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明智  崔炳智 《陕西中医》2002,23(9):851-852
我县从 1 979年以来开展了甲状腺摘除手术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 ,累计手术治疗 2 4 1例 ,但有 2 1例手术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音、抽搐、乏力等后遗症。西医采用了对症治疗 ,但收效较慢 ,且难治愈。笔者采用祖国传统中医药辨证治疗 2 1例后遗症病人 ,收效显著。现将后遗症中抽搐、失音、乏力患者典型病案摘录讨论如下。   1 抽搐型 术后以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 ,每次发作时面部及手足出现强直麻木 ,抽搐 ,项背强急 ,自汗 ,神疲乏力 ,胸部有重压感及紧缩感 ,遇冷加剧。中医辨证多因正气已虚、津血虚少 ,肺脾肾不固所致。治宜 :扶正气 ,…  相似文献   

2.
小儿因高热而并发抽搐,其病因虽繁,但多为热极生风,夹少阳胆火上冲所致,此时应以针刺缓解抽搐为急务。若高热未退,每有复发抽搐现象,此时治疗抽搐必须与退热双管齐下,始能达到治愈的目的。兹将其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脑积水治验     
叶××、女、1岁.1992年7月8日初诊.患儿2月前突发高热(39.8℃),咳嗽,气喘,某医院诊断为肺炎,治疗后咳嗽气喘好转,但高热持续不退,并嗜睡,烦躁不安,时时抽搐,腰  相似文献   

4.
武某,男,10岁。1988年4月6日初诊。昏迷抽搐,伴胃脘不适,反复发作8年,近4年加重。2周岁时常有高热昏迷抽搐,3岁时不发热也昏迷抽搐。因怀疑癫痫而给抗癫痫治疗,但收效甚微。自1985年以来,发病频繁,1~2日1次,多在夜间,初胃脘不适,随即头晕而渐入昏迷状态  相似文献   

5.
面肌痉挛,以单侧面肌不可自主的不规则的抽搐为临床特征。患者在精神紧张和疲劳时证状加重,睡眠时症状则止.病位左右不限,病程多呈慢性进展,日久治疗不当,患侧面肌瘫痪,抽搐则止.在30多年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6.
阵挛性面肌痉挛是以一侧面肌的抽搐样收缩为特点,以中年后妇女多见。通常从眼轮匝肌开始,呈轻微的肌肉抽搐。可逐渐向下半部面肌扩展,尤以口角抽搐较多,严重者整个面肌可发生痉挛。精神紧张、疲劳、自主运动时加剧,睡眠时消失。目前此病病因未明,尚无特效治疗。笔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治疗本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例:公某,女,60岁,玉门石油管理局炼油厂家属。1990年3月2日就诊。  相似文献   

7.
甘麦大枣汤是《金匮要略》中的一个方剂,其作用是治疗妇人脏躁:“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笔者曾治疗一患儿曾某,年七岁。因其生后十个月患麻疹、脑炎并发肺炎及心衰(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经该院全力抢救获生,但留下抽搐之后遗证。后经中、西医治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随着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数量的日益增加,在小儿支气管炎、肺炎的抗菌药物选用中,红霉素作为治疗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在儿科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其不良反应中胃肠道反应非常多见,儿童在输注红霉素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腹痛难忍,频繁呕吐,严重的不良反应给治疗依从性带来了很大的挑  相似文献   

9.
面肌痉挛是一侧面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以中年女性为多见。多自眼轮匝肌或唇肌开始,呈轻微的肌肉颤搐,可逐渐向颜面其他表情肌扩散。尤以口角抽搐最明显,肌收缩常伴眼裂缩小。每次抽搐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可因情绪紧张、劳累、失眠、烦躁后加重,于注意力转移或睡眠中消失。本病进展缓慢,但迁延难愈。笔者在临床上采用针刺治疗本病78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本病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对此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均欠理想。笔者师从全国名老中医盛灿若教授临证多年,根据盛师经验,在临床上采用美容针毛刺法治疗面肌痉挛患者2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面肌痉挛是以阵发性不规则的面部肌肉抽搐为特点,病初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继而扩散至一侧整个面肌.轻者偶见面部肌肉抽动,持续时间短;重者面部肌肉抽搐频繁,持续时间长,发作时口角歪向患侧,可因疲倦、精神紧张等因素加重.2008 - 05-2011 - 05,我们应用揿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80例,并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8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宋××,女,50岁,农民,82年6月16日入院。患者起病两天,畏寒发热,抽搐,当地治疗未效而入院。证见高热,咳嗽,神昏詀语。检查:心音低钝,呼吸音增粗,体温38℃,呼吸25次/分,脉搏110次/分,血压90/70毫米汞柱,诊断为休克型肺炎。经应用西药抗感染、抗休克、强心以及输氧等方法抢救治疗两天,病情继续恶化,体温上升至39.9℃,血压下降至80/40毫米汞柱,昏迷不醒,心音低沉,詀语,抽搐,喉中痰鸣,小便极少,经会诊考虑为休克型肺炎  相似文献   

13.
麻疹并肺炎证治体会吴兴水(江西省永丰县中医院331500)关键词麻疹,肺炎,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麻疹并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中医称“麻毒闭肺”,可发生于麻疹各期,其主证为:高热咳嗽,喘促痰鸣,呼吸困难,鼻翼煽动,面唇发绀,甚至昏迷抽搐。中医药治疗...  相似文献   

14.
建瓴汤治疗面肌痉挛3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肌痉挛是一侧面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发作时多自眼轮匝肌开始,呈轻微的肌肉颤动、抽搐,可逐渐向下半部面肌扩展,尤以口角抽搐最明显,肌收缩时常伴眼裂缩小,每次抽搐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可因精神紧张、疲劳、面部自主运动而加重,睡眠时消失。本病多为一侧性,双侧...  相似文献   

15.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临床常见病,是由肺炎支原体(MP)感染所致,临床多表现为发热、咳嗽、有痰、气喘,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西医多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中医认为本病属肺炎喘嗽范畴,其发病原因多为外邪侵袭,腠理不固。郝宏文教授认为外邪阻肺为本病主要原因,病机以肺气闭塞为先,痰热、瘀阻为其病理变化,三者又可互相转化,产生新的病理循环。治疗以开肺化痰、清热活血为原则。临床治疗时需辨证治疗,注意疾病变化,灵活用药。与单用西药相比,其治疗效果明显,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例1:徐某,女,19岁,2001年10月9日初诊。2个多月前在家挞谷子时被大雨所淋,回家当晚即出现寒战、高热、汗多、抽搐等症。在当地医院救治后又转至县医院住院治疗,出院时诸症好转,唯上肢抽搐未愈。随后又在县中医院服中药治疗,前后服药50余剂,抽搐仍旧。某医大以“风湿性脑病?”欲收入院。症见神疲、少语、心烦、面赤,双上肢不自主地、有节律地不停抽动,切脉时亦然,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相似文献   

17.
正冬季天气寒冷,室内外温差大,孩子很容易感冒咳嗽,严重的甚至直接表现为肺炎。提到肺炎,家长们都会很紧张,因为这意味着孩子可能需要打点滴甚至住院治疗。当孩子治疗一段时间后,体温恢复正常,肺部罗音明显消失,但仍有咳嗽、咳痰,或伴有低热、大便稀溏等症状时,就属于肺炎恢复期了,咱们今天就来谈谈小儿肺炎恢复期的治疗。小儿肺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发热、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或伴有气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为多,  相似文献   

18.
儿童肺炎多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导致,现代医学主要是运用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并对症予以退热、化痰、平喘。然而,抗感染药物的滥用使病原体耐药率逐渐增加,儿童肺炎的治疗效果有所下降。中医学认为儿童肺炎的病机是外邪侵袭导致肺气郁闭。根据《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儿童肺炎大多可从三阳病论治。少阳位于半表半里,与胆和三焦相关联,当病及少阳时则可影响气机。因此,儿童肺炎从少阳病论治是治疗的关键。在临床上,由于病情的演变或患儿体质的缘故,儿童肺炎常常存在并病或合病的现象,在治疗时可表里同治,随证治之便可。  相似文献   

19.
正面肌痉挛,又称为面肌抽搐。是以单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动为特点,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的周围神经疾病。以前认为多见于中老年人,现在发现年轻人发病也逐渐增多。女性较为常见。表现为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面肌抽动,多限于一侧,两侧受累较少。起病多从眼轮匝肌的轻微抽动开始,逐渐向口角、整个面肌扩展。精神紧张、疲劳时加重,睡眠时缓解或者消失。目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均欠理想。笔者在临床上采用美容针毛刺法治疗面肌痉挛患者38  相似文献   

20.
虎潜丸加减治疗甲亢术后低钙性抽搐15例051730河北省新河县中医院李茂怀,贾东强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时,常因误伤甲状旁腺,而易引起低钙性抽搐。临床上常用钙剂治疗,但只能暂时缓解,不能根治。近年来,我们采用《丹溪心法》虎潜丸加减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