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中耳炎患者,常有颞骨气房发育不良,一般认为慢性中耳炎和气房气化不良存在因果关系。然而,究竟是慢性中耳炎引起气房气化受阻,或是气房气化不良导致中耳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尚无定论。作者用13头出生后7天内的颞骨气房气化尚未发育的仔猪,进行中耳感染和咽鼓管功能不全对乳突气房气化影响的实验性研究;实验Ⅰ组动物8头,从左咽鼓管口注入硅酮,造成咽鼓管狭窄,使中耳产生负压;实验Ⅱ组动物5头,经左鼓膜穿刺注入石蜡油,  相似文献   

2.
中耳气体总量取决于连接中耳和鼻咽的咽鼓管的气体交换和中耳及通过中耳粘膜的血容量之间的交换。中耳气化程度指残留于中耳腔的气体总量多于进入中耳腔的气体 ,从而使中耳呈气体样密度。最重要的是中耳为负压时可对抗中耳气体失衡时负的生物学效应。当负压大于鼓膜的内部张力时 ,则鼓膜朝向里。中耳的负压程度取决于通过咽鼓管和粘膜的气体多少以及乳突气化大小。该作者对 6 9例 (138耳 )正常颞骨乳突进行了测量 ,获得乳突气化全部容积的尽可能精确的数值。所有的病人均行颞骨 CT检查 (中耳无病变 )。层厚 10 mm,间隔 0 .5 mm。图像经过工…  相似文献   

3.
中耳炎或中耳萎陷,不论是急性或慢性,多被认为是继发于咽鼓管异常,导致中耳换气功能不良,但并无正常咽鼓管腔与患病者相互比较的资料报导。为此作者收集53块中耳正常的颞骨标本,与17例有中耳病变(15例急性中耳炎,2例渗出性中耳炎)的颞骨标本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4.
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以鼓室积液和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是中耳常见的疾病。特别在儿童期SOM将严重影响儿童的语言和智力发育。有关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其中中耳负压学说、感染学说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中耳负压学说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咽鼓管(Eustachian tube,ET)功能不良、中耳黏膜气体交换不良或乳突气化不良、中耳清洁功能障碍引起中耳负压状态,继而黏膜水肿、渗  相似文献   

5.
氮气导入中耳腔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将氮气(N2)导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腔,希望以此产生并维持长时间的中耳腔正压,达到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目的。方法 用咽鼓管导管吹张法将N2导入20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腔,用声导抗仪动态观察中耳腔压力的变化,并随访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的变化,判断疗效;将结果与行空气吹张的另20耳分泌性中耳炎作对照组比较。结果 中耳腔在导入N2后能维持较长时间的正压和压力升高。但两组疗效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时,N2导人中耳腔并未比一般的咽鼓管吹张(空气)显示出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鼓室内陷袋和中耳通气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1人128耳内陷袋患者在耳内镜下检查并行TOS分级,行声导抗检查,记录鼓室图情况。其中25耳内陷袋患者行颞骨高分辨CT检查,并行手术治疗。结果 (1)声阻抗结果:128耳内陷袋中,B型鼓室图86耳(67.2%),C型:38耳(29.6%),As型2耳(1.6%),A型2耳(1.6%),有分泌性中耳炎病史共111耳,占86.7%,I级、II级、III级、IV级间的B型和C型鼓室导抗图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CT检查结果:内陷袋组气化良好率和气化不良率为4%、96%,其乳突气房平均容积为0.706cm3±1.708cm3;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手术中证实25例患者上鼓室均有软组织堵塞引流不畅,和CT表现相符率达92%。结论中耳通气不畅和持续负压状态是内陷袋形成的主要原因,内陷袋的形成和咽鼓管功能不良、乳突气化差、分泌性中耳炎多个因素有关,需早期积极恢复咽鼓管功能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早期改善中耳通气功能防止内陷袋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上文的研究表明,急性和分泌性中耳炎的咽鼓管峡部和正常耳的相同。本文是研究咽鼓管的咽部情况以进一步评定“咽鼓管狭窄”能导致中耳炎或中耳萎陷的假说。作者用33例无中耳炎病史和10例曾患急性中耳经婴儿的带有咽鼓管的颞骨,按年龄(最大为3岁)分组;将咽鼓管分为下述五个特殊区域,在镜下观察测量,方法同上文。  相似文献   

8.
分泌性中耳炎与乳突气房的发育程度有关,谁为因果,意见尚不一致。在总结200余耳分泌性中耳炎诊治经验的基础上,随机对44例(75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和40例(80耳)无耳病者进行观察,全部观察耳均摄乳突Schuler位片,用Diamant法测量并计算X线片上显示的乳突气房的几何学面积,将其分为两型:气化良好型(气化面积>6cm2)和气化不良型(气化面积<6cm2)。155耳中气化良好型69耳,5(6.7%)耳患分泌性中耳炎;气化不良型86耳,70(81.4%)耳发病。比较两种发育类型乳突中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数差异有显著性(P<0.001)。认为乳突气化不良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危险致病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42例(56耳,病例组)和50例(66耳)非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病程、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咽部恶性肿瘤、扁桃体炎症、腺样体肥大、变应性鼻炎、乳突气化不良、年龄、性别、急性中耳炎治疗不当、腭裂、中耳气压损伤等15种因素进行危险因素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5种相关因素中,两组患者的病程(χ2=9.814,P<0.01)、乳突气化不良(χ2=15.301,P<0.01)、变应性鼻炎(χ2=32.614,P<0.01)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突气化不良患者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是乳突气化良好患者的4.164倍(95% CI:1.903~9.112),变应性鼻炎患者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为无变应性鼻炎者的17.192倍(95% C I:5.850~50.524)。结论乳突气化不良及变应性鼻炎可能是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普遍认为急性中耳炎(AOM)与分泌性中耳炎(SOM)继发于咽鼓管炎症阻塞或狭窄所致的中耳通气不良。作者以往曾报道AOM和SOM颞骨标本的咽鼓管腔并无阻塞。本文对正常的与炎症性的咽鼓管解剖学和组织学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71具1~24月婴儿尸体颞骨,其中46具无中耳病变者为正常组,15具AOM及10具SOM者为炎症组,经3%硝酸固定和脱钙,切成4块(1块包括中耳,另8块包括咽鼓管),洗净后浸入20%硫酸钠中和,逐步增加乙醇浓度脱水,石腊包埋,沿咽鼓管长轴垂直方向连续切片,HE、PAS和Masson三色法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与测量咽鼓管各段管腔横截面积及粘膜  相似文献   

11.
因咽鼓管功能不良引起的中耳-上鼓室-乳突腔内慢性负压最后可产生不可逆的乳突病变。由于咽鼓管堵塞,除可导致乳突内有渗出或漏出液外,在早期还可发生胆固醇肉芽肿。对某些顽固的慢性浆液性中耳炎患者,虽经抗生素、脱敏、咽鼓管通气、吸引以及鼓膜置管等引流后,仅不过是延长了它的慢性病程。作者报告了7例多年来治疗不愈的慢性浆液性中耳炎,经行乳突凿开术而获愈。通过对患者乳突X线侧位相观察到:乳突硬化与慢性中耳炎有关。临床上乳突呈小气房者多见于慢性中耳炎和浆液性中耳炎。经用测面仪(planimeter)测定乳  相似文献   

12.
诸多窥视中耳的方式在本世纪得到应用,但最主要、最便利的方式还是通过耳道,而咽鼓管内窥镜的问世和发展不过20年的历史。已有作者报道在门诊局麻下采用超细纤维内窥镜对阻脂瘤、鼓室硬化症、先天+性畸形、听骨链脱位、耳硬化症、分泌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等不同耳疾进行了检查研究。该文作者采用超细纤维视频内窥镜经咽鼓管对中耳结构进行成像和测量并对该法进行了全面的评估。选取近期内死亡的男、女各5例患者.取其友、右颞骨各5块,采用镜头经咽鼓管进入中耳的方式,对预定的43种解剖标志进行观测,其结果为;9例成功进入中耳…  相似文献   

13.
高压疗法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取得较好效果,本法是利用小儿与成人咽鼓管生理上的差别,在儿童中耳或乳突小房造成强制性暂时高压,使气体经过咽鼓管逸出,超出常压2倍的氧分压可加强中耳内的纤毛运动和排泄功能。作者自1984年以来3~5年间,应用高压疗法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111例(男57,女54),共188耳(双耳77例154耳)年龄3~12岁。全部病例鼓膜凹陷并有渗出液,鼓室压图皆为 B 型。  相似文献   

14.
咽鼓管上隐窝的形态学改变与中耳炎性病变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咽鼓管上隐窝的解剖特征及其在中耳炎性病变时的形态学改变,探讨咽鼓管上隐窝的形态学改变与中耳炎性病变的关系。方法:用颞骨薄层CT摄片方法,对正常耳和不同类型中耳炎患者患耳的咽鼓管上隐窝的形态、大小进行观察、测量。结果:正常耳咽鼓管上隐窝的前后径为(3.83±1.28)mm,垂直径为(3.67±1.14)mm,高度为(3.76±0.36)mm,齿突长度为(2.84±0.38)mm,左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咽鼓管上隐窝的形态与乳突气化类型无关(P>0.05)。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耳的咽鼓管上隐窝形态与正常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耳咽鼓管上隐窝的形态(前后径、垂直径与高度以及齿突长度)均与乳突气化类型无关(均P>0.05);本组有8耳的咽鼓管上隐窝结构有确切的、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占40%(8/20)。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患耳咽鼓管上隐窝的形态与正常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耳的咽鼓管上隐窝的形态明显小于正常耳,咽鼓管功能不良时,则可能影响中耳通气引流系统,进而于鼓膜局部逐渐形成内陷囊袋,最终形成胆脂瘤型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  相似文献   

15.
乳突气化程度与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突气化情况对成人分泌性中耳炎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4例(194耳)成人分泌性中耳炎乳突气化状况摄乳突Schuler片,用Diamant法测量并计算X线上显示的乳突的几何学面积。结果194耳中气化良好型(面积≥6cm2)51耳(26.3%),10耳(19.6%)预后不良;气化不良型(面积<6cm2)143耳(73.7%),预后不良72耳(50.3%)。结论认为乳突气化不良是影响分泌性中耳炎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由于咽鼓管粘膜肿胀,管腔阻塞,致中耳的通气引流不畅,造成中耳腔出现非化脓性的液体潴留,即所谓“中耳积液”而致鼓膜活动度降低、听力减退。本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延续68周,中耳炎症未愈者可称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在中医属“耳胀”、“耳闻”范畴。耳胀为病之初起,以耳内闷胀为主,或兼有疼痛,类似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耳闻为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听力明显下降,迁延难愈,类似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古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着较深入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中耳炎病理过程中 ,中耳腔系统各不同区域病变特点、严重程度的差异及其原因和临床意义。方法 以 2 90耳各型伴炎性渗出液的中耳炎颞骨连续切片作为研究材料 ,将中耳腔系统分为咽鼓管区、前半 后下中鼓室区、听骨链区 (包括后上中鼓室、上鼓室区 )、鼓窦 乳突区分区进行组织病理学比较观察研究。结合 2 5 6耳各型慢性中耳炎薄层CT检查和其中 189耳手术中分区观察结果 ,对各分区病变特点和严重程度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中耳炎时咽鼓管区几乎没有炎性病理变化 ;前半 后下中鼓室区病变轻 ,且多为可逆性病变 ;而听骨链区和鼓窦 乳突区病变明显比前两区严重 ,且多为顽固性或不可逆性病变。结论 这种“中耳炎区域性病理差异现象”是中耳腔系统前、后区域解剖结构、组织的特殊性引起中耳炎时内通风系统病理性阻塞 ,后部区域炎性渗出液易于积存并形成肉芽组织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咽鼓管的瓣膜部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咽鼓管的动态解剖很复杂,直到目前人们主要通过研究撷骨一咽鼓管的在体标本来了解它的管腔和管旁结构。采用超细光导显微内窥镜经鼓膜、鼓室,进入咽鼓管观察正常咽鼓管瓣膜部分的开一闭机制和探讨不同原因所致咽鼓管机能障碍的可能发病机理。报道18例患者,其中外伤性鼓膜穿孔2例、慢性中耳炎3例、分泌性中耳炎13例,分泌性中耳炎按病因又分为鼻咽癌10例、慢性耳窦炎1例、跨部肿瘤1例、病因不明三例。方法:在局麻下,光导显微内窥镜自鼓膜穿孔处或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切开引流处进入中耳腔,调节内窥镜前端的角度,使其进入咽鼓管腔,经咽鼓…  相似文献   

19.
正常的中耳形态是保持听觉传导通路的基础。维持中耳腔正常生理压力状态的必要条件是正常的咽鼓管功能和中耳腔内各部位通道畅通。咽鼓管功能障碍对任何类型中耳炎症的发生都是重要的因素。鼓室黏膜具有气体吸收和交换以及分泌和排泄功能,正常的咽鼓管功能调节鼓室气体的流通和鼓室压力。中耳气体引流通道有两处狭窄,第一处为咽鼓管,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了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功能及在中耳腔、咽鼓管及鼻咽部的分布特征。纵观表面活性物质研究的历史及新进展,认为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可引起中耳腔及咽鼓管粘膜表面张力改变,使咽鼓管开放压增高而致中耳积液,从而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而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运用及激发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可为预防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