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移植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典原位肝移植(Standard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SOLT)治疗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合并肝硬化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前后辅助治疗的意义。方法8例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行经典原位肝移植,并于移植前后应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结果8例手术全部成功,1年存活率75%,现4例存活,其中3例无瘤生存,死于肝癌、乙肝复发各2例。结论肝移植是原发性肝癌较好的治疗方法,但仍应严格选择病例;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3.
4.
肝移植治疗肝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 1963年肝脏移植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 ,尤其是随着环孢菌素的问世加上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的应用以及肝移植技术本身的完善 ,给肝脏外科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大批终末期肝病患者在肝移植术后获得了长期存活 ,肝移植的适应证逐渐拓宽。肝细胞癌 (HCC)是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 ,全球每年的患者超过 10 0万。我国是肝脏胆道恶性肿瘤的高发病区 ,尤其是原发性肝癌发病率高达 30 / 10万 ,远较欧美国家 (5~ 6) / 10万的发病率高。尽管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治疗肝细胞癌的最主要手段 ,但手术切除率仍低于 30 %。因此 ,从肝移植研究开始 ,肝细胞癌一… 相似文献
5.
20 0 1年 3月 16日 ,我院为 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成功施行了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 ,现报告如下。 患者 ,男性 ,32岁。患乙型肝炎 6年 ,反复发作腹胀、乏力 1年。近半年因反复出现难治性腹水而住院 3次 ,有肝性脑病发作史。 2 0 0 1年 1月 2 9日以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入院。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三系减少 ,血生化 :白蛋白 2 3g/L ,谷丙转氨酶 (ALT) 5 8U/L ,谷氨酰转肽酶 (G GT) 339U/L ,总胆红素 1.9mg/dl,直接胆红素 0 .9mg/dl,空腹血糖 135mmol/l。肝炎免疫 :HBsAg( ) ,HBsAb(- ) ,HBeAg(- ) ,H… 相似文献
6.
肝癌的常规治疗从20世纪50年代的大肝癌的规则性切除、70年代的小肝癌的局部切除、80年代的复发肝癌的再切除和肝癌的二期切除,到90年代以来的肝癌综合治疗和对肝癌复发转移的防治,使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常规治疗在50多年中得到不断的进步.而肝移植技术由Starzl等在1960年首次描述,并于1963年在科罗拉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完成首例人类肝移植[1].经过40多年的实践,其作为对终末期肝病的首选疗法已被广泛接受.然而围绕肝移植治疗HCC这个主题,目前在某些方面大家已有共识,而在某些方面则仍存争议.本文就HCC的常规治疗和肝移植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8.
中国是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1], 肝癌患者在国内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中排第2位[2],其中约90%患者合并乙肝肝硬化.目前手术切除是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有效措施,但大部分肝癌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多伴有严重的肝硬化、肝功能差,能够接受手术切除的不到10%[3].此外,由于肝癌的门静脉侵犯、肝内转移、多中心起源等生物学特点,肝切除术后预后差[4].20世纪60年代肝移植的出现为肝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肝癌是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我国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此病,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53%。如此高的比例,不仅是由于我国肝癌的发病率高,而且因为我国的肝癌患者85%伴有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称乙肝)所致的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者多见,影响了手术切除等有效措施的实施,致使肝癌死亡率较高。因此,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减少其死亡率,成为我国医务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肝移植手术技术和术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肝癌虽然可以作为肝移植的适应证之一,但是各个中心对选择肝癌肝移植的标准并不统一。国外在肝癌肝移植的适应证掌握方面比较严格,目前参照比较多的有米兰标准、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和匹兹堡标准。米兰标准和UCSF标准都严格限制肿瘤大小和数目,却未兼顾血管侵犯、组织学分化程度等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肝癌肝移植标准(杭州标准),杭州标准超越了米兰标准,并在考虑了影响预后的多个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安全地拓展了米兰标准,使更多的肝癌患者能接受肝移植治疗,且取得了和符合米兰标准患者相似的长期生存率。另外,本文还总结了肝癌肝移植的围手术期综合治疗,为减少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提高肝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率,使肝移植真正成为治疗肝癌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自体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在体外诱导与扩增后肝内移植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09年4月入住我科的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在我科接受了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的患者12例。治疗组6例,采集并分离自体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诱导与扩增7天后,收集细胞在接受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中经肝固有动脉注入法将其移植至肝内;对照组6例,以同样方法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通过术前术后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指标来评估治疗的效果。结果两组病人的术后均未发现手术并发症,术前的各项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治疗组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浆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人III型前胶原,均好转:对照组未见明显变化,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体骨髓肝干细胞体外培养诱导与扩增后肝内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肝病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13.
肝硬化肝移植患者营养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肝硬化肝移植患者术前的营养状况,并对术前不同营养状况患者的术后恢复进行分析,以了解术前营养状况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80例肝硬化肝移植患者术前进行营养评价及Child分级,观察术后不同营养状况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情况及术后肠内营养的耐受情况,并比较经口饮食的开放时间。结果80例肝硬化肝移植患者术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发现营养不良发生数为8例(占10%),而主观全面评价方法(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方法评价发现营养不良发生数为60例(占7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营养不良者为16.7%,中度营养不良者为50%,重度营养不良者为53.8%。7例死亡病例均属中度以上营养不良,Child均为C级。术后患者血糖、甘油三酯均较术前有所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极高,不能用传统的BMI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营养评价,术前营养不良严重影响肝移植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术后的恢复。术前正确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并给予营养干预,术后尽早肠内营养支持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重要意义,且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容积指数、容积变化率、肝脾容积比指标与肝功能Child分级间的对应关系.方法 选择肝炎后肝硬化组38例和正常成人组40例,对两组个体行腹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采用选择性VR自动测量法测量肝容积,计算肝容积指数、肝容积变化率及肝脾容积比,并分析肝容积指数、容积变化率、肝脾容积比指标与Child分级间的对应关系.结果 正常组肝脏容积与身高、体重、体表面积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40、0.815、0.852.肝功能Child B级和C级患者的CT测量肝容积均明显小于正常成人,肝功能Child C级患者的CT测量肝容积均明显小于Child B级患者;Child B级和C级患者的肝容积指数均较A级患者降低,而肝容积变化率则均较A级患者增高;Child C级患者的肝容积指数较B级患者降低,而肝容积变化率则较B级患者增高;肝硬化各组的平均CT测量值和肝脾容积比均低于正常组,而平均CT值标准差则均高于正常组;Child C级患者的平均CT值标准差均较A级和B级患者增高(均P〈0.01);Child B级和C级患者的肝脾容积比均较A级患者降低(均P〈0.05).结论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容积指数、容积变化率等指标与肝功能Child分级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肝脏平均CT值及其标准差、肝脾容积比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病肝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慢性肝炎(慢肝)与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患者的物质能量代谢与摄入特点,以有效指导营养治疗。方法采用间接测热法对60例慢肝(慢肝组)和6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的静息能量消耗水平进行测定,分别与Harris—Benedict公式计算的基础能量消耗和膳食调查计算的食物能量摄入进行比较;分析静息能量消耗与营养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的静息能量消耗(77±21)kJ·kg^-1·d^-1,低于基础能量消耗(95±16)kJ·kg^-1·d^-1(t=-6.49,P〈0.01),能量摄入(102±33)kJ·kg^-1·d^-1,是静息能量消耗的1.42±0.61倍,其中蛋白质摄入(0.84±0.31)g·kg^-1·d^-1,是静息蛋白质消耗[(1.11±0.42)g·kg^-1·d^-1的0.85±0.52倍,呈负氮平衡(-6.29±4.62);慢肝组的静息能量消耗[(93±18)kJ·kg^-1·d^-1]与基础能量消耗[(98±8)kJ·kg^-1·d^-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量摄入为(127±34)kJ·kg^-1·d^-1,是静息能量消耗的1.41±0.43倍,其中蛋白质摄入(1.02±0.29)g·kg^-1·d^-1,是静息蛋白质消耗(0.87±0.34)g·kg^-1·d^-1的1.31±0.61倍,呈负氮平衡(-2.02±4.07);与慢肝组比较,肝硬化组的静息能量消耗、能量及三大能量营养素摄入量、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下(P〈0.01),体重下降明显(P〈0.01),负氮平衡严重(P〈0.01);肝硬化组的能量摄入与静息能量消耗和基础能量消耗的比值呈正相关(P〈0.05),血清前白蛋白与蛋白质氧化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静息能量消耗呈低代谢状态;负氮平衡是慢肝与肝硬化患者的共同营养问题;早期预防慢性肝病患者的营养不良能够改善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肝硬化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例肝硬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均成功地完成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无出血、肝功能衰竭、胆道损伤病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肝硬化患者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要认真做好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4例男性患者施行肝移植.其中2例为经典式原位肝移植,另2例为背驮式原位肝移植。行肝移植的原因分别为乙肝肝硬化、慢性重肝(3例),乙肝活动期、亚急性肝坏死(1例)。术后免疫抑制剂治疗采用赛尼哌单抗、甲基强的松龙及他克莫司联合用药,必要时加用吗替麦考酚酯。同时,采用抗乙肝免疫球蛋白(抗-HBsIg)及拉米夫定预防乙肝病毒的复发。结果 4例均获治愈,已分别存活lO个月、7个月、2个月和1个半月。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良性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方法。适应症的选择和手术时机的正确把握,围手术期的严密监测、正确处理是保证肝移植患者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应用健康测量量表与肝癌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对26例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前及术后各时期的生存质量进行比较。术后早期(术后0—6个月)患者生存质量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远期(7个月以后)与术前基本持平,甚至优于术前。心理功能方面术后早期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远期优于术前和术后早期。说明肝移植可有效改善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提高原位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率的临床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3年多来所施行的72例原位肝移植病人术后生存情况分析并发症发生的种类及数量,以及诊治处理方法,以探讨成功及失败原因。结果 72例肝移植病人中,原发病为良性疾病50例(其中终末期乙肝肝硬变34例);恶性疾病22例(其中HCC19例)。术后发生并发症54例次,含因凝血功能紊乱致术后腹腔内继发性出血4例,术前腹水感染未能控制,致术后腹水严重感染2例,激素用量过大致应激性溃疡出血、穿孔1例,胆瘘6例,肺部感染21例,肠道霉菌感染5例。全组无原发性肝无功能及血管并发症,随访2~41个月,无远期胆道并发症及慢排发生。住院期死亡6例,随访期死亡6例,目前生存60例,总生存率为83.33%,存活超过1年者32例,最长已3年5个月。结论术中技术的改进及新技术的应用;采用个体化的免疫抑制方案;加强术后感染预防与治疗;加强乙肝复发的预防和治疗;预防肿瘤复发的系统措施,是提高肝移植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肝硬化病人醋氨酚(Ace)的药代动力学和代谢方式,探讨其对评估肝功能的意义。方法 空腹口服Ace 1.0g,定时收集唾液及24h尿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Ace、葡萄糖醛酸-Ace(GA)和硫酸-Ace(SA)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8例肝硬化病人Ace的唾液半衰期(T1/2)平均延长23.6%,尿液Ac的原形排泄量增加52.7%,但无统计学意义。Cl、K、Vd和24h尿液中GA、SA累积排泄量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Ace的结合代谢试验不是反映肝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