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分级脑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的规律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100例,全部行MRI平扫及增强。结果: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信号较均匀,囊变、出血少,占位轻,多无强化。高级别肿瘤信号不均匀,有出血,占位明显,增强后强化明显且多不均匀。结论:不同分级的脑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有一定规律性,多种表现综合分析,术前对肿瘤的良恶性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MRI鉴别诊断脑胶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2012年11月~2018年6月,于我院诊治的脑胶质瘤患者中选取106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具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分析诊断结果与MRI表现。结果:脉络丛乳头状瘤呈现为均匀实行肿块且显著强化现象;室管膜肿瘤增强扫描后不强化的患者共有2例,具有较多病变囊性成分,经增强扫描显示有不规则环状强化现象出现的患者有10例,有较多囊性成分,囊壁光滑、薄,且呈现为环状强化现象的患者有2例;混合性胶质瘤与少突胶质细胞瘤均呈现为囊实性;星形细胞瘤中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厚壁花环状强化、厚薄不均花环状、多发薄壁花环状强化患者分别有16例、6例、2例,间变型星形细胞瘤中明显团块状强化、不规则环状强化患者分别有2例、2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中有8例为大囊伴壁结节且附壁结节明显强化,2例未出现强化现象,弥漫型星形细胞瘤中囊实性患者共有22例,增强扫描后无强化患者共有12例,斑片状明显强化患者共有4例,不均匀片状、斑点状轻中度强化患者共有6例。结论:脑胶质瘤类型、囊变形态、强化程度以及方式和肿瘤病理类型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增强扫描在脑胶质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1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脑胶质瘤患者,均进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并总结脑胶质瘤MRI平扫及强化特征,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计算MRI增强扫描对脑胶质瘤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51例胶质瘤中,星形细胞瘤37例,胶质母细胞瘤12例,少枝胶质细胞瘤2例。MRI增强扫描的总检出率为96. 07%,其中星形细胞瘤97. 29%、胶质细胞瘤91. 66%、少枝胶质细胞瘤100%;总诊断准确率为92. 15%,其中星形细胞瘤94. 59%、胶质母细胞瘤83. 33%、少枝胶质细胞瘤100%。星形细胞瘤在T1WI序列中图像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序列呈现高信号,不均匀斑点强化者14例,片状轻中度强化12例,斑片状明显强化7例。胶质母细胞瘤12例瘤体周围存在明显水肿,"花环状"明显强化,多数患者胼胝体受累,纵裂池发生变形。少突胶质瘤2例瘤体内可见明显囊性改变及钙化灶,瘤体呈轻中度水肿,MRI增强扫描时,强化特征为"斑点样"、"线条样"轻中度强化。结论 MRI增强可有效显示不同类型脑胶质瘤的强化特征,对脑胶质瘤检出率、诊断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4.
脑星形细胞瘤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级别脑星形细胞瘤的影像表现,探讨影像表现与脑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CT及MRI诊断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85例,按病理诊断标准分为四级,Ⅰ级13例,Ⅱ级21例,Ⅲ级28例,Ⅳ级23例。对肿瘤大小、密度、水肿、钙化、强化程度、强化类型等CT表现与病理分级进行对照研究,采用卡方检验;对MRI表现的8个特征(信号不均匀性、囊变坏死、出血、越过中线、水肿、边界、强化程度及强化不均匀性)与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肿瘤的大小、钙化等情况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肿瘤密度、瘤周水肿、强化程度及类型在各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或高度显著性(P<0.01);(2)除越过中线外,其余7个MRI征象均对星形细胞瘤分级有较大的帮助,尤其是囊变坏死、边界、水肿、肿瘤强化程度及强化不均匀性在各级星形细胞瘤之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星形细胞瘤影像表现与其病理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CT及MRI对星形细胞瘤的分级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诊断60例脑胶质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脑星形细胞瘤肿瘤实质1H-MRS与病理级别的相关性和与含少枝胶质细胞的胶质瘤的1H-MRS鉴别诊断,以及高级别胶质瘤实质内不同强化成分的1H-MRS特点.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组50例和少枝胶质细胞瘤或少枝星形细胞瘤组10例行二维多体素1H-MRS扫描,并与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进行半定量分析,记录Cho/Cr、Cho/NAA最高值和NAA/Cr最低值.同时对强化不均匀高级别胶质瘤的显著强化和轻度强化区测定胆碱/正常区胆碱(Cho/nCho)、肌酸/正常区肌酸(Cr/nCr)和氮-乙酰天门冬氨酸/正常区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nNAA).统计学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和配对t检验.结果 所有胶质瘤都表现为Cho峰升高和NAA的降低.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星形细胞瘤组Cho/Cr、Cho/NAA、NAA/Cr的组间差异显著(P<0.001),但Ⅲ、Ⅳ级星形细胞瘤间无显著差异(P>0.05).少枝胶质细胞瘤组比同级别星形细胞瘤组Cho/Cr和Cho/NAA更高(P<0.05),而NAA/Cr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实质轻度或无强化区的Cho/nCho、Cr/nCr和NAA/nNAA高于显著强化区(P<0.05).结论 1H-MRS能有效判定星形细胞瘤级别,区分星形细胞瘤与含少枝细胞的胶质瘤.对高级别胶质瘤中轻度强化或无强化肿瘤实质的组织学检查可能为判断肿瘤级别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多发胶质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述多发胶质瘤的病理类型组合特点及影像诊断要点。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胶质瘤的CT和MRI表现,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26~62岁,平均(47.0±13.0)岁。结果:8例患者每例发现2个胶质瘤,共16个胶质瘤。其中5例为多中心胶质瘤,3例为多灶性胶质瘤。5例多中心胶质瘤中3例两个肿瘤的病理类型不同,其中2例为混合性胶质瘤或少突胶质细胞瘤(Ⅱ级)合并星形细胞瘤(Ⅱ级),1例为DNET伴少突胶质细胞瘤成分(Ⅱ级)合并DNET(Ⅰ级),另2例两个肿瘤的病理类型相同,均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Ⅲ级)。3例多灶性胶质瘤两个肿瘤的病理类型均相同,1例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Ⅲ级),2例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Ⅳ级)。结论:多中心胶质瘤中肿瘤的病理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不同时根据肿瘤各自的影像表现可做出诊断,相同时则需要与转移瘤和淋巴瘤鉴别。  相似文献   

7.
脊髓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脊髓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星形细胞瘤的MR影像资料。结果 在T1WI肿瘤多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在T2WI多表现为高信号。25例肿瘤有瘤内囊变;22例在肿瘤一端或两端有脊髓继发囊腔形成。增强扫描后,33例肿瘤边界不清,17例边界清楚。30例肿瘤轻度强化,14例明显强化,6例未强化。44例肿瘤强化不均匀,其中22例呈散在斑片状强化,15例呈结节状或闭块状强化,7例呈大片状强化。结论 MRI增强扫描对于脊髓星形细胞瘤的诊断非常重要,其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好发于颈胸段脊髓;多呈偏心性生长,脊髓背侧较常见;肿瘤边界多不清。增强扫描后多呈散在斑片状不均匀轻度强化。  相似文献   

8.
低级别脑胶质瘤(low—garde glioma,LGG)是指WHO分类I或II级的脑胶质瘤。因为WHOI级脑胶质瘤具有较低的增殖潜能,可能经单独的手术治愈,作者在此不作讨论。本文所提及的LGG是指成人幕上WHOII级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少突星形细胞瘤。三者均有类似的侵袭性、低增殖潜能和潜在复发并进展为更高级别脑胶质瘤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颅内血管周细胞瘤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MRI表现。结果8例肿瘤均位于颅内脑外,MRI主要表现为等长T1、等长T2混杂信号影,多为明显不均匀强化;外形多呈分叶状;半数以上的肿瘤与硬膜窄基底相连;肿瘤内常可见血管流空信号。结论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根据MRI表现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脑胶质瘤与脑脓肿的CT鉴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易混淆的脑胶质瘤与脑脓肿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20例脑胶质瘤(星形细胞瘤)和20例脑脓肿的CT表现。 结果 两者病灶均呈环状强化 ,胶质瘤的环状强化壁厚簿不匀 ,都在近脑中线侧较厚 ;可见壁结节 ,在环内侧及壁结节内有斑状及毛细血管纹状强化 ,这一征象具有特征 ;脑脓肿环状强化壁完整 ,厚簿均一 ,在环状强化边缘部位和相邻层面出现小结节性强化灶 ,这一征象有鉴别意义。 结论 只要掌握脑胶质瘤与脑脓肿两者的CT特征 ,诊断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的超微结构特征及组织形态学特征,辅助肿瘤临床分型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2012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诊断的脑胶质瘤患者39例,观察该组患者肿瘤组织的光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超微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结果 39例患者中,低级别胶质瘤14例,WHO分级为Ⅱ级,包括星形细胞瘤5例,少枝胶质细胞瘤9例。高级别胶质瘤25例,WHO分级为Ⅲ~Ⅳ级,包括间变型少枝星形胶质细胞瘤10例,胶质母细胞瘤15例。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星形细胞源性肿瘤细胞形态相对单一,胞质中均含有多少不等的胶质微丝,Rosenthal纤维是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特征结构。胶质母细胞瘤核异型明显,异染色质多且分布不均,核内假包涵体多见,细胞器丰富,瘤巨细胞见多量胶质微丝分布。少枝胶质细胞瘤胞质中缺乏胶质微丝,胞突较少,典型特征是细胞膜在细胞一侧呈板层状折叠,或在细胞旁呈同心圆板层排列。结论光镜、免疫组织化学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超微病理三者在胶质瘤的基础研究、诊断与预后判定中的作用是互补的。不同胶质瘤的分类与亚型有各自特殊的超微结构特征与免疫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诊断脑胶质瘤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的脑胶质瘤患者65例,总结脑胶质瘤在CT平扫及CT三期增强扫描中的图像表现特征,以手术结果为参照标准,计算CT平扫及CT三期增强诊断胶质瘤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CT平扫中,病灶单纯低密度影19例,混杂密度影34例,高密度影12例,其中合并钙化者4例。三期增强扫描中,12例星形细胞瘤患者未见明显强化,27例星形细胞瘤强化明显;环壁厚薄呈现不均匀者17例,65例环壁厚度为4~8 mm,环内CT值18~25 Hu。13例出现环状强化特征,同时伴有囊变液化坏死低密度区,6例出现单纯实质性斑状增强,10例病灶区域呈现花环状强化,实质期病灶内见斑状活毛细血管纹状强化改变。CT平扫诊断脑胶质瘤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6. 15%、80. 00%,明显低于CT三期增强扫描98. 46%、95. 38%(P0. 05)。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均能清晰显示脑胶质瘤的图像特点,其中增强扫描诊断脑胶质瘤敏感度及特异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越来越多恶性脑胶质瘤存在的基因缺陷被发现,恶性脑胶质瘤的基因治疗逐渐成为热点,胶质瘤的治疗可以靶向于脑胶质瘤的基因缺陷.目的研究中国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设计以金标准为依据的诊断性试验的病例观察性研究.地点、对象和干预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新鲜手术标本37例,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11~69岁,平均37岁,均来自于1998/2000长征医院手术病例.样本包含术中所切除肿瘤组织及配对瘤周组织,按照Kernohan病理分级,分为低级别组(Ⅰ~Ⅱ级,12例)和高级别组(Ⅲ~Ⅳ级,25例).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87MG,U251MG,大鼠脑胶质瘤细胞株C6.应用免疫组化方法(Evision-HRP法)检测人脑星形胶质瘤标本(含配对瘤周组织)和体外培养的多株人和大鼠胶质瘤细胞系的EGFR表达.主要观察指标EGFR在人星形细胞瘤、脑胶质瘤细胞株中的表达;EGFR表达与肿瘤病理分极的相关性.结果人脑星形胶质瘤组织EGFR阳性率为70%(26/37),明显高于瘤周组织(32%,12/3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0.602,P<0.01).Ⅲ~Ⅳ级肿瘤EGFR阳性率为84%(21/25),Ⅰ~Ⅱ级为42%(5/12),高级别组肿瘤EGFR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低级别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6.955,P<0.01),体外实验显示不同来源细胞系间的EGFR表达率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结论中国人脑星形胶质瘤存在EGFR的过度表达,提示EGFR可作为恶性脑胶质瘤细胞的标志物.为基因治疗提供了适宜的靶向,为研究EGFR介导的脑胶质瘤靶向性基因治疗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14.
高利民  罗丽 《华西医学》2009,(6):1345-1346
目的:探讨CT或MRI显示占位效应及强化不明显胶质瘤的有效诊治方法。方法:19例CT或MRI检查显示无明显占位效应,并且强化均不明显,CT平扫及增强,呈低密度,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的局限性病变。结果:10例不排除非胶质瘤,宜先观察或保守治疗半月至1月,病灶无变化,诊断仍不明确者,手术治疗;9例拟诊胶质瘤者,均作剖颅探查。19例术中发现均为实性肿瘤。其中,14例病变肉眼几乎难与正常脑组织区别,切除时感觉质地较韧,血供差;5例病变呈鱼肉状,淡肉红色,质软,血供较差,为较典型胶质瘤。位于中央沟附近3例,该3例中2例采用立体定向开颅手术,1例采用CT定位开颅手术。后者术中肉眼确定病变困难,导致术后肢体活动障碍加重,余18例疗效满意。病理检验为星形细胞瘤Ⅰ~Ⅱ级12例,少枝胶质细胞瘤2例,星形细胞瘤Ⅲ~Ⅳ级5例。结论:对于CT或MRI显示占位效应及强化不明显脑内病变,保守治疗无效者,尤位于非功能区病变者,应积极考虑开颅手术切除。对位于功能区病灶或小病灶,应采用立体定向开颅手术,避免因寻找病变困难而导致术后神经功能废损症状加重,或造成不能获得准确病检结果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胶质瘤18FFDGPET影像特征,提高其对胶质瘤术前诊断和术后复发与放射坏死鉴别诊断准确率。方法经病理证实的胶质瘤84例,包括星形细胞瘤为56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5例,WHOⅡ混合性胶质瘤8例,WHOⅡ室管膜瘤5例。采用SiemensECAT47PET扫描仪行术前18FFDGPET脑显像。目视法观察胶质瘤肿瘤灶18FFDG分布,采用ROI,与对侧对应正常部位比较,判断病灶的代谢程度。结果56例星形细胞瘤中,WHOⅠ级6例18FFDG分布低于对侧相应部位的分布。Ⅱ级21例、Ⅲ级13例和Ⅵ级16例呈不同程度的18FFDG摄取增高。15例少突胶质细胞瘤中,WHOⅡ级11例呈18FFDG摄取减低。Ⅲ级4例呈18FFDG摄取明显增高。WHOⅡ级混合性胶质瘤8例和室管膜瘤5例,都呈18FFDG摄取增高。根据胶质瘤对18FFDG摄取程度,可将病灶分为代谢减低灶和增高灶两类。Ⅰ级星形细胞瘤和Ⅱ级少突胶质瘤为18FFDG摄取减低灶。星形细胞瘤Ⅱ、Ⅲ、Ⅳ级,Ⅱ级混合性胶质瘤,Ⅱ级室管膜瘤,Ⅲ级少突胶质细胞瘤为18FFDG摄取增高灶。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和不同级别的少突胶质瘤的T/C,T/WM有明显差异,两两比较,P值都<0.01。结论胶质瘤对18FFDG摄取程度与肿瘤病理类型和肿瘤恶性程度有关,18FFDGPET可用于胶质瘤分级。根据对18FFDG的摄取程度,胶质瘤可分为高代谢灶和低代谢灶两类,18FFDGPET可用于高代谢胶质瘤的诊断与术后复发与放射坏死的鉴别,不能用于低代谢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脑胶质瘤患者核磁共振(MRI)多序列扫描特征。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河南省登封市人民医院影像科收治的73例高度疑似脑胶质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病理学活检及MRI检查。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分析MRI多序列扫描对脑胶质瘤的诊断效能及扫描特征。结果 73例高度疑似脑胶质瘤患者经病理学活检,确诊62例,其中星形细胞瘤43例(69.35%),少枝胶质瘤12例(19.35%),室管膜瘤4例(6.45%),髓母细胞瘤3例(4.84%);MRI多序列扫描对脑胶质瘤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8.71%、72.73%、86.30%;MRI多序列扫描诊断不同病理类型脑胶质瘤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70,准确度为89.09%[(36+7+3+3)/55×100%];星形细胞瘤:边缘模糊,未出现明显强化,低级星形细胞瘤于T1WI呈现低信号,于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高信号。少枝胶质瘤:边界较为模糊,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在T1WI中呈现低信号,于T2WI中呈现高信号。室管膜瘤:T1WI中呈现稍低信号,T2WI中为等信号,增强扫描呈现均匀强化。髓母细胞瘤:边界较模糊,还可出现假薄膜,于T1WI中呈现低信号,于T2WI中呈现稍高信号或等信号,形状多呈现为类圆形,可见水肿带。结论 MRI多序列扫描对脑胶质瘤诊断效能较好,同时可有效区分不同病理类型,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加丰富的影像学信息,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多模态磁共振图像的直方图特征,并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进行脑胶质瘤的分级应用。方法 收集临床60例脑胶质瘤病例,其中Ⅱ级胶质瘤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22例,Ⅲ级胶质瘤间变型少突星形细胞瘤和间变星形细胞瘤18例,Ⅳ级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例20例。病例图像信息包含平扫T2加权序列、T2加权压水压脂序列以及增强后的T1序列。对3种序列图像做多尺度化处理,对多尺度化后的图像做纹理分析,以病灶核心区域为感兴趣区,计算纹理参数,探究纹理参数与脑胶质瘤的内在关联含义,行Ⅱ级与Ⅲ级间纹理参数的ROC曲线分析,以及Ⅲ级与Ⅳ级间纹理参数的ROC曲线分析。以支持向量机作为机器学习核心,核过交叉验证法,得出本文纹理分析方法在不同级别胶质瘤的分级上的准确度和整体分级准确度。结果 多尺度多模态磁共振图像直方图特征结合支持向量机模型的鉴别系统在Ⅱ级和Ⅲ级脑胶质瘤间总体参数准确率为91.5%,在Ⅲ级和Ⅳ级脑胶质瘤间的总体参数准确率为97.9%。整体的三分类支持向量机模型在交叉验证法的分级准确率为91.67%。结论 多尺度多模态磁共振图像的直方图特征结合支持向量机模型的鉴别系统,可以在脑胶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CT表现与手术、病理分级间对应关系,探讨CT表现的病理基础。方法:报道82例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CT、手术、病理分级对照资料,并将病理分级分为3组:良性组(Ⅰ~Ⅱ级)16例,交界组(Ⅱ级)31例,恶性组(Ⅱ~Ⅳ级)35例,对3组间肿瘤大小、密度、水肿、强化程度、钙化、出血、囊变坏死等CT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肿瘤的大小、钙化、血供、边界情况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而肿瘤密度、瘤周水肿、强化程度及类型、瘤内囊变坏死、肿瘤硬度等3组间或两组间(良性组与交界组合并为一组)则存在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差异,其中恶性组趋向于呈混杂密度、中?蛐重度混杂强化、中?蛐重度瘤周水肿、瘤内多见坏死囊变、肿瘤硬度偏软等特征,良性组则相反。结论:不同病理分级的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CT表现各有其特点,可作为肿瘤分级提示性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磁共振成像征象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80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判定脑胶质瘤不同分级,比较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磁共振成像征象及表观扩散系数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表观扩散系数值对脑胶质瘤不同级别的诊断价值。结果:经手术病理结果显示,80例脑胶质瘤患者中Ⅰ级19例(23.75%),Ⅱ级36例(45.00%),Ⅲ级25例(31.25%);Ⅱ级、Ⅲ级组患者病灶周围水肿、环状或不均匀强化、坏死占比及肿瘤直径高于Ⅰ级组,病灶囊变占比、表观扩散系数值低于Ⅰ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Ⅲ级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病灶周围水肿、囊变、肿瘤直径、表观扩散系数值诊断Ⅱ级、Ⅲ级脑胶质瘤的表观扩散系数值>0.7,诊断价值高。结论: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磁共振成像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并可根据病灶周围水肿、囊变、肿瘤直径、表观扩散系数值对脑胶质瘤级别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背景:越来越多恶性脑胶质瘤存在的基因缺陷被发现。恶性脑胶质瘤的基因治疗逐渐成为热点,胶质瘤的治疗可以靶向于脑胶质瘤的基因缺陷。目的:研究中国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设计:以金标准为依据的诊断性试验的病例观察性研究。地点、对象和干预: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新鲜手术标本37例,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11~69岁,平均37岁,均来自于:1998/2000长征医院手术病例。样本包含术中所切除肿瘤组织及配对瘤周组织,按照Kernohan病理分级,分为低级别组(Ⅰ~Ⅱ级,12例)和高级别组(Ⅲ~Ⅳ级。25例)。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87MG,U251MG,大鼠脑胶质瘤细胞株C6。应用免疫组化方法(Evision-HRP法)检测人脑星形胶质瘤标本(含配对瘤周组织)和体外培养的多株人和大鼠胶质瘤细胞系的EGFR表达。主要观察指标:EGFR在人星形细胞瘤、脑胶质瘤细胞株中的表达;EGFR表达与肿瘤病理分极的相关性。结果:人脑星形胶质瘤组织EGFR阳性率为70%(26/37),明显高于瘤周组织(32%,12/3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0.602,P<0.01)。Ⅲ~Ⅳ级肿瘤:EGFR阳性率为84%(21/25),Ⅰ~Ⅱ级为42%(5/12),高级别组肿瘤:EGFR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低级别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955,P<0.01),体外实验显示不同来源细胞系间的EGFR表达率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结论:中国人脑星形胶质瘤存在EGFR的过度表达,提示EGFR可作为恶性脑胶质瘤细胞的标志物。为基因治疗提供了适宜的靶向,为研究EGFR介导的脑胶质瘤靶向性基因治疗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