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期间X线参数的变化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病例在闭合复位治疗过程中股骨颈前倾角和髋臼发育的变化规律。方法:24例(38例髋)在12个月闭合复位治疗过程中分8个时间段采集系列X线片。测量、观察股骨颈前倾角(FNA)、髋臼指数(AI)和髋臼指数深宽比[AI(D/W)]的动态变化。结果:脱位髋关节经闭合复位各项指标的改变分别为:FNA60.91°→39.97°,减少20.94°,平均每月减少1.81°;AI32.5°→26.61°,减少5.89°,平均每月减少0.56°;AI(D/W)11.93%→19.19%,增加7.24%,平均每月增加0.62%。明显快于正常侧的生理回复。在AI的回复过程中,大龄组和小龄组间存在明显的差别,6例因残余髋臼发育不良而需进一步手术治疗的髋关节,其AI和AI(D/W)的变化过程也极具特点。结论:股骨头复位是刺激FNA下降、AI下降和AI(D/W)增加的主要因素,脱位股骨头对髋臼发育存在负影响,可使AI增大。AI(D/W)>20%为正常,而<15%为发育欠佳  相似文献   

2.
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后髋臼发育不良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观察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手髋臼发育的变化,探讨髋臼发育不良的演变特点。方法:117例(161髋)平均7.4年追踪观察,采用连续X线片,观察髋臼指数、臼头指数、Sharp角、ACM角、前倾角及髋九硬化带的形态变化,同时对股骨头中心距离差进行了测定。结果: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后髋臼随年龄增长逐渐恢复,以复位后1年最为明显,复位后3年趋于平稳。髋臼发育不良,复位前髋臼指数为39°以上,复位后髋臼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髋脱位(CDH)76例93髋行前内侧入路切开复位。32髋曾行各种不同方法的治疗,如菱形尿巾、外展带、Pavlik支具、闭合复位石膏固定、侧前方入路开放复位。其余61髋中的18髋手术复位前行平均10天的下肢牵引。手术时年龄平均14个月(2~50个...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发育性髋脱位复位后粗大圆韧带所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机理。方法:对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后股骨头坏死,术中发现为粗大圆韧带所致者8例进行了回顾性观察,通过系列X线片,测定髋臼指数、臼头指数、髋臼形态及股骨头的发育情况,并对术中所见综合分析。结果:复位后股骨头、髋臼不发育或发育缓慢,股骨头变扁且以内下方明显,髋臼指数恢复缓慢,最终以股骨头坏死、半脱位、髋臼发育不良为特征。术中见有明显增宽、增厚的圆韧带嵌于头臼之间,股骨头中心及内下方变扁且有圆韧带压痕;术后受压的股骨头逐渐膨起。结论:巨大间置物——粗大圆韧带是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后股骨头坏死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应通过影像检查在复位前辨认,作为手法复位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5.
应用核磁共振研究先天性髋脱位髋关节病理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利用核磁共振(MRI)的检查,研究先天性髋脱位(CDH)髋关节病理形态学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双髋10例,单侧50例)3岁以下的CDH患儿的50个正常髋关节和70个脱位髋关节进行检查,将正常与脱位髋关节病理形态变化的MRI表现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95%脱位髋关节的骨,软骨,辅助结构及周围软组织均发生12项以上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发髂骨及坐骨增厚,髋臼及其软骨变形,关节囊  相似文献   

6.
报告了一种新的评价先天性髋脱位(CDH)的X线片指标一c/b比率。具体测量方法:摄标准的骨盆x线乎片,中心线垂直通过骶骨和耻骨联合中心。c表示从股骨近端干髀端最内点至中心线的距离,b表示从骨髋外缘(即Perkin线)至中心线的距离。c/b比率表示股骨头向心复位的程度。作者共观测CDH41髋,治疗后经过平均11年随访。同时观测正常儿37髋,年龄范围在1~12岁,作为参照。结果发现正常c/b比率随着年龄增长没有明显的变化,CDH治疗后c/b比率均明显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和变化趋势将提示髋关节的发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发育性髋脱位患儿闭合复位成功后的转归,探讨髋臼指数与预后间的关系,研究行走年龄段(Walking age)发育性髋脱位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随诊在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10年间治疗的闭合复位患儿,纳入研究范围者需具备下列条件:闭合复位时年龄介于1岁至2岁之间;复位成功且经过三期共9个月石膏治疗;随诊时间在2年以上.共计72例患儿97髋,按年龄段分为A组(1岁至1岁半)和B组(1岁半至2岁), 再按髋臼指数40°为界分成两个亚组,如A1组(<40°),A2组(≥40°).进行两个亚组间最终结果的比较.结果 评价以影像学Severin分级为标准,评为Severin Ⅰ、Ⅱ级者则计入优良组,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P值设为0.05.结果 A1组优良率56%(14/25髋),有4髋小现股骨头坏死,6髋进行手术矫正残留的发育不良,A2组优良率24%(7/29髋), 8髋出现股骨头坏死,10髋进行手术,B1组优良率62%(13/21髋),5髋出现股骨头坏死,3髋进行手术, B2组优良率仅18%(4/22髋);2髋股骨头坏死,10髋已行手术.A1与A2组、B1与B2组间优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尤其D2组优良率极低.结论 行走年龄段(Walking age)患儿如髋臼指数大于40°, 闭合复位后优良率低,不提倡强行闭合复位、石膏制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译文摘要     
译文摘要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复位后髋臼发育的预后因素根据75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平均9.7年的随访,对复位年龄、复位1年髋臼指数(AI)的改善程度及正中线股骨头距离差(center-headdistancediscvepancy,CHDD...  相似文献   

9.
关节镜在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10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男2例,女8例;年龄8~26个月,平均13个月,单侧6例,双侧4例,共14侧髋。闭合复位外固定后再脱位4例5侧髋;闭合复位后安全角度小、不稳定4例6侧髋;闭合复位困难2例3侧髋。关节镜下观察妨碍复位的因素并清理髋臼。结果关节镜下观察到妨碍复位的主要因素有:盂唇增厚内翻5侧髋;圆韧带肥大4侧髋;髋臼横韧带增粗突出2侧髋;盂唇增厚内翻,圆韧带肥大与髋臼横韧带增粗突出同时存在3侧髋。所有病例髋臼内都有纤维脂肪组织充填。10例患儿复位外固定后髋关节位置好,CE角15.5°~18°(平均16.5°)。经平均随访38个月(29~54个月)无再脱位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发生。结论关节镜可直视下观察妨碍股骨头复位的因素,彻底清理髋臼,提高了复位的成功率,降低了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发生率,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DDH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髋脱位儿童髋臼容积的测量及意义。方法应用CT技术,测量正常组(34髋)和异常组(36髋)的髋臼容积、股骨头体积。结果正常组儿童的髋臼容积较脱位组明显增大,二者直线回归方程的截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髋关节脱位的患儿髋臼发育差,与股骨头呈现明显的不匹配;早期手法复位时髋臼容积可以作为测量指标。手术复位前也应了解髋臼容积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婴幼儿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后髋关节形态学的变化。方法 对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后 117例 ,共 16 1髋进行平均 7.4年的随访。临床上对髋关节功能和肌力进行了测定 ,对复位前后系列X线片进行了观察 ,正常侧作为对照组 ,X线观察的指标有 :髋臼指数、臼头指数、股骨头发育情况及髋关节间隙等。结果 全部病例髋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肌力与对照组无差异。在X线上有 131个髋关节的发育与对照组的发育无差异 ,其中有 2 3髋在复位后 6个月去掉金属外展固定支架时出现了半脱位及关节间隙增大的改变 ,经平均 3年左右观察 ,逐渐恢复发育至正常。脱位侧股骨大转子骨骺出现时间比对照组延迟 1年左右。结论 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后出现的半脱位及关节间隙增大不应急于手术 ,因其有逐渐发育至正常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发育性髋脱位术后再脱位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发育性髋脱位(DDH)手术治疗后再脱位原因和预防措施,提高DDH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7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1例经过手术治疗后发生再脱位DDH患儿的术式、X线片资料和翻修手术中的发现进行回顾性总结,X线片资料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再脱位的术式:Salter骨盆截骨术12例,Pemberton骨盆截骨术26例,骨盆联合截骨术3例,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31例.术后应用下肢关节康复器(CPM)行功能训练开始时间:术后两周6例(2~2.5岁)、术后3~4周11例(大于3岁).翻修手术前髋臼指数25°~27°15例、28°~32°26例,股骨颈前倾角55°~75°41例,颈干角大于150°16例,髋臼缺损11例.翻修手术中发现髋臼前缘缺损6例,后缘缺损6例,髋臼浅短21例,髋臼后外缘缺损8例.股骨头嵌于外侧5例,髂胫束紧张35例,髂腰肌腱紧张25例,髋关节囊在假臼后上部19例,关节囊后缘向内腔突出15例,髋臼横韧带紧张15例,髋臼内有瘢痕组织充填41例.翻修手术行髂胫束松解35例,髂腰肌腱松解25例,髋臼横韧带切断15例,髋臼内瘢痕组织刮除41例,髋关节囊假臼部剥离19例.骨盆联合截骨术35例,Pem-berton骨盆截骨术6例.髋臼后缘植骨6例,髋臼后外缘植骨8例,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纠正前倾角41例.翻修手术后髋臼指数小于20°~25°37例、26°~28°4例,股骨颈前倾角15°~25°38例、30°~35°3例.经6个月至7年的随访,发生再脱位后缘缺损1例,股骨颈前倾角35°1例),髋关节功能活动小于90°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表现9例,双下肢不等长4例(后期行患肢胫骨延长2例,股骨延长2例).结论 DDH手术治疗后再脱位可能原因:①髋臼缘缺损和股骨颈前倾角和颈干角过大使髋关节不稳定,病理性组织阻碍复位;②术后髋关节固定不当及过早活动髋关节.再脱位预防措施:①根据患儿年龄、术前影像学资料和术中复测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和注重手术细节,修补髋臼缘缺陷和纠正股骨颈前倾角和颈干角,充分处理关节囊及周围组织的继发病变;②骨盆联合截骨髋臼旋转和植骨修补髋臼缘缺损增加对股骨头的复盖,以及术后正确和适当固定时间.  相似文献   

13.
关节镜辅助治疗婴幼儿难复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短期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治疗婴幼儿难复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r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优缺点和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4月至2010年9月,应用关节镜辅助治疗难复性婴幼儿DDH患儿15例16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中阻碍髋关节复位的因素.采用改良McKay评分标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估.应用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臼头指数(acetabular head index,AHI),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Severin方法分级等指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123 min,出血平均4.8ml.妨碍髋关节复位的因素有:髋臼窝内增生的软组织、粗大的圆韧带,髋臼横韧带和内翻关节盂唇.所有患儿均获得成功复位.术后患儿均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32个月(6~59个月).近期随访的6例患儿临床功能结果,优3髋,良1髋,可1髋,差1髋.近4岁以上的8髋,其中4髋(50%)为Severin分级为优良.16髋中有7髋(43.8%)出现AVN迹象,Kalamchi-MacEwenⅠ型6髋,Ⅱ型1髋.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治疗难复性婴幼儿DDH,手术安全创伤小,出血少,能够成功获得髋关节复位.但术后AVN可能与改良蛙式膏固定有关,关节液压力可能对股骨头血运产生影响,术后残余髋臼发育不良可能与未进行髋臼截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闭合复位后残留髋臼发育不良指数变化的特点,探讨DDH闭合复位的最佳干预时间及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4年7月间7家医院277例DDH闭合复位后残留髋臼发育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变化.结果 277例患儿中,男34例,女243例.闭合复位后18个月残留AI异常(髋臼发育不良)相关风险因素为:闭合时年龄、闭合复位术前的AI.统计DDH患儿行闭合复位前、后不同时间点AI,其在逐渐减小,且在闭合复位1年内下降最快,2~4年后AI下降基本稳定.手术干预组(22例)术后1年AI为(18.8±1.1)度,与术前(30.6±0.9)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保守治疗组(255例)复位后3年平均AI为(26.7±4.5)度与手术干预组干预后1年平均AI(18.2±1.6)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保守治疗组复位后4年平均AI为(24.9±5.3)度与手术干预组干预后2年平均AI(14.8±2.3)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闭合复位后残留髋臼发育不良的风险因素为闭合复位时的年龄、闭合复位术前的AI.手术干预的近期效果较保守治疗好.在DDH在闭合复位2~4年后,如仍存在髋臼发育不良,AI>23度,应考虑进行手术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3DCT影像,来探讨DDH术后再脱位的髋臼及股骨近端的骨性病理形态改变,以分析术后再脱位的原因,从而指导和改进DDH的手术治疗.方法 对28例(28髋)DDH术后再脱位患儿的3D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测量其髋臼前外侧缘倾斜角、髋臼后外侧缘倾斜角、侧面髋臼上缘倾斜度、前髋臼指数、后髋臼指数、髋臼前倾角、股骨颈前倾角、颈干角等参数指标,并观察髋臼外上缘(中上缘)的形态及股骨头与髋臼是否为同心圆复位关系等,并与38例(51髋)手术成功患儿术后值以及正常组(健侧组)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术后再脱位的原因.结果 术后再脱位组患儿的颈干角为(158.4±10.1)°,与正常组的(138.1±7.2)°和手术成功组的(139.0±5.9)°比较,数值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再脱位组患儿髋臼外上缘重型缺损者所占比例为82.14%与手术成功组的3.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再脱位组所有患儿均未能恢复髋关节的同心圆复位关系,而所有手术成功组患儿的髋关节均恢复或接近恢复了同心圆复位关系.结论 术后再脱位原因与颈干角的角度、髋臼外上缘形态、股骨头与髋臼是否恢复同心圆复位关系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出坐骨重叠征(ischium overlap sign,IOS)的概念,并分析其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手术后再脱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7年5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治疗的88例(105髋)DDH患儿病例资料,其中男童16例、女童72例;平均年龄12(5~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4(15~59)个月;双侧17例,左侧63髋,右侧42髋;1髋为髋臼发育不良,11髋半脱位,93髋全脱位。术中行髋关节造影检查,按照Bowen标准选择闭合或切开复位石膏固定术。IOS是指在人类位髋关节造影平片上股骨头软骨内缘与坐骨外缘的重叠关系,二者重叠为Ⅰ度,相接为Ⅱ度,分离为Ⅲ度。将93髋全脱位按照IOS分度进行分组,比较组间再脱位发生率。结果 1髋髋臼发育不良和11髋半脱位者IOS均为Ⅰ度。93髋全脱位中IOSⅠ度14髋,Ⅱ度39髋,此两组均行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无再脱位病例;Ⅲ度40髋中,闭合复位石膏固定17髋,6髋再脱位;切开复位石膏固定23髋,1髋再脱位。本研究发现Ⅲ度组的再脱位发生率(7/40,17.5%)高于其他两组(P=0.006)。IOS为Ⅲ度的40髋中,闭合复位的再脱位发生率(6/17,35.3%)高于切开复位(1/2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18,P=0.034)。结论 IOS与DDH术后再脱位有一定的关系,IOS为Ⅲ度的髋关节如行闭合复位,再脱位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一种可用于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Le Coeur骨盆三联截骨术。方法本组9人10髋,平均手术年龄8岁7个月(6岁5个月~12岁11个月)。手术由股骨近端的短缩、内翻或/和旋转截骨与骨盆三联截骨两个部分组成。骨盆截骨经二个切口完成:内收肌入路截断耻骨上下支,髋前外侧入路截开髂骨;将耻骨上下支向后、内推移并使断端重叠,将截开的髂骨远端向下翻压、向前旋转;自体股骨干骨块或异体骨块嵌入髂骨截面作支撑,2~3枚克氏钢针固定;术后髋人字形模具固定6~8周。结果7人有保守复位史,3人有手术复位史。手术后及短期随访的X线片上的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或Sharp角,Wiberg中心边缘角(center edge angle,CE),髋臼股骨头指数(acetabular-head-index,AHI)均有明显改善,闭孔的形态大小可基本恢复对称。结论Le Coeur骨盆三联截骨术操作简单,风险小,能使股骨头获得良好的覆盖,适合于大龄儿童的髋臼发育不良或半脱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股骨是否截骨对1 8个月~3岁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开放复位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有无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国内8家单位行开放复位手术治疗的18个月~3岁的67例DDH患儿中,股骨截骨组(41例)与股骨不截骨组(26例)的近期疗效有无差异,评估术后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变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率及髋关节再脱位率有无差异.结果 股骨截骨组41例,平均年龄(2.27±0.46)岁;术后2年内复查X线发生AVN 5例,均为Bucholz-Ogden Ⅰ型,发生髋关节再脱位3例.股骨不截骨组26例,平均年龄(1.99±0.38)岁;术后2年内复查X线发生AVN 3例,均为Bucholz-Ogden Ⅰ型,发生髋关节再脱位1例.其他并发症有医源性骨折1例,为截骨组患儿;髋关节僵硬1例,为股骨不截骨组患儿;跛行6例,股骨截骨组3例、不截骨组3例.两组间术前AI、年龄、性别构成及脱位程度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截骨组开放复位术后复查AI平均(20.57±6.89)度,股骨不截骨组为(24.21±7.20)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1年及2年A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顾性研究提示18个月~3岁DDH患儿行开放复位手术时股骨是否截骨对于术后AI的改善情况、近期AVN及髋关节再脱位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18个月~3岁DDH儿童行开放复位手术时推荐不常规应用股骨截骨术以减少手术创伤,但应综合术中复位难易情况考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脱位(DDH)髋关节结构内髋臼软骨细胞凋亡与髋臼软骨发育不良的关系。方法选取出生4周的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雌雄兼用,采用兔后肢屈髋伸膝位管型石膏固定制作DDH大耳白兔模型,右后肢管型石膏固定为实验侧,左后肢不作处理作为对照侧。固定前和固定8周摄骨盆正位X线片,根据实验侧Shenton线不连续及股骨头脱位于Perkin方格外下及外上象限判定是否造模成功。观察造模成功的12只大耳白兔双侧髋臼形态、软骨细胞变化、细胞凋亡以及Bel-2表达情况。结果DDH造模成功率60%(12/20),实验侧髋关节X线片显示,髋臼上缘变钝,股骨头向Perkin方格外下或外上象限脱位,实验侧髋臼指数较对照侧明显增大(P〈0.05)。实验侧髋臼变窄且有较多软组织填充,髋臼软骨色暗。软骨细胞稀疏,排列混乱。电镜下细胞染色质边集、固缩,核形不规整,细胞质内出现空泡结构。实验侧髋臼软骨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侧(P〈0.05),实验侧髋臼软骨细胞中Bcl-2较对照侧呈低表达(P〈0.05)且细胞凋亡率与Bcl-2低表达呈正相关。结论DDH髋关节结构内髋臼软骨过度细胞凋亡和凋亡因子Bcl-2低表达可能参与了DDH髋臼软骨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MRI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髋臼发育情况的分析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诊治的单侧DDH患儿共7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患侧为病例组,健侧为对照组;根据年龄分为三组:婴儿组(<1岁)14例、幼儿组(1~3岁)38例及儿童组(4~13岁)24例.比较各组间髋臼深度、骨性髋臼指数(BAI)、软骨性髋臼指数(CAI)的差异,并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同时分别测量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髋臼软骨在前上、顶上、后上三个方向的分布情况.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髋臼深度为(5.54±2.32) mm和(9.32±2.91) mm、BAI为(33.65±5.08)°和(23.12±5.28)°,CAI为(20.86±6.38)°和(12.81±4.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6、14.82、9.56,P均<0.05),BAI、CAI呈线性正相关(r=0.88、0.74,P<0.05);病例组中婴儿组、幼儿组及儿童组髋臼深度分别为(4.31±0.42)mm、(4.69±1.74)mm及(7.31±2.7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8,P<0.05),BAI分别为(29.16±5.03)°、(34.95±4.50)°及(33.12±5.69)°,CAI分别为(16.80±5.21)°、(21.53±6.49)°及(20.91±6.40).,BAI、CAI在幼儿组及儿童组呈线性正相关(r=0.70、0.66,P<0.05).幼儿组及儿童组中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髋臼软骨分布在前上、顶上、后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可运用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DDH的髋臼深度、BAI、CAI、多方向髋臼软骨的测量,为临床评估髋臼发育情况提供更多的影像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