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与骨代谢的研究进展。包括TGF-β异型、超基因家族成员在骨形成与骨吸收中的双相作用,以及在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细胞因子在调节骨吸收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就细胞因子在调节骨吸收中的刺激和抑制作用做一综述。讨论的刺激骨吸收的因子包括克隆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1、转化生长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降白细胞介素-6、抑制骨吸收的因子为转化生长因子-β、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4。  相似文献   

3.
破骨细胞及其功能的局部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参与破骨细胞开发和影响其功能状态的局部因子,以及破骨细胞骨吸收过程中的一些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影响破骨细胞功能的局部因子有两类:其中,集刺激因子、白介素1、白介素6、淋巴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α为刺激骨吸收的细胞因子,而干扰素、转化因子-β和白介素-4则有抑制骨吸收的效应。质子泵,粘附蛋白和C-Src酪氨酸激酶在破骨细胞发生和功能中作用的阐明为加深对人谢骨病发生机制的认识和开发  相似文献   

4.
Smad蛋白家族与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传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Smad蛋白直接参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和活化素的信号传导,TGF-β和BMP是调节骨代谢的信息转导是由Smad蛋白家族成员承担的。在已经鉴定的8种Smads成员中,与骨代谢密切相关的是Smad 1、Smad 5及Smad 4。实验证明在成骨细胞系Smad是BMP信号转导的关键因子,对Smad蛋白家族的了解将有助于对TGF-β和BMP参与成骨细胞分化调节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骨矿质含量变化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应用单光子骨矿分析仪测定118例正常人,104例糖尿病人的前臂骨矿质含量(BMC),出时测定有关生化激素指标,结果表明:糖尿病病人的BMC均低于相应用性别和年龄组的正常均值,其BMC的降低与血中葡萄糖,AKP,β2-微球蛋白及皮质醇均有显著相关性。其中AKP和β2-微球蛋白对BMC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多项骨代谢指标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发生有关的骨代谢指标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58例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和37例骨量减少患者进行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IGF-II),甲状旁腺素中段(PTH-M)和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含量和骨密度检测,同时与青中年和老年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患者IL-1β和PTH-M水平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IGF-II和25-OH-D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随着年龄增长的病情加重,两组患者骨密度均明显低于青中年对照组(P<0.01),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组骨密度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结论:细胞因子等骨代谢指标紊乱是造成老年男性以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为特点的骨质疏松症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骨再建局部调节因子与骨质疏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骨地疏松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患,其发病机理与骨再建局部因子的改变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局部调节因子与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表明,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等进行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的细胞因子增多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密切松密切相关而转化生长因子-β、胰岛素亲生长因子等的缺乏是老年性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β—TCP/rhBMP—2复合物的制备及其诱导成骨活性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检测β-磷酸三钙/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β-TCP/rhBMP-2)复合物的骨诱导能力,将自制β-TCP/rhBMP-2复合物植入45只小鼠一侧股后肌袋作为实验组,单纯β-TCP植入对侧作为对照组。术后24小时、72小时、1周、2周、4周和8周分别取材作组织学检查;1、2、4周取材的部分标本作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结果发现实验组有大量新生软骨和骨形成,随着时间推移,生成量逐渐增多;对照组无软骨和骨形成;此外,实验组ALP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并且随时间推移而升高。表明β-TCP/rhBMP-2具有良好的骨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RNA干扰敲低人成骨样细胞株MG63中雌激素受体β后,RT-PCR法发现不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均能上调MG63细胞中的护骨素mRNA表达水平,其中以10^-7mol/L的作用最强。而这种作用不能被G蛋白抑制剂suramin所抑制。提示雌激素受体β可能不涉及雌激素上调MG63细胞护骨素表达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骨转换的过程受许多细胞因子的调控。转化生长因子B(TGF-β1)是骨基质中含量丰富的细胞因子,它刺激干细胞生长并使之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也可分泌TGF-β1,它可能通过TGF-β1进行自我调节。同时TGF-β1又是破骨细胞分化的一个重要自分泌因素。TGF-β1通过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而调节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平衡。TGF-β1基因突变与代谢性骨病的发生有关,其基因型的不同影响青少年时峰值骨量以及成年后的骨丢失率。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和几种骨代谢参数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OP)患者骨密度(BMD)和几种骨代谢参数相互关系及其在OP发病中的作用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择绝经后妇女74例,根据BMD分为OP组、非OP组,以绝经前妇女31例为对照组,将3组中BMD与白细胞介素-6(IL-6),雌二醇(E2),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钙(Ca)和磷(P)等进行比较。结果BMD与骨代谢参数的表现为:BMD与IL-6、BGP、ALP呈负相关(r分别为-0.558,-0.532,-0.419),与E2呈正相关(r=0.405),与Ca和P无显著性相关关系(r分别为0.073,0.080),结果显示:随血清雌激素水平下降BMD减少,BMD减少时,血清IL-6、BGP、ALP水平则升高。结论IL-6高表达与OP发病以及雌激素减少有关,血清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导致IL-6分泌增多,IL-6水平升高,则可能是引起骨丢失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069IL-1β及PGE_2在β_2-微球蛋白诱发骨矿物质溶解中的作用(英)/MoeSM…KidneyInt.-1995,47.-587~591最近研究表明,β2-微球蛋白(β2-m)能促进成骨细胞分裂,刺激破骨细胞活性,并认为它可能通过刺激或抑制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17β雌二醇(17β—E2)和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1182780(ICI)对人成骨细胞(HOB)表达护骨素(OPG)、护骨素配体(OPGL)及其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TRAIL、M-CSF)]的影响,探讨它们在骨转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接种人成骨细胞,再分别用不同浓度17β-E2和ICI干预,用RT-PCR法检测基因表达情况,用Western blot分析法检测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1)17β-E2能上调人成骨细胞中OPG的表达,下调OPGL、M-CSF及TRAIL的表达;(2)ICI对被检基因有不同的调节活性,与17β-E2合用时,表现出对后者的拮抗作用或协同作用。结论 雌激素缺乏时,成骨细胞中OPG的表达减少,而OPGL、M—CSF和TRAIL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加,使破骨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增加,导致骨吸收增强和骨量丢失,这可能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ICI在对雌激素受体调节中,具有拮抗和激动的双重效应,属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大鼠微小颗粒骨修复骨缺损的过程中骨生长因子的表达。探讨微小颗粒骨的骨诱导活性和成骨机制。方法 取雄性DA大鼠120只,切除双侧前肢桡骨中段4mm骨质,建立大鼠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取自体髂骨进行移植,根据移植骨块的大小,分为块状骨组和微小颗粒骨组(直径分别为2mm和300.500μm)。将块状骨植入左侧骨缺损中,微小颗粒骨植入右侧骨缺损中。对照组取出髂骨,不进行骨移植(n=8)。术后1、4天和1、2、4、6、10周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缺损的修复程度。同时于移植处取骨.光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RT—PCR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 术后10周。X线检查块状骨组骨缺损区,可见有骨性连接,但骨髓腔未完全再通;微小颗粒骨组骨缺损已修复,骨髓腔再通完全。光镜下块状骨组骨吸收缓慢,编织骨和新生的骨小梁形成晚;微小颗粒骨组骨吸收早。移植2周时可见大量的成骨细胞、间充质细胞、新生的血管和新生的骨质;术后10周时板层骨形成,骨髓腔再通。微小颗粒骨BMP-2mRNA和TGF-β1mRNA的表达高峰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在术后2周时,微小颗粒骨组为1.380±0216和1.492±0.261,块状骨组为0.793±0.147和1.065±0.12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82、7.495。P〈0.05)。结论 微小颗粒骨与块状骨相比具有更强的骨诱导活性和成骨效果。  相似文献   

15.
骨转换的过程受许多细胞因子的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骨基质中含量丰富的细胞因子,它刺激干细胞生长并使之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也可分泌TGF-β1,它可能通过TGF-β1进行自我调节.同时TGF-β1又是破骨细胞分化的一个重要自分泌因素.TGF-β1通过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而调节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平衡.TGF-β1基因突变与代谢性骨病的发生有关,其基因型的不同影响青少年时峰值骨量以及成年后的骨丢失率.  相似文献   

16.
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用不同浓度(10^-11~10^-6mol/L)17β-雌二醇干预,RT—PCR测定护骨素、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DF)mRNA的表达水平。雌二醇作用后,成骨细胞护骨素表达上调(P〈0.05),以10^-8mol/L最显著;ODF表达无明显变化。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可能与其在生理浓度时促进成骨细胞护骨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生长激素与儿童骨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长激素(GH)通过双重作用机制增加成骨、破骨细胞的增殖:GH促进前体细胞的分化,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促进已分化细胞的增殖。并且IGF-1、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分别通过抑制和增加生长激素受体(GHR)的活性来调节GH的作用。GH缺乏(GHD)儿童的骨形成指标降低,但却不影响骨吸收指标。GH治疗促进儿童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的上升,增加骨密度,减少GHD儿童成年后骨折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氟中毒大鼠的骨转换调控过程,分析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超家族成员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在氟骨症骨转换过程中的作用。方法4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氟化钠组,氟化钠组饮用含氟(F-)150 mg/L的水溶液,对照组饮用自来水。每4周处死一批动物,共计6次,采用RT-PCR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及Western blot等方法,分析氟中毒大鼠长骨组织TGF-β超家族成员BMP-2、BMP-7、TGF-β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氟中毒大鼠骨组织中BMP-2、BMP-7、TGF-β1mRNA表达持续高于对照组,蛋白主要表达在骺板软骨增生期和肥大期细胞、关节软骨细胞、成骨细胞以及韧带细胞等部位。结论氟中毒大鼠骨组织中TGF-β超家族成员通过调控成骨过程而参与了骨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老年人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水平,研究变化规律,探讨与骨量变化的关系,并观察骨质疏松抗吸收治疗后的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尿吡啶啉(PYD),其中健康组488例,骨量减少组32例,骨质疏松组68例,骨质疏松治疗6个月后再次测定其含量。结果:女性血清骨碱性磷酸酶高于男性,女性50岁后各组明显高于40岁组。尿吡啶啉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男性随着增龄,有上升趋势。骨质疏松组B-ALP和PYD明显升高,阿伦膦酸钠治疗6个月后明显下降。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的骨吸收指标明显升高,骨形成指标也升高,中老年人大多为高转换的骨质疏松。B-ALP和PYD是骨质疏松研究中有价值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IL-1α和β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RA)疾病活动性和骨代谢的相关以及IL-1基因多态性与RA优势基因(motif gene)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检测了65例RA 患者和60例非风湿病患者的IL-1等位基因分布。IL-1基因多态性分析采用PCR-RFLP方法,HLA-DR分型采用PCR-SSOP方法。Fisher's检验及方差分析被用于基因频率和携带率及临床统计。结果 IL-1α的频率和携带率在RA病人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在女性RA病人IL-1β纯合子等位基因2的出现频率更高,在男性RA病人中等位基因1的频率较高而等位基因2的携带率较低。IL-1β等位基因2携带率与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关节痛和骨质密度(BMD)呈相关,与尿脱氧吡啶/肌酐比值(Udpd/Crea)水平及维生素D3水平呈负相关。IL-1α等位基因1与CRP呈负相关,与类风湿因子(RF)和关节肿胀呈正相关。IL-1α等位基因2的出现伴随较高的ESR、健康质量评估积分(HAQ),维生素D3水平和较低的RF滴度、肿胀关和(SJC)和BMD。HLA-DRB1 RA优势等位基因和IL-1β等位基因2的同时出现对RA 的一些临床参数并没有影响。结论 RA与IL-1基因多态性显著相关,特别是IL-1β等位基因2与病 情活动及骨密度增高直接。HLA-DRB1RA优势等位基因和IL-1β等位基因2的同时出现并不预示RA病情更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