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评价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 PⅢP)、Ⅳ型胶原 ( CⅣ)、层粘连蛋白(LN)、纤维连接蛋白(F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 及其抑制物(TIMP-1)对肝纤维化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80例肝病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水平,并与患者的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作对比。结果 肝纤维化血清指标HA、PⅢP、CⅣ、LN、MMP-2、TIMP-1,大部分指标纤维化各期及炎症各级的值比正常人显著升高(P<0.05或0.01);仅FN指标,肝纤维化患者显著降低(P<0.05或0.01)。血清HA、PⅢP、CⅣ、LN、MMP-2、TIMP-1与肝纤维分期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与炎症分级显著正相关(P <0.05或0.01)。仅FN与肝脏病理分期、分级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血清纤维化指标与肝纤维化分期分级存在显著相关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血清指标与慢性肝炎病理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迎秋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14(11):1093-1094
探讨血清指标与慢性肝炎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方法:对30例慢性肝炎患者的血清生化指标RBC、PLT、GGT、ALP、AST、HA、PⅢP、CⅣ、LN与病理分级、分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RBC,PLT,GGT,AST、ALP,CⅣ,LN与炎症程度有关。HA,PⅢP与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HA判断肝纤维化准确性66.67%,特异性75.6%,敏感性65.38%。结论:血清生化指标与慢性肝炎病理分级、分期有明显的关系,对诊断肝纤维化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阐明慢性肝炎纤维化程度与门脉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测定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门脉因流速度(portal blood velocity,PBFVe),门脉血流量(portal blood,flow,PBFVo)和血清学纤维化指标并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情况。结果(1)PBFVe与肝比价经分明关系,与血清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水平呈负相关,且纤维化程度严重者PBFVo明显低于肝纤维化程度轻者,当肝纤维化分期为S4时S1期减慢了29.82%(P<0.01);(2)而PBFVo与肝比价经分期无关,受肝内炎症活动的影响,与血清Ⅲ型前胶原(PC0Ⅲ)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PBFVe与HA,Ⅳ-C相结合能够较好地反映肝比价经程度,PBFVo与血清PCⅢ相结合对判定肝内炎症活动度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肝纤维化血清指标与慢性肝炎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血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Ⅳ-C)等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慢性肝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278例慢性肝炎患者经肝脏活检行常规病理检查,肝活检前采血检测血清HA、PCⅢ、LN、Ⅳ-C水平。结果 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HA可反映中度以上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及肝纤维化,并与之呈正相关;肝脏存在纤维化时LN水平升高,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PCⅢ、Ⅳ-C水平升高与炎症活动度有关。结论 血清HA、PCⅢ、LN、Ⅳ-C水平均不同程度反映肝组织纤维程度,可作为血清肝纤维化检测指标;HA更能反映肝硬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乙肝患者血清学标志物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利平  潘爱萍 《广东医学》2008,29(7):1143-1145
目的评价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P)、Ⅳ型胶原(CⅣ)、层粘连蛋白(LN)、纤维连接蛋白(F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其抑制物(TIMP-1)对肝纤维化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80例肝病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水平,并与患者的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作对比。结果肝纤维化血清指标HA,PⅢP,CⅣ,LN,MMP-2,TIMP-1,大部分指标纤维化各期及炎症各级的值比正常人显著升高(P<0.05或0.01);仅FN指标,肝纤维化患者显著降低(P<0.05或0.01)。血清HA,PⅢP,CⅣ,LN,MMP-2,TIMP-1与肝纤维分期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与炎症分级呈正相关(P<0.05或0.01)。仅FN与肝脏病理分期、分级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纤维化指标与肝纤维化分期分级存在显著相关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血清HA、LN、CⅣ与肝纤维化病理诊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和Ⅳ型胶原(CⅣ)对肝脏炎性损伤和肝纤维化程度的病理诊断意义。方法采用酶免疫法测定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A、LN、CⅣ水平,对比分析肝脏病理诊断。结果与现行病理诊断标准慢性肝炎分级、分期进行统计学比较,血清HA、LN、CⅣ由G0~G4、S0~S4依次升高,且与肝病分级及分期均呈正相关。结论HA对慢性肝炎病情严重程度判断价值较大.HA和CⅣ有诊断早期肝纤维化的价值,LN可协助诊断中晚期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对 191例各种类型慢性肝病患者联合检测透明质酸(HA)、血清Ⅲ型前胶原 (PCⅢ )、Ⅳ型胶原 (Ⅳ C) ,同时行肝组织学检查 ,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血清HA水平随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而升高 ,在S4 期最高 ,与各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与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有相关性 (r =0 377,P=0 0 0 1) ;血清PCⅢ、Ⅳ C水平在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各期中无差异 (P >0 0 5 ) ;血清HA、Ⅳ C水平随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分级而升高 ,在G4 时最高 ,与各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各级血清PCⅢ水平无差异 (P >0 0 5 )。【结论】血清H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学的分级和分期的相关性较好 ,可作为一种无创伤的肝纤维化诊断指标 ,而血清PCⅢ、Ⅳ C水平与肝组织病理学的分级和分期的相关性不明显 ,对肝纤维化诊断的意义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与肝纤维化的关系,评价其对判断肝纤维化及诊断肝硬化的价值.方法用酶免疫法测定 123例各临床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同时用ELA及RIA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 )、粘层蛋白(LN)、Ⅳ型胶原(Ⅳ- C)、Ⅲ型前胶原肽(PⅢP)水平.其中30例慢性肝炎患者同时行肝组织穿刺活检.比较各组肝炎之间血清TGF-β1水平的差异,分析其与HA 、LN、Ⅳ- C、 PⅢP四项肝纤维化指标及肝组织病理纤维化程度分期和炎症活动分级的相关性.结果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并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逐渐增高;血清TGF-β1水平与四项肝纤维化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肝组织炎症活动时,血清TGF-β1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在各级之间无明显差异,两者间无相关性;而血清TGF-β1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呈正相关(r=0.612,P<0.05).在肝纤维化程度S0-1与S2-3之间血清TGF-β1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进入肝硬化后血清TGF -β1升至较高水平,明显高于非肝硬化者(P<0.05).结论血清TGF-β1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发展程度有关系,且不受肝组织炎症程度影响.可作为一种肝纤维化诊断的辅助手段之一,与血清HA、LN、Ⅳ-C、PⅢP四项肝纤维化指标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肝纤维化血清学诊断的准确性;但不能替代肝穿病理组织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纤维的病理改变与血清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彩色B超定位下穿刺取活体肝组织299例,作苏木素-伊红(HE)、网织纤维(RT)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分级、分期。血清标本用放射免疫测定检测透明质酸(HA)、Ⅲ型人前的(HPCⅢ)、IV-型胶原(IV-C)。结果 慢性肝炎轻度97例, 清学纤维化指标升高不明显。慢性肝炎中度126例,血清学纤维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慢性肝炎重度29例、肝硬化47例,血清学纤维化指标均显升高。299例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理的炎症活动和纤维化分期与血清学纤维化程度有密切关系。结论 慢性病毒性肝炎纤维化的病理改变和血清学的变化随临床病情的变化而改变。肝组织尖检结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与肝脏病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Ⅰ型胶原(CⅠ)、Ⅲ型前胶原肽(PⅢP)、Ⅳ型胶原(CⅣ)、层粘连蛋白(LN)、纤维连接蛋白(F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其抑制物(TMP-1)对肝纤维化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80例肝病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水平,并与患者的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作对比,同时与正常人血清指标进行比较,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8项指标对于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肝纤维化患者HA、CⅠ、PⅢP、CⅣ、LN、MMP-2、TIMP-1比正常人显著升高(P〈0.01),FN比正常人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与肝纤维化的分期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血清HA、CⅠ、PⅢP、CⅣ、LN、MMP-2、TIMP-1与肝纤维分期显著正相关(r=0.247~0.643,P〈0.05或0.01);与炎症分级显著正相关(r=0.239-4).611,P〈0.05或0.01)。仅FN与肝脏病理分期、分级显著负相关(r==-0.255,-0.261;P〈0.05)。血清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的ROC曲线分析,HA、PⅢP、TIMP-1、CIV、MMP-2、CⅠ、LN、FN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68、0.764、0.741、0.712、0.672、0.647、0.535和0.484。HA、PⅢP、TIMP-1联合诊断肝纤维化灵敏度为91.58%,特异度为93.41%。结论血清纤维化指标对肝纤维化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其中HA、PⅢP、TIMP-1的诊断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中间型(血浆置换)和混合型(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人工肝支持方法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及安全性.方法51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血浆置换(17例)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34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PT变化.结果血浆置换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种方法治疗后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总蛋白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但两种治疗方法间比较各项指标变化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方法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中间型、混合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均有肯定的支持效果.  相似文献   

12.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5例经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患者的治疗效果.初步探讨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组合型生物人工肝由血浆置换和猪肝细胞生物人工肝构成。5例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急性重型3例和亚急性重型2例)各行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1次,时间约10一12小时,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6个不同时段取血,分别测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内毒素水平,并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3例治疗前伴肝性脑病患者昏迷程度减轻。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养及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碱脂酶显著升高(P<0.01和P<0.05)。2例患者痊愈,1例1周后成功实施肝移植,其余2例分别存活8日和21日,存活率为60%。结论: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可能是治疗急性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有效方法.并作为判断患者能否自然恢复或必须进行肝移植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5例等待供肝患者,1例肝移植术后患者。5例等待供肝患者中3例成功过渡到肝移植。结果:人工肝支持后患者肝性脑病有所好转,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3例成功过渡到肝移植的患者中2例痊愈出院。已存活4~6个月。结论:术前使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改善患者一般情况;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慢加急肝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稳定的受体肝纤维化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方法采用肝纤维化的SD大鼠,行56.3%比例的小体积肝移植12例,95.8%比例的全肝移植12例。结果成功构建了受体肝纤维化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受体肝纤维化大鼠的全肝移植组术后24 h肝功能、7 d生存率明显优于小体积肝移植组(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受体肝纤维化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可作为相关研究的有效动物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物理型(血液灌流吸附)、中间型(血浆置换)及组合型(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人工肝支持方法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安全性. 方法: 75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血液灌流吸附(24例)、血浆置换(17例)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34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 结果: 血液灌流吸附、血浆置换及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三种方法治疗后转氨酶、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血浆置换及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PT、总血清蛋白(TSP)下降,PTa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 三种方法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 结论: 三种人工肝支持方法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均有肯定的支持效果,中间型及组合型人工肝的支持效果优于物理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绕肝提拉法在前正中入路进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全切除中的技巧和效果。方法:收集17例肝尾 叶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细胞型肝癌13例,胆管细胞型肝癌3例和结肠癌术后肝尾叶转移1例,采用绕肝提拉法的 前正中入路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全切除。结果:17例患者均成功实施绕肝提拉法经前正中入路进行全肝尾叶切除术, 手术时间166~427(211.5 ±20.1) min,术中失血372~1 208(472.7±83.6) mL,无手术死亡。全组术后1,3,5 年生存率分别 为76.5%,52.9%和23.5%。结论:绕肝提拉法适用于前正中入路进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非感染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终末期肝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或肝衰竭)且未合并感染的患者20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以非感染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PCT基线水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PCT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及肝衰竭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分别为(0.08±0.013),(0.20±0.019)及(0.76±0.051)ng/mL,3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83.646,P<0.001)。相关分析显示,PCT水平与代偿期肝硬化、终末期肝病非感染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r分别为0.741,0.669,0.725及0.691,P<0.001)均呈正相关关系:失代偿期肝硬化组中,血清PCT水平与TBIL,ALT,AST及MELD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2,0.468,0.569及0.202(P<0.05); 肝衰竭组中,血清PCT水平与ALT,AST,MEL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5,0.329,0.262(P<0.05); 代偿期肝硬化组中,PCT水平与ALT及AST的关系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不伴随感染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血清PCT表达水平升高,并与肝功能指标呈正相关。当PCT用于这类人群进行感染的诊断时,要考虑肝功能状态对PCT基线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实验性家兔非酒精性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用高脂饲料诱发脂肪肝的方法建立家兔非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并于高脂饲料喂养2、4、8周末,以及停止高脂饲料喂养(用平衡饲料继续喂养)12、16周末分别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家兔,经心脏灌流后取肝脏组织行HE染色、VG苦味酸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肝窦内皮细胞(LSEC)窗孔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的LSEC扁平,远侧胞质呈薄片状,有许多窗孔,内皮下缺乏基底膜(BM);高脂饲料喂养2周末,部分肝窦内皮细胞远侧胞质窗孔数减少,内皮下尚未见基底膜形成;4周末,窗孔数减少或消失,内皮下已开始有不完全的基底膜形成,同时有功能活跃的纤维母细胞形成;8周末进一步加重,内皮下已有完整的BM形成。停止高脂饲料喂养12周末,肝组织内胶原纤维仍大量沉积,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有所减轻,内皮下基底膜成不连续状。16周末,仍可见胶原柬,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明显减轻。结论随着高脂饲料的喂养LSEC的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逐渐发生,严重时可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和肝纤维化;去除病因后这种肝纤维化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GRIM-19蛋白在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差异、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收集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各52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26例、正常肝组织标本10例,用免疫组化检测GRIM-19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组织...  相似文献   

20.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体会(附57例临床病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1年4月~2004年1月间57例肝癌患者行肝移植术并进行随诊和观察。结果最短存活时间45d,最长存活已超过30个月(至今仍无瘤状态下存活)。结论不同期肝癌肝移植术后存活情况是完全不同的,肝移植治疗肝癌仍应严格选择病例,谨慎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