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隐性课程,要发挥育人者的人格作用,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价值,在显性课程中渗透隐性课程。同时学校领导要注意开阔视野,提升领导水平,增强教师隐性课程建设意识,注意与显性课程的对接,体现学校专业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医学类独立学院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指出隐性课程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显性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探讨了医学类独立学院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和功能:有益于培养学生注重专业理论与内在精神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职业能力和人格品质的统一,为完善医学类独立学院课程体系提供重要参考,为实现独立学院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建设的转变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基于当前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养成;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重学校实施,轻系统培养;重显性影响,轻隐性渗透的现状,提出应注重培养途径创新:深挖医学人文课程的潜力,强化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注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重视实践锻炼,实现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4.
独立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面窄,就业压力大,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从分析独立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开展现状入手,引用隐性就业指导课程的职业情感陶冶、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认知导向等功能,提出以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为载体,以制度文化建设为基础,以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挖掘隐含在显性课程背后的隐性就业指导课,为构建独立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5):453-455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开发设计隐性课程,用于2014级5 a制临床医学本科生教改班(实验组),在教学改革实施2 a后,与同年级同专业非教改班的对照组分别进行职业认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职业认知的总体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未来的职业要求与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自主学习意识更强。因此,发挥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互补作用,是强化医学生的职业认知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6.
隐性课程与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医患矛盾不断升级,患者和社会呼唤良好的医师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一种专业的态度、价值观、行为和关系的集合,不是学校正规课程内的独立课程,而往往是隐性课程的范畴。医学高等教育过程需要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医学生的鉴别能力,使他们不仅获得精湛的业务能力,更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努力做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现代医生。  相似文献   

7.
略论现代高校隐性课程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课程理论研究表明,学校环境中的教育影响有显性课程也有隐性课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标。隐性课程的魅力在于其作用发生机制的内隐性和影响的持久性。本文探讨了现代高校加强隐性课程建设的意义、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2021年1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了,要深入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教育活动,德育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而在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中,显性德育课程起直接作用,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同样也起着积极的作用。1隐性德育课程结构隐性德育课程指的是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以各种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道德情感方面的经验,它是以不明确、间接、内隐的方式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来影响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隐性德育课程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课堂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包括:(1)课堂物质环境,即座次排列、设备、…  相似文献   

10.
职业学校教师心理问题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孝英 《卫生职业教育》2004,22(21):150-151,153
目的 研究职业学校教师心理状况,分析此类人群的心理问题、形成原因以及对其职业行为的影响,寻求干预途径。方法 自然实验法、调查法。结果 (1)发现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状况是亦喜亦忧。心理问题有“低龄化”的倾向,而身心疾病则随教师的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2)职业学校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岗位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自身压力有密切关系;(3)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问题已从教学质量、师生关系、育人氛围和学生品德塑造等方面时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结论 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个体不同、表现不同、程度不同而已。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问题已经并正在对教师自身和教育对象造成显性或隐性的伤害。亟待引起自身、学校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教育活动,德育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而在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中,显性德育课程起直接作用,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同样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其指导不能囿于课本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德育教学必须与班主任的学生管理工作、专业理论教学、专业实践指导以及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发挥好德育课程的桥梁作用,全面提升中职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效实现中职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3.
隐性课程又叫潜在课程,是针对显性课程而言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1916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使用"连带学习"的概念对隐性课程给予了极大关注,并在其著作《经验与教育》中进行了专门论述。隐性课程概念的第一次正式使用见于美国教育家杰克森在1968年所著的《课堂生活》一书[1],书中分析了学校的教育氛围和教学环境,并从学校教育的整体效益出发论述了隐性课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隐性课程是实习学员胸心外科临床教学不可被忽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科室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的有意识构建来实现专科临床教学隐性课程设置,重点对学员专科基本技能、无菌观念、工作态度、责任意识进行熏陶培养。实践证明,胸心外科临床教学中,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互为补充,有助于学员在强化临床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护理研究作为护理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应通过融入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和科研育人的作用。课程组从课程目标、思政元素挖掘、融入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四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塑造职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高等医学院校隐性课程在培养医学人才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评价体系是隐性课程构建中的必要一环。隐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实践不能照搬显性课程评价的方法,要根据隐性课程的特点,即从评价的隐藏性、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评价的延伸、重视临床实习单位隐性课程的评价、评价的反馈机制入手,合理地构建其评价体系,更好地培养新时期的合格医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17.
烧伤外科临床教学隐性课程设置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课程是实习学员烧伤外科临床教学不可被忽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科室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的有意识构建来实现专科临床教学隐性课程设置,重点对学员专科基本技能、无菌观念、工作态度、责任意识进行熏陶培养。实践证明,烧伤外科临床教学中,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互为补充,有助于学员在强化临床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8.
隐性课程是潜藏在课堂内外、校园内外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因素。充分重视并利用隐性课程在神经病学课程建设中的影响力,发挥教师在隐性课程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和网络在隐性课程开发中的辅助作用,可以提高神经病学教学质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从而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明确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目标,并形成可量化的评价手段.方法 ①通过对省内外176家用人单位的广泛调研,归纳分析护理岗位需要的人文素质内涵和培养目标;②广泛开展交流研讨,明确人文课程开设课目,实施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③在实践中探讨人文课程的评价机制.结果 ①结合岗位需要重新界定了护理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并归纳出护理岗位对护士思想品质、人文知识和社会能力三方面的具体要求;②根据分步骤、分阶段实现目标的原则,设置了由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专业课程组成的较为完整、系统、立体交叉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③通过教改促使人文显性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具护理专业针对性,教学方法和评价更能体现学生能力的培养;④通过建立人文素质档案等手段使得对学生的评价能够明确量化.结论 构建了密切结合岗位需要的体现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课程体系,完善了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明确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目标,并形成可量化的评价手段.方法 ①通过对省内外176家用人单位的广泛调研,归纳分析护理岗位需要的人文素质内涵和培养目标;②广泛开展交流研讨,明确人文课程开设课目,实施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③在实践中探讨人文课程的评价机制.结果 ①结合岗位需要重新界定了护理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并归纳出护理岗位对护士思想品质、人文知识和社会能力三方面的具体要求;②根据分步骤、分阶段实现目标的原则,设置了由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专业课程组成的较为完整、系统、立体交叉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③通过教改促使人文显性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具护理专业针对性,教学方法和评价更能体现学生能力的培养;④通过建立人文素质档案等手段使得对学生的评价能够明确量化.结论 构建了密切结合岗位需要的体现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课程体系,完善了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