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南宁市养殖场及屠宰场中沙门氏菌的污染和菌株耐药情况,建立养殖场、屠宰场中沙门氏菌污染及耐药谱数据库。方法沙门氏菌分离鉴定依据GB 4789.4-2010,药敏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IC)。结果212份样本中检出沙门氏菌19株,检出率8.96%。屠宰场猪胴体带菌率最高,为20.00%;养殖场鸡活体带菌率次之,为15.56%;肉猪养殖场环境带菌率为6.67%;屠宰场鸡胴体带菌率为4.44%;肉鸡养殖场环境及养殖场猪活体均未检出沙门氏菌。各类样本间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2=16.45,P<0.01),不同月份样本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72,P>0.05)。除4株菌未能分型外,其余菌株分布于4个血清群或亚群、6个血清型,里森沙门氏菌为主要优势菌(6株,31.58%)。菌株对四环素、氯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萘啶酸及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分别为78.95%、73.69%、42.11%、31.58%、21.05%。多重耐药较为严重,2重及以上耐药菌株12株(63.16%);4重及以上耐药菌株7株(36.84%)。结论南宁市肉鸡、肉猪养殖场及屠宰场中沙门氏菌污染较为严重,血清型分布较广泛,菌株呈高耐药和多重耐药趋势,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由沙门氏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原因,并采取相对应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日万州区大周镇一村民举办丧宴造成食物中毒,陆续出现腹泻病人45例,对45例病人的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分析研究其食物中毒原因.结果: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这起农村食物中毒的病原体为沙门氏菌.结论:因为食物存在交叉污染,加工好的食品放置时间过长,保存条件和相关卫生要求不符,导致食品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进而造成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3.
合肥地区五类食品沙门氏菌污染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合肥地区常见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状况,为预防和控制该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建立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检测系统提供依据。方法在合肥所辖三县四区,采用无菌采样方法,采集生肉、水产品、卤菜、乳制品和发酵豆制品五大类常见食品,通过增菌、分离培养、鉴定方法,确定沙门氏菌属和血清分型。结果 442份样品检出22株沙门氏菌,检出率4.98%,其中生肉类14.71%,水产品类7.14%,其余三类食品未检出。生肉类样品在7个地区均检出沙门氏菌,检出率为14.71%(15/102);水产类样品只有在庐阳区检出,检出率为23.33%(7/30)。血清分型分属B、C1、C3、F等4个群7个型,菌名为德尔卑、汤卜逊、猪霍乱、巴尔多、阿贡纳、阿伯丁、马流产沙门菌,其中德尔卑10株。结论生肉、水产品沙门氏菌污染较严重,加工该类食品应烧熟煮透和注意加工卫生。  相似文献   

4.
2003~2008年山东省流通领域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山东省流通领域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状况。方法2003~2008年夏秋季,在山东省部分地区的集贸市场、超市采样检测。结果2003~2008年,合计检测各种食品1 681份,检出沙门氏菌的49份,检出率为2.91%。沙门氏菌检出率:生鸡肉为6.47%,生羊肉为1.58%,生牛肉为2.35%,生猪肉为6.25%,散装熟肉为0.30%,生食蔬菜未检出(P<0.01);2003年为2.31%,2004年为3.30%,2005年为2.34%,2006年为1.76%,2007年为3.57%,2008年为6.15%(P>0.05);济南市为5.04%,烟台市为1.6%,菏泽市为1.59%,莱芜市为2.17%,德州市为2.37%,潍坊市为2.33%(P>0.01)。结论山东省部分地区集贸市场食品摊点销售的食品沙门氏菌污染较为严重,尤以肉及肉制品明显。  相似文献   

5.
6.
7.
8.
2001年5月16日、17日、18日,孝义市梧桐镇、大孝堡乡发生88人食用牛肉引起食物中毒,经调查。由于中阳楼办理处新庄村一牛肉加工点加工牛肉被阿贡纳沙门氏茵污染而导致两地发生食物中毒。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禽类加工厂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是提高肉品质量和保证肉品卫生,保证卫生质量的关键是控制禽胴体沙门氏菌污染,1988年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有沙门氏菌感染病27478例,经调查证明家禽是主要媒介之一。随着禽类肉品的不断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品卫生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许多国家对禽胴体污染非常重视,制订了严格的污染限量标  相似文献   

10.
沙门氏菌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在我国占食物中毒的第一位.主要存在于家禽、家畜的活体内,肉类食品从畜禽的屠宰到烹调的各个环节中,都可受到污染.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5~10月份,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老年、儿童、体弱者多见.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在食用前未加热或加热不彻底,在20~30℃条件下大量繁殖,食后可引起食物中毒.就一起炊事员将携带的肠炎沙门氏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报告.  相似文献   

11.
1 中毒情况 1997年,临夏州临夏市某村民正在处理一丧事,其间,宰杀了1头牛,牛肉分送120多户,304人进餐,结果213人中毒发病,罹患率70.07%(213/304)。其实这些进食的牛肉已被污染变质。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乏力、呕吐腹泻腹痛,个别有脓血便,潜伏期约7~15小时,发病年龄最小者7个月,最大为75岁,经及时治疗,无1例死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查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明确结果,为预防该类似事件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统一的调查表逐一进行个案调查、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全面分析。结果480人就餐,发病78例,罹患率16.25%,不参加婚宴就餐者不发病。采集患者肛拭子9份,培养阳性6份,采集剩余食物13份,在剩余的尖刀圆子及药膳鸡中培养出阳性菌株,患者肛拭子阳性及剩余食物阳性标本均为鸭沙门氏菌,患者最短潜伏期为9h,最长52h,平均14h,确定该次食物中毒是由鸭沙门氏菌污染食物后引起。结论加强对婚宴酒席的卫生监督管理,提高食品卫生质量,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广西食源性沙门氏菌污染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广西境内食源性沙门氏菌在食品中污染状况,为食源性沙门氏菌的控制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GB/T4789.4-2003)和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监测方案。结果从682份样品中分离出73株15种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分离率为10.85%,全部来自生畜(禽)肉,其中南宁市和桂林市各个监测点的分离率达到20.68%和20.51%。23种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除头孢孟多(CFM)、头孢曲松(CRO)、头孢吡肟(CPM)、头孢西丁(FOX)、美洛培南(MFM)、氨曲南(ATM)、阿米卡星(AMK)、卡那霉素(KAN)和妥布霉素(TOB)9种抗生素完全敏感外,均出现耐药或多重耐药,耐药株数达71.23%,对四环素(TET)和强力霉素(DOX)的耐药率达到58.90%和43.83%。结论生畜(禽)肉中的沙门氏菌检出率较高,且血清型多态性,抗生素呈多重耐药趋势,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采取综合措施控制肉类的沙门氏菌污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应照 《肉品卫生》2001,(12):28-29
1 概 述 沙门氏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其广泛,猫、狗、啮齿动物、鸟类、家畜和人的周围环境里常可见到据调查:国内屠宰畜禽中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沙门氏杆菌带染现象,其中猪的阳性检出率达10.7~34.%,鸡的阳性检出率可达30~50%,鸭的检出率更高。现已查明:从出生不久的猪就可找到沙门氏杆菌,并且在整个生长期、运输阶段、侯宰圈、屠宰场及肉品在加工贮藏和销售过程中,都可传播细菌和进一步遭到污染。沙门氏杆菌能在池塘和溪流中繁殖.健康畜禽的皮肤和消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2月19日,南宁市某手球训练基地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经确定为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酸奶引起的食物中毒,中毒人数为59人。1病情经过2002年12月18日下午18:30,某手球队共81人在训练基地食堂进食自助餐,主要食谱有莲藕炒牛肉等18个品种,每人另配一瓶酸奶。于当晚20:00出现首  相似文献   

16.
2002-2009年衢州市食源性沙门氏菌污染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衢州市食源性沙门氏菌在食品中的污染状况,为食源性沙门氏菌的控制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和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监测方案进行监测。结果:2002年至2009年共检测食品样品751份,检出沙门氏菌48株,检出率为6.39%;而且阳性标本主要来自生禽畜肉样品(11.4%)。结论:衢州市居民主要消费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应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督检查和管理。  相似文献   

17.
<正>2008年7月27日中午,在包头市某酒店约120人在参加生日聚餐活动,当日15:10-19:20分相继有23人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入院。经医院对症、抗菌、补液治疗后,23名患者于7月29日出院。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分析,确认这是一起由沙门氏菌污染酱肘花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8.
19.
一起交叉污染所致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一起因交叉污染所致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引起本次食物交叉污染的关键环节,为防止今后类似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数据参考。方法现场卫生学与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共有37人就餐,出现食物中毒共16人,罹患率为43.24%(16/37)。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潜伏期、现场卫生状况、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确定此次食物中毒病原体为沙门氏菌。中毒原因是食用了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食物的污染原因为当日晚餐食品加工制作过程中生熟交叉污染所致。结论食物加工操作过程中严重的交叉污染是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直接原因。教训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加工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是由于监督管理不严格造成的,应依法加强部队食堂的卫生管理制度,控制关键环节,确保食品卫生安全,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