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1 毫秒
1.
《新医学》1972,(1)
间日疟现症病人的治疗多用氯喹合併伯氨喹或再加甩乙氨嘧啶,已取得较好的疗效。晚近认为氨苯砜、磺胺嘧啶等药物可增强乙氨嘧啶的作用和减低氯喹的抗药性。最近我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字×××部队的大力支持下,试用氯喹、乙胺嘧啶及氨苯砜合剂——治疟宁治疗230例间日疟,现将近期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当前,根治间日疟是我国疟防工作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伯氨喹啉(以下简称伯喹)疗程长、毒性大、特异个体的溶血反应等,再加多年来疟疾根治工作没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仍然采用乙胺嘧啶、伯喹8日疗法,给疟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现症间日疟的治疗及休止期根治的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研究疟疾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情况。方法:应用氯喹3d疗程,伯氨喹啉14d疗程的联合根治方案。结果:控制发作100%显效,7d内复查血中疟原虫无性体全部消失。发现7例外院用伯氨喹林3-14d、1例本院用足14d伯氨喹啉的患者3-7月复发入院。结论:本发现对氯喹有耐药性形成,但不能排除流行于深圳地区的间日疟对伯氨喹已形成耐药虫株,有待进一步监测研究。氯喹、伯氨喹啉联合根治疗法仍是目前敏感、高效、首选的根治方案。  相似文献   

4.
疟必清系国内合成的磺胺类治疟复方药物。本文作者用以治疗间日疟59例,并与单用氯喹治疗者19例做对照。主要结果:1.疟必清组症状控制平均天数稍多于氯喹组(1.75天:1.42天);2.疟原虫阴转例数疟必清组59例104小时后仅达77.9%,而氯喹组19例80小时后即已达100.0%。虽疗效稍次于氟喹,但本药可能有防止产生耐药虫株的作用,故作者认为在有抗氯喹虫株的流行区此药的使用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由于某些药物的应用不当或缺乏必要的预防措施而引起的血液疾病并不少见,且对伤病员的健康威胁很大,甚至可造成死亡。现扼要讨论如下。药物与急性溶血性贫血不少药物可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包括抗疟药(如伯氨喹啉、扑疟喹啉,疟涤平、氯喹、五烷喹啉等)、磺胺药(如氨苯磺胺、磺胺吡啶、长效磺胺、  相似文献   

6.
氯化喹啉、乙胺嘧啶、伯氨喹啉等口服抗疟药,分别对各种疟原虫的无性体、配子体及间日疟、三日疟的红细胞外期原虫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能迅速控制疟疾临床症状、根治疟疾,是疟疾病人用于系统治疗和抗复发治疗(极治)的有效药物。如按照各级卫生防疫站制订的统一治疗方案所规定的剂量服药,是安全的,若服药过量则容易中毒,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在开展防治疟疾的群众运动中,要注意做好抗疟药中毒的抢救和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7.
疟疾是一种由按蚊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它严重地威胁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我国主要有三种疟原虫,即间日疟、三日疟和恶性疟。在现有的防治疟疾的措施中,药物治疗始终保持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抗疟药的作用目前用于疟疾预防和治疗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①4-氨基喹啉类,如氯喹、氨酚喹等,主要用于症状的治疗,杀灭细胞内疟原虫裂殖体的作用快而强。对间日疟和三日疟无抗复发作用。②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如乙胺嘧啶,常用作病因预防的药物。③8-氨基喹啉类,如伯氨喹,主要用于复发疟疾的根  相似文献   

8.
1973年3月开封地区某些大队采用伯氨喹啉—乙胺嘧啶、乙胺嘧啶—伯氨喹啉、单独伯氨喹啉三组抗疟疾复发五日疗法,药物反应出现率分别为19.1%(264/1,381)、20.3%(174/857)、13.4%(114/853),比一般文献报道稍高。三组中以不加服乙胺嘧啶的单伯法反应率最低。作者于1973年3月试用单伯法3,178人,伯、乙法5,111人作休止期抗复发,结果使上半年复发人数较同期分别下降83.0%与74.2%,两疗法结果无显著差别,认为可考虑在适当时间(本地区为2、3月)继续试用单伯法以克服药物反应带来的工作困难和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9.
用单服伯氨喹啉150毫克五日疗法与伯氨喹啉加乙胺嘧啶疗法比较,认为两疗法对北方地区间日疟体止期抗复发效果相似,而单服疗法明显减少伯乙合用疗法的药物毒性反应,有利于提高服药质量而增大抗复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新医学》1974,(11)
本文用磺胺甲氧吡嗪(SMPZ)联用抗菌增效剂(TMP)治疗257例间日疟典型病例,分三组治疗,结果表明,SMPZ联用TMP有治疗间日疟的效果,虽控制症状时间不如氯喹迅速,但副作用少。从落实防治  相似文献   

11.
<正> 寄生虫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特别在农村,其感染与发病率均较高,值得重视。近十多年来抗虫药物的研究已有较大进展,新发现不少抗虫谱广、疗效高、耐受性好、疗程短、使用方便的抗虫新药,为某些寄生虫病的治疗提供了锐利武器。毒副反应较大的老的抗虫药物已多被淘汰,不少寄生虫病的治疗已为新药所取代。本文复习有关资料,拟就我国常见寄生虫病若干抗虫新药的临床应用,作一简要综述。原虫病一、疟疾:目前,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园疟原虫尚无对4-氨基喹啉类药物产生抗药性的报道。故对间日疟和三日疟仍以采用氯喹与伯氨喹啉为首选,前者杀灭红细胞内裂殖体,控制急性发作;后者杀灭肝脏内组织型裂殖体与血中配子体,防止复发与传播。  相似文献   

12.
我院于1972~74年收治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28例(男26例,女2例;12岁以下23例;全部为汉族)。其中19例为口服伯氨喹啉(或加服氯喹啉),5例因服解热镇痛药,3例肌注复方奎宁,1例服磺胺嘧啶。服药均为常规剂量。该地区未种蚕豆,无蚕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发现氯喹在治疗问日疟患者中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逐渐增多。本人在1985年至1990年利用甘遂、甘草治疗间日疟共179例,获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179例均经血涂片找到疟原虫。其中女87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1岁,均有典型的畏寒、发热病史,体温(腋下)在39℃~40.5℃之间,其中经氯喹治疗有反应的6例。  相似文献   

14.
抗疟药主要指喹啉类化合物和吖啶化合物,前者如羟氯喹、氯喹、奎宁、阿莫地喹、喷他喹、喹啉衍生物(4-氨喹啉衍生物、8-氨喹啉衍生物),后者如米帕林.抗疟药最初用来治疗疟疾,20世纪50年代,抗疟药被誉为免疫调节剂,广泛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目前氯喹或羟氯喹已作为SLE的基础用药.随着药物作用机制进一步发掘,其临床适应证也更加广泛,有学者调侃道“应该在SLE患者喝的水中加入羟氯喹”[1].  相似文献   

15.
《新医学》1974,(10)
伯氨喹啉(以下简称伯喹)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反应,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较为多见,北方尚未见报道。今年我区杞县在疟疾传播休止期的3月份,采用了伯喹合并乙胺嘧啶五日疗法(即伯喹每日30毫克连服5天,于第4、5两天各加乙胺嘧啶50毫克),对全民进行了抗复发治疗。实服药人数578,253人,发  相似文献   

16.
《新医学》1973,(3)
1971年9~11月,我县在给两个公社5,000余人投抗疟药治疟宁的过程中,发现溶血性黄疸42例,现报告如下: 投药方法:在疟区对无明显心、肝、肾疾病的人群进行治疟宁全民投药。第一批,单用治疟宁(人民解放军后字×××部队五七工厂制造,每片含氯哌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1972年第6月~1980年5月共收治间日疟患者193例,其中经血片确诊且无合并症者179例,男130例,女49例;年龄6个月~70岁,发病多在6~10月份(150例)。绝大多数系采用氯喹(3日)—伯喹(8日)联合疗法,全部治愈。 本组热型呈典型间日发作者100例(55.9%),单日热型48例(26.8%),不规则热型26例(14.5%),稽留热型5例(2.8%),非典型热型竟占了44.1%;同时,33例(18.4%)有鼻塞、流涕、咽痛、轻咳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21例(11.7%)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  相似文献   

18.
鉴于目前用氯喹治疗疟疾已有抗药性出现,我科于1977年8~12月间试用抗疟新药“复方磷酸咯啶”片剂治疗疟疾48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药品介绍磷酸咯啶(Pyracrine Phosphate)是我国创制的治疗疟疾的化学合成药物,属氨基吖啶的衍生物。实验室证明鼠疟对磷酸咯啶与氯喹的交叉抗药性低微。磷酸咯啶对于良性疟、恶性疟的红细胞内期滋养体,裂殖体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能控制临床发作,对红细胞外期原虫及配子体无杀灭作用,不宜作预防和抗复发用。复方磷酸咯啶糖衣片剂(代号7170或6701复方)系上海第十四制药厂产品,每片含  相似文献   

19.
我们用针刺“疟门穴”的方法,共治疗疟疾26例,都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其中,在水利工地上治21例,因条件所限,未能作化验检查;在余店中学治疗5例,化验查疟原虫,证实为间日疟。“疟门穴”位置:在手背面,中指和无名指之间、赤白肉际,即3、4掌骨远端之间。取穴及手法:患者半握拳,用75%酒精棉球局部消毒。术者以左手拇指压迫固定取穴,用1寸半或2  相似文献   

20.
吴燕红 《新医学》2006,37(6):378-379
目的:探讨羟氯喹加甲氨蝶呤联合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7例老年RA患者,分为羟氯喹和甲氨蝶呤联用组(联用组,33例)及甲氨蝶呤组(对照组,34例),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了解不良反应,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联用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稍高于对照组,药物起效时间比对照组快(P<0.05),不良反应并未增加,而肝毒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老年RA患者,羟氯喹和甲氨蝶呤联用是一种起效较快、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