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术期处理经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9年9月至2004年10月外科治疗7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围术期处理、心肌保护方法、手术方式。结果 低心排综合征5例,活动性出血二次开胸止血3例,脑栓塞2例,迟发性心脏破裂1例,肾功能不全1例,肺部感染1例,死亡3例。结论 加强围术期处理,加强术中心肌保护,彻底纠正瓣膜畸形及注意人工瓣膜的选择,重症心脏瓣膜病亦可取得良好的早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重症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探讨提高早期生存率的护理措施。方法对7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施行瓣膜替换术的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改善心功能,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注意心功能与心律失常监护,加强抗凝治疗宣教等。结果死亡6例,其中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5例,心室颤动治疗无效死亡1例,死亡率7.69%。随访53例,平均随访2.5年,死亡5例。结论注重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术前护理,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术后严密监护,可提高护理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26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术后监护与治疗经验,探讨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成功率的措施。方法为26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瓣膜替换术,术后采用ICU监护病房常规有创、无创监测,人工机械通气及各种药物治疗。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发生各种并发症83例(31%),死亡6例(2.61%),其中低心排血综合征8例(死亡3例),左心室破裂1例(死亡),严重心律失常40例(死亡1例),肾功能衰竭5例(死亡1例),肝功能衰竭1例(死亡),呼吸功能衰竭8例,术后出血二次开胸16例,心包积液5例。结论加强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替换术后的监护与治疗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是指对瓣膜功能严重受损,有巨大左心室,长期慢性心衰、恶病质的患者而进行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及术后风险较一般心脏瓣膜置换术相对增高。2007年1—12月我院心脏外科共行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171例,重点观察16例。现将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 18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围术期处理的经验 ,探讨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早期生存率的措施。方法 自 1993年 9月至 2 0 0 2年 12月 ,为 18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病人施行瓣膜置换术 ,占同期瓣膜置换手术 2 7%。男 81例 ,女 99例 ;年龄 15~ 6 6岁 ,平均 4 2 4 5± 13 38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 174例。左房室瓣病变者 81例 (合并主动脉病变者 93例 )。其中对 4 7例合并中度以上右房室瓣关闭不全的病例进行同期右房室瓣成形术 ,对 17例巨大左房进行左心房折叠术 ,有 39例部分或全部保留左房室瓣装置。结果 本组术后并发低心输出量综合征 (低心排 ) 8例 ,严重心律失常 12例 ,早期死亡 9例 ,死亡率 5 %。结论 对重症心脏瓣膜病例 ,注意围术期各环节处理 ,即重视术前心功能改善 ,恰当选择手术时机 ,术中加强心肌保护 ,合理纠正病变 ,术后严密监护 ,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就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术后监护与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探究。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5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瓣膜替换术,其后给予患者术后监护与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50例患者术后进行监护与治疗,其中15例患者在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2例患者死亡。15例患者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死亡1例),恶性心律失常6例,呼吸衰竭3例,肾功能衰竭2例(死亡1例),肝功能衰竭1例。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替换术后,加强术后监护与治疗,可以使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34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的治疗分析,找到重症心脏瓣膜病的诊治规律,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自1995年7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34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共有23例出现并发症,治愈30例,死亡4例。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的诊断标准有5点.但要根据患情况进行判断。围手术期必须使用洋地黄、极化液(GIK液)等强心、利尿治疗。开放主动脉阻断时要用洋地黄、速尿并补钾。对术前患有脑梗塞的病人,体外循环转流要平稳。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重症风湿性瓣膜病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或二尖瓣置换的同时,三尖瓣同期成形或置换治疗心脏瓣膜病的手术疗效。方法2000年7月至2007年7月共收治重症瓣膜病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52例,38例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12例行二尖瓣置换,2例行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联合置换,其余50例均行三尖瓣成形。结果死亡4例,手术死亡率为7.69%。随访3~18个月,无死亡病例。心功能明显改善,三尖瓣反流明显减少。I~Ⅱ级46例、Ⅲ级2例。结论对于重症风湿性瓣膜病变者,三尖瓣存在重度关闭不全或严重器质性病变时,在进行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的同时进行三尖瓣有效成形或置换,有利于术后右心功能的恢复,改善心功能,能明显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我院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后早期监护的临床效能,探讨早期监护重点。方法前瞻性搜集统计我院重症监护室2006年3月至2011年5月共179例风心瓣膜病患者资料,所有患者被分为重症心脏瓣膜病组与对照组,为前者实施以并发症预测为主的个体化监护方案,比较两组的早期重症监护质量。结果本研究中重症心脏瓣膜病89例,重症瓣膜病患者需要手术处理的瓣膜有多于对照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者更多患者需要进行血栓清除术(P〈0.05)。重症瓣膜病患者的术中转流时间、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明显延长(P〈0.05),且该类患者的呼吸支持时间、ICU监护时间明显延长(P〈0.05)。相关关系分析指出,术中转流、阻断、总手术时间会影响重症瓣膜病患者呼吸支持时间(P〈0.05)。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的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明显低于术后值,术前的舒张末容积指数明显高于术后值,三者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20.2%,术后早期病死率10.1%。结论经过初步探索,我院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早期监护临床路径体现出了良好的效绩,但如何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快速康复;如何建立优质高效临床路径,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35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分为有室性心律失常(A组,23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B组,212例),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结果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病程≥15年、心功能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40%、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阻断时间≥140 min、主动脉瓣置换术和术后24‐h循环不稳定( P<0.01或P<0.05)。结论患者病程、心脏病变严重程度、围术期及术后处理均影响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吴颖猛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050-2051
目的探讨危重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效果,以期提高存活率。方法对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100例给予手术治疗。术前心功能Ⅲ级60例,Ⅳ级40例。结果共死亡4例(4%),死于术后低心排综合征1例,突发室颤抢救无效死亡3例,其96例顺利出院;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0例、Ⅱ级29例、Ⅲ级14例。术后心胸比率有不同程度缩小;瓣膜病变超声心动图检出情况:主动脉瓣钙化或硬化12例(40.0%),二尖瓣硬化与钙化13例(26%);术后20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3.0±7.0)mm低于出院时(64.0±6.2)mm(t=3.789,P〈0.05);术后20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42.5±11.0)%,高于出院时(37.5±6.2)%,(t=3.799,P〈0.05)。结论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注重改善术前心功能,尽量保留瓣下组织,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可提高术后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前营养调整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2005年10月~2009年8月共手术治疗207例心脏瓣膜病,其中56例重症心脏瓣膜病,入院时心胸比率0.58~0.98,平均0.68±0.54,>0.7者22例,心功能均为Ⅲ级或Ⅳ级;术前全部给正规营养支持治疗,手术后恢复效果良好.结果:住院死亡1例,死亡率1.8%;术后急性心包填塞1例,低心排6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结论:重症换瓣病人术前的营养支持能显著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成功率,缩短其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的安全性、手术成功率、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对20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按重症心脏瓣膜病的诊断标准,均存在多项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的高危因素;其中单纯左房室瓣替换94例、单纯主动脉瓣替换10例、左房室瓣替换加主动脉瓣替换90例、右房室瓣替换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清除加左房室瓣替换3例,并且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本组手术大部分取得良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25%(50/200),术后早期死亡率7%(14/200)。随访157例中,远期死亡8例。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的卉度症发生率较高,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但术前准备、麻醉平稳、术中对病变的纠治合理和注意并发症的预防等,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ICU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玉兰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6):2413-2414
目的:探讨ICU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提高早期生存率及护理措施重要性.方法:对64例患者术后ICU密切呼吸系统的监护,循环系统的监护,电解质的监测,加强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结果:本组术后并发低心排3例,术后出血1例,严重心律失常5例,肺不张3例,早期死亡2例.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危重期ICU的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28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的原因、手术时机、术中注意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6月~2010年6月,该院287例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病例。男性102例,女性185例,年龄(45.89±11.10)岁。两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为3个月~38年(14.01±8.74)年,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4例,Ⅲ级217例,Ⅳ级56例。其中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置换2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32例,二尖瓣+三尖瓣置换12例,二尖瓣置换201例,三尖瓣置换19例,主动脉瓣置换7例,瓣周漏修补14例。结果全组早期死亡11例,病死率为3.82%,死亡原因包括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5例,恶性心律失常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术中止血困难1例。生存患者术后心功能大都恢复到Ⅰ~Ⅱ级。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原因包括: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189例,人工瓣膜心内膜(PVE)13例,机械瓣置换术后功能障碍21例,瓣周漏31例,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其他瓣膜病变33例。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加强术中心肌保护是提高手术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结合瓣膜置换治疗后天获得性心脏瓣膜病的效果。方法选择后天获得性心脏瓣膜病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瓣膜置换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射频消融治疗。结果两组均无死亡患者,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LAD、RVEDD、LVEDD及EF值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后天获得性心脏瓣膜病是目前的有效治疗方法,而射频消融的应用能有效改善超声心动图指标,从而有效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提高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实施的67例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34例(50.71%),死亡4例(5.97%)。低心排综合征和恶性心律失常及其所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是合并巨大左心室瓣膜置换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和死因。结论巨大左心室是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疗效的重要因素,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恰当的手术处理及严密的术后监护对提高提高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疗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体会。方法 2003年5月至2013年12月,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9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16例。年龄3570岁。共搭桥54根。二尖瓣成形术8例;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及二尖瓣成形术4例;双瓣膜置换术4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病死率17.24%,其中左室破裂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室颤1例。随访370岁。共搭桥54根。二尖瓣成形术8例;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及二尖瓣成形术4例;双瓣膜置换术4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病死率17.24%,其中左室破裂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室颤1例。随访324个月,心功能改善,无严重心绞痛发作。结论风湿性瓣膜病患者,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者,应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如瓣膜成形效果差时,应选择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术。  相似文献   

19.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瓣膜手术后急性心脏功能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瓣膜手术后急性心脏功能衰竭的经验。方法回顾心脏外科监护病房(ICU)收治的60例瓣膜手术后因急性心脏功能衰竭接受ECMO辅助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8例,女22例;年龄15-74岁,平均年龄(51±14)岁;采用静脉-动脉(V-A)转流模式。结果43例(71.7%)成功脱离ECMO,35例(58.3%)痊愈出院。平均ECMO辅助时间59h,平均监护室停留时间4d。主要并发症为出血19例、感染7例、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15例、氧合器血浆渗漏18例、肢体缺血3例。结论ECMO是治疗瓣膜手术后急性心脏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的机械辅助方法,及时安装并积极防治并发症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90例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早期治疗上的一些体会,探讨提高瓣膜置换术后早期生存率的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90例,术后入住ICU,呼吸机辅助呼吸,连续多项指标监测,常规血管活性药物辅助,维持血压在术前水平,控制心室率80~100次/分。结果二次开胸止血患者5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5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3例,肺部感染患者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4例。术后早期存活患者共85例(存活率94.44%),死亡5例(5/90,5.55%)。结论对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手术,特别是重症患者,提高手术技能、加强术中心肌保护、严密术后治疗的各种环节,及时处理早期并发症是提高患者早期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