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侵袭性胸腺瘤的CT诊断及临床评价。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其中平扫18例,增强扫描14例。结果 18例侵袭性胸腺瘤均表现为前纵隔不规则分叶软组织肿块,邻近纵隔器官侵犯,心脏大血管侵犯12例,纵隔胸膜、心包侵犯8例,纵隔淋巴结转移4例。结论侵袭性胸腺瘤CT影像特征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以为临床肿瘤分期及制订治疗计划、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对非侵袭性胸腺瘤和侵袭性胸腺瘤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结合临床、手术、病理,回顾性分析12例非侵袭性胸腺瘤及16例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结果 12例非侵袭性胸腺瘤,肿瘤最大径10cm10例,边缘光滑9例,形态规则10例,密度均匀9例;16例侵袭性胸腺瘤,肿瘤最大径≥10cm者10例,边缘不光滑12例,形态不规则13例,密度不均匀13例,另外纵隔淋巴结肿大6例,大血管侵犯4例,出现胸膜转移9例,胸腔积液5例,心包侵犯4例,肺部转移3例,与病理结果对比,这些指标CT均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及阳性预测值,其中CT对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肺部转移阳性预测值为100%,各个指标的阴性预测值也很高。结论 CT的影像学特征能够有效鉴别将侵袭性胸腺瘤与非侵袭性胸腺瘤;CT在判断侵袭性胸腺瘤局部侵犯和转移上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侵袭性胸腺瘤的影像学诊断(附1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侵袭性胸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方法:收集10例临床表现有胸痛、咳嗽伴有不同程度重症肌无力等临床症状,X线胸片检查提示有上纵隔肿瘤、疑为胸腺瘤的病例,经CT或MRI平扫和增强,结合手术和活检细胞学诊断及随访观察,作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中5例呈非浸润性生长,显示肿瘤轮廓清楚,边缘光整,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和器官分界清楚,表现为良性胸腺瘤的特征。另外5例肿瘤呈分叶状,边缘模糊且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并显示有纵隔浸润、胸膜播散,心包受侵、以及胸椎骨质破坏等影像改变,表现为侵袭性胸腺瘤的影像特征。结合临床利病理诊断,提示上述影像表现为恶性胸腺瘤的表现。结论:胸腺瘤呈浸润性生长,广泛浸润纵隔、胸膜及心包,并胸膜播散及骨质破坏等。可为临床提供这些病理改变的影像学变化特征,有助于胸腺瘤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侵袭性胸腺癌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报道5例经病理证实侵袭性胸腺瘤,着重分析CT尤其HRCT分期及表现。结果:HRCT分析:Ⅰ期:包膜完整,无包膜的镜下侵犯;Ⅱ期:肿瘤穿过包膜侵及纵隔脂肪或胸膜;Ⅲ期:侵及心包、大血管或肺;Ⅳ期:胸膜、心包种植或淋巴、血行转移。HRCT主要表现为前纵隔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侵及心包、大血管、肺及胸膜。结论:HRCT能清晰显示胸膜、心包和肺实质侵犯,对病变范围进行可靠评价,进行准确分期。  相似文献   

5.
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侵袭性胸腺癌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报道5例经病理证实侵袭性胸腺瘤,着重分析CT尤其HRCT分期及表现。结果:HRCT分析:Ⅰ期:包膜完整,无包膜的镜下侵犯;Ⅱ期:肿瘤穿过包膜侵及纵隔脂肪或胸膜;Ⅲ期:侵及心包、大血管或肺;Ⅳ期:胸膜、心包种植或淋巴、血行转移。HRCT主要表现为前纵隔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侵厦心包、大血管、肺及胸膜。结论:HRCT能清晰显示胸膜、心包和肺实质侵犯,对病变范围进行可靠评价,进行准确分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纵隔淋巴瘤及恶性胸腺瘤的影像学差异,以提高其鉴别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纵隔淋巴瘤24例及恶性胸腺瘤28例,观察各自影像学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4例恶性胸腺瘤中,多局限于前纵隔或延伸至中纵隔,偏向纵隔一侧者20例;密度欠均匀,多发囊变坏死者22例,钙化者6例;胸膜结节状增厚者5例;均未见浅表淋巴结肿大;而24例淋巴瘤中,累及胸部多组淋巴结,跨越纵隔两侧生长;密度多均匀,囊变坏死者7例,钙化者1例;无胸膜增厚;浅表淋巴结肿大者5例,以上几点与恶性胸腺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8例恶性胸腺瘤中,邻近心脏及大血管受侵者14例,大血管结构受推移者8例;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者12例;24例淋巴瘤组,邻近心脏及大血管受侵者16例,大血管结构受推移者8例;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者6例,以上两点与恶性胸腺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纵隔淋巴瘤与恶性胸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CT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胸腺瘤CT征象的研究,有利于侵袭性胸腺瘤及非侵袭性胸腺瘤的鉴别。方法:对于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例胸腺瘤的病例回顾性分析,研究了胸腺瘤的形态、密度、大小及肿块对周围组织侵犯等表现。结果:21例胸腺瘤CT表现均为前上纵隔软组织肿块,其中形态不规则、周围组织受侵并肌无力者3例;形态规则、胸膜及肺组织受侵者2例;形态规则、周围组织未受侵者16例。结论:CT扫描及其增强扫描,可显示胸腺瘤的大小、形态、密度及其对周围组织的侵袭情况,客观提示胸腺瘤的侵袭性及非侵袭性的诊断。对于临床诊断、治疗及术后复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多层螺旋CT评价胸腺瘤良恶性及其鉴别诊断。方法: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收集临床怀疑纵隔占位病变患者50例,均行640层螺旋CT进行扫描,影像诊断27例为胸腺瘤(15例为良性胸腺瘤、12例为恶性胸腺瘤),23例为淋巴瘤。15例良性胸腺瘤中边界清楚,平扫密度均匀,无囊变坏死,其中钙化8例,增强后均匀强化;12例恶性胸腺瘤呈边界不清,平扫密度不均,囊变坏死,纵隔淋巴结肿大,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消失3例,侵犯周围血管2例,胸膜增厚及胸膜转移3例,纵隔内淋巴结肿大3例,侵犯心包1例;23例淋巴瘤影像表现为边界不清肿块影,密度均匀较低,增强后轻度强化,纵隔内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并融合。结果: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23例胸腺瘤(13例为良性胸腺瘤,10例为恶性胸腺瘤),27例为淋巴瘤。结论:CT增强对于良恶性胸腺瘤的诊断及恶性胸腺瘤与淋巴瘤鉴别诊断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多层螺旋CT扫描评价胸腺瘤侵袭与否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5例临床诊断为胸腺瘤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对照观察。结果非侵袭性胸腺瘤9例,侵袭性胸腺瘤16例,MSCT对两者的鉴别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边缘、肿瘤与心脏大血管的接触面、其间的脂肪线,以及胸膜和心包的改变。结论MSCT对胸腺瘤侵袭性与非侵袭性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胸腺瘤患者结合病理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患者中,非侵袭性胸腺瘤16例,边界均较为清晰,内部密度较均匀,实质部分呈轻度较均匀强化;侵袭性胸腺瘤9例,边界均欠清晰,可见不同程度胸膜和/或心包膜增厚、受侵,其中6例内部密度欠均匀,实质部分呈轻-中度强化。结论CT对胸腺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腺瘤CT表现及其与病理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就诊64例胸腺瘤患者CT影像学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胸腺瘤CT表现,并分析CT与病理分型、分期的关系。结果 CT表现:平扫显示胸腺瘤病灶均在前纵隔部位;不规则形态占79.69%;密度不均占68.75%;增强扫描显示明显强化46例;胸膜侵犯25例,肺结节、纵隔淋巴结肿大各5例。良性(A型与AB型)、恶性(B型与C型)胸腺瘤在肿块形态、边缘、密度、强化程度、局部侵犯及转移方面差异显著(P0.05)。胸腺瘤CT分期与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分期I-II期中A型、AB型24例,III-IV期中B型、C型27例。结论病理A型、AB型与B型、C型胸腺瘤CT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CT影像学表现对胸腺瘤良恶性(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判断有重大价值,能为胸腺瘤临床诊治、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的CT及血清相关抗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腺瘤相关抗体与CT检查对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胸腺CT检查异常并行手术治疗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血清titin和兰尼定碱受体(RyR)抗体进行检测,并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结果32例患者经术后病理检查,21例为胸腺瘤、11例为胸腺增生;CT检查敏感性为90·5%;CT结合胸腺瘤相关抗体检查对胸腺瘤诊断的特异性为100%。结论血清胸腺瘤相关抗体检查有助于胸腺瘤及胸腺增生的鉴别诊断,如与CT相结合,能提高其诊断胸腺瘤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微血管密度(MVD)在判断胸腺瘤浸润、复发和转移及其预后分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单克隆抗体EGFR、CD34在57例胸腺瘤患者中的表达,并结合53获随访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68%胸腺瘤呈EGFR过表达,EGFR过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浸润性胸腺瘤和复发/转移组EGFR过表达率分别高于包膜内胸腺瘤和非复发/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VD在胸腺瘤不同类型之间总体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浸润性胸腺瘤和复发/转移组MVD分别高于包膜内胸腺瘤和非复发/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EGFR过表达和高MVD患者5生存率和10年生存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胸腺瘤显示EGFR过表达和活跃的肿瘤微血管生成,EGFR过表达和高MVD值有助于判断胸腺瘤的浸润、复发和转移,对评估患者的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161例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0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161例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以胸腺肿瘤(74例,46.0%)、神经源性肿瘤(35例,21.7%)、畸胎瘤(32例,19.9%)多见,其他肿瘤仅20例,占12.4%。肿瘤完整切除142例,姑息切除16例,探查3例,手术切除率98.1%(158/161)。术后随访3个月—8年,良性纵隔肿瘤未见复发。恶性胸腺瘤12例,1年生存率75.0%(9/12),3年生存率58、3%(7/12),5年生存率41.7%(5/12)。结论:本病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X线、CT检查;治疗上以手术为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纵膈内淋巴瘤CT诊断与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30例纵膈内淋巴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观察总结纵膈内淋巴瘤位置、大小、形态、密度等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CT诊断纵膈内淋巴瘤准确率90.0%(27/30),另3例均误诊为纵膈胸腺瘤。均淋巴结肿大,且以多发淋巴结肿大为主;肿大淋巴结全部融合占26.7%,表现出分叶状或波浪状不规则软组织肿块;CT平扫多为均匀密度,增强扫描以均匀增强为主,占90.0%;血管移位21例(70.0%);胸骨、肋骨前段骨质破坏、胸壁软组织包块与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各8例。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纵膈内淋巴瘤准确率高,可作为纵膈内淋巴瘤诊断、鉴别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T在良恶性胸腺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5年9月24例恶性胸腺瘤患者和35例良性胸腺瘤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观察良恶性胸腺瘤患者CT征象,探讨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CT对良恶性胸腺瘤的检出率均为100%,35例良性肿瘤均有完整包膜,边缘光滑,3例发生胸膜增厚。24例恶性胸腺瘤患者包膜均不完整,边缘粗糙,16例发生胸膜增厚和胸腔积液。低危组、高危组及胸腺癌组肿瘤大小、形态、纵隔脂肪层及密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对良恶性肿瘤诊断灵敏度好,准确率高,在良恶性肿瘤及其亚型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肺癌的X线和CT资料。结果:17例中手术证实中央型肺癌6例,周围型肺癌9例,隐匿型肺癌2例。病理类型鳞癌7例,腺癌4例,小细胞癌6例。17例均有呼吸道症状。单侧,外缘分叶、毛刺,与纵隔锐角相交,内缘脂肪线影,支气管以及肺内继发性改变,淋巴结肿大以中纵隔和肺门多见,是纵隔型肺癌多见的影像表现。结论:纵隔型肺癌有一定的特点,CT在鉴别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presentation,diagnosis,staging and treatment of thymoma.Data sources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papers on thymoma published in English within the last 30 years.No formal systematic...  相似文献   

19.
探讨胸腺瘤螺旋CT影像特征与细胞角蛋白(CK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3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胸腺瘤的影像学特征,并取患者手术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CKP、VEGF的表达,分析CT影像特征和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显示CT增强幅度越大,VEGF阳性表达率越高,而CKP阳性表达率同CT的增强幅度无关。胸腺瘤CKP表达与病灶外观是否呈尖角或锯齿状、密度是否均匀、是否侵犯心包及胸膜和是否存在纵隔脂肪线存在相关性,而与外观是否呈分叶状、病灶直径、肺内是否转移无关。胸腺瘤VEGF表达与病灶外观是否呈尖角或锯齿状、是否呈分叶状、肺内是否转移存在相关性,而与密度是否均匀、病灶直径、有无纵隔脂肪线和是否侵犯心包、胸膜无关。因此,胸腺瘤螺旋CT影像特征与CKP、VEGF表达明显相关,为胸腺瘤的诊断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法,对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前纵隔病变的CT特征性表现特点及CT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39例病理诊断确诊前纵隔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病理检查及CT影像学检查,记录相关检查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记录漏诊率及误诊率。结果此次入组的39例患者病理检测结果显示确诊良性病变共33例(84.6%),其中胸腺瘤19例(48.7%),畸胎瘤11例(28.2%),纵膈淋巴瘤3例(7.7%);确诊恶性病变共6例(15.4%),其中胸腺瘤3例(7.7%),畸胎瘤2例(5.1%),纵膈淋巴瘤1例(2.6%);以病理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检测准确性,显示CT正确诊断恶性病变4例,良性病变32例,其中假阴性2例,假阳性0例,诊断准确性为92.3%(36/39),特异性为97.0%(32/33),敏感性为66.7%(4/6),漏诊率为0.0%(0/3 9),误诊率为7.7%(3/39)。结论 CT检查能有效提升前纵隔病变患者术前诊断准确性及有效性,可作为重要辅助诊断手段应用于临床诊疗中,以此缩短诊疗时间,提高诊疗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