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浓度盐胁迫下甘草酸积累量和总糖、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及灰分量的变化以及它们的相关性,研究盐胁迫对甘草酸积累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质量浓度(3、6、9 mg/mL)NaCl溶液处理一年生盆栽甘草,分别于35、70、105 d取样,测定甘草酸量,总糖、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及灰分5种组分的量,分析盐胁迫对各组分比例关系的影响及甘草酸量与各组分量的相关性。结果 盐胁迫70 d时,6、9 mg/mL盐溶液处理组的甘草酸量显著高于对照(CK);6、9 mg/mL处理组的粗蛋白显著高于CK,而9 mg/mL处理组的总糖显著低于CK。盐胁迫105 d时,9 mg/mL处理组的粗脂肪显著高于CK;盐胁迫70 d和105 d时,9 mg/mL处理组的粗脂肪比例显著高于CK,但总糖比例明显低于CK;盐胁迫70 d和105 d时,甘草酸量与粗脂肪、灰分量呈正相关,与总糖量呈负相关。结论 甘草酸的积累与粗蛋白、总糖量、粗脂肪、灰分量的分配密切相关,适当的盐胁迫可以刺激甘草内的糖代谢,加速物质的分解,促进甘草的次生代谢,使甘草酸形成并积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甘草酸及其代谢产物甘草次酸对芍药中主要活性成分芍药苷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探索芍药与甘草配伍用药的合理性。方法 大鼠单独ig给予芍药苷或分别与甘草酸、甘草次酸联合用药,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LC-MS测定芍药苷血药浓度,建立药物浓度-时间曲线,采用DAS2.1.1软件计算、分析药动学参数。结果 甘草酸能减小芍药苷Cmaxtmax,降低芍药苷AUC;甘草次酸能增加芍药苷Cmaxtmax,显著提高芍药苷AUC。结论 甘草提高芍药苷生物利用度可能与甘草酸的代谢产物甘草次酸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甘草愈伤组织细胞高频染色体加倍体系,为获得高产量药效成分的甘草品系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组织培养法对甘草子叶、下胚轴和胚根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和染色体加倍;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愈伤组织甘草酸、甘草总黄酮的量。结果 NAA、2, 4-D不同质量浓度及配比对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染色体倍性变异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下胚轴2n>14和2n=28的细胞频率明显高于子叶和胚根,平均为42.38%和25.19%;且子叶、下胚轴及胚根分别在2.0 mg/L NAA、2.0 mg/L 2, 4-D以及1.0 mg/L 2, 4-D下,2n>14和2n=28的细胞频率最高,分别为61.50%、39.20%,63.00%、36.23%,63.50%、37.50%。此外,NAA、2, 4-D对愈伤组织中甘草酸、甘草总黄酮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在1.0 mg/L NAA+1.0 mg/L 2, 4-D组合下,子叶愈伤组织的甘草酸和甘草总黄酮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52.13 mg/g和8.36 mg/g;在2 mg/L NAA下,下胚轴愈伤组织甘草酸及甘草总黄酮量最高,分别为49.01 mg/g 和8.54 mg/g。相关分析表明,愈伤组织中甘草酸、甘草总黄酮量与2n=28的细胞频率呈正相关。结论 NAA、2, 4-D对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加倍及甘草酸、甘草总黄酮量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染色体加倍有可能获得高产量药效成分的甘草品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近红外光谱法建立快速测定甘草饮片中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的模型。方法 采用HPLC测定不同产地的甘草饮片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作为参考值,分别选取2200~2049、1750~1450、1151~1001nm和1795~1475、1395~1293、1125~1030nm波长范围的近红外光谱,利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分析结合交叉验证法,建立快速测定甘草饮片中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的模型。结果 所建立的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校正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和0.919,交互验证均方差分别为0.184和0.144。结论 近红外光谱法结合PLS法操作简便、快速、无损,适合大批甘草饮片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测定,为快速评价甘草饮片质量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单因素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甘草中芹糖甘草苷(LQA)、甘草苷(LQN)、甘草芹葡苷(LCD,异甘草素-葡萄糖芹糖苷)、异甘草苷(ILN)和甘草酸(GL)的质量分数、煎出量及煎出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已建立的HPLC法,同时测定甘草中LQA、LQN、LCD、ILN和GL在不同炮制条件下(不加或加入25%炼蜜,加热60 min,加热温度为90、110、130、150 ℃;加入25%炼蜜,加热温度为130 ℃,加热30、60、90、120 min)的质量分数、煎出量,计算煎出率。结果 随加热强度(温度及时间)的增大,清烘制得的制甘草中LQA、LQN和GL的质量分数、煎出量显著降低,ILN的质量分数、煎出量显著增加,但其煎出率显著降低。加入炼蜜使以上成分的质量分数、煎出量的变化幅度增强;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LQA、LQN、GL的煎出率。结论 加热与加蜜对甘草中主要苷类成分的煎出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甘草切制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洁  戴衍朋  孙立立  周倩 《医学教育探索》2013,44(12):1579-1583
目的 优选甘草的最佳切制工艺。方法 以甘草苷、甘草酸的量和外观性状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考察润制、蒸制、烘制法切制甘草饮片对其质量的影响,优选甘草切制工艺参数。结果 甘草最佳切制工艺为润制6 h、蒸制30 min、烘制2 h、烘制温度60 ℃。结论 优选的甘草切制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注射用芪红脉通为研究对象,确定制剂工艺超滤前最佳除杂技术。方法 考察冷藏、离心、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对药液中杂质及有关物质的去除情况。以黄芪总皂苷、黄芪甲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质量浓度、固含物减少率、蛋白质质量浓度、有关物质检查结果等为评价指标,确定除杂方法的可行性并优化工艺参数。结果 最佳工艺参数为冷藏24 h,离心时间15 min、转速5 000 r/min,活性炭用量0.3%、温度40、吸附时间30 min、原药液pH值。结论 冷藏、离心和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除杂效果显著,可有效去除树脂、蛋白质等杂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HPLC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双青咽喉片中10种成分(柠檬酸、没食子酸、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甘草酸单铵及蒿酮),验证此方法在双青咽喉片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技术适应性。方法 以双青咽喉片所含的10种成分为指标成分,采用3种校正方法分别建立各成分与没食子酸的相对校正因子(fk/s),计算各成分的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和回归方程法测定该10种成分的量,并比较3种fk/s所得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结果 3批双青咽喉片中10种成分的计算值与实测值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3种校正方式的一测多评法控制双青咽喉片的质量是准确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建立通脉养心丸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TLC法鉴别制何首乌、甘草;采用HPLC法测定通脉养心丸中甘草酸的量。结果 制何首乌和甘草的TLC鉴别效果良好、专属性强、分离度高,且阴性对照无干扰;甘草酸进样量在0.133 6~3.006 9 μg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0 0);平均回收率为97.7%,RSD为0.78%(n=6)。结论 所建立的质量分析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通脉养心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杨莉  王国栋  韩梅 《医学教育探索》2013,44(9):1186-1189
目的 研究蒺藜总皂苷、总黄酮类物质的动态积累情况及其在根、茎、叶、果等部位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成熟期内3种不同生长环境下蒺藜全草和各部位中总皂苷、总黄酮的量。结果 蒺藜总皂苷与总黄酮的高峰期出现时间、积累曲线等并不一致;其中,总皂苷主要集中分布在叶片中,总黄酮主要在叶片和果实中积累。结论 以蒺藜总皂苷量确定蒺藜的最佳采收期并不适用于总黄酮类物质的积累,应根据目标成分的变化掌握蒺藜的适宜采收期;其次,应重视蒺藜叶片的采集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甘草根系呼吸代谢与生物量积累的关联关系,为探索生理生化反应与目标收获量的可能影响机制奠定研究基础。[方法]溶氧法测定甘草根系呼吸强度;通过抑制关键酶的活性,测定各个基础生化途径的呼吸强度;采用烘干称质量法测定甘草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考察甘草根系呼吸代谢与生物量的相关关系。[结果]甘草根系以EMP-TCA呼吸途径和PPP呼吸途径为主,两条途径共同作用,9月上旬甘草根系呼吸代谢变化较显著,以EMP呼吸途径占总呼吸的比例最小,PPP呼吸途径占的比例最大,TCA的变化总体较小。TCA途径的呼吸强度与甘草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的关联度较大,关联系数为0.828 2,其次为PPP途径,而EMP途径的关联性较小(0.500)。3个基础生化途径与地下部分生物量积累均具有一定的关联度,但关联系数较小,且他们之间的差别不大。[结论]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与甘草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的关联度较大,但3个基础生化途径与地下部分生物量积累的关联度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多点采样研究并建立党参质量评价体系,采用其对不同来源的党参进行质量差异性分析。方法 对党参的总灰分、酸不溶灰分、醇溶性浸出物进行测定,采用HPLC-DAD对党参炔苷进行测定并建立HPLC指纹图谱;将指标与指纹图谱结合起来建立党参质量评价体系;用建立的质量评价体系对不同来源的党参样品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不同产地灰分和酸不溶灰分检测结果显示,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标准;而不同来源党参炔苷量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产地的党参指纹图谱具有9个共有峰,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建立的指纹图谱可用于党参质量评价。结论 本研究用多指标检测结合指纹图谱建立的党参质量评价体系可用于不同来源党参的质量评价及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川泽泻质量及其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二者的相关性,为提高川泽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RP-HPLC测定川泽泻中23-乙酰泽泻醇B的量;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测定方法测定川泽泻水分、醇溶性浸出物、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量;采用常规方法测定泽泻种植区土壤理化性质。结果 除醇溶性浸出物外,川泽泻含水量、23-乙酰泽泻醇B、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规定;总灰分与醇溶性浸出物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07,与酸不溶性灰分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66;各产地泽泻速效钾量缺乏严重;土壤有机质与碱解氮,全磷与速效磷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555、0.806,全钾与速效钾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33;土壤各理化指标内某一因素对泽泻相应指标的影响受其他土壤因子的影响较大;土壤全钾量对川泽泻各成分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全氮量。结论 各地之间川泽泻质量较优且稳定,可作为制定川泽泻质量标准的依据;川泽泻种植时应选择土壤全钾量、速效钾量较高的地块,以保证川泽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海拔、经度、纬度、坡向、坡度生态环境因素对恒山产野生蒙古黄芪黄酮类和皂苷类成分的影响,筛选出影响黄芪质量的主要环境因素。方法 采用HPLC-DAD法测定了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4种黄酮成分;UPLC-ELSD法测定了黄芪皂苷I、黄芪皂苷II、黄芪皂苷III、黄芪甲苷4种皂苷成分。采用SPSS17.0软件对黄芪各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以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各生态因素对各成分量的影响。结果 建立逐步回归方程,毛蕊异黄酮苷的量与黄酮总量相关系数为0.958,黄芪皂苷I的量与皂苷总量相关系数为0.969,毛蕊异黄酮的量与芒柄花素的量相关系数为0.896,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皂苷总量与黄酮总量相关系数为?0.505,呈显著的负相关。随着海拔和纬度的升高,黄芪中毛蕊异黄酮和黄酮总量升高;芒柄花素的量随经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在阴坡的黄芪中黄芪皂苷I和皂苷总量的量高,且随坡度增大而升高;黄芪皂苷II的量主要受坡度的影响。结论 影响恒山野生蒙古黄芪药材黄酮成分量的主要因素是海拔和纬度,经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坡向和坡度对黄芪的皂苷成分的量有显著的影响,纬度、海拔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甘草地上部分活性部位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及大鼠的长期毒性,评价其安全性,为合理开发利用甘草地上部分资源以及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甘草地上部分活性部位33.2 g/kg灌胃给予昆明种小鼠,24 h内两次(间隔5 h)经口灌胃给予受试物,持续观察14 d内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甘草地上部分低、中、高剂量组,按8.3、16.6、33.2 g/kg剂量连续灌胃甘草地上部分活性部位90 d,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并分别于给药后45、90 d进行血液学指标检测与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给药后90 d进行大体解剖及病理学检查,观察甘草地上部分活性部位的长期毒性反应。[结果] 急性毒性实验中小鼠的一般状态、饮食、分泌物、排便未见异常,无小鼠死亡,肉眼尸检心、肝、脾等主要脏器组织未见明显异常;长期毒性实验中,各组大鼠与对照组比较,一般状况、血液学及血清生化指标未见明显差异;病理检查未见主要脏器组织形态学改变。[结论] 甘草地上部分活性部位无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在治疗剂量范围内用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甘草地上部分资源充足却浪费严重,而甘草茎叶中总黄酮含量可达5.64%,且甘草地上部分黄酮类成分已被证实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但其体内动力学及代谢物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因此,文章对甘草地上部分黄酮类物质成分、黄酮类成分代谢特征及药代动力学参数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综述,以期为甘草地上部分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马钱子总碱囊泡凝胶经皮给药后在大鼠组织中的分布。方法 18只SD大鼠经皮给予马钱子总碱囊泡凝胶后0.5、2、6 h,采集大鼠皮肤、骨骼肌、脑、心、肺、肝、脾、肾、胃、小肠、脂肪、睾丸、子宫、关节等组织,以溶剂萃取法对样品进行提取,应用LC-MS/MS联用技术对各组织中的马钱子碱和士的宁进行测定。结果 经皮给药后,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在大鼠体内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肺、肝、肾、小肠,其次为心脏、关节、皮肤等,而在脑、肌肉、脂肪中的分布量较低。结论 马钱子总碱囊泡凝胶能减少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在脑、心脏的分布,有利于降低中枢毒性和心脏毒性。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To evaluat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antimicrobial potential of indigenous honey samples against different reference strains including Escherichia coli ATCC 8739, Enterobacter aerogenes ATCC 13048, Pseudomonas aeroginosa ATCC 9027, Bacillus subtilis ATCC 6633, 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 25923, Salmonella typhi ATCC 14028, Klebsiella pneumonia ATCC 13883, Aspergillus niger ATCC 16404, Rhizopus oligosporus PCSIR1, Candida albicans ATCC 14053 and Candida utilis ATCC 9950.MethodsBy using standard methods samples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including additive effect of starch and non-peroxidase activity, antioxidative properties (phenol contents, flavonoid contents,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Prior to this evaluation, complet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cluding pH, color, ash contents, protein contents, moisture contents, hydroxymethyl furfural contents, total sugar contents, reducing sugar and non-reducing sugar contents were analyzed.ResultsRelatively higher ash contents were found in the Siddar honey i.e. (0.590 0±0.033 6)% and small honey showed relatively higher protein contents i.e. (777.598±9.880) mg/kg. The moisture contents of tested honey samples ranged between 13.8%-16.6%, total sugar contents from 61.672%-72.420% and non-reducing sugar contents from 1.95%-3.93%. Presences of phenolic contents indicate higher antioxidant potential of these honey samples. All bacteria showed clear inhibition zones in response to tested honey samples whereas fungi and yeast showed inhibition at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honey samples. For Escherichia coli, Bacillus subtilis, Salmonella typhi, Pseudomonas aeroginosa and Aspergillus niger, overall the small honey showed the higher activity than other honey samples.ConclusionPhysico-chemical analysis of honey samples confirmed good quality of honey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set by European Union Commission and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Evaluation of these honey samples confirms antimicrobial potential of particular types of honeys indigenous to Pakist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