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桂永 《陕西中医》2011,32(3):286-288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与耳垂"冠状沟"(ECS)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将确诊为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非冠心病老年患者为对照组,两组病人进行耳垂外观的观察和常规心电图(ECG)、心脏彩超、颈动脉彩超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与耳垂"冠状沟"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老年冠心病组耳垂"冠状沟"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耳垂"冠状沟"阳性患者的ECG、颈动脉彩超正常和异常范围有显著差异且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与耳垂"冠状沟"密切相关,通过观察老年耳垂"冠状沟"的变化,结合ECG、颈动脉彩超、心脏彩超及年龄因素可判断ECS与冠心病的关系,对诊断老年冠心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这一体征可能成为中医诊断老年冠心病的望诊体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耳垂皱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耳垂皱褶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12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耳垂皱褶深浅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耳垂皱褶预测冠心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0%和68.83%;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临床准确度分别为80.65%、67.95%和75.74%;女性患者特异性高于男性;双侧耳垂皱褶显著的患者几乎全部提示前降支病变。结论把耳垂皱褶作为冠心病的一个皮肤表现是可行的,这将为临床提供一个便利的参考指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与耳垂皱褶征的临床相关性。方法:把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冠心病组),非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两组病人都进行耳垂皱褶征的观察和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冠心病患者与耳垂皱褶的发生关系密切,观察组耳垂皱褶征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男性与女性之间耳垂皱褶征阳性率比较,男性高于女性(P〈0.05)。结论:冠心病与耳垂皱褶征密切相关,通过观察耳垂皱褶征的变化,对诊断冠心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这一体征可以作为中医诊断冠心病的望诊体征之一。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CA)病变程度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利用冠状动脉造影术和CHD中医辨证标准,观察CHD患者CA病变程度(累及支数、狭窄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CHD患者CA病变明显者痰浊、痰浊血瘀及寒凝心脉为其主要中医证型;CHD患者CA病变轻者以气滞血瘀为主。结论:CHD患者CA病变程度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们根据全息生物医学理论,研究了耳垂皱褶与冠心病及血液流变学的关系,现报道如下。一、一般资料112例中,冠心病者92例,其中老年前期52例,老年期40例;健康老人20例。1、耳皱观察组:冠心病患者92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5岁,平均58.2岁。健康老人组20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2岁,平均  相似文献   

6.
通过136例冠心病和120例非冠心病的耳垂皱纹比较,前者阳性率为67.6%,后者为30%,两组耳垂阳性皱纹发生率比较p<0.01,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其阳性发生率与冠心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CHD)一般无特殊体征,甚至部分病人症状也不典型。目前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这给防治工作带来了一些不便。有关耳垂皱纹与CHD的关系,近年国内外偶有一些报道,但结果不一致,为了进一步探讨其关系,笔者于1992—4~1994—6月对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院及广西民族医院住院的136例CHD患者及120例非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祝源隆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143-1143
本文提出,中医防治冠心病应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1)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其病总纲;(2)标本同治,脉证合参,以脉统证为辨证思想;(3)辨证与辨病结合,整体调节,重视经方使用;(4)针对病机特点,合理处方用药。  相似文献   

9.
浅谈冠心病与血瘀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浅谈冠心病与血瘀证的关系舒鸿飞(湖北省英山县医院英山436700)关键词冠心病血瘀证病理学关系现代医学之冠心病,从中医学分析,有一部分为血瘀证,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也确有疗效。但冠心病与血瘀证毕竟是两个不同理论体系的概念,而概念是构成判断推理的要素,概念...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造影的观察与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疗效。方法选择446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并进行评价。结果全部病例中有26例患者发生出血或渗血,18例患者发生尿潴留,术后护理效果满意。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准确的方法,良好的术后观察及护理,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术后患者的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心电图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对12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和200例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A组),单支血管病变35例(29.17%),多支血管病变85例(70.83%),弥漫性血管病变61例(50.83%)。非糖尿病冠心病组(B组),单支血管病变88例(44.00%),多支血管病变112例(56.00%),弥漫性血管病变43例(21.50%)。A组多支血管病变数和弥漫性血管病变数明显高于B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受累明显较非糖尿病患者严重且病变更为弥漫。  相似文献   

13.
李泽恩 《新中医》2002,34(8):62-63
1不稳定型心绞痛吴某,男,58岁,心前区闷痛反复发作5年,2000年8月15日入院。加重2周。患者5年前因运动后突感胸闷痛,心慌、气短、汗出等,某医院心电图提示:V1-V6导联S-T段水平型下移0.1-0.3mV,T波倒置。诊断: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药用硝酸甘油静脉点滴,口服阿司匹林片及合心爽片。治疗约1月后,病情好转出院。症状仍时有反复。曾在某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冠脉左前降支狭窄75%”。2000年8月1日开始,自觉胸闷症状加重,发作次数及疼痛时间增加。在外院治疗2周(具体用药不详),病…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瘀辨证论治冠心病心绞痛1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林慧娟治疗冠心病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国华 《中医杂志》2003,44(11):821-822
山东中医药大学林慧娟教授,从事中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6年,临床处方用药有颇多独到建树,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亲受教诲,今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梅核气是指咽喉部不适,似有异物梗阻,咽之不下,咳之不出,胸中窒闷的一种病证,冠心病伴梅核气至今未见报道,而临床确有少数冠心病患者伴发梅核气症状,有的甚至一开始并无胸闷,心悸,气短等心脏病症状,而是以喉间异物感为主诉就诊于耳鼻喉科,几经辗转,才发现冠心病,这些病人由于梅核气掩盖了冠心病,往往造成误诊或漏诊,值得临床上警惕。作者近年来在门诊中诊治的20例冠心病患者,发现其中有7例具有不同程度的梅核气症状,现报告并分析如下,供同道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典型心前区疼痛和高血压史患者的心电图ST—T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40例有典型心前区疼痛史伴心电图ST—T改变,临床拟诊断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30~75岁。结果4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冠状动脉狭窄直径≥50%)21例(52.5%),阴性19例(47.5%);冠心病组21例患者中,心电图ST—T改变14例(66.7%),非冠心病组19例患者中,心电图ST—T改变10例(52.6%)。结论临床依据心电图ST—T改变诊断冠心病应慎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有典型心前区疼痛和高血压史患者的心电图ST-T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对40例有典型心前区疼痛史伴心电图ST-T改变,临床拟诊断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30~75岁。结果:4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冠状动脉狭窄直径≥50%)21例(52.5%),阴性19例(47.5%);冠心病组21例患者中,心电图ST-T改变14例(66.7%),非冠心病组19例患者中,心电图ST-T改变10例(52.6%)。结论:临床依据心电图ST-T改变诊断冠心病应慎重。  相似文献   

19.
论冠心病性格与中医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冠心病性格与中医辨证龙岩市妇幼保健所(364000)刘一辉长汀县中医院(366300)邱龙辉A型行为(typeAbehaviorpatern)性格被医学界称为“冠心病(CHD)倾向个性”,被确认为是“冠心病(CHD)的一个独立的易患因子”。本文就冠...  相似文献   

20.
从冠心病中医防治的若干进展探讨结合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冠心病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1),中医药防治同样也获得一些可喜的苗头.本文将作简介并对中西医结合在此领域内研究的可能性结合点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