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固醇在寄生虫组织内是一种占优势的固醇类物质,但许多寄生虫并不能合成它而必须从宿主获得。血浆脂蛋白中胆固醇和其它类脂便被寄居在血管系统内的寄生虫利用,寄生在血管外的也可获取近似血浆中的成份。由此推测,寄生虫通过趋同进化已演化出多种脂蛋白受体。作者在讨论中提供了哺乳动物的寄生原虫和寄生蠕虫脂蛋白受体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过去二十年内,细胞调节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增长了关于不同生物的酶与激素调节的许多基本原理的知识。然而对于寄生虫控制的机理的认识进展不大,其部分原因是由于寄生虫难以在确定的培养基中培养。本文重点讨论寄生蠕虫的能动力及代谢的调节,还扼要讨论了寄生虫的趋化性。对寄生虫的趋化性了解甚少,但这是一种值得注意的重要的调节机理。并以某些药  相似文献   

3.
<正> 免疫寄生虫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寄生虫的抗原问题。寄生蠕虫属后生动物,它的生活史又具有不同的发育期,故抗原成分相当复杂,抗原种类繁多。随着免疫寄生虫学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对寄生蠕虫的抗原进行分类。Cohen等(1982)[1]按免疫学、寄生虫学和生物化学的标准将寄生虫抗原分为三大类。若从实验免疫学角度,根据寄生蠕虫抗原间交叉反应的有无进行分类,则有共同抗原和特异抗原之分。现就这两  相似文献   

4.
广谱抗蠕虫药吡喹酮对扁形蠕虫有良效,其小剂量对姜片虫病的效果业已肯定,甲苯咪唑则对线形蠕虫(蛔虫、鞭虫、蛲虫及钩虫等)有较好杀灭作用。目前我国人群中寄生虫感染尚较普遍,往往一患者同时有多种蠕虫寄生。为了探求缩短治疗时间和提高疗效的新途径,从1981年起我们用上述两种药物联合驱治多种肠蠕虫。  相似文献   

5.
寄生性原虫和蠕虫是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两类感染因子。科学上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它们为何能在众多宿主体内生存下来成为寄生虫并能克服宿主的抵抗。本文综述了这一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以便利用这两类寄生鱼的主要生物学差异来比较其适应寄生生活的机制。寄生是一种特殊而又从属的生命现象。原虫和蠕虫的生活史均涉及到形态及抗原都不相同的各期虫体的分化。它们通过被人吞  相似文献   

6.
外泌体是一类由多种活细胞分泌的双层囊泡状小体,含有多种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参与介导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免疫调节等重要生理过程。寄生虫来源的外泌体在寄生虫-宿主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各种机制调节宿主的免疫应答,实现对宿主细胞功能的调控,是寄生虫与寄生虫、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本文就近年来外泌体在吸虫、绦虫和线虫等寄生蠕虫中感染致病、免疫调控和免疫逃避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为研究寄生蠕虫外泌体及其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传统寄生虫学研究形态生活史的过程,主要观察活体内寄生虫的形态、发育、移行以及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关系。随着科学的发展,更深刻了解寄生虫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问题,逐渐发展离体或体外培养方法。原虫的体外培养已较普遍,蠕虫在这方面也有所发展。最早 Roffredi(据 Schneider1866)用淀粉、醋酸在泥土中培殖大量自由生活的线虫。Kopsch(1919)在沙土中培育寄生在蚯蚓体内一种兼性寄生的杆线虫 Rhabditis  相似文献   

8.
对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防治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及黑热病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之际,卫生部从全面关怀人民健康出发,于1987年秋由卫生防疫司组织开展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两年来获得了预期的进展。调查内容以寄生肠道的原虫及蠕虫为主,在有地方性流行线索的地区,还包括了除前述几种寄生虫以外的虫种,如包虫、猪囊虫、旋毛虫、并殖吸虫等。这一大规模调查,体现了我国卫生领导的远见卓识。由于肠道寄生虫,特别是土源性蠕虫的高度感染总是和生活条件落后有关,因此人群中肠道寄生虫的  相似文献   

9.
胞外囊泡(EV)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内含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的磷脂双分子层囊泡,是参与细胞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介质。寄生虫在入侵、生存和繁殖过程中利用EV向外界分泌蛋白质,调节宿主免疫反应,有利于自身寄生。本文对近年来寄生蠕虫、原虫EV蛋白质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描述寄生虫-宿主互作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脊椎动物的寄生蠕虫通常在体内选择非常特异的寄生部位,且此前往往需经过宿主多个器官的移行过程,然而,其机制至今未明。本文提出一种研究蠕虫此种行为的思路,即从寄生虫自身的角度及3其对环境察识的观点出发耿考察,寄生虫的环境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应答活动构成了行为的基因因素。结果提示,蠕虫对宿主内固定环境应答通常是以定型的方式进行,假设宿主体内生理与生化的平衡给寄生虫提供了一可预测的环境寄生虫只需感知环境信息的  相似文献   

11.
Earl(1959)报告犬恶丝虫微丝蚴在加有狗血清的TC-199培养液中可存活61天。Sawyer等(1963)观察到犬恶丝虫和班氏丝虫的微丝蚴在NCTC-109培养液中能发育至腊肠期。虽然已对多种寄生蠕虫在各种条件下的体外培养进行了研究,但对它们的必需营养物质的研究却很少,而这不仅对改进培养液,而且对研究寄生虫的代谢和生理都  相似文献   

12.
桉树(eucalyptus)是一类活性丰富的速生类植物,其根、茎、叶均具有药用价值。各种桉树的各部位提取物具有抗多种寄生虫作用,不仅对蜱、螨等体表寄生虫有趋避和杀灭作用,对体内寄生的蠕虫和原虫也有抗虫作用。本文就桉树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对鞭毛虫、孢子虫、纤毛虫等寄生原虫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寄生虫感染与细胞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宿主在感染寄生虫后产生的免疫应答中,细胞因子作为介质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分别从原虫、血液和组织内蠕虫、肠道蠕虫感染以及寄生虫免疫逃避等四个方面阐述与细胞因子的关系。同一种细胞因子在不同寄生虫感染及不同的寄生期所起的作用可以完全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甚为复杂。对细胞因子进行深入的研究,将进一步阐明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脊椎动物的寄生蠕虫通常在宿主体内选择非常特异的寄生部位,且此前往往需经过宿主多个器官的移行过程。然而,其机制至今未明。本文提出一种研究蠕虫此种行为的思路,即从寄生虫自身的角度及其对环境察识的观点出发来考虑,寄生虫的环境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应答活动构成了行为的基本因素。结果提示,蠕虫对宿主体内固定环境的应答通常是以定型的方式进行,假设宿主体内生理与生化的平衡给寄生虫提供了一可预测的环境,寄生虫只需感知环境信息中的少量信息即可诱发合宜的应答。然而对寄生虫的感觉及神经系统的研究存在技术困难,因此,须考虑应用多学科方法(寄生虫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和神经行为学等)来研究寄生虫的行为策略,预期未来的研究方向应是寄生虫感觉生理学和行为生态学的综合。  相似文献   

15.
血吸虫、绦虫是重要的寄生蠕虫,呈全球性分布。此类寄生虫宿主繁多,分布广泛,且抗原成分复杂,交叉反应多,给诊断、预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及基因重组技术和噬菌体肽呈现技术的出现,人们期望通过血清学诊断和研制疫苗解决寄生蠕虫病的诊断和预防问题,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蠕虫抗原按其来源或制备途径分为:天然抗原、基因重组抗原、噬菌体肽库技术模拟抗原。现对血吸虫和绦虫抗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1993-1995年新疆四个单位实验动物室4种普通实验动物体内寄生虫 初步调查研究结果。在被调查的实验动物物体内,共获得寄生蠕虫及原虫11种,四家实验动物室实验动物体内寄生虫的杂率为66.2%。  相似文献   

17.
* 血吸虫、绦虫是重要的寄生蠕虫,呈全球性分布。此类寄生虫宿主繁多,分布广泛,且抗原成分复杂,交叉反应多,给诊断、预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及基因重组技术和噬菌体肽呈现技术的出现,人们期望通过血清学诊断和研制疫苗解决寄生蠕虫病的诊断和预防问题,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蠕虫抗原按其来源或制备途径分为:天然抗原、基因重组抗原、噬菌体肽库技术模拟抗原。现对血吸虫和绦虫抗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天然抗原蠕虫天然抗原有糖蛋白抗原、脂蛋白抗原、酶类抗原。1.1 血吸虫天然抗原 糖蛋白是血吸虫主要的抗原物质,大量…  相似文献   

18.
早在20多年前就有人认识到巨噬细胞(Mφ)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但Mφ在蠕虫感染中的免疫功能直到最近才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蠕虫(例如血吸虫、丝虫和钩虫等)是危害人体的主要寄生虫,因此,了解机体对蠕虫感染的免疫防御机制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表明,Mφ在抗蠕虫感染时具有明显的免疫效应。一般认为Mφ对多细胞的寄生虫可通过多种途径产生细胞毒作用:包括自然杀伤活动和在补体  相似文献   

19.
胞外囊泡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囊状小体,内含大量的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广泛参与细胞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已有研究表明,寄生虫可利用胞外囊泡进行细胞间通讯,并通过胞外囊泡将一系列生物活性分子转移到宿主细胞,调节宿主免疫系统。本文对胞外囊泡在寄生蠕虫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其在寄生虫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游牧民大多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边远地区,有多种寄生虫病和寄生虫感染。在非洲雨林地带,就有20余种寄生虫存在。寄生虫的分布受环境因素特别是温度和湿度的制约。在外界有自由生活期的原虫、蠕虫明显地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如细粒棘球绦虫虫卵在酷热、干燥条件下2h死亡,而在较冷地区可存活数周。需无脊椎动物或变温动物作中间宿主的寄生虫亦受气候的影响。而在外界无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