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研究三种血浆蛋白(γ—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白蛋白)在医用硅橡胶材料表面吸附的半体内同位素标记评价方法,同时由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血小板粘附的数量和形态变化,从而评价国内外三种医用热硫化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研究结果表明:CHGB和DCGBE二种材料血液相容性相近,而STGB材料血液相容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采用等离子体表面接枝改性技术在涤纶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材料表面接枝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 (PEG) ,从表面能与界面自由能的角度分析了血浆蛋白 (纤维蛋白原和白蛋白 )在材料表面的竞争吸附关系 ,结果表明接枝了 PEG长链分子的 PET材料具有优先吸附白蛋白的性质 ,其中接枝 PEG6 0 0 0的 PET优先吸附倾向最明显。预接触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 PET材料表面的血小板黏附实验表明 :吸附白蛋白的表面能够显著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 ,表现出好的血液相容性 ,而吸附了纤维蛋白原的材料表面具有降低血液相容性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与血液接触的医用材料用白蛋白进行表面处理后,可抑制血小板粘附、激活以及继而产生的血栓形成。尽管已被吸附的白蛋白能够改善材料的血液相容性,但当材料表面的白蛋白层与循环血液接触时,仍能迅速地发生能吸附作用。在本文中,作者将人血清白蛋白固定在聚氨酯(Pu)材料表面上,以研究其血液相容性及血液-材料相互作用方法的延伸效应。先用HMDI处理Pu材料表面,然后将白蛋白与Pu-HMDI接触,以便把白蛋白固定在Pu表面(P-u-Alb)。Pu-Alb材料表面具有富里叶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电子能谱、扫描电镜以及动态接触角等方面的特征。通过蛋白质吸附、血小板粘附等体外试验,  相似文献   

4.
材料表面对血浆蛋白的吸附特性 ,是研究和评价生物医用材料血液相容性的重要依据。本文用自制的表面等离激元 (SPR)传感器 ,测量了金膜、磷脂DSPC膜、成都科大Ⅱ型聚氨酯、Pellethane2 36 3 55D聚氨酯及有机玻璃膜表面对纤维蛋白原的动态吸附特性 ,在纤维蛋白原溶液浓度为5mg/ml的相同条件下 ,磷脂DSPC膜表面吸附纤维蛋白原的速度最低 ,饱和吸附浓度也最小 (表面浓度为 1ng/mm2 )。其次是裸金膜 (表面浓度为 3.5ng/mm2 ) ,再其次是成都科大Ⅱ型聚氨酯膜 (表面浓度为 3.8ng/mm2 )和Pellethane 2 36 3 55D聚氨酯 (表面浓度为 4 .3ng/mm2 ) ,吸附速度和吸附量最高的是有机玻璃膜 (表面浓度为 4 .5ng/mm2 )。结果表明 ,材料表面对纤维蛋白原的吸附动力学特性 ,与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密切相关。表面等离激元技术与本文采用的在金膜上铺展高分子材料的离心铺膜法和LB技术等样品制备技术相结合 ,为生物材料表面对蛋白质吸附特性的实时、动态、原位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高灵敏度的方法 ,并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测试和评价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等电聚焦电泳分析技术,对高聚物材料表面吸附血浆蛋白的特征与抗凝血性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以材料表面吸附的血小板显微镜定量和扫描电镜的形态学观察以及表面清蛋白化作为佐证,初步建立了高聚物表面血液相容性二级评价的静态法和动态法。  相似文献   

6.
<正>1生物材料表面改性改进和发展生物医用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以及生物材料分子相容性评价新方法研究。今后对材料生物相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①生物医用材料对组织、器官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生物材料,尤其是植入型材料,它们同机体组织和血液的相容性能是很重要的性质.而这两者在任何一种材料的实际使用中却又是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对于不同用途的材料其侧重点又不全相同.以植入型生物材料为例,按其接触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与血液接触和与其它组织接触(如皮肤、结缔、骨组织)两大类,本文拟就同血液相接触的医用高分子材料抗血栓性能与其表面结构的关系、材料表面血栓形成的机制以及材料血液相容性的一般评价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生物材料表面血浆蛋白的吸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综述了生物材料和血液接触后,血浆蛋白在材料表面的吸附行为和吸附机理,材料表面的特性对血浆蛋白吸附的影响因素,吸附蛋白对血小板的作用,材料表面改性对血浆蛋白吸附的影响和血液相容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肝素化聚醚砜抗凝血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聚醚砜(PES)、聚氨酯(PEU)、聚乙烯(GAMBRO)作为对比,对肝素化聚醚砜材料(H-PES)的血液相容性进行了研究.方法:制备了肝素化聚醚砜抗凝血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对材料表面白蛋白吸附进行了观察,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了血液与材料作用时血液中的总蛋白、球蛋白、血小板、凝血因子、白细胞及红细胞,采用分光光度计对材料表面溶血率进行了研究,比较了不同材料复钙时间变化.结果:实验表明,4种材料吸附总蛋白量大体相当,但肝素化PES吸附球蛋白只占总蛋白量的30%,血小板吸附量仅为19×10^9/L,比本体材料减少了55%,H-PES复钙时间是本体材料的2倍,而且引起的Ca^2+的消耗也较少,仅有0.1mmol/L,但对白细胞吸附控制都不是很理想.除PES以外,其余材料的溶血率都在5%以下.  相似文献   

10.
基于QCM-D的材料表面白蛋白吸附层随时间构象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生物材料表面白蛋白的吸附行为和构象变化.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原子力显微镜和接触角等技术研究了聚乳酸、壳聚糖和空晶片等3种材料表面的亲疏水性及其表面的白蛋白吸附层粘弹性随时间变化规律.结果发现:这3种材料表面与水长时间接触后,疏水性顺序是:聚乳酸>空晶片>壳聚糖.长时间的白蛋白吸附实验显示,当吸附层质量达到平衡后,表征白蛋白粘弹性的|ΔD/ΔF|值随时间越来越大,并且在不同表面上的变化速率也不同.结果表明:白蛋白分子在材料表面发生与时间相关的构象铺展而造成蛋白层粘弹性随时间增大.并且疏水性越强的材料表面白蛋白吸附层的粘弹性变化越快.  相似文献   

11.
背景:由于生物医用材料要接触人体内环境,甚至必须植入生物体内,因此要求具有无毒性、优良的生物相容性、高化学稳定性、合适的物理机械性能以及易加工成型性。 目的:从生物惰性材料、生物活性表面和白蛋白的结构及其在抗凝血上的应用几个方面分析血液相容性抗凝血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其机制。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69/2010 PubMed数据及万方数据库有关血液相容性抗凝血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其机制等方面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目前抗凝血材料的制备基本上只是采用单独的生物惰性表面或生物活性表面,虽然都获得了较好效果,但不能长期保持其生物相容性尤其是血液相容性,如果能将惰性表面与活性表面结合起来,使材料同时具备两者的长处,并能充分利用人体血液中的天然组分白蛋白或许会是抗凝血材料的一个发展趋势。今后希望通过采用高生物惰性的PEU和具有生物活性的白蛋白识别因子cibacron blue复合,合成具有优良性质的活性改性物,并以此对聚氨酯进行改性。  相似文献   

12.
一种LDL选择性吸附剂的制备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一种对低密度脂蛋白(LDL)的选择性吸附效率高且血液相容性良好的LDL选择性医用吸附材料.方法以聚阴离子物质肝素为配基,并将之共价固定到载体聚乙烯醇的表面上制得一种低密度脂蛋白LDL选择性医用吸附材料.在体外循环实验中,1份该吸附材料与4份人高脂混合血浆(2份人高脂血浆 2份弱碱性缓冲稀释液相混合而得)动/静态接触半小时以上后,测定其对LDL的吸附率.此外对该吸附材料进行了溶血性能、凝血性能及血小板黏附性能考察.结果在体外循环实验中测得该材料对LDL的选择性吸附效率达到60%左右,具有较高的选择吸附性能,且本吸附材料溶血率<5%,对血小板几乎无粘附,表明本吸附材料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结论该材料对LDL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吸附性能且血液相容性良好,可望开发为一种低密度脂蛋白的血液净化医用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兔富血小板血浆进行体外动态血栓形成试验,以评价医用高分子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在观察不同医用高分子材料形成血栓过程中.发现整个过程可分为少量颗粒出现、大量颗粒涌现(即产生雪暴现象)、颗粒发生凝集、颗粒凝集回缩成块及形成圆柱形血小板血栓。本文对材料与血浆接触时间进行了研究,认为当材料与富血小板血浆接触60分钟后,可充分反映材料对富血小板血浆的作用。最后用本文建立的方法对五种高分子材料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特异血栓形成时间可作为评价医用高分子材料血液相容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4.
用SPR生物传感器研究纤维蛋白原在生物医用材料表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材料表面对血浆蛋白的吸附特性,是研究和评价生物医用材料血液相容性的重要依据。本文用自制的表面等离激元(SPR)传感器,测量了金膜、磷脂DSPC膜、成都科大Ⅱ型聚氨酯、Pellethane2363-55D)聚氨酯及有机玻璃膜表面对纤维蛋白原的动态吸附特性,在纤维蛋白原溶液浓度为5mg/ml的相同条件下,磷脂DSPC膜表面吸附纤维蛋白原的速度最低,饱和吸附浓度也最小(表面浓度为1ng/mm^2)。其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体外评价方法,用特异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Ⅲa)的单克隆抗体SZ-21以固相放射免疫法对人血清白蛋白、人血纤维蛋白原及鼠尾胶原镀膜材料管表面粘附血小板进行定量测定。 试验结果说明本研究建立的新方法可快速、准确、定量地测定生物材料吸附血小板的性能,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生物材料对蛋白抗原决定簇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生物碳素材料表面血小板黏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为了解生物碳素材料的凝血机制 ,将新鲜抗凝人血离心分离为富血小板血浆 ,在 37℃恒温条件下 ,对类金刚石薄膜 (DL C)、金刚石薄膜和石墨三种碳素材料进行了血小板黏附实验 ,通过扫描电镜对黏附于材料表面的血小板进行形态观察和计数分析 ,用形态指数描述血小板的变形程度。结果显示 ,DL C表面无血小板黏附 ,而金刚石薄膜和石墨表面均黏附有为数不少、呈 ~ 型重度变形的血小板。血小板的黏附量石墨最多 ,而形态指数则金刚石薄膜更大。经与前期研究和文献报道的对比分析 ,得出三个主要结论 :(1)蛋白吸附介导的血小板黏附、变形和聚集是生物碳素材料的主要凝血机制 ;(2 )评价生物碳素材料的血液相容性 ,血小板变形度比血小板消耗率更有价值 ;(3) DL C的纯度越高 ,血液相容性越好。这些结论对改进和设计新型碳素人工心瓣材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探讨血液与医用材料之间的反应和研制与血液相容的医用材料中,研究蛋白质的吸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纤维蛋白不但是一种具有高度表面活性的蛋白质,而且也能产生瞬间粘附作用,即“vroman效应”。作者研究已报道具有较好血液相容性的氟化聚氨酯(Pu-PFDA)、聚环氧乙烷(PEO)接枝的聚氨酯(Pu-PEO)以及进一步硫化的Pu(Pu-PEO-SO_3)等材料表面的纤维蛋白原吸附现象。将Pu材料浸入内含14C-标记纤维蛋白原的牛血浆中,拿起后先用PBS缓冲液冲洗,然后再用2%SDS溶液冲洗。采用放射性  相似文献   

18.
生物材料表面血浆蛋白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生物材料和血液接触后,血浆蛋白在材料表面的吸附行为和吸附机理,材料表面的特性对血浆蛋白吸附的影响因素,吸附蛋白对血小板的作用,材料表面改性对血浆蛋白吸附的影响和血液相容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TiO2-x薄膜与热解碳血液相容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用血小板粘附试验证实了TiO2 x薄膜具有优于热解碳的血液相容性 ;并通过对材料表面 (界面 )能参数与血浆蛋白吸附关系的分析 ,阐述了两种材料表面蛋白质的不同吸附行为是导致其血液相容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TiO2-x薄膜与热解碳血液相容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血小板粘附试验证实了TiO2-x薄膜具有优于热解碳的血液相容性;并通过对材料表面(界面)能参数与血浆蛋白吸附关系的分析,阐述了两种材料表面蛋白质的不同吸附行为是导致其血液相容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