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导致发生急性肝炎最多的病毒。尽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仍然是通过粪-口传播,但经输血途径感染HEV的报道已在很多国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献血人群中可能存在的HEV无症状感染者,对血液的安全形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在日本(北海道地区)、英国和一些欧洲国家等已经或即将开始对部分或者全部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进行HEV筛查。本文综述了HEV经输血传播的病例报告,以及HEV的献血者筛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开展的状况,包括其检测策略和结果。同时结合我国目前的数据,建议在我国不同地区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HEV筛查研究的必要性,为HEV是否需要纳入常规血液筛查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武汉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进行戊型肝炎病毒核酸筛查,调查无偿献血者戊型肝炎病毒现症感染情况,为完善血液筛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2020年11~12月武汉地区经常规筛查合格的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HEV核酸检测,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检测结果呈重复反应性的献血者进行追踪随访以明确其感染状态。结果 2020年11~12月共收集17 409份献血者标本,对其中经常规筛查合格的17 322份标本进行了HEV核酸检测,检出HEV RNA反应性1例,追踪随访结果显示该献血者献血时处于HEV血清学窗口期。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的戊型肝炎病毒现症感染率为0.058‰(1/17 322)。结论 武汉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的戊型肝炎病毒现症感染率相对较低,通过对献血者采取选择性筛查的策略,可进一步降低输血感染戊肝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通过选择低危献血者及严格的血液筛查策略,尤其是血液核酸筛查技术的应用,使得血液的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但也无可否认,现行献血者选择和输血传染病筛查模式尚不能完全剔除携带传染性病原体的血液,输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献血者常规核酸筛查同时进行人细小病毒B19 (HPV B19)、甲型肝炎病毒(HA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核酸联合检测的可行性,分析南通地区无偿献血者HPV B19、HAV和HEV感染状况,为制定合理的献血者血液筛查方案提供数据。方法 对2021年11月—2022年5月南通地区无偿献血者,采用核酸检测(NAT)方法检测其HPV B19 DNA、HAV RNA和HEV RNA,对核酸检测反应性标本进行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 3 440名无偿献血者中HPV B19 DNA检出3例,阳性率0.09%,其中2例HPV B19 DNA阳性献血者HPV B19-IgM为阴性,1例因标本量不足未能检测;3 440例献血者中HAV RNA和HEV RNA未检出。HBV、HCV、HIV核酸筛查同步进行HPV B19、HAV和HEV核酸检测,较常规工作约延缓20 min发放检测报告。结论 南通地区无偿献血者HPV B19,HAV和HEV核酸阳性率较低,但仍然存在输血传播感染风险,核酸检测可以降低其输血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5.
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输血相关病原体经输血传播风险逐渐减低,目前维持在较低水平,新发再发病原体越来越多被认识到其对输血安全构成威胁,其中一些已知的,如疟原虫、人细小病毒B19、戊型肝炎病毒、登革热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已经被证实可经输血传播。其中,登革病毒曾经在中国爆发或流行过,将来或可再次爆发流行,其对血液安全威胁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常规血液筛查的病原体筛查项目只有4种,由于新发再发病原体层出不穷,采供血系统尚未建立相应的筛查制度,我国的血液筛查系统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讨论了几种新发再发病原体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探讨其对血液安全的影响以及采供血机构个性化病原体筛查策略制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重庆地区(包括重庆主城区及14个主要区县)献血人群戊型肝炎病毒(HEV)的血清学筛查情况。方法对2017年2—3月大重庆地区的10 008份献血者血液标本完成了常规的血清学HBsAg、抗-HCV、抗-HIV、抗-TP和ALT、ABO\Rh(D)血型初筛后进行ELISA抗-HEV IgM、IgG及抗原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筛查显示大重庆地区10 008例标本,HEV IgM反应阳性167例(1.67%);HEV IgG反应阳性4 923例(49.19%);HEV抗原反应阳性2例(0.20%)。其中HEV IgG反应性率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献血者在男女比例、职业、婚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年龄和地区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重庆地区献血者中HEV病毒血清学IgM、IgG的反应率较高,有必要进行后续的HEV RNA核酸检测及序列分析,并扩大重庆地区特别是某些HEV反应性率较高区县的筛查数量,为建立适合大重庆地区的区域化血液筛查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减少输血乙肝残余风险,对献血者血液乙肝病毒血清学HBsAg筛查、HBsAg+核酸单人份及HBsAg+核酸混样筛查策略的成本效益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基于实际检测数据,根据已发表的文献确定各种参数,预测不同筛查策略下阻止窗口期感染、慢性感染及隐匿性感染的人数,计算血液乙肝病毒血清学和核酸筛查成本效益。结果 132 208份血样核酸单人份HBsAg-/HBV DNA+检出率(0.11%)高于混样检出率(0.058%)(P<0.05)。应用单人份乙肝核酸检测可阻止输血传播乙肝的病例数是混样筛查1.25倍,取得的效益亦是混样筛查1.25倍。HBsAg、HBsAg+核酸单人份及HBsAg+混样核酸3种筛查方法成本效益为1∶63.6、1∶28.6和1∶53.4。结论 血液乙肝HBsAg组合单人份核酸筛查具有最高的效益。HBV筛查应尽可能采用单人份核酸检测策略,以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正经输血传播的传染病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也是对输血安全性的最大挑战。对献血者做输血传播疾病标志物的筛查是不仅是预防和控制其传播的重要手段,而且在保障输血安全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全球不少国家都根据各自的传染病流行情况及国情制定了不同的血液病原体筛查策略。我国目前对献血者筛查的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共有HBV、HCV、HIV和梅毒螺旋体(TP)4种。在血液筛查过程中,检测效率及对病原体残余风险的控制与所应用  相似文献   

9.
世界卫生组织(WHO)为输血安全提出了三大战略,即挑选安全的献血者、临床合理用血、严格筛查血液.其中,挑选安全献血者--无偿献血,这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临床合理用血就是只给确实有输血指征的患者输血,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输血;而严格筛查血液是排除病毒阳性血液、避免携带病毒的血液应用于临床而使受血者感染、提高输血安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2004—2008年石家庄献血者HCV感染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本市献血者HCV感染的现状,同时评价现行HCV筛查的效果,创建新形势下血液安全策略,阻断输血后丙性肝炎的发生,进一步保证输血安全,我们对本中心近5年来献血者抗-HCV筛查情况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江苏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2014年9-10月对1 144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ELISA抗-HEV Ig M和Ig G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提取Ig M阳性标本的病毒RNA,进行逆转录和巢式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测序,用Mega 6.0软件分析测序结果并构建进化树,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本次筛查HEV Ig M阳性率为1.49%;HEV Ig G阳性率为19.23%。HEV Ig M阳性率在年龄、男女比例、职业、婚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5份HEV Ig M初筛反应性标本经巢式PCR扩增,3份HEV-RNA阳性,献血者中病毒核酸阳性率为0.26%;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例为Ⅳ型HEV感染;1例未能确定基因型。结论江苏地区献血者中HEV病毒核酸阳性率较高,有必要扩大筛查数量,并对输血后戊肝的潜在危险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2.
核酸扩增技术在血液筛查乙型肝炎病毒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卫生组织(WHO)为输血安全提出了3大战略,即挑选安全的献血者、临床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严格筛查血液,其中严格筛查血液是排除病毒阳性血液、避免携带病毒的血液应用于临床而使受血者感染、提高输血安全的有效手段.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传播相关病毒的危险性已大大降低,但由于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献血、病毒变异、低载量病毒感染等因素,使得临床输血安全依然存在一定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核酸检测(NAT)在血液筛查中的作用,为选择血液筛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该中心在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对68662例无偿献血标本同步进行血清学和核酸检测;29例血清学阴性 HBV DNA 阳性样本进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测试;部分抗 HIV 阳性样本送疾控中心做确认实验。结果68662例标本中核酸单独阳性样本120例,输血残余风险为0.175%;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以 HBcAb 阳性模式居多;HIV 确认阳性11例,全部为核酸阳性标本。结论核酸检测能够降低输血残余风险,保证输血安全。NAT 和血清学检测相互补充,不能替代,应选择适合的筛查策略。  相似文献   

14.
背景和目的 E型肝炎病毒(HEV)感染通常引起急性自限性疾病。HEV与排泄物污染饮用水相关,但也有通过其它媒介如血液引起感染的可能性。本文目的是调查捐血者和2组胃肠外感染的高危人群即血液透析患者和经输血传播的HCV感染儿童的HEV流行率。材料和方法 作者调查了863名捐血者,63名血液透析患者和42名输血后HCV感染儿童的抗HEV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盐城地区献血者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为制定献血者戊型肝炎筛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ELISA法检测献血者Ig M/Ig G抗-HEV,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献血者HEV RNA。结果 631名献血者抗-HEV检测未检出Ig M+/Ig G-者;检出Ig M+/Ig G+10例,阳性率为1.58%;检出Ig M-/Ig G+阳性241例,阳性率为38.19%;未检出HEV RNA阳性。结论 HEV在盐城地区献血人群中既往感染率较高,但是否对输血安全构成威胁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临床上多次输血患者体内产生不规则抗体的情况及输血解决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4月,本院住院患者中符合输血至少2次以上,且第1次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为阴性,之后至少有1次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并与库存至少20单位同型献血者血液交叉配血,部分或全部不相合的患者9名,并对此9名患者进行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及进一步抗体鉴定等多种血型血清学试验,确定抗体类型并结合临床病史,给与适合血液输注。结果随着患者输血量和输血次数的增加,患者体内出现不规则抗体的机率增大、抗体类型也越为复杂,致使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寻找相合血液输注的机率越小。结论对有输血史及妊娠史的患者应常规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时发现有临床意义的抗体,确保临床用血及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应用Olympus PK 7200血型仪筛查献血者意外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献血者开展意外抗体日常筛查可以减少受血者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安全,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实施.但在国内还开展得并不普遍,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采用传统手工方法,费时费力,给日常筛查带来很大困难.我们在采用olympus PK 7200自动血型检测仪对献血者血液作ABO和Rh血型检测的同时,开展意外抗体日常筛查,在共153 168人份的献血者血液样本中,已经检测到31人份的献血者血液中有意外抗体.现就其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输注人巨细胞病毒(CMV)血液抗体筛查阴性血在减少免疫低下人群输血性CMV感染的作用,为CMV抗体血液筛查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Ovid、ProQuest、EBSCO、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VIP、CBM和WanFang数据库,检索比较输入CMV血液抗体筛查阴性血与输入未经筛查且为非去白细胞处理血对输血性CMV感染率差异的文献,同时辅以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使用Rev 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43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输入经CMV血液抗体筛查阴性血与输入未经筛查且为非去白细胞处理血后,受血者的输血性CMV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07,95%CI:0.03~0.18,P0.01)。结论进行CMV抗体血液筛查能有效减少免疫低下受血者输血性CMV感染率,特别对器官移植和新生儿输血患者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不规则抗体指不符合ABO血型系统landsteiner法则的血型抗体,即抗-A、抗-B以外的红细胞血型抗体。不规则抗体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及输血无效。因此,不规则抗体筛查很有必要,对需要输血的患者进行抗体筛查,有利于血液选择,防止输入含有某抗体相对应的抗原血液,而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从而保证输血安全。笔者对3 601例预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的筛查结果进行回顾性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中国输血10大热点问题1.临床合理用血广泛开展2.献血者招募与献血服务管理受到高度重视3.献血者血液核酸筛查全面推开4.输血前相容性试验(疑难、稀有血型的鉴定)5.自体输血受到临床高度重视6.血液信息化管理7.干细胞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8.血液供应短缺形势依然严峻9.血液代用品及人造血液的研究10.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控与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