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董梅  赵剑虹  王恒伟  曾阳  黄芳  吴疆 《疾病监测》2014,29(2):98-100
目的对2013年1月北京市1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死亡病例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检测,了解感染病原及分离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通过常规细菌学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脑膜炎奈瑟菌鉴定、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方法检测患者脑脊液和抗凝血中脑膜炎奈瑟菌核酸,同时对鉴定的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外膜蛋白PorA分型和FetA分型,以及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从患者脑脊液和抗凝血标本中均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种特异基因ctrA和血清群B特异基因siaD。从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到1株可疑阳性菌,经实验确诊为B群脑膜炎奈瑟菌。PorA为P1.20,23-9,FetA为F1-91;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显示基因型为ST10051,属于ST4821序列群。该菌株对复方新诺明为中等耐药,对环丙沙星和四环素耐药,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氯霉素、利福平等药物均敏感。从密切接触者咽拭子中未分离到脑膜炎奈瑟菌。结论该菌株经鉴定为B:P1.20,23-9:F1-91:ST10051(ST4821序列群)。北京地区人群中已经存在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群B群脑膜炎奈瑟菌,并引发死亡病例,提示应全面掌握本地区脑膜炎奈瑟菌健康人群携带情况及病例菌株分子流行病学资料,为流脑的预防控制提供实验室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3.
2006年1月24日,我们从一例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一株脑膜炎奈瑟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健康人群W135群、Y群脑膜炎奈瑟菌(Nm)的抗体水平,为科学防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提供依据。 方法 2016年在天津市市区、近郊和远郊的不同地理区域按年龄分层随机抽样,采集健康人群血清811份,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Nm W135群、Y群IgG抗体水平。 结果 811名调查对象的Nm W135群和Y群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6.51%、29.96%,抗体浓度中位数均<0.01 μg/ml。W135群抗体阳性率男性与女性分别为21.07%、3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10,P=0.001)。Y群抗体阳性率男性与女性分别为26.93%和32.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51,P=0.081)。不同地区Nm W135群和Y群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2,P=0.001;χ2=89.559,P=0.001),市区最高(W135群抗体阳性率44.00%,Y群抗体阳性率49.50%)、其次是近郊(W135群抗体阳性率27.49%,Y群抗体阳性率31.87%)、最低的是远郊区(W135群抗体阳性率7.00%,Y群抗体阳性率6.50%)。不同年龄组Nm W135群和Y群抗体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χ2=81.434,P=0.001;χ2=34.391,P=0.001),均以50岁及以上年龄组人群最高(W135群抗体阳性率为52.50%,Y群抗体阳性率为40.00%)。 结论 天津市存在Nm W135、Y群感染,且人群易感性较高,应加强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监测,严防流脑W135、Y群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由脑膜炎奈瑟菌(简称脑膜炎球菌)引起,成人儿童均可发病,但全年均可发生,冬季开始多发,至第2年3~4月达高峰期^[1]。流脑病情严重,如不早期发现和治疗,病死率高。我院于2008年12月19日收治了一位流脑患者,从其血液和脑脊液均培养出脑膜炎球菌,该菌株经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鉴定并证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院于2004年12月到2005年2月共收治了14例流行性脑膜炎病人,其中有5例为某小学五年级的在读学生,只有1例血液和脑脊液均培养出脑膜炎奈瑟菌C群。  相似文献   

7.
从流脑病人血液检出C群脑膜炎奈瑟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锦嵩  李翠云  权怡  龚健 《疾病监测》2003,18(7):276-276
2002年1-3月份,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县良塘乡发生流脑流行,共发现流脑病人15例,死亡3例。从暴发点患者血液中分离出一株病原菌。经鉴定为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其菌落形态、生长试验及生化反应均符合奈瑟菌特征。采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和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诊断血清进行玻片凝集试验,鉴定为C群脑膜炎奈瑟菌。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广东省首例Y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病原学及分子分型分析。方法对分离自患者及171例密切接触者咽拭子的菌株,进行生化、血清鉴定、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检测。结果生化、血清鉴定以及PCR检测结果均显示,该分离自患者的菌株为Y群脑膜炎奈瑟菌(Nm)菌株,MLST结果分析其属于ST-23克隆群(CC23),从171份密切接触者咽拭子中分离到1株Y群Nm,4株B群Nm。 Y群Nm属于CC23,4株B群Nm中1株为ST-11110型,无克隆群归类,2株可能属于ST-4821克隆群,1株为ST-5664,属于ST-4821克隆群。结论该病例为广东省首例Y群流脑病例,也是我国首例由Y群CC23引起的流脑病例,提示今后需进一步加强Y群流脑的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9.
任毅  付荣华  王艳  姚文清 《疾病监测》2018,33(7):559-563
目的 对2006 — 2017年辽宁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患者、密切接触者分离的17株脑膜炎奈瑟菌(Nm)进行分析,了解菌群种类及分子分型特征。 方法 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应用Splits Tree软件、eBURST方法进行菌株遗传进化和聚类分析。 结果 17株菌株共有11种不同序列型(ST),分属于ST-5、ST-4821、ST-11克隆群和其他无序列群分类(UA)。ST-5 complex/subgroup Ⅲ所占比例最多,占47.06%(8/17),来自A群的患者5株,密切接触者3株,ST-7型为主要优势型别。ST-4821克隆群有ST-4821型和ST-5664型。ST-4821型来自1例2012年的C群患者,ST-5644型来自1例2012年的B群密切接触者。ST-11克隆群仅1株为ST-11型,来自2009年W135群的密切接触者。B群和不可分群6株有6种ST型,呈多样性,不存在优势序列群。其中ST-12994为新发现ST,来自2017年密切接触者。 结论 辽宁省流脑菌株分子基因型别多样性,存在多个克隆群,ST-5 complex/subgroup Ⅲ克隆群为A群优势克隆群。初步揭示了辽宁省Nm的遗传进化关系,为流脑疾病控制和预防提供了有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掌握合肥市健康人群A、C群脑膜炎奈瑟菌(Nm)抗体水平现状.方法 应用重复横断面监测研究模式,以合肥市辖3县4区划分为7个研究地区,在2005-2006,2006-2007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季节流行前期和流行期,采用整群重复抽样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健康人群A、C群Nm抗体水平进行调查.结果 连续监测健康人群2次流行前期和流行期,实际抽样范围672-690人.2次流行前期和流行期之间A群无差异,C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次流行期之间A、C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5岁和21岁组相对较低,11~15岁、16-20岁、21岁组流行期明显上升.同期不同地区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肥西县、长丰县呈现明显低抗体水平.结论 健康人群中存在一定A、C群Nm抗体水平,结合现状应确保儿童和青少年疫苗有效接种率,加强成人流脑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合肥市健康人群A、C群脑膜炎奈瑟菌(Nm)抗体水平现状。方法应用重复横断面监测研究模式,以合肥市辖3县4区划分为7个研究地区,在2005-2006,2006-2007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季节流行前期和流行期,采用整群重复抽样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健康人群A、C群Nm抗体水平进行调查。结果连续监测健康人群2次流行前期和流行期,实际抽样范围672~690人。2次流行前期和流行期之间A群无差异,C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次流行期之间A、C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5岁和≥21岁组相对较低,11~15岁、16~20岁、≥21岁组流行期明显上升。同期不同地区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肥西县、长丰县呈现明显低抗体水平。结论健康人群中存在一定A、C群Nm抗体水平,结合现状应确保儿童和青少年疫苗有效接种率,加强成人流脑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3.
我们于2008年2月、2011年1月从2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中分别分离出W135群和B群脑膜炎奈瑟菌(N.meningitidis)。这两种脑膜炎奈瑟菌血清群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次报告。1病历摘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群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抗生素的敏感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C群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对青毒素、头孢三嗪、磺胺嘧啶、氯霉素均为敏感;10例患者均治愈。结论:奈瑟菌菌群发生了变化,由A群变为C群,采用敏感抗生素联合用药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的致病血清群是A、B、C、Y和W135群。近几年发生了由A群向B群及W135群变迁的趋势,我们分析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脑膜炎奈瑟氏球菌菌群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张玉鸿  夏爱梅  范咏  马丽丽 《全科护理》2023,(3):428-429+432
目的:总结1例Y群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患儿皮肤及皮下组织坏疽护理经验。方法:根据伤口的不同恢复周期选择不同的护理方法,结合多学科的治疗和护理优势为患儿选择伤口护理技术、负压及植皮治疗,对患儿实行换药时预防性镇痛干预,并积极给予1年的延续性照护等。结果:住院时间2月余,双下肢伤口瘢痕愈合出院。随访1年,该患儿经过多次激光、瘢痕松解等康复训练,基本能够正常行走。结论:针对Y群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患儿的皮肤护理,利用多学科的治疗和护理,积极给予疼痛干预及康复指导,结合长期有效的延续性照护,对该患儿的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阐明自七十年代以来在我国11个省和2个直辖市流脑病人和带菌者中所分离的B群脑膜炎奈瑟氏菌(Nm)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应用抗脑膜炎奈瑟氏菌1类和2/3类外膜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cAb)和全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WtholeCell-ELISA)对109株B群Nm进行分型及分亚型检定。初步结果表明。上述菌株可分成6个型,分型率为34.9%(38/109),其中15型较多,占15.6%。67株可分为12个亚型及复合亚型,分亚型率为61.5%,其中以P1.2亚型最为多见,占可分亚型菌株的47.8%(32/67),其次为P1.12亚型,占13.4%(9/67)。在比较病人菌株与带菌者菌株的型别时发现,前者存在明显的优势亚型,即P1.2亚型,占可分亚型病人菌株的64.4%(29/45)。而后者中仅1株为P1.2亚型。该亚型主要发现于1984年以后,地区分布较为广泛,是目前引起我国B群流脑发病的主要亚型。分析结果还初步解释了我国B群流脑带菌率高发病率较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江苏省徐州市2021年3月发现的1例青少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对血培养阳性菌株采用质谱仪鉴定,用普通PCR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同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用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菌株经PCR分型,为C群脑膜炎奈瑟菌。该菌株的MLST分型为ST-4821型。该菌株对临床常见13种抗菌药物均敏感。结论徐州市发现C群脑膜炎奈瑟菌感染致流行性脑膜脊髓膜炎病例,应加强本地区病原菌的检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
单晓英  白爱英  刘尊玉 《疾病监测》2018,33(12):1004-1008
目的 分析2005 — 2018年山东省济南市分离的脑膜炎奈瑟菌(Nm)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Nm的分子分型进行研究,并使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分子分型分析。 结果 2005 — 2018年,共分离到130株Nm,涵盖A、B、C、W135、Y 5种血清群及不可分群(NG)。 130株Nm分为37种序列型(ST):2株A群分为2种ST,分别属于已知克隆群(cc)5和未知克隆群(UA);24株B群分为17种ST,分别属于cc4821、cc162及UA;39株C群分为8种ST,分别属于cc4821、cc32及UA;54株W135群分为3种ST,分别属于cc11和cc4821;1株Y群为ST-92型,属于cc92;10株NG分为8种ST,分别属于cc4821、cc198及UA。 108株已知cc菌株中,cc11占48.15%(52/108),cc4821占45.37%(49/108);22株UA菌株包括18种ST,其中,15株B群具有10种ST。 结论 济南市2005 — 2018年分离的Nm ST型别分布呈现多态性,在NG和B群中尤为明显。 cc4821和cc11为两大优势克隆群,B群Nm呈现多克隆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