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PCR方法检出蚤类携带巴尔通体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调查我国巴尔通体宿主动物体表寄生蚤类是否携带巴尔通体。方法2003年6~7月在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居民区采集家猫、狗、鼠类等体表寄生蚤,用3对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引物BhCS.781p—BhCS.1137n、Bh.311p—Bh.452n和TI1e.455p—TA1a.885n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巴尔通体gltA和16S~23S rRNA ITS中部分核酸片段,检测采集的蚤类是否感染巴尔通体。结果共采集251只寄生蚤,包括猫栉首蚤、人蚤、缓慢细蚤等7个常见蚤种,从1组猫栉首蚤和1组缓慢细蚤中扩增出目标带,证实有巴尔通体感染。结论猫栉首蚤和缓慢细蚤能够感染巴尔通体,是该种病原体的潜在传播媒介,间接表明当地家猫和鼠类动物存在巴尔通体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北京市宠物猫和流浪猫巴尔通体感染状况。方法采集猫的抗凝血和血清并收集相关流行病学信息。将抗凝血用灭菌胰酶大豆肉汤按1∶4稀释后,取100μl接种于含5%去纤维羊血的脑心浸液培养基上,置于37℃、含5%CO2培养箱中分离培养至45 d。选择glt A、fts Z、rib C引物对分离到的疑似菌落进行PCR并测序,所测核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巴尔通体种。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样本汉赛巴尔通体抗体水平。利用SPSS 13.0软件分析实验室数据与现场采集的流行病学数据。结果北京市猫的巴尔通体血培养分离率为13.8%,获得的22株分离株全部为汉赛巴尔通体。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9.4%。流浪猫(30.4%)、染蚤猫(36.6%)、幼猫(27.9%)的血培养阳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染蚤猫的血清抗体阳性率(61.0%)也显著高于未染蚤猫(31.9%)。结论北京市宠物猫和流浪猫中巴尔通体感染率较高,且均为对人致病的汉赛巴尔通体,需做好宠物猫的防蚤除蚤、流浪猫的管理来预防人类巴尔通体感染。  相似文献   

3.
汉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是一类革兰阴性的兼性厌氧菌,属于α-变形杆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根瘤菌目(Rhizobium)、巴尔通体科(Bartonellaceae)、巴尔通体属(Bartonella),该种又可分为2个亚型即:Houston型和Marseille型。汉赛巴尔通体为致病巴尔通体,可以引起猫抓病(CatScratch Disease,CSD)、慢性淋巴结病、心内膜炎、杆菌样血管肉瘤杆菌样紫瘢(BAP)、视神经病变等,其中以CSD最为普遍。  相似文献   

4.
汉赛巴尔通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发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涌现,一种新发的虫媒传染病——巴尔通体感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汉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是巴尔通体属中重要的致病菌之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发现,由于其对动物和人的广泛致病性和复杂的临床特征,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兴趣。本研究针对汉赛巴尔通体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及治疗、实验室诊断、动物易感性及传播媒介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汉赛巴尔通体菌株建立BALB/c和昆明(KM)小鼠的实验室感染模型,检测小鼠体内抗体及菌血症的动态变化。方法用汉赛巴尔通体标准菌株经皮下感染小鼠,用ELISA及PCR检测不同感染天数的小鼠,观察抗体滴度及菌血症的变化。结果BALB/cZb鼠在感染后第6天,A值开始升高,第36天达到高峰。KM小鼠的高峰期是在第30天,小鼠在感染的第2天起,血培养出现阳性菌落。结论BALB/c和KM小鼠可作为巴尔通体的实验动物,适于研究巴尔通体在动物体内的动态变化。另外,由于此2种小鼠在感染后持续存在的菌血症,为将来进行动物的巴尔通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家猫中汉赛巴尔通体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查明浙江省家猫汉赛巴尔通体感染情况。方法采集家猫股静脉血,一半留全血,一半分离血清,用分离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全血,用ELISA检测血清,计算感染情况。结果浙江省各地家猫汉赛巴尔通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34.5%,江山、龙游、安吉、淳安、建德和上虞市(县)的阳性率分别为37.5%、30.0%、33.3%、40.0%、50.0%和28.6%,各地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雌性猫阳性率为36.0%,雄性为33.3%,二者间的阳性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浙江省各地家猫汉赛巴尔通体抗体阳性率均较高,存在传播给人的风险,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长角血蜱中汉赛巴尔通体的携带情况。方法将采获于石家庄市灵寿县的长角血蜱分组,经无菌处理后研磨匀浆,一部分直接提取DNA进行PCR检测,另一部分接种于含5%去纤维羊血的胰酶大豆培养基上,在37℃,5%CO2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后,挑取疑似菌落进行PCR检测。对所得阳性条带的PCR产物测序,并将所测核酸序列在Gen Bank中进行序列比对。结果菌落提取的DNA样品中有2个样品出现阳性条带,但测序未得结果;直接提取的DNA样品中有1个样品出现阳性条带,经过同源性比对后为汉赛巴尔通体。结论石家庄市灵寿县采集到的长角血蜱中存在汉赛巴尔通体感染,这是首次在长角血蜱中检测到汉赛巴尔通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北京市昌平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血清汉赛巴尔通体抗体阳性情况。方法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抗体(IFA)试剂盒检测体检人群血清汉赛巴尔通体抗体情况。结果以IFA为参考标准,间接ELISA方法的灵敏度为70.6%,特异度为91.6%;阳性预测值为82.2%(60/73),阴性预测值为84.9%。ELISA共检测了357份健康体检人群血清,汉赛巴尔通体抗体阳性率为34.5%,IFA共检测了239份体检血清,其汉赛巴尔通体抗体阳性率为35.6%。结论间接ELISA方法对于检测汉赛巴尔通体感染是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方法,昌平地区健康体检人群中存在汉赛巴尔通体抗体阳性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猫抓病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猫抓病(catscratchdisease,CSD)是一类典型的良性、自限性淋巴管疾病,主要是通过猫的抓伤和咬伤而感染,也可通过跳蚤的叮咬传播。儿童和青年人发病较多,少数病人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可表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已经证实,汉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是导致猫抓病的主要病原体,其储存宿主是猫;也有关于五日热巴尔通体(Bquintana)和克氏巴尔通体(Bclarridgeiae)感染导致猫抓病的报道。美国Jackson等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推算每年大约有24000例CSD新发病例。由于猫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无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较为困难,必须借助实验室辅助诊断才能够确诊。猫抓病的诊断标准至少包括3个方面:(1)有猫接触或猫抓伤史;(2)猫抓伤处皮肤测试阳性;(3)局限性淋巴管炎并排除其他原因的淋巴管炎,淋巴活检有典型的组织病理学损伤。本主要对国外猫抓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汉氏巴尔通体(B.henselae)是猫抓病的病原体,猫抓病是良性自限性疾病,偶然可引起全身性症状,如发热和乏力,症状迁延,播散性感染不常见。免疫缺损者发生非典型猫抓病病原体感染时可危及生命,应引起有关专业医师的注意。本文仅就汉氏巴尔通体病原学、所致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及临床用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体外诱导汉赛巴尔通体对红霉素的耐药菌株,初步探索其耐药的发生规律。方法选取对红霉素均敏感的汉赛巴尔通体参考株Houston-1(ATCC 49882)和6株国内猫分离株作为出发菌株。出发菌株连续培养3代后开始诱导,红霉素起始浓度为出发菌株初始MIC的1/4,逐级倍增诱导浓度,直至菌株停止生长或诱导成高度耐药菌株。采用E-test法和琼脂稀释法测定耐药前后试验菌株对红霉素和其他10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s,MICs)。同时测定出发菌株无药传代后菌株的MICs值。结果经过12代诱导,6株菌除获得对红霉素耐药(MIC值256 mg/L)外,对阿奇霉素和克林霉素也产生耐药(MIC值256 mg/L)。出发菌株自然传代30次后,有4株菌对克林霉素产生了一定的耐药,对其他抗生素耐药情况没有变化。结论通过体外浓度递增法首次成功诱导汉赛巴尔通体对红霉素耐药,并产生对同系药物阿奇霉素的耐药和林克酰胺类克林霉素的耐药,提供了苛养、包内寄生菌耐药菌株模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巴尔通体对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的相关耐药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巴尔通体感染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建立巴尔通体的检测鉴定方法并用于诊断临床疑似猫抓病合并双侧支气管肺炎患者。方法 根据16S~23S rRNA ITS基因序列较其他属细菌长,而且位于这段基因序列中的tRNA~(Ile)-tRNA~(Ala)基因间隔区具有高度变异性,tRNA~(Ile)和tRNA~(Ala)基因序列在巴尔通体属中完全保守,设计引物;同时应用文献发表的2对引物直接扩增1例临床可疑猫抓病患者全血基因组DNA。将研究设计引物的PCR产物直接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3对引物扩增全血基因组DNA均获得巴尔通体特异基因片段,根据其中2对引物扩增产物大小与阳性对照不同,可初步确定样本与阳性对照菌株是不同巴尔通体;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研究设计引物TIle.455p-TAla.885n扩增产物核苷酸序列与中国云南省巴尔通体-分离株对应位置的序列相一致,同源性100%。结论 应用PCR技术从血液中直接扩增特异基因片段,可以快速检测巴尔通体感染;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进一步提供了此种致病巴尔通体在中国南北方均存在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陕西省定边县鼠疫疫区啮齿动物巴尔通体感染情况及携带种类,为巴尔通体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在定边县鼠疫疫区的2个乡镇捕获啮齿动物,无菌取鼠脾,分离培养巴尔通体,疑似菌株提取DNA,PCR扩增glt A基因,测序并根据序列应用Mega 6.06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巴尔通体属种。结果共捕获3种223只啮齿动物,分离巴尔通体78株,感染率为34.98%,其中主要啮齿动物长爪沙鼠的感染率为34.72%;序列分析表明定边县鼠疫疫区共检出4个巴尔通体种群:伊丽莎白巴尔通体(B.elizabethae)、格拉汉姆巴尔通体(B.grahamii),另外2个种群与泰勒巴尔通体(B.taylorii)、文森巴尔通体阿鲁潘亚种(B.vinsonii subsp.arupensis)亲缘关系较近,有待进一步确认。结论陕西省定边县鼠疫疫区啮齿动物中有巴尔通体感染,存在人群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不明原因发热病人钩端螺旋体和巴尔通体的感染状况。方法用显微镜凝集实验方法检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的钩端螺旋体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的汉塞巴尔通体和五日热巴尔通体IgG抗体水平。结果共检测232份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感染率:汉塞巴尔通体(30.17%)五日热巴尔通体(18.10%)钩端螺旋体(4.74%),混合感染率:汉塞巴尔通体和五日热巴尔通体(14.22%)钩端螺旋体和汉塞巴尔通体(2.16%)钩端螺旋体和五日热巴尔通体(0.86%),1例病例三项抗体阳性。结论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有一定比率的病例是因为感染钩端螺旋体,和/或汉塞巴尔通体、五日热巴尔通体而引起的发热,感染率各不相同,混合感染较为普遍。在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中,有必要进行钩端螺旋体病和巴尔通体病的诊断筛查。  相似文献   

15.
巴尔通体的宿主动物及传播媒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巴尔通体(Bartortella)是一属寄生于脊椎动物红细胞内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可引起人类卡里翁病(Carrion's disease)、猫抓病(cat-sratchdisease,CSD)、战壕热(trench fever)、心内膜炎、杆菌性血管瘤(bacillary angiomatosis,BA)等多种疾病。目前发现的巴尔通体有20余种,8种致病菌,除B.bacilliformis,B.quintana的宿主是人类,其余均寄生于自然界动物体内,并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近年来,由于人类巴尔通体感染日益增多,国外对这种病原菌的宿主动物及传播媒介进行了较多的调查研究,以下就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安徽省农村地区人群和家畜巴尔通体病感染状况和分布特点,2009年4-5月在安徽省广德、明光和怀远县进行了人群和家畜汉赛巴尔通体及五日热巴尔通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家犬巴尔通体的带菌状况,分离培养并鉴定菌种.方法将采获的家犬血标本抗凝血接种于含5%去纤维兔血的脑心浸液培养基上,置于37℃含5%CO2培养箱中分离巴尔通体.然后挑选巴尔通体疑似菌落染色镜检,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在属分类水平鉴定巴尔通体,通过PCR产物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在分离菌株及与阳性对照菌株之间鉴别.选择16S rRNA、gltA和16S~23S rRNAITS的PCR产物测序,将所测核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巴尔通体种或基因型.结果从山东省采获的71份犬血液中分离培养出2株巴尔通体疑似菌株,光镜下观察为革兰染色阴性、微弯曲的细小杆菌,3对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引物扩增结果阳性,PCR-RFLP分析2株分离菌株相同,与阳性对照不同,16S rRNA、gltA和16S~23SrRNA 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株巴尔通体分离株与文森巴尔通体伯格霍夫亚种的同源性分别为100.0%、99.7%和97.2%.结论山东省家犬中存在巴尔通体感染,分离培养出的菌株经鉴定为文森巴尔通体伯格霍夫亚种,该亚种属于致病性巴尔通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海南省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状况以及携带巴尔通体的种类,为巴尔通体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鼠笼法捕获小型兽类,取心脏血,抗凝,取100μl抗凝血用胰酶大豆肉汤按1∶4稀释后接种于含5%去纤维羊血的胰酶大豆琼脂培养基上,置含5%CO2的培养箱中37℃培养45d。挑选疑似菌落涂片,革兰染色、Gimanez染色后做镜检进行初筛,将革兰阴性杆菌用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然后对其PCR产物测序,将所测核酸序列提交到GenBank,做相似性比较及序列分析。结果从65份样本中分离培养出疑似菌落6株,革兰染色镜检均见阴性小杆菌,Gimanez染色为红色杆菌,经PCR证实6株均为巴尔通体,其中分离自黄毛鼠和屋顶鼠各2株,针毛鼠和臭鼩鼱各1株。经过序列分析证实,所分离到的巴尔通体与Bartonella rattimassiliensis、B.tribocorum和B.queenslandensis3种巴尔通体相似度最高。结论海南省小型兽类中有巴尔通体感染,存在人群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福建省沿海不同地区、不同气温条件下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并掌握其菌种基因型.方法 通过随机抽样,抽取福建省沿海6个地市各一个调查点,采用笼日法捕获鼠形动物,培养分离巴尔通体,疑似菌株通过PCR证实为巴尔通体,并通过gltA基因的379bp片段序列测定,构建生长发育树,确定巴尔通体属种,并分析各属种的地区和宿主分布.结果 捕获并培养分离鼠形动物1161只(份),分离到巴尔通体菌株188株,6种被检动物中有5种检出巴尔通体,感染的鼠形动物分属2目2属,分别是臭鼩鼱、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家鼠.鼠形动物总感染率为16.19%,其中臭鼩鼱最高(21.43%),其次为褐家鼠(13.54%),黄胸鼠(18.27%).构成东南地区的主要鼠形动物均列其中.调查6个沿海地市的鼠形动物均感染巴尔通体菌,感染率分别为宁德9.25%、福州9.52%、莆田9.38%、泉州28.18%、厦门17.42%、漳州13.33%.比较年积温7000℃以下地区与年积温7000℃以上地区鼠形动物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3,P<0.001).序列分析表明福建省沿海地区鼠形动物中共检出3个巴尔通体种群:B.elizabethae、B.qeenslandensis和B,tribocorum A、B群,有明显的地域和宿主分布特征.结论 巴尔通体在福建省沿海地区鼠形动物中广泛存在,优势菌种与云南、北京等地区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浙江省的优势蜱种,检测其巴尔通体感染情况,为巴尔通体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天台、金东和江山地区的动物体表采集饱血成蜱,用PCR方法检测其阳性率,并克隆测序后分析所检测到的巴尔通体种类。结果所捕获的蜱均为中华硬蜱,天台、金东和江山地区的阳性率分别为42.3%(11/26)、6.7%(2/30)和3.3%(1/30),平均阳性率为16.3%,所检测到的巴尔通体与Bartonella rattimassilensis的遗传关系最近,与人类致病性巴尔通体B.grahamii的遗传关系也很近。结论浙江省蜱中存在巴尔通体感染,具有传播给人的风险,应该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