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病症,病人常表现为腰痛、放射性腰痛、腰部活动受限等一系列症状.CT引导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可立即解除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而致的腰腿痛症状,具有创伤小、见效快、费用低等优点.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对手术成功非常关键.我院自2003年2月~12月共收治此类病人35例,通过精心的护理,均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报告了4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的椎间盘炎病人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认为: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突然出现剧烈腰痛、发热、血沉增快,应考虑椎间盘炎,行MRI检查,尽早给予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行手术探查,放置引流冲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引导经腹穿刺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5例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经CT或MRI检查证实的患者在CT下摘除髓核。用压腹定位器推开肠管,CT扫描明确靶椎间盘及周围各组织结构的解剖位置及相互关系,模拟画出最安全有效的路线,测出与人体各解剖平面的角度,将工作套管置入靶椎间盘中心,逐步施行手术。术后靶椎间盘扫描及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复查随访。结果:75例患者均成功摘除髓核组织和/或突出物,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3个月至12个月复查68例,症状和体征显效62例(占92%),有效6例(占8%),总有效率为100%;CT检查突出物完全消失58例(占87.9%),明显缩小10例(占12.1%)。结论:CT引导经腹穿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好,且简便、安全、创伤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经腹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提供影像学解剖依据和术前分型方法.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选取15例CT血管造影(CTA)影像资料,应用容积重建(VR)显示骶正中动脉,对比观察骶正中动脉与肠系膜动脉分支.选取27例患者下腹部压迫前后CT图像,测量L5/S1腰椎间盘前髂血管间隙.随机选取2009年9月~11月200例腰椎MRI检查影像学资料,测量L5/S1腰椎间盘前髂血管间隙,并根据血管间隙占椎间盘宽度的比例进行分型.结果:骶正中血管位于腹膜后紧贴椎体或椎间盘下行.通过血管直径及位置可与肠系膜血管分支区分.L5/S1椎间盘前方髂血管间隙宽度为(33.26±11.21)mm,安全型占69.0%(138/200),相对安全型占19.0%(38/200),阻挡型占12.0%(24/200).经腹压迫前后髂血管间隙宽度的变化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5/S1椎间盘前髂血管间存在安全穿刺间隙,压腹后明显增宽,术前根据MRI或CT定位,可以避开骶正中血管及髂血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经皮穿刺L5 S1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前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2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察L5 S1椎间盘前方的毗邻关系。结果 :L5 S1椎间盘前方存在一个由左、右髂血管和骶岬上缘平面围成的“△”相对安全区 ,该区的面积是 11.5 9± 3.34(7.40~ 17.42 )cm2 ,在该区内没有大的血管和神经干。结论 :用穿刺导管从腹前壁经腹膜直抵椎间盘前面 ,椎间盘前方的小肠被“T”型杵状压腹器自动推开 ,从而可经双侧髂血管之间由前面较安全地穿入椎间盘中点。  相似文献   

7.
经皮穿刺L5-S1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外侧入路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经皮穿刺L  相似文献   

8.
周锦  金伟 《人民军医》1999,42(6):332-332
1983~1997年,我院对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后路髓核摘除术,取得满意麻醉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49例,女51例;年龄19~65岁,平均41.7岁;体重43~105kg。ASA~级,术前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示ST-T改变8例,窦性心动过缓和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各3例,左前分支阻滞1例。本组均在俯卧位下手术,手术时间3.5~6h。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45min口服地西泮10mg。左侧卧位下行硬膜外腔穿刺,穿刺点高于病变2或3个椎间隙,前者向头侧置管,后者向尾侧置管,均为3.0cm。于仰卧位下注入试验剂量2%利多卡因5ml。出现节段性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侧入路行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9-2010-06收治的16例采用健侧入路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资料,总结其临床治疗方法,并分析手术的注意事项。结果:16例患者手术均得到良好的治疗,患者手术时间在30-60 m in,住院时间为9-14 d,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瘢痕小。手术后对患者随访半年,采用Nakai分级,其优良率为87.5%。结论:采用健侧入路行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经皮穿刺L5~S1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外侧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用 16例成人脊柱 (包括骨盆 )标本 ,对L5~S1间盘厚度、横径以及骨孔的上下径进行了观测。结果  (1)测得间盘靶区横径为 (8.0± 1.3)mm。 (2 )骨孔的上下径为 (8.8± 1.4)mm ,上部横径为 (8.3± 1.1)mm ,下部横径为 (4 .4± 0 .5 )mm。结论 这一解剖学测量结果对经皮穿刺L5~S1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外侧入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比较保守治疗与单纯髓核摘除术对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及其影像学变化,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3年1月-2008年6月收治且随访10年以上的18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保守治疗组73例,男49例,女24例,L4-L5突出44例,L5-S1突出29例,随访时间17.61±3.87年;手术治疗组109例,均采用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男71例,女38例,L4-L5突出68例,L5-S1突出41例,随访时间17.17±3.47年.通过对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变化、神经功能评定、病变间隙及其头侧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病变间隙头侧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的比较研究,观察保守治疗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结果 保守治疗组73例中8例因出现间歇性跛行而行椎管减压手术,手术治疗组109例中13例因原间隙椎间盘突出复发行二次手术.随访终点手术治疗组病变间隙高度(0.62±0.15cm)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0.69±0.13cm,P<0.05),而Oswestry评分(23.9%±6.3%)、病变间隙头侧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0.83±0.11cm)与保守治疗组(分别为23.3%±6 5%、0.82±0.11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守治疗组5例、手术治疗组9例出现影像学退行性不稳定表现,但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依据UCLA标准,保守治疗组8例(12%)、手术治疗组23例(22%)出现病变间隙头侧邻近节段退变,两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守治疗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较好的远期效果.单纯髓核摘除术后远期病变椎间隙高度明显变窄,邻近节段退变较少引发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腰椎间盘钳夹术(PLD)联合臭氧(O3)注射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价值。方法在DSA监视引导下,健侧卧位,经侧后方入路引入直径4.8mm工作套管,多角度破环,摘除髓核,直至无明显髓核钳夹出,后于盘内及椎间孔附近各注入O2-O3 10ml;对于L4~5及L5~S1均突出患者,主要椎间盘采取上述方法,另一次要椎间盘采取21G乙醇针经皮穿刺,于盘内及椎间孔附近各注入O2-O3 10ml。结果穿刺及技术操作成功率100%,显效63例,有效2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90%。O2-O3注射于椎间盘内时,120个椎间盘,有37个椎间隙轮廓显示清晰,35个椎间隙显示欠清,30个只有针尖部见气体进入椎间盘,椎间隙显示不清,18个有大量气体进入椎管硬膜前间隙。结论PLD与O3注射术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作用机制上优势互补,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PLD)治疗70岁以上腰椎间盘突出症适应证的选择,操作技巧及疗效。方法2004年8月至2008年7月采用PLD治疗70~79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8例,共有56个椎间盘突出,均为包容性椎间盘突出。随机选取52例70~81岁,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分型与PLD组相近似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保守治疗,设为对照组。采用MacNab标准分别在治疗后6和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56个椎间盘中54个穿刺治疗成功,成功率约96.4%。全部患者得到随访。6个月PLD组显效率29.1%,有效率52.1% 对照组显效率19.2%,有效率36.5%。12个月PLD组显效率25.0%,有效率47.9% 对照组显效率17.3%,有效率32.7%。PLD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χ2=7.45,P〈0.01 χ2=5.57,P〈0.05)。结论PLD治疗70岁以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近期加重的症状疗效较好,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对于椎间盘钙化者,可直接用环锯"开窗"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侧前入路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靶点髓核摘除术(APLD)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的可行性,并联合水针刀行椎间孔内、外口松解提高疗效。方法:经CT或MRI证实并与临床症状相符的30例旁侧型L4~5椎间盘突出患者,5例合并轻度髓核脱出,均在"C"形臂监视下行APLD,并联合水针刀行相应椎间孔内、外口松解术。所有病例均获3个月以上随访。结果:本组30例,显效率为80.0%(24/30),有效率为13.3%(4/30),无效率为6.7%(2/30),总有效率为93.3%(28/30),无严重并发症。结论:APLD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可行性,联合水针刀行椎间孔内、外口松解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皮摘除术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类型对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PLD)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1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分成包容性和非包容性两组,采用相同的非血管介入技术并对其疗效进行对照。结果 包容性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1.1%和98.5%;非包容性组则分别为7.7%和38.5%。全部病例随访时间为3-73个月不等。结论 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简单、安全、实用、有效、值得推广。但应强调适应证,只适用于单纯性包容性突出。  相似文献   

16.
介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和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180例中男性116例,女性64例;年龄19~79岁。其中152例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28例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胶原酶溶解术。结果共切吸腰椎间盘172个,胶原酶溶解腰椎间盘36个。痊愈和显效为770%,总有效率为920%。结论此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效果肯定,可作为保守治疗无效且有适应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牟凌 《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10):776-778
目的总结DSA引导下经皮椎间盘切吸术(PLD)联合椎间盘电热疗法(IDET)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经验。方法同顾分析126例DSA引导下PLD联合IDET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方法。结果手术成功112例,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DSA引导下PLD联合IDET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科学护理保证了治疗与康复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针刺腰神经根点辅以雀啄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振民  奚卿魁 《武警医学》2010,21(6):491-493,496
 目的 观察针刺腰神经根点辅以雀啄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8例(经CT或MRI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以针刺腰神经根点、手法采用雀啄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 (治疗组),并设针刺传统腧穴78例(对照组)作为对照,观察2组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 第1疗程末,治疗组痊愈率为43.8%,对照组痊愈率为25.6%,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疗程末治疗组痊愈率为82.5%,对照组痊愈率为43.6%,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针刺腰神经根点、辅以雀啄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优于针刺传统腧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中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总结我院2003年7月-2012年6月采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6例的临床经验,男性84例,女性42例;年龄25-83岁,平均41岁。分析术中并发症原因并提出防治策略。结果 10例中转开放手术,116例完成镜下操作,其中椎间隙定位错误9例,马尾神经损伤1例,硬膜损伤8例,椎管内静脉丛损伤6例。手术中转原因:马尾神经损伤转开放探查1例,硬膜及神经根粘连明显2例,硬膜损伤4例,损伤椎管内静脉丛出血不止3例。并发症发生原因与定位失误、操作不熟练、经验欠缺等有关。结论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熟练精细的手术操作、丰富的手术经验可减少及预防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显微内镜椎间盘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结果 32例中27例完成镜下操作,随访4~54个月,优24例,良3例;术中出血30~400ml,平均120ml,切口长度平均2cm.中转开放手术5例,马尾神经损伤1例,硬膜损伤1例,损伤椎管内静脉丛3例.结论 MED具有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神经根减压彻底、不影响脊柱稳定性、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易出现较多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