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HIV合并结核感染患者IL-17的表达情况,探讨Thl7细胞在HIV合并结核感染致病中的作用.方法 将54例确诊的HIV感染患者,分为单纯HIV感染组、HIV合并潜伏结核感染组和HIV合并结核感染组,采用全血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方法,使用BD FACSCanto流式细胞仪检测各项指标,FACSDiva软件分析CD4+ IL-17+T淋巴细胞及CD4+ IFNΥ+T淋巴细胞表达情况,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配对t检验.结果 3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无明显区别;CD4+ IL-17+T淋巴细胞表达百分比单纯HIV感染组为(1.40±1.01)%,HIV合并结核潜伏感染组为(1.29±0.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6,P>0.05),但均显著高于合并结核感染组的(0.58±0.43)%(t=3.680,t=2.516,P<0.05);3组患者之间CD4+IFNγ+T淋巴细胞表达百分比分别为(32.8±24.0)%、(40.3±21.9)%和(46.1±31.2)%,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9,t=-1.602,t=-0.646,均P>0.05).结论 HIV合并结核感染患者出现明显的Th17应答下调,Th17细胞可能在HIV合并结核感染中起着重要的抗结核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HIV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或合并活动性结核患者的抗结核细胞免疫功能.方法 应用早期分泌性抗原靶蛋白(ESAT)-6和培养滤出蛋白(CFP)-10诱导的结核酶联免疫斑点法对云南地区100例明确诊断的HIV感染者的血液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T淋巴细胞检测,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和CD3+CD8+T淋巴细胞的绝对计数水平.采用Mann-Whitney检验进行非参数统计分析.结果临床上无活动性结核感染证据的HIV感染者中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感染率高达67.6%.HIV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的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532×106/L)和CD3+CD8+T淋巴细胞(473×106/L)绝对计数与单纯HIV感染者(406×106/L和504 × 106/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V合并活动性结核感染者的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平均值为189 × 106/L,CD3+CD8+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平均值为293×106/L,均显著低于单纯HIV合并结核潜伏感染组和HIV组(U=168.0,U=163.0;U=147.0,U=374.0;均P<0.01).HIV合并活动性结核感染者的ESAT-6和CFP-10抗原特异性斑点形成细胞数(31/106细胞和82/106细胞)显著低于HIV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92/106细胞和109/106细胞.U=507.0,U=529.5,均P<0.01).结论 我国无活动性结核临床证据的HIV感染人群中有较高的结核潜伏感染率,HIV合并活动性结核感染者的总体细胞免疫应答功能及特异性抗结核免疫应答功能均严重受损.  相似文献   

3.
结核病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表达的四项细胞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表达穿孔素(PFN)、颗粒酶B(GzmB)、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与结核免疫的关系.方法 60只MK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结核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30只.以CD3PerCP、CD4FTTC、CD8APC单抗标记T细胞亚群,以藻红蛋白标记PFN、GzmB、IFN-γ、IL-2单抗标记细胞因子,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总的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双阳(DP)T细胞计数和各亚群占淋巴细胞百分率,观察各T细胞亚群内表达PFN、GzmB、IFN-γ、IL-2的阳性细胞计数和各自占淋巴细胞百分率.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CD4+CD8+、DP T细胞均能不同程度地表达PFN、GzmB、IFN-γ、IL-2.PFN、GzmB的表达以CD8+T细胞占优势.IFN-γ、IL-2的表达以CD4+T细胞占优势.(2)T细胞亚群细胞计数结果与T细胞亚群占总淋巴细胞百分率结果,所反映的T细胞免疫变化趋势可能相似,也可能不同甚至相反.(3)两组间表达PFN的T细胞差别不明显,但结核病组表达GzmB的各个T细胞亚群计数和CD3+%、CD8+%、DP%高于对照组(t值为-3.72~4.13.均P<0.05).(4)结核病组表达IFN-γ的CD3+、CD4+T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但结核病组表达IL-2的CD8+、DP T细胞计数和CD3+%、CD4+%、CD8+%、DP%均低于对照组(t值为2.62~3.46,均P<0.05).结论 、CD,4+、CD8+、DPT细胞均能不同程度地表达PFN、GzmB、IFN-γ、IL-2;联合评价T细胞各亚群计数和其占淋巴细胞百分率更能判断免疫学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HIV慢性感染者Vδ2 T淋巴细胞上CD25的表达与其频率、凋亡及HIV感染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3月-2013年4月门诊随访的HIV慢性感染者31例及健康对照者10例.31例HIV慢性感染者中,未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的患者10例(未治疗组),治疗3个月的患者10例(治疗3个月组),治疗6个月的患者11例(治疗6个月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Vδ2 T淋巴细胞频率、凋亡率及CD25表达情况,观察未治疗组、治疗3个月组和治疗6个月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的关系,并分析CD25表达与Vδ2 T淋巴细胞频率和凋亡率的相关性.结果 HIV慢性感染者Vδ2 T淋巴细胞上CD25表达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显著增加,给予HAART 6个月可使其下调,但仍高于健康对照者.HIV慢性感染者Vδ2 T淋巴细胞上CD25表达具有随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其与未接受HAART患者的病毒载量相关性不显著.HIV慢性感染者Vδ2 T淋巴细胞频率与其CD25表达呈负相关,但其凋亡率与CD25表达相关性不显著.结论 HIV慢性感染者Vδ2 T淋巴细胞处于免疫激活状态,其异常免疫激活可能与其频率下降有关.6个月的HAART可部分降低其激活水平和凋亡率,但不能使其频率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HIV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及其对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的影响.方法 应用结核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对云南省和上海地区193例明确诊断的HIV感染者的血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T淋巴细胞检测,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IV感染者中潜伏性结核发生率达30.6%.HIV合并活动性结核患者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值为190×106/L,显著低于HIV合并潜伏性结核组的484×106/L(t=6.665,P<0.01).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106/L、200×106~500×106/L、<200×106/L进行分层分析发现,活动性结核组和潜伏性结核组构成比依次为1∶16.2、1∶1.3、5.6∶1.79例T-SPOT.TB阳性的病例中,共有20例HIV合并活动性结核患者,其中14例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值<200×106/L,5例为200×106/L~500×106/L,1例>500×106/L.59例潜伏性结核患者中,52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106/L.结论 我国HIV感染人群中有较高的潜伏性结核发生率,HIV合并活动性结核患者的总体细胞免疫应答功能严重受损,随着CD4ˉT淋巴细胞计数的下降,HIV患者合并的潜伏性结核更易进展为活动性结核.当CD4+T淋巴细胞<200×106/L时,对T-SPOT.TB检测结果可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Vδ1 T细胞数量和功能的改变,探讨Vδ1 T细胞在CHF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入住的CHF患者50例及同期入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0例,抽取CHF患者及健康对照(HC)者外周静脉血10 ml。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其外周血Vδ1 T细胞比例及Vδ1 T细胞表面Foxp3表达情况。采用CFSE染色方法检测Vδ1 T细胞对CD4 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Vδ1 T细胞与CD4 T细胞共孵育后对CD4 T细胞分泌IFN-γ及TNF-α能力的影响。结果 CHF患者外周血Vδ1 T细胞数量〔(1.59±0.77)%〕与HC〔(1.41±0.344)%〕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HC外周血Vδ1 T细胞表面Foxp3表达水平〔(19.82±2.46)%〕相比,CHF组Foxp3表达水平〔(1.23±0.86)%〕显著降低(P0.05)。HC外周血Vδ1 T细胞可显著抑制CD4 T细胞增殖和IFN-γ及TNF-α分泌能力,而CHF患者外周血Vδ1 T细胞不具有此功能。结论 CHF患者外周血Vδ1 T细胞功能丧失,致使外周血CD4 T细胞增殖和分泌IFN-γ及TNF-α能力增强,CHF患者免疫功能的这种改变可能与CHF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结核分枝杆菌复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Th1/Th2型炎症标志物水平。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30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HIV感染患者(TB+HIV组),选择同时期同年龄段的30例肺结核患者(TB组)、HIV感染患者(HIV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四组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炎症标志物水平以及Th1/Th2细胞活性间的差异。结果 TB组、HIV组和TB+HIV组患者的IL-2、IL-12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B+HIV组患者的IL-2、IL-12、IFN-γ和TNF-α的水平明显低于TB组(P0.05)。TB组和TB+HIV组患者的IL-4、IL-6和IL-10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B+HIV组患者的IL-4、IL-6、IL-8和IL-10的水平明显高于HIV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TB组、HIV组和TB+HIV组的INF-γ/IL-10比值较低(P0.05),其中TB+HIV组明显低于TB组和HIV组(P0.05)。TB+HIV组患者HIV病毒载量的对数值与INF-γ/IL-10比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844,P0.001)。结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HIV感染患者存在明显的Th1/Th2型炎症标志物紊乱,IFN-γ/IL-10比值与患者HIV病毒载量高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HIV感染急性期及慢性期T淋巴细胞对HBV反应能力的差异.方法 入组合并HBV感染的HIV感染急性期患者10例,合并HBV感染的HIV感染慢性期患者15例,分析HBV DNA与HIV RNA及CD4+T细胞之间的相关性;收集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HBsAg重叠肽刺激培养后检测CD4+T细胞及CD8+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 HBV DNA水平与HIV RNA水平呈正相关(r=0.502,P=0.011),HBV DNA水平与CD4+T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409,P=0.042).HIV感染急性期患者经HBsAg重叠肽刺激后CD4+T细胞及CD8+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分别为9.1%±3.9%及4.4%±1.8%)明显高于HIV感染慢性期患者(分别为5.7%±2.5%及2.7%±1.4%).结论 HIV合并HBV感染的患者在HIV感染急性期对HBV的清除能力明显高于HIV感染慢性期,本研究为探究HIV感染不同时期对HBV清除能力差异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外周血Vδ2+γδ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离胃癌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多种荧光标记抗体标记细胞表面分子,流式细胞术分析Vδ2+γδT型细胞及其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7A(IL-17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的Vδ2+γδT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δ2+γδT细胞中分泌IL-17A的细胞比例为(5.26±2.50)%,明显高于对照组(3.48±1.76)%(P0.05)。胃癌组外周血IFN-γ+Vδ2+γδT细胞与TNF-α+Vδ2+γδT细胞比例分别为(46.24±20.01)%、(43.78±19.85)%,与对照组(60.10±20.75)%、(54.67±19.02)%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中分泌IFN-γ和TNF-α的Vδ2+γδT细胞比例显著减少,而分泌IL-17A的Vδ2+γδT细胞显著增加。提示上述三种细胞因子的分泌异常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肺结核患者与健康对照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γ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多功能性T细胞在结核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与特异性结核抗原共培养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8+、CD4+T细胞以及CD3-CD8+细胞中抗原特异性IFN-γ和TNF-α的表达情况.通过非参数检验比较患者与PPD阳性健康对照者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 根据细胞因子分泌的类型将每群细胞分成3个亚群,分别为两个单阳性细胞亚群(IFN-γ+ TNF-α-或IFN-γ-TNF-α+)和一个双阳性细胞亚群(IFN-γ+ TNF-α+)即多功能性细胞亚群.经统计学分析,肺结核患者三群细胞中抗原特异性多功能性细胞的比例均高于PPD阳性健康对照者(P=0.001,0.001和0.014),且对照组该亚群的比例大部分均在结核病患者均值以下.结论 多功能性T细胞很可能在结核的疾病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白细胞介素12对结核病患者TH1/TH2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对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5例结核患者和15名健康人PBMC分为RPMI1 640组、PPD组、PPD+rhIL-12组、PPD+anti-IL-12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4的水平.结果与PPD组相比,加入rhIL-12能有效增加结核患者及健康人PBMC分泌IFN-γ(分别为321.6±87.7至452.5±111.4, 387.0±70.8至515.4±44.1), 减少IL-4的分泌(54.6±11.0至41.3±13.5,55.1±9.5至38.2±12.7);而加入anti-IL-12可抑制IFN-γ的分泌,促进IL-4合成,且结核患者各组IFN-γ水平均低于健康人各对应组,而IL-4水平无差异.复治组IFN-γ、IL-4水平均低于初治组(P<0.05).结论 IL-12通过诱导IFN-γ分泌,抑制IL-4合成,从而调节TH1/TH2平衡,对结核分支杆菌感染患者产生保护性的免疫反应.IL-12可作为结核免疫调节剂,并可用于开发结核新疫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H37Ra菌株(H37Ra)感染对BALB/c小鼠T细胞及Th1/Th2反应的影响。方法建立H37Ra菌株BALB/c小鼠感染模型,设生理盐水(NS)处理小鼠作为对照组。在感染早期(4周)和晚期(8周)分别取小鼠脾脏细胞及淋巴结细胞,或培养后的细胞,经荧光抗体染色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不同感染时期小鼠的T细胞表型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实验组小鼠感染H37Ra 4周时与对照组比较,脾脏总T细胞(CD3^+)、CD4^+T细胞百分率(CD3^+CD4^+CD8^-)降低((43.03±5.57)%,t=5.804,P=0.000;(47.76±6.22)%,t=2.327,P=0.042),CD8^+T细胞百分率(CD3^+CD4^-CD8^+)增高((47.72±4.39)%,t=-3.698,P=0.004);与感染4周时比较,感染8周时脾脏总T细胞、CD4^+T细胞百分率增高((68.23±4.38)%,t=-8.712,P=0.000;(57.89±4.93)%,t=-3.125,P=0.011),CD8^+T细胞百分率降低((39.23±3.80)%,t=3.585,P=0.005),且晚期时恢复至正常。H37Ra感染4周和8周时与对照组比较,H37Ra感染对小鼠淋巴结总T细胞(CD90.2^+)及T细胞亚群(CD4^+T细胞及CD8^+T细胞)分布无显著影响(P>0.05)。H37Ra感染晚期,与对照组比较,IFN-γ表达升高(加培养液而无TB-PPD组:(7.50±1.60)%,t=-4.173,P=0.002;加入PPD组:(6.80±1.36)%,t=-5.014,P=0.001)。结论 H37Ra感染可影响T淋巴细胞及亚群的分布,并出现Th1反应而未见明显Th2反应,促进了机体的抗结核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不同抗原肽特异性CD3+ CD8+人白细胞抗原( HLA)-A2+细胞的表达.方法 从4例HLA-A2阳性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外周血中分离PBMC,分别与HBV抗原肽sAg( FLLTRILTI、GLSPTVWLSV、WLSLLVPFV),HBV eore(FLPSDFFPSV)和HBV pol(FLLSLGIHL)及抗-CD3-pacific blue、抗-CD8-异硫氰酸荧光素共育,流式细胞仪分析HBV/HLA-A2-CD3-CD8阳性细胞,克隆培养,筛选出克隆培养的抗HBV T淋巴细胞;再与含有HBV的肝癌细胞株HepG2( HLA-A2+)共育,ELISA法检测其分泌IFN-γ水平.结果 4例患者体内受GLSPTVWLSV肽诱导的特异性抗HBV T淋巴细胞占所有CD8+细胞的1.44%±0.04%,高于FLLTRILTI肽的0.68%±0.08%、FLPSDFFPSV肽的1.06%±0.09%、FLLSLGIHL肽的0.56%±0.04%和WLSLLVPFV肽的0.46%±0.08%(t=0.001,P<0.05).将GLSPTVWLSV/HLA-A2获得的HBV/HLA-A2 PentamerCD3-CD8阳性细胞克隆,获得2株抗HBV CD8 T淋巴细胞,与负荷GLSPTVWLSV肽段的HepG2 (HLA-A2+)细胞共育,CD8 T淋巴细胞分泌较高水平的IFN-γ.结论 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外周血中存在针对不同HBV抗原肽的特异性抗HBV CD8 T淋巴细胞,其表达量与抗原肽段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HBV感染后不同疾病阶段(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携带状态)患者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方法 2011年4月至2011年9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或门诊的HBV感染者105例,HBV感染后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携带状态患者各35例,另选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IL-10、IFN-γ的表达水平.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HBV感染组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为(12.35±3.48)%,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65±1.21)%(t=9.76,P<0.01);HBV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为(4.95±2.87)%,健康对照组为(4.08±2.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P>0.05).免疫耐受组、免疫清除组、非活动携带组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分别为(15.87±3.18)%、(7.69±3.64)%和(10.12±2.84)%,均高于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15.12、3.61和8.17,均P<0.01),免疫耐受组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高于免疫清除组(t=10.01,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与IL-10呈正相关(r=0.377,P<0.05),与IFN-γ呈负相关(r=-0.620,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上调,PD-1水平与血清Th1细胞因子IFN-γ呈负相关,与血清Th2细胞因子IL-10呈正相关;HBV感染慢性化可能与PD-1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AIDS患者胃黏膜与外周血中HIV感染和CD4~+T淋巴细胞数量的区室性差异.方法 选取AIDS患者35例,对照组为HIV抗体阴性者10例,均进行胃镜检查并收集外周血.PCR法制备地高辛标记HIV-1长末端重复序列(LTR)、gag基因的双链cDNA探针,核酸原位杂交方法观察胃黏膜组织冰冻切片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涂片H1V感染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41T淋巴细胞,数据结果行t检验.结果 AIDS未治疗组胃黏膜中HIV阳性率为(1.67±1.48)%,PBMC中为(19.37±9.23)%.AIDS未治疗组与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组各组间的胃黏膜HIV阳性率差异尤统计学意义(t=-0.996,t=-0.794,t=-0.461;P>0.05).PBMC涂片中,治疗1~4年组HIV阳性率为(4.25±3.47)%,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19.37±9.23)%(t=3.000,P<0.05).AIDS未治疗组胃黏膜单个核细胞(MMC)中CD4+T淋巴细胞阳性率为(12.53±8.14)%,PBMC中CD4+T淋巴细胞阳性率为(19.00±9.55)%,HAART1~4年组胃黏膜MMC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7.44±18.00)%,仍低于对照组的(50.35±3.41)%(t=-4.620,P<0.01),但PBMC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94,P>0.05).结论 胃黏膜与外周血中HIV感染和CD4~+T淋巴细胞数量存在区室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猪带绦虫不同虫期抗原刺激囊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在囊虫病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囊虫病患者新鲜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以猪带绦虫六钩蚴抗原或囊尾蚴抗原刺激囊虫病患者PBMC,分别在刺激的第0d、5d、10d和15d时检测Th1/Th2细胞因子(IFN-γ及IL-4),对分泌IFN-γ或IL-4的不同细胞群体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囊虫病患者新鲜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与CD4+细胞较正常人升高,CD4+/CD8+较正常人升高,分泌IFN-γ及IL-4的CD3+细胞百分率较正常人升高;猪囊尾蚴抗原刺激囊虫病患者PB-MC第0d、5d、10d和15d时,分泌IFN-γ的CD3+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5.42%±5.53%,30.46%±4.94%,36.52%±4.73%,38.69%±5.58%;分泌IL-4的CD3+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52%±0.52%,3.00%±0.57%,3.81%±0.70%,5.03%±0.73%。六钩蚴抗原刺激囊虫病患者PBMC分泌IFN-γ及IL-4的CD3+细胞百分率亦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囊虫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PBMC中存在T淋巴细胞的极化水平异常,CD3+与CD4+细胞百分率均显著升高,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免疫功能紊乱;随着囊尾蚴抗原刺激外周血PBMC时间延长,分泌IFN-γ和IL-4的CD3+细胞百分率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H37Ra菌株(H37Ra)感染对BALB/c小鼠T细胞及Th1/Th2反应的影响。方法建立H37Ra菌株BALB/c小鼠感染模型,设生理盐水(NS)处理小鼠作为对照组。在感染早期(4周)和晚期(8周)分别取小鼠脾脏细胞及淋巴结细胞,或培养后的细胞,经荧光抗体染色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不同感染时期小鼠的T细胞表型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实验组小鼠感染H37Ra 4周时与对照组比较,脾脏总T细胞(CD3~+)、CD4~+T细胞百分率(CD3~+CD4~+CD8~-)降低((43.03±5.57)%,t=5.804,P=0.000;(47.76±6.22)%,t=2.327,P=0.042),CD8~+T细胞百分率(CD3~+CD4~-CD8~+)增高((47.72±4.39)%,t=-3.698,P=0.004);与感染4周时比较,感染8周时脾脏总T细胞、CD4~+T细胞百分率增高((68.23±4.38)%,t=-8.712,P=0.000;(57.89±4.93)%,t=-3.125,P=0.011),CD8~+T细胞百分率降低((39.23±3.80)%,t=3.585,P=0.005),且晚期时恢复至正常。H37Ra感染4周和8周时与对照组比较,H37Ra感染对小鼠淋巴结总T细胞(CD90.2~+)及T细胞亚群(CD4~+T细胞及CD8~+T细胞)分布无显著影响(P0.05)。H37Ra感染晚期,与对照组比较,IFN-γ表达升高(加培养液而无TB-PPD组:(7.50±1.60)%,t=-4.173,P=0.002;加入PPD组:(6.80±1.36)%,t=-5.014,P=0.001)。结论 H37Ra感染可影响T淋巴细胞及亚群的分布,并出现Th1反应而未见明显Th2反应,促进了机体的抗结核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广西艾滋病(HIV/AIDS)合并结核病(TB)双重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广西某传染病医院就诊的1 086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HIV/TB双重感染情况,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TB/HIV双重感染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1 086例艾滋病患者中,HIV/TB双重感染527例(48.53%)。其中单纯肺结核245例(46.49%),肺结核合并肺外结核197例(37.38%),单纯肺外结核85例(16.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患者(OR=1.472,95%CI=1.056~2.054)、50岁者(OR=1.477,95%CI=1.111~1.964)、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者(OR=1.347,95%CI=1.022~1.776)及血小板计数较高者(OR=2.079,95%CI=1.360~3.179)更易感染TB。结论广西HIV/AIDS患者TB的感染率较高,性别、年龄、血小板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其感染TB的危险因素,应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特征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PvMSP1-19重组蛋白对间日疟既往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间日疟既往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分别以PvMSP1-19重组蛋白和IL-2(刺激组)及IL-2(未刺激组)培养,培养第7d时刺激组细胞再用PvMSP1-19重组蛋白刺激24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分泌IL-4和IFN-γ的情况;并以CFSE标记法检测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结果 在分泌IL-4的淋巴细胞中,CD8+T细胞所占的比例刺激组(8.04%)明显高于未刺激组(3.46%); 而分泌IFN-(的CD8+T细胞在刺激组(0.82%)与未刺激组(1.05%)间并无显著性差别。分泌IL-4和IFN-(的CD4+T细胞比例在刺激组(1.81%,0.19%)与未刺激组(1.89%,0.05%)间并无显著性差异。此外,CD8+T细胞的增殖指数刺激组(5.65%)也明显高于未刺激组(3.69%)。结论 PvMSP1-19重组蛋白能显著诱导间日疟既往感染者外周血CD8+T细胞增殖和优先分泌IL-4。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两种方法在艾滋病高流行地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中诊断潜伏性结核感染的价值。方法以经HIV抗体确证试验确定为HIV感染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272例彝族感染者为研究对象,询问临床症状,进行X线胸片检查,收集痰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采集5 mL外周血进行T-SPOT.TB检测,并对其中205人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采用Pearson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McNemar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72例HIV感染人群中,活动性结核患者(HIV/TB)有45例,HIV/TB患者的T-SPOT.TB阳性率22/45,TST阳性率12/3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数200个/μL的HIV/TB患者的T-SPOT.TB阳性率4/6,而TST阳性率为0/5。227例无活动性结核的HIV感染者T-SPOT.TB阳性率高于TST阳性率,分别为24.9%(42/169)和18.3%(31/16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T-SPOT.TB和TST两方法诊断HIV感染者潜伏性结核感染的方法一致性中等,Kappa值为0.427;不同CD4细胞水平对T-SPOT.TB阳性率无影响(P 0.05);当CD4细胞计数200个/μL时,TST阳性率低于T-SPOT.TB阳性率,分别3/30和8/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艾滋病高流行地区,T-SPOT.TB应用于HIV感染人群诊断潜伏性结核感染和活动性结核较TST更具优势,其敏感性更高,且在严重免疫缺陷时仍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