生物衍生骨复合成骨细胞组,B组为PluronicF-127表面修饰生物衍生骨复合成骨细胞组,C组为单纯成骨细胞组,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各组成骨细胞生长及黏附进行观察,并对其细胞活力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进行检测,结果:B组成骨细胞在支架材料上黏附,伸展及生长良好,成骨细胞活力和ALP活性表达与A组成骨细胞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比较,成骨细胞活性和ALP活性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生物衍生骨经PluronicF-127表面修饰后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负载生物活性分子的载体修饰生物衍生骨。 相似文献
18.
The effects of diverting the urinary stream into a defunctioned segment of the distal colon has been studied in a rat model. Distal rat colon was defunctioned using the Hartmann's procedure and a vesicocolic anastomosis was performed 14 days later. The distal colon was harvested after 10 days follow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a vinblastine mitotic block either 1 or 3 h before death. Both the mean crypt cell proliferation and the crypt length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colonic mucosa exposed to urine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defunctioned colon or to the functional unexposed proximal colon. An active fraction was obtained from human urine by elution from a diethylaminoethyl sepharose column using 1 mol/L NaCl. This fraction was administered intraluminally to defunctioned rat colons using Alzet miniosmotic pumps. In these animals the crypt cell produc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animals. Although the crypt length did not increase significantly in these animals the atrophy normally seen in defunctioned colonic mucosa did not occur. The identity of the active molecule in this urine fraction is still being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在不同血清浓度条件下酒精干预后增殖和功能的改变,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growth factor1,IGF-1)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分6组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分别为正常血清浓度组(F15组,含15%新生牛血清)、正常血清浓度加酒精组(F15/EtOH组,酒精浓度为100mmol/L)、血清饥饿组(F2组,含2%新生牛血清)、血清饥饿加酒精组(F2/EtOH组)、血清饥饿加IGF-1组(F2/IGF-1组,IGF-1浓度为25ng/m1)和血清饥饿、IGF-1加酒精组(F2/IGF-1/EtOH组)。于培养24、48、72、96h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内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和骨钙素(boneglaprotein,BGP)mRNA表达。结果各时间点F15/EtOH组成骨细胞吸光度(A)值及ALP活性、BGPmRNA表达较F。。组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2组较F15组A值及ALP、BGPmRNA降低(P〈0.05),F2/EtOH组较F2组降低(P〈0.05),F2/IGF-1组较F2组增加(P〈0.05);F2/IGF-1/EtOH组较F2/IGF-1组除24h外A值无明显降低(P〉0.05),ALP、BGPmRNA均降低(P〈0.05),A值及ALP、BGPmRNA较F2/EtOH组增加(P〈0.05)。结论酒精能引起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抑制,加重血清饥饿对成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酒精性骨损害的机制之一。IGF-1能改善血清饥饿引起的成骨抑制,并抵抗酒精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可能成为探索治疗酒精性骨损害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s)在体内的微环境十分复杂,雌激素可能是主要的参与者。探讨雌激素对体外培养的hESCs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取自愿捐赠的正常人包皮标本,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hESCs,并传至第2代。流式细胞仪检测第2代hESCs整合素β1、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CK14和CK10抗原表达以鉴定hESCs。取第2代hESCs 2×106个分别用含0.1 nmol/L雌激素的ESCs专用培养基(A组)、含10 nmol/L雌激素受体阻断剂的ESCs专用培养基(B组)以及普通ESCs专用培养基(C组)进行培养;于培养后24 h刮擦生长融合成片的hESCs,制备宽度为100μm的体外单层hESCs损伤模型。于模型制备后24、48、72 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表皮创面愈合情况(即hESCs迁移情况),并计算模型制备后72 h各组创面愈合率;于模型制备后24、48、72、96、120 h,采用MTT法检测hESCs分裂增殖活性。结果原代培养的hESCs贴壁呈单层卵圆形、集落样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第2代hESCs的整合素β1、CK19、CK14呈阳性标记,阳性率分别为96.63%、95.47%、94.27%;CK10呈阴性标记,阳性率为1.32%。模型制备后24、48、72 h,各组均可见hESCs迁移越过创缘,其中A组越过创缘的细胞数多于B、C组,C组多于B组;模型制备后72 h,A、B、C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69.00%±0.05%、35.00%±0.05%、48.00%±0.0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制备后24、48、72、96和120 h,A组hESCs分裂增殖活性高于B、C组,C组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雌激素具有促进hESCs分裂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并藉此可能参与皮肤诸多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