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建立银黄片中6种咖啡酰奎宁酸的一测多评定量测定方法。方法 以绿原酸(5-O-咖啡酰奎宁酸)为指标,建立该成分与3-O-咖啡酰奎宁酸、4-O-咖啡酰奎宁酸、4, 5-O-二咖啡酰奎宁酸、3, 5-O-二咖啡酰奎宁酸和3, 4-O-二咖啡酰奎宁酸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各成分的量,同时对13批银黄片一测多评的计算结果与外标法实测值进行比较,并对不同品牌仪器和不同厂家色谱柱进行考察,评价一测多评法在银黄片中应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结果 建立了银黄片的定量控制方法;方法准确性评价结果表明,利用一测多评法在不同色谱柱的计算值与外标实测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本法可只采用绿原酸对照品同时控制6种成分的量,为中药的多指标成分质量评价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预知子中多种三萜皂苷成分的一测多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Alltech Apollo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和0.1%的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以常春藤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皂苷PD, saponins PD)为内标物,考察在不同色谱柱、流动相系统、HPLC仪器条件下,皂苷PD,与常春藤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皂苷X, saponin X)、常春藤皂苷元3-O-β-D-吡喃木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皂苷B, saponin B)、常春藤皂苷元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皂苷A, saponin A)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并利用该相对校正因子(RCF)计算皂苷X、皂苷 B和皂苷 A量。采用外标法同时测定药材中该4种成分的量,将测定值与计算值进行多种统计学检验,以验证该质控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结果 在不同的条件下,预知子中皂苷 PD与皂苷 X、皂苷B及皂苷A的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RSD=0.70%、0.56%、0.59%),RCF分别为1.180、1.045、0.893。10批预知子中皂苷X、皂苷B及皂苷A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一测多评法控制预知子的质量是准确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测定丹参中4种丹参酮类成分的一测多评法。方法 采用HPLC法,以丹参酮IIA为对照品,外标法测定其在丹参中的量,同时测定丹参酮IIA与丹参酮I、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的相对校正因子,用获得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后3种成分的量,实现一测多评;用外标法测定丹参中丹参酮I、隐丹参酮和二氢丹参酮的量,比较其与采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各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各成分采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的量值与外标法测定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一测多评法在丹参中4种丹参酮类成分的测定中具有适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穿心莲及其制剂消炎利胆片的一测多评定量测定方法。方法 在建立穿心莲4种主要内酯类成分同步测定方法的基础上,测定新穿心莲内酯、去氧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与穿心莲内酯的相对校正因子,考察其重现性,并在穿心莲药材及消炎利胆片中加以应用;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其中4种内酯类成分的量,并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结果 用一测多评法对39批穿心莲药材和30批消炎利胆片中4种内酯类成分进行测定,药材测定计算值与实测值(外标法)相对误差<5%,消炎利胆片测定计算值与实测值(外标法)相对误差<8%。结论 同步测定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去氧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一测多评法可用于穿心莲药材及消炎利胆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参芪消岩颗粒渗漉提取工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参芪消岩颗粒的乙醇渗漉提取工艺条件。方法 以乙醇体积分数(X1)、乙醇用量(X2)和渗漉速度(X3)为考察因素,姜黄素提取率(Y1)和干膏得率(Y2)为考察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二次及三次多项式拟合建立考察指标与考察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根据最佳数学模型描绘效应面,再根据效应面优选最佳条件。结果 多元二项式模拟的模型最佳:Y1=70.54+12.62 X1+0.61 X2-0.052 X3+0.32 X1X2-0.52 X1X3-1.12 X2X3-5.35 X12-0.28 X22+0.40 X32r1=0.873 5,P<0.01),Y2=8.46-1.00 X1+0.47 X2-0.18 X3+0.098 X1X2+0.24 X1X3-0.21 X2X3-0.32 X12+0.17 X22-0.081 X32r2=0.935 3,P<0.01),姜黄素提取率和干膏得率理论预测值与实测值偏差较小。最优提取工艺为16倍量80%乙醇,渗漉速度13 mL/(min?kg),姜黄素提取率78.82%,干膏得率8.35%。结论 建立的模型可较好地描述该实验中因素与指标的关系,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关黄柏中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的HPLC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测多评”法的方法学考察方式,验证该方法在关黄柏质量控制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技术适用性。方法 以关黄柏中主要成分小檗碱为指标,建立其与药根碱、巴马汀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并用该校正因子计算药根碱和巴马汀的量,对“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 建立了关黄柏中3种生物碱类成分“一测多评”法方法学的考察模式;“一测多评”法对不同的色谱柱和仪器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同时测定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3种生物碱的“一测多评”法方法可靠,结果准确,可用于控制关黄柏药材及饮片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三七主根的微量皂苷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硅胶、C18等柱色谱技术对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 F.H.Chen)主根中微量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10个化合物分别为:人参皂苷Rh4(1),20(S)-三七皂苷R2(2),人参皂苷Rh1(3),人参皂苷F1(4),20(S)-ginsenoside Rg2(5),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12β,25-dihydroxydammar-(E)-20(22)-ene(6),vinaginsenoside R15(7),vinaginsenoside R3(8),pseudoginsenoside RT3(9),and 6-O-(β-D-glucopyranosyl)-20-O-(β-D-xylopyranosyl)-3β,6α,12β,20(S)-tetrahydroxydammar-24-ene(10)。其中化合物6~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10为首次从自然界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受热条件下绿原酸的热稳定性、分解动力学和贮存期。方法 利用TG-DTG技术测得绿原酸在氮气气氛中不同升温速率(β)下的热分解曲线,协同使用Achar法、Coats-Redfern法、Kissinger法和Ozawa法等4种方法进行动力学处理,根据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Eα)和指前因子(A)计算推断绿原酸的贮存期。结果 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绿原酸的热分解温度逐渐升高;绿原酸三步热分解的机制依次是三维扩散、二维扩散和化学反应控制,对应的函数名称是Zhuralev-Lesokin-Tempelman方程、Janer方程和反应级数方程;根据第一步热分解的EαA推断,在室温(25 ℃)下,绿原酸的贮存期为1.5~2年。结论 4种热分解动力学方法相互验证,获得了绿原酸的热分解动力学方程,由动力学参数求得绿原酸的贮存期,可以为目前大量含绿原酸药品的质量监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比索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Meta分析对11篇文献研究中比索洛尔与其他常用抗高血压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同质性检验及合并效应量的估计。结果 同质性检验的有效性:χ2=9.347 3,df=10;安全性:χ2=4.054 9,df=10;P>0.05。合并效应量的估计:有效性:OR合并95%可信区间为1.53~3.06。安全性:OR合并的检验:χ2=19.592 9,P<0.001。结论 比索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总体上优于目前其他药物,而且安全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优化内异消复方缓释滴丸各组分同步释药的处方,探讨其释药机制。方法 以药载比(X1)、乙基纤维素质量分数(X2)、PEG 6000质量分数(X3)和硬脂酸质量分数(X4)为考察因素,以“释放区间”值为指标,采用Doehlert设计-响应曲面优化法对内异消复方缓释滴丸的处方进行优化。用DDsolver软件拟合体外释药规律。结果 优化处方:X1为1∶12,X2为12%,X3为30%,X4为20%。模拟的胃肠道环境下,阿魏酸与川芎嗪、阿魏酸与延胡索乙素和川芎嗪与延胡索乙素的相似因子(f2*)值分别为53.37、56.17、57.85。阿魏酸的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和Higuchi方程,川芎嗪和延胡索乙素符合Baker-Lonsdale方程和Ritger-Peppas方程。结论 优化的内异消复方缓释滴丸能实现各组分的同步缓慢释放,其释放机制以扩散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芹菜籽中芹菜甲素、芹菜乙素和新蛇床内酯的含量,验证该方法在芹菜籽中应用的准确可行性.方法 以芹菜籽原料药中主要成分芹菜甲素、芹菜乙素和新蛇床内酯为指标,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芹菜甲素与芹菜乙素、芹菜甲素与新蛇床内酯的校正因子.测定芹菜甲素的含量,测得校正因子f芹菜甲素/芹菜乙素=0.226;用校正因子测定芹菜乙素和新蛇床内酯的含量,测得校正因子f芹菜甲素/新蛇床内酯=0.702,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6批不同批次中3个成分的含量,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结果 不同仪器所得相对校正因子的RSD为4.4%~6.7%,同一台仪器不同色谱柱所得相对校正因子的RSD为2.3%~3.6%,建立的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原料药中采用校正因子计算的含量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在缺乏对照品的情况下,该方法可用于芹菜籽中多成分质量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异绿原酸A在水溶液中,于不同pH值、温度、光照、初始药物浓度等条件下的降解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超高液相色谱(UPLC)法考察不同环境下异绿原酸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化学反应动力学方法计算不同条件下的降解半衰期(t1/2)等反应动力学参数,利用Arrhenius方程计算降解反应的活化能。[结果]异绿原酸A在多种条件下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降解速率呈现pH和温度依赖性;金属离子Fe~(3+)、Fe~(2+)的引入以及紫外光均会使异绿原酸A的降解反应速率加快,而初始药物浓度及氧化的变化对其降解速率影响不明显。在25℃,中性条件下异绿原酸A的降解活化能为96.71 kJ/mol,t1/2为1 381.9 h。[结论]异绿原酸A在酸性,低温环境中较为稳定,高温、强碱、活波金属离子及紫外光均可加速其降解。异绿原酸A在中药材及中成药中广泛存在,此类药物在生产、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含铁容器,应选择在低温、避光环境下保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玄参药材中哈巴苷和哈巴俄苷的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同时建立其方法学考察。[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以哈巴苷为内标物,建立其与哈巴俄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对5批玄参药材进行含量测定,实现一测多评,同时与外标法比较,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建立的校正因子重现性较好,采用一测多评法计算的含量值与外标法计算的实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利用相对校正因子对哈巴俄苷的含量测定是可行的,一测多评法可以用于玄参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发现培氟沙星C-3羧基等排体-均三唑的结构优化新方法,用硫乙酸和席夫碱侧链作为其修饰基团,设计合成了12个新的C-3均三唑硫乙酸席夫碱目标化合物(7a~7l),其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评价了它们对SMMC-7721、L1210和HL60 3种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抗增殖活性。初步药理筛选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显著高于母体化合物1和前体胺6,尤其是苯环含氟原子和硝基的目标化合物(7j,7l)对SMMC-7721的IC50已达到毫摩尔浓度。实验结果表明,氟喹诺酮C-3羧基的等排体均三唑杂环用席夫碱和硫乙酸这两种功能基侧链修饰有利于提高氟喹诺酮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配准前后锥形束CT的肺癌调强放疗计划。方法选择22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每周1次CBCT扫描(行治疗前、治疗后扫描),对比校正前后各参数指标。结果 CBCT校正后的PTV体积有优势(P<0.05),其他指标校正前后均相似(P>0.05)。CBCT校正后的双肺平均剂量有优势(P<0.05),而脊髓最大剂量校正前后相似(P>0.05)。CBCT校正前后,双肺V5、V10、V20、V30、V50等指标均相似(P均>0.05)。校正后NTCP随V5、V10、V20升高有降低趋势(P=0.152、0.048、0.000)。结论经CBCT校正后的放疗计划可有效减少NTCP,增加PTV剂量,提高放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可提升肺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甘草酸及其代谢产物甘草次酸对芍药中主要活性成分芍药苷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探索芍药与甘草配伍用药的合理性。方法 大鼠单独ig给予芍药苷或分别与甘草酸、甘草次酸联合用药,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LC-MS测定芍药苷血药浓度,建立药物浓度-时间曲线,采用DAS2.1.1软件计算、分析药动学参数。结果 甘草酸能减小芍药苷Cmaxtmax,降低芍药苷AUC;甘草次酸能增加芍药苷Cmaxtmax,显著提高芍药苷AUC。结论 甘草提高芍药苷生物利用度可能与甘草酸的代谢产物甘草次酸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明确板蓝根Isatidis Radix抑菌活性的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管碟法,以抑菌系数作为评价指标,检测板蓝根总提取物、总有机酸部位、总生物碱部位、总核苷部位、总蒽醌部位对大肠杆菌AG100A的抑制作用,确定抑菌活性最强部位后,建立10批不同产地板蓝根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HPLC指纹图谱共有峰的峰面积与抑菌系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板蓝根总有机酸部位对大肠杆菌AG100A的抑菌作用最强,对其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有共有峰21个,与抑菌作用关系密切的6个共有峰分别为2、10、16、18、20、21号,其中10、18号分别为水杨酸和苯甲酸。结论 板蓝根总有机酸部位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中苯甲酸、水杨酸等化学成分与抑菌活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通塞脉微丸复方大鼠给药后血清中移行成分的归属。方法 建立通塞脉微丸及大鼠ig通塞脉微丸后血清的HPLC色谱分析方法;比较全方制剂、金银花、当归、甘草、玄参、黄芪和石斛各单方制剂分别给药后所得的血清样品,分析口服通塞脉微丸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来源生药及其代谢产物。结果 大鼠ig通塞脉微丸后从血清中发现了15种入血成分,其中10种成分为复方所含成分的原型,其中绿原酸、阿魏酸、甘草素和肉桂酸为已知确定结构的化合物,另外5种成分分别来源于金银花、当归、甘草、玄参和石斛,其具体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检测分析;1种为复方给药后新产生的代谢物质;3种为给药后产生的未知化合物。结论 血中移行成分及其代谢产物是通塞脉微丸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对其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复方效应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硬脂酸改性纳米CaCO3,制备疏水性纳米CaCO3并应用于当归喷雾干燥粉体。方法 采用硬脂酸对纳米CaCO3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活化指数(H)、吸油值、接触角和透射电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改性前后纳米CaCO3进行分析和表征。以微粉硅胶和未改性纳米CaCO3为对照,考察改性纳米CaCO3对当归喷雾干燥粉体流动性、吸湿性和有效成分阿魏酸溶出行为的影响。结果 FTIR表明硬脂酸吸附在碳酸钙表面;改性后的纳米CaCO3改善当归喷雾干燥粉体流动性和吸湿性的效果优于微粉硅胶和未改性纳米CaCO3,且不影响阿魏酸体外溶出度。结论 经硬脂酸改性后的纳米CaCO3应用于中药喷雾干燥粉体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Caco-2细胞模型中苦参碱、氧化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的HPLC方法,探讨苦参总生物碱在Caco-2细胞模型的吸收机制。方法 利用人源结肠腺癌细胞系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苦参碱、氧化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由细胞绒毛膜面供给侧(AP)→基底外侧(BL)和BL→AP侧两个方向的转运过程;HPLC-UV法测定上述3个生物碱的量;计算转运参数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 苦参总碱给药后,苦参碱、氧化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由AP→BL侧的Papp分别为(1.098±0.092)×10?5、(1.434±0.098)×10?5、(3.87±0.64)×10?6cm/s,由BL→AP侧的Papp分别为(1.104±0.098)×10?5、(1.034±0.079)×10?5、(2.75±0.33)×10?6 cm/s,与文献报道的单体化合物给药相比,氧化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双向转运的Papp明显增大。苦参碱、氧化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的表观渗透率值分别为1.01、0.72、0.71。结论 苦参总生物碱中苦参碱、氧化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仍主要以被动吸收方式进入体内,但比各单体给药吸收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