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医患关系日渐紧张的背景下,中医医患关系却呈现出较为和谐的一面。医患和谐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氛围之中。中医医患关系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形成、提炼的重要来源;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也是反观中医和谐医患关系,并加以借鉴吸收的津梁和窗口。中医药历史文化是积淀着中医和谐医患关系经验与成就的宝库,深入发掘中医药文化的和谐意蕴,牢固建立中医药文化自信,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医人才培养和现代医疗事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医患关系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最近接连发生的几起患者打伤医务工作者的事件,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当代医患关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是否能够有效缓解医患之间敏感且复杂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医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影响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进程。这也是本文立意的出发点,旨在从中国当下国情出发找寻缓解当代医患关系的良方。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层面找到能够缓解医患关系的方式方法。因为文化精神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特征的总和。我国以人为本、持中贵和等的传统文化精神成为解决医患关系的内在精神支持和动力。文章从分析当代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出发,到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概括,进而从医患关系的双方即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社会舆论的营造者新闻媒体以及作为国家政策制定者的政府三个角度阐述相关的解决方法。最后希望能够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再通过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在整个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国家的政策支持,崇仰以和为贵、以人为本,最终缓解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处于医疗体制改革和转轨阶段,医疗纠纷事件呈上升趋势,医患关系紧张。优秀的医院文化是规范医务人员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实现和谐医患关系的有力精神支撑。文章深入中医医院一线,对就诊患者、医院职工、管理人员展开调查研究,提炼目前医患关系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分析其与医院文化建设的相关性,提出应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中医模式框架下,充分发挥医院文化建设的作用,用优质的医院文化推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进而更好地促进中医医院全面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医德文化源远流长,随着几千年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承创新,对推进健康中国,构建新型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医患矛盾的现状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涉及社会文化与信用、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体验、法制的理论与实践、尊严体面与平安环境、传统医德文化与医药改革等多方面。从信用共同体、诊疗共同体、平安共同体三维路径切入,是探讨和谐医患关系实现的方法、目标、框架维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医患关系紧张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医院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角色错位现象是影响医患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中的角色理论,通过对角色错位现象的透析,提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前,随着医患纠纷的频频发生,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崇医尊医的传统观念遭到冲击,为重塑医务人员神圣美好的形象,中医院需要运用科学发展观,在传承发扬中医文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的同时,牢固树立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敬业爱岗的信念与精神,为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而努力.  相似文献   

7.
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医院坚持把健全制度体系、打造学习型医院、提高医疗质量、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医患沟通、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相结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患者和医务人员对门诊医患关系的认知差异,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出合理对策。方法:采用问卷方式,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分别进行医患关系的认知调查,找出影响医患和谐关系的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结果:患者与医护人员在门诊医患关系的认知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导致门诊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为认知上存在较大差异,患者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为医患沟通、服务态度差、医护人员责任心差和门诊流程繁琐;医护人员认为是医患沟通、患者期望值高、门诊流程繁琐和患者缺乏医学知识。医患双方在选择医护人员责任心差、不良医德医风、患者期望值高、患者缺乏医学知识、患者文化程度低及服务态度方面差异显著(P0.05)。结论:门诊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需要医院和患者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刍议中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法笔者通过工作中的见闻、感悟,结合中医院的特色,从医方角度,分析中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结果从医方角度,就医患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中医院结合自身特色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进行探讨。结论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院的建设迫切地需要改革、完善,医患关系的和谐,利于医院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视域中,"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儒家"家"文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家庭不仅是全体家庭成员的情感所系,也是整个社会的最小单位。现今中国,虽然传统儒家家庭观念在普通家庭中支配力有所下降,但是适应了新形势,儒家"家"文化对大型组织的吸引力增加了。儒家"家"文化的实践地由传统家庭转向了组织文化,作用于组织的归属感、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以医院文化为例,儒家"家"文化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新时代医院文化,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医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而一个没有文化建设的医院是没有活力的医院.把医疗活动的特点与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相配合,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影响医护人员的行为,提高医德水平,推动科研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建设和谐医院.  相似文献   

12.
仲景医学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谐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仲景秉承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整体观念,并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其"合二为一"的理念,强调彼此和谐相处的思维模式对现代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方法:分析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解决医患不合谐的途径:①推行和完善医疗保险、合作医疗、农民工医疗等制度;②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保证医疗安全。③开展人性化服务,加强医患良好沟通。④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相似文献   

14.
刘项楠  甄宏楠 《中医临床研究》2010,2(14):111-111,113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科医疗模式已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肯定,在我国的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并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在中风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共收治中风病患者68例,随机分组,对照组34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4例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生活能力评分情况、生活质量评分情况与临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积分和生活能力评分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临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中风病患者而言,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护理工作,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且有助于临床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迟淑清 《中医教育》2007,26(4):22-24
加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人才的需要,是中医药院校自身学科建设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通过整合校内教育资源,发挥学科优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进行全程人文素质教育,切实使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的弱势地位是跟现代科学的大举进入相关的,更是和中国文化的衰落相联系的。目前中国文化正在迅速重建与发展,中医之不被消灭是因为中医与中国文化有着血亲联系及其临床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大环境。中医在中国文化振兴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传统科学的典范,中医需要通过建立新的哲学指导求得发展。  相似文献   

18.
崔应珉  刘明  李娟娟  朱剑飞 《河南中医》2009,29(10):944-950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也是祖国医学的核心理念,其本质精神是"中和"。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都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谐观"在脏腑经络学说中有直接表现。中医学的整体价值取向即"和谐"。本着上述认识,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诊疗优势可以归纳为预防优势、诊断优势、天然药物和综合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9.
《医古文》课程作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本文着重从《医古文》课程中所包涵的古代语言文化现象、古代文化常识、传统道德观等内容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其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入手,探讨《医古文》课程在提升素质教育中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周云蕾 《光明中医》2022,37(2):328-330
目的 探析甲亢失眠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护理的效果.方法 从2017年9月—2019年2月收治的甲亢失眠患者中选出13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护理,对比2组的睡眠质量评分等.结果 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的PSQI睡眠障碍评分、SAS焦虑评分、SDS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