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卫生  周殿元 《肿瘤》1993,13(2):75-78
在以二甲肼(DMH)诱发大鼠大肠癌的同时,给大鼠灌胃Ge-132 100mg/kg体重或300mg/kg体重共27周。Ge-132 100mg/kg体重组大鼠的平均癌灶数和平均癌灶体积,均显著少于对组照和Ge-132 300mg/kg体重组(P均<0.01)。Ge-132 300mg/kg体重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肠镜检查显示,Ge-132 100mg/kg体重组致癌物所致结肠粘膜的炎症、萎缩和不典型增生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癌肿发生的潜伏期比对照组长3周。Ge-132 300mg/kg体重组与对组照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果表明,Ge-132对化学诱癌的预防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唐超莉  匡志鹏  杨帆  吴继宁 《肿瘤》2012,32(8):585-591
目的:检测肝癌干细胞标志CD133在化学诱导C57BL/6J小鼠肝癌过程中各时期的动态变化.方法:通过化学法[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rtosamine,DEN)/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14)/乙醇]诱发50只C57BL/6J雄性小鼠肝癌,对照组为45只正常C57BL/6J雄性小鼠.观察小鼠成瘤情况和生长状态,对每2周定期处死小鼠获得的组织标本分别进行病理学切片观察,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质印迹法和FCM法分别检测CD13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化学诱导20周后,成功诱发出小鼠肝癌.实时荧光定量PCR和FCM检测结果显示,第8周后诱癌组小鼠肝组织中CD133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01);随着诱癌时间的增加,CD133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第16周时诱癌组CD133的表达明显高于前期诱癌组(P<0.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诱癌组CD133蛋白从第4周起出现弱表达,随着诱癌时间的递增,CD133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多.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诱癌组第8周CD133出现弱阳性,第16周出现中等阳性,第20周出现强阳性;而正常对照组无表达.结论:肝癌干细胞标志CD133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发展全过程,随着诱癌进展其表达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3.
 用羧乙基锗倍半氧化物(Ge-132)处理NSEE诱发的小鼠前胃鳞状上皮增生、癌变,结果发现实验组的癌变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抑癌率为42.9%,实验组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数目及不规则型颗粒的比例显着低子对照组(P<0.05),而实验组之癌周淋巴细胞浸润反应程度较对照组显着增强(P<0,05).以上结果表明Ge-132可显着降低NSEE诱发小鼠前胃癌的癌变率,并可影响Ag-NOR在小鼠前胃鳞状上皮细胞中的表达,Ge-132的以上作用可能与其提高小鼠局部细胞免疫力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小鼠移植性艾氏腹水癌研究亚硒酸钠及羧乙基锗倍半氧化物的抗癌作用。结果表明,硒(0.5mg/kg×d)对此瘤株有强烈的抑制作用,Ge-132(100mg/kg×d)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硒、锗联合投用时,其抗癌作用可能具有加和性。用ESR技术研究硒、锗对Fenton反应产生的羟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硒、锗均具有清除效果,且晒、锗的清除作用具有加和性。这提示硒、锗的抗癌作用的机理可能与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用五种小鼠移植性肿瘤研究倍半氧化羧乙基锗(Ge-132)的抗肿瘤作用。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对肝癌、S-180,LⅡ,艾氏腹水癌实体型有肯定的抑制作用,对白血病P388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β-catenin在化学诱导C57BL/6J小鼠肝癌过程中各时期的动态变化。方法:化学法[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rtosamine,DEN)/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乙醇]诱发50只C57BL/6J雄性小鼠肝癌,对照组为45只正常C57BL/6J雄性小鼠。观察小鼠成瘤情况和生长状态,对每2周定期处死小鼠获得的组织标本分别进行病理学切片观察,并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β-caten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化学诱导20周后,成功诱发小鼠肝癌。荧光实时定量PCR第4周起小鼠肝癌组织中β-catenin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诱癌时间的增加,β-catenin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第18和20周时诱癌组β-catenin的表达明显高于前一诱癌组(P<0.05)。蛋白印记法及免疫组化检测发现诱癌组第4周起至第14周细胞核内β-catenin有表达,细胞质内的表达也较正常对照组多,细胞膜表达减弱,这期间诱癌组间细胞核和细胞浆内β-catenin表达无明显差异。第16周可发现细胞浆内的β-catenin蛋白表达较之前时间组降低,第20周降至最低。而第18周和第20周细胞核的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多于前面时间段,第20周最多。细胞膜无表达。结论:随着肝癌演变,细胞浆内的β-catenin蛋白有可能向细胞核内移位,致使细胞核内β-catenin蛋白更进一步累积,激活一系列靶基因,导致肝癌形成。β-catenin蛋白在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中分布在正常肝脏组织、肝硬化、肝癌这一过程中均不相同,表明β-catenin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FB1诱发肝癌过程中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FB1组和对照组,AFB1组以200μg/kg体重腹腔注射AFB1,第13周、第33周和第53周对大鼠进行肝活检,第73周处死全部动物并取肝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FB1诱发肝癌过程中不同时期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第73周AFB1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一组不同时段比较,随着诱癌的进行,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上调,第73周AFB1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不仅明显高于第13周,而且亦高于第33周(P<0.01)。其余各组和同组不同时段之间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B1组中发生肝癌的动物肝组织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率为100%(10/10),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率30%(3/10)(P<0.05)。结论 AFB1诱癌过程中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上调,CCT亚基γ基因蛋白有可能参与了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是近年来发展的检测化学物质致突变作用一较为成熟的方法.本文利用中国仓鼠肺V79细胞HGPRT基因位点突变试验对蜂胶的致突变性和有机锗Ge-132的抗突变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①剂量为2μg/ml、10μg/ml,50μg/ml的蜂胶浸出液无诱变性.②剂量为100μg/ml的Ge-132可抑制丝裂霉素C诱导的V79细胞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9.
杂色曲霉素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小鼠致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杂色曲霉素(ST)对NIH小鼠的致癌作用,同时研究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对ST致癌作用的影响。方法将180只NIH小鼠随机分为ST 3μg/kg组、ST30μg/kg组、STμg/kg DON1.5pμg/kg组、ST30μg/kg DON1.5μg/kg组、DON1.5μg/kg组和对照组等6组,每组30只。各实验组按要求分别灌喂不同剂量的真菌毒素,对照组灌喂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3次/周,共24周。实验第58周和第74周处死小鼠,观察各器官组织病变。结果对照组小鼠各器官组织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ST和DON处理组均有部分小鼠发生肺腺癌和腺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ST3μg/kg组、ST30μg/kg组、ST3μg/kg DON1.5μg/kg组、ST30μg/kg DON1.5μg/kg组和DON1.5μg/kg组肺癌的发生率分别为25.0%、41.7%、62.5%、69.2%和37.5%,腺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发生率分别为50.0%、58.3%、37.5%、53.8%和25.0%。结论经口灌喂ST和DON可诱发NIH小鼠肺癌和腺胃黏膜异型增生。ST加DON可明显提高肺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CK19基因在化学诱发C57BL/6J小鼠肝癌过程中各阶段的表达差异。方法对50只C57BL/6J雄性小鼠通过化学法诱发肝癌,以50只正常C57BL/6J雄性小鼠为对照组。观察诱癌小鼠的生长状况,每4周处死一批小鼠获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荧光实时定量PCR(FQ-RT-PCR)法、Western blot等检测CK19基因及蛋白表达差异。结果在化学诱癌第16周后处死的小鼠出现明显的灰白色小结节,直径为2 mm大小,第20周时肝癌结节直径在5 ~25 mm之间,呈多发性。早期病理改变主要是肝细胞排列结构轻度紊乱,细胞轻度的异型增生。病理切片显示为中、高分化的肝癌细胞,可见瘤巨细胞和病理性核分裂,间质肝纤维组织增生,提示有肝硬化改变;RT-PCR,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在化学诱癌第16周开始CK19-mRNA表达升高,第20周时明显增强;荧光定量结果显示,CK19 mRNA在化学诱癌第4、8、12、16及20周的小鼠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133±0.470)、(2.395±0.472)、(2.767±0.729)、(3.217±0.627)和(14.095±5.812),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干细胞标志物CK19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发展,其表达量随诱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但其对肝癌发生发展的确切调控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应用短期体内实验,研究当归、五味子、土茯苓和联苯双酯对黄曲霉毒素B_1(AFB_1)致大鼠肝癌作用的影响。纯系雄性Wistar大鼠,8周龄,经腹腔注入AFB_1(280μg/kg,体重/次,6次/周×2),作肝癌启动剂。2周后,施以促癌程序:给含0.015%2—乙酰氨基芴(2AAF)饲料2周,在第1周末,切除大鼠肝中叶和左外侧叶。10天后,断颈处死大鼠,肝脏取材作r—谷氨酰转肽酶(r—GT)染色。大鼠从注射AFB_1前10天起,至停注AFB_1后3天止,进食含受试物饲料。结果,大鼠肝癌前病变r—GT染色阳性肝细胞灶,在当归组,五味子组和联苯双酯组均比对照组病灶要细,数目较少,差别显著或非常显著。土茯苓组的病灶也稍少于且显著小于对照组。以上表明,这些治疗肝炎有效的药物对AFB_1致肝癌作用有显著抑制效果。提示它们对预防肝癌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姜黄素对大鼠膀胱肿瘤的预防与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斌强  赵应梅  王德贵  王志平  龚旻  胡巍 《肿瘤》2011,31(11):1004-1009
目的:建立以N-甲基-N-亚硝基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诱发膀胱癌的Wistar大鼠模型,研究姜黄素对诱发膀胱癌的化学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膀胱灌注MNU(1.5 mg/次)的方法诱发Wistar大鼠膀胱肿瘤(MNU灌注时间为第0、2、4、6和8周);实验分为2组,在诱癌的同时(第1、3、5、7和9周时,预防组)或者诱癌成功后(第10、12、14、16和18周时,治疗组)予以膀胱灌注姜黄素溶液(160 μmol/L)0.2 mL/只;分别在第13周时处死预防组大鼠,第23周时处死治疗组大鼠,获得的膀胱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在预防组中,第13周时姜黄素处理组膀胱癌的发生率为23.1%(3/13),其中浅表性癌3例,无肿瘤侵犯肌层;对照组肿瘤的发生率为66.7%(8/12),浅表性癌6例,肿瘤侵犯肌层2例,与对照组相比肿瘤的发生率、分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病理检测结果显示,肿瘤发生后再用姜黄素处理不能降低肿瘤分期,但能显著增加膀胱肿瘤细胞的凋亡。结论:姜黄素可抑制膀胱灌注MNU诱导的大鼠膀胱癌的发生与进展,其机制可能与诱导膀胱肿瘤细胞凋亡有关;但对于已经成瘤的大鼠膀胱癌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3.
花椒提取物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花椒提取物ZBME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HepG2细胞株。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和ZBME处理组。不同浓度的ZBME处理体外培养肝癌细胞,通过相差倒置显微镜观察对照组和处理组细胞失巢凋亡和生长抑制。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ZBME对细胞内抗凋亡蛋白Mcl-1、Survivin和Bcl-xL以及促凋亡蛋白Bax表达调控,基于Annexin V-PI双染的流式细胞分析统计 ZBME 诱导的细胞凋亡率。结果:在相差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ZBME 能够显著诱导HepG2肝癌细胞株发生细胞凋亡和生长抑制。MTT检测细胞相对活性结果显示ZBME能诱导HepG2细胞增殖抑制。8μg/ml ZBME处理细胞48h增殖抑制率约40%(P﹤0.05)。Annexin V-PI染色表明ZBME能诱导细胞显著凋亡,8μg/ml ZBME 处理细胞48h凋亡诱导率约90%(P﹤0.05)。结论:ZBME能够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和增殖抑制。ZBME抗癌作用可能通过下调致癌蛋白Mcl-1、Survivin和Bcl-xL以及上调抑癌蛋白Bax实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治疗对肝癌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指标的影响,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例行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分别于射频消融治疗前1天、治疗后14天和28天时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查患者外周血CD4 、CD8 、CD3 、CD4 /CD8 比值、NK细胞和ELISA法测定TGF-β1水平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RFA后第2周及第4周,CD4 值比术前明显上升,CD8 明显下降,NK细胞水平在RFA治疗后第4周为(17.72±8.37)%显著高于RFA前的(8.67±5.24)%(P<0.05)。射频术前血清TGF-β1水平为(108.58±43.26)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23.71±26.65)μg/L。射频术后第2周及第4周时,外周血TGF-β1水平显著下降,分别为(49.51±33.90)μg/L和(22.91±21.30)μg/L(P<0.05)。结论RFA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将对肝癌患者的预后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结肠癌化疗药物氟尿嘧啶(5-FU)和奥沙利铂(OXA)分别诱导结肠癌细胞株HT-29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用80μg/ml 5-FU和25μg/ml OXA分别作用HT-29细胞8h,并应用Annexin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凋亡进行检测,观察凋亡细胞的比例.结果:80μg/ml 5-FU处理8h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凋亡细胞比例上升约9.2%(P<0.01);25μg/ml OXA处理8h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凋亡细胞比例上升约21.1%(P<0.01).25μg/ml OXA处理8h组与80μg/ml 5-FU处理8h组比较,凋亡细胞比例约高于11.9%(P<0.01).结论:在特定条件下,5-FU和OXA均能明显诱导结肠癌细胞株HT-29细胞凋亡;OXA对结肠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要强于5-FU.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CD90在化学诱导C57BL/6J小鼠肝癌过程中各时期的动态变化。方法实验组通过化学法诱导50只C57BL/6J雄性小鼠肝癌,对照组为50只正常C57BL/6J雄性小鼠。观察小鼠成瘤情况和生长状态。对每4周定期处死的小鼠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应用RT-PCR和荧光实时定量PCR(FQ-RT-PCR)、Western印迹法技术检测100只小鼠肝组织及相应阶段正常肝组织CD90 mRNA及其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化学诱癌第16周时,小鼠肝脏表面开始出现结节样变化,直径约2mm,呈灰白色,多发性。病理改变主要是肝细胞排列轻度紊乱,细胞轻度异型增生。第20周时肝癌结节直径在5~25mm之间,镜下为中、高分化的肝癌细胞;RT-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在16周以前CD90蛋白不表达。FQ-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D90 mRNA在化学诱癌16周以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诱癌16周以后,CD90表达呈显著性增加,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干细胞标志物CD90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其蛋白表达随着诱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认为CD90对肝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参桃软肝丸对肝癌的抑制作用及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方法 分别将参桃软肝丸以30 g/kg、2 0 g/kg和 10 g/kg、FT 2 0 70 .2 g/kg、生理盐水 0 .2ml/10 g ,对腹水型肝癌小鼠灌胃给药。 结果 各实验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较有明显抑瘤作用 ,有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结论 参桃软肝丸可能是通过抑制瘤细胞增殖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从而达到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用mAFP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瘤苗免疫对小鼠诱发性肝癌发生的影响.方法:诱导、扩增C57BL/6J小鼠DC.将表达小鼠AFP基因(mAFP)的重组腺病毒转染DC.8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20只.以单纯DC为A组;将表达mAFP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DC(pAdBM5-mAFP-DCs)为B组;表达mAFP基因的质粒DNA(pAdBM5-mAFP)为C组;以单纯PBS(磷酸缓冲液)注射为对照组D组.免疫方法:实验组在每只小鼠的左胁部注射5×105个细胞(0.1ml/资),连续免疫3天,以后每7天接种疫苗1次,继续免疫4次.正常对照组,仅注射0.1ml PBS.在接种免疫的同时,给以二乙基亚硝胺(DEN)、四氯化碳(CCl4)和乙醇联合诱癌.诱癌20周后处死小鼠,检查成瘤情况.同时对肝脏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80只免疫小鼠中,A组肝细胞癌发生率为70%;B组肝细胞癌发生率仅为25%;C组肝癌发生率为65%;D组肝癌发生率为75%.B组与其它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转基因pAdBM5-mAFP-DC瘤苗免疫自然诱癌的C57BL/6J小鼠,能激发较强的抗肿瘤免疫反应,降低肝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骆驼蓬碱抗癌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招懂  潘启超 《癌症》1989,8(2):94-97
本文采用纯的盐酸骆驼蓬碱进行了体外及体内抗癌试验。结果表明:骆驼蓬碱对Hela细胞、S—180肉瘤腹水细胞均有明显的体外细胞毒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37.84μg/ml及34.7μg/ml。对艾氏腹水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较弱,IC_(50)为139.97μg/ml。在体内抑瘤试验中,骆驼蓬碱对S—180肉瘤、网状细胞肉瘤L_2、肝癌等瘤株,用22.5及45μg/kg/d两个剂量组,重复3次试验,除网状细胞肉瘤L_2有一组实验疗效不显著(P>0.05)外,其余各组都具有明显的疗效,抑瘤率为S—180 32.2—47.7%,L_2 33.2—49.6%,肝癌29.4—58.2%,均有显著差异。该药对艾氏腹水癌疗效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用mAFP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瘤苗免疫对小鼠诱发性肝癌发生的影响。方法:诱导、扩增C57BL/6J小鼠DC。将表达小鼠AFP基因(mAFP)的重组腺病毒转染DC。8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20只。以单纯DC为A组;将表达mAFP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DC(pAd-BM5-mAFP-DCs)为B组;表达mAFP基因的质粒DNA(pAdBM5-mAFP)为C组;以单纯PBS(磷酸缓冲液)注射为对照组D组。免疫方法:实验组在每只小鼠的左胁部注射5×105个细胞(0.1ml/次),连续免疫3天,以后每7天接种疫苗1次,继续免疫4次。正常对照组,仅注射0.1ml PBS。在接种免疫的同时,给以二乙基亚硝胺(DEN)、四氯化碳(CCl4)和乙醇联合诱癌。诱癌20周后处死小鼠,检查成瘤情况。同时对肝脏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80只免疫小鼠中,A组肝细胞癌发生率为70%;B组肝细胞癌发生率仅为25%;C组肝癌发生率为65%;D组肝癌发生率为75%。B组与其它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转基因pAdBM5-mAFP-DC瘤苗免疫自然诱癌的C57BL/6J小鼠,能激发较强的抗肿瘤免疫反应,降低肝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