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估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对手术节段力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行OLIF联合后路固定治疗40例DS患者的病历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对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责任节段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2007年1月~2015年1月收治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342例,男174例,女168例;平均年龄69.2岁,其中腰椎管狭窄症180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95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滑脱症55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退行性侧凸12例。根据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确定责任节段224例,行神经根阻滞术确定责任节段118例。行单节段减压手术95例,双节段减压手术212例,3节段减压手术35例。术前对患者下肢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进行神经传导检测,对下肢肌肉和腰骶部椎旁肌进行针电极EMG检测,对比目鱼肌进行H反射检测。所检测肌肉的针电极EMG出现失神经电位即纤颤电位、正锐波及复合重复放电(complex repetitive discharge,CRD)时,提示有神经损害;神经传导检测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的异常标准:MCV40m/s,SCV39m/s;患侧H反射消失或双侧潜伏期差值1.5ms,提示存在S1神经根病变损害可能。EMG检测的灵敏度=EMG检测结果阳性与手术减压吻合的节段数/EMG检测所有节段中手术减压的节段总数,特异性=EMG检测结果阴性与未手术减压吻合的节段数/EMG检测所有节段中未手术减压的节段总数。结果 :针电极EMG部分,正锐波和纤颤电位判定责任节段的灵敏度为72.5%,特异性为87.2%;CRD判定责任节段的灵敏度为8.7%,特异性为100%;宽大和多相的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MUP)判定责任节段的灵敏度为92.2%,特异性为18.2%。神经传导检测部分,342例患者中,89例患者胫神经、101例患者腓总神经的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幅值降低,其中45例患者(病程3年)在趾短伸肌记录不到CMAP,但在胫前肌可记录到低幅值、速度正常的CMAP;所有患者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正常,腓浅神经和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正常。217例患者H反射消失,54例患者H反射潜伏期较健侧延长1.5ms。结论:CRD、正锐波和纤颤电位对诊断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责任节段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而MUP对责任节段的诊断价值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退变性腰椎滑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远期退变情况.方法 分析6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融合术后5~9年的影像学资料,其中单节段融合37例,多节段融合25例,根据Pfirrmann系统对融合的邻近节段椎间盘进行退变分级,对单节段和多节段融合的邻近节段、融合的近侧和远侧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及JOA评分进行比较和统计...  相似文献   

4.
多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并不少见,但有关专题少有报道。我院骨科于1990年至1994年收治7例,均行手术治疗。本文通过临床分析,对手术方法进行了探讨。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38~61岁,平均52.3岁;病史3~15年,有1例为10天;7例均有腰痛,伴有双下肢疼痛3例,单下肢疼痛3例,无下肢痛1例。间歇性跛行3例,脊柱侧弯4例,活动受限6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2例,伸■肌力减弱5例,下肢感觉减退2例,会阴区感觉减退2例。X线片均示腰椎广泛骨质增生.4例行椎管内造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9月至2011年9月共18例多节段腰椎滑脱的患者,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38~64岁,平均52.2岁。12例为L3~5滑脱,6例为L4~S1滑脱。患者均接受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临床功能恢复情况,Lenke标准评价脊柱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共完成随访17例,30个节段完全复位。VAS评分由术前(8.0±1.0)分降至末次随访(1.0±1.0)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由术前(8.9±2.4)分增至末次随访时的(24.8±2.7)分,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结果:Lenke A级13例,B级4例。结论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该术式能使滑脱节段获得良好的复位、固定,并具有较确切的融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多节段胸腰椎脊柱骨折的手术方式与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选择性椎管减压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44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对患者术前与随访时的ASIA分级、伤椎椎体高度矫正率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椎体高度由术前平均49.3%恢复至术后平均92.5%。ASIA分级较术前平均提高1.2级。结论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基础上选择性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脊柱骨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7.
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个椎板间潜行式开窗,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特点及疗效,旨在较大限度地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预防传统的椎板切除减压手术引起的不良综合症。方法:自1994年至2001年,作者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286例。其中127例,55岁以下者,采用 多个椎板间潜行式开窗、减压术。开窗减压最少2处,最多4处。结果:参照陆裕朴疗效标准;本组优89例,良31例,可7例,优良率94.5%。结论:椎板间多窗潜行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达到减压的目的,不良并发症少,但应强调影像学检查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结合,防止手术范围扩大。手术者要具有熟练的脊柱开窗手术技巧,松解神经根管与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腰椎多节段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和临床效果。[方法]对31例胸腰椎多节段骨折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长节段固定、短节段固定、经伤椎及其上下相邻椎固定等不同手术方式。选择性椎管减压,对不稳定节段行后外侧植骨融合。影像学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及Cobb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12~48个月,平均26.3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椎体后缘高度比、Cobb角分别由术前的(49.87±9.54)%、(80.11±9.14)%及(22.33±7.07)°恢复至术后的(93.61±6.45)%、(96.46±3.44)%及(3.69±4.10)°,术前与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均达骨性融合。术前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18例病例中除2例ASIA分级为A级的病例无改善外其余病例均提高1~3级。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与术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多节段骨折能较好地恢复脊柱伤椎的高度及脊柱的生理弧度,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对骨折类型、骨折部位的稳定情况应综合...  相似文献   

9.
短节段Silhouette内固定结合BAK治疗腰椎滑脱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腰椎管减压,多孔螺纹状钛合金椎间融合器(BAK),椎体间植骨,短节段Silhou-ette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腰椎管减压,BAK,椎体间植骨及短节段Sil-houette内固定手术治疗18例腰椎滑脱患者。术前经X线检查后按Meyerding分度;Ⅰ度滑脱15例。Ⅱ度滑脱3例;滑脱部位:L410例,L58例。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7.4个月(3-18个月),18例患者中,17例症状术后安全消失,优良率达94.4%。18例滑脱椎体均理想复位,无一例发生感染,1例因合并有颈椎管狭窄而残留轻度行走不稳。结论 运用短节段Silhouette内固定结合BAK治疗腰椎滑脱复位满意,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0.
多节段腰椎融合术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比较3节段以下和3节段以上腰椎融合术病人的融合率及临床疗效,以确定多节段腰椎融合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两组因退行性腰椎病变而接受融合醉的病人(第1组为3节段以下;第2组为3节段及3节段以上),通过动力X线侧位片、病历复习、病人回访及信访评价融合率和临床疗效。结果:第1线及第2组的融合率分别是96%和78%,临床疗效优良率分别是89%和63%。而第2组病人中50岁以下年龄组融合率是87%,临床疗效优良率是87%。结论:3节段及3节段以上腰椎融合术融合率低且临床疗效不佳。术前全面仔细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融合节段的正确和慎重选择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多节段融合术尤其在高龄病人应持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11.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腰椎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腰椎减压并Dynesys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应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进行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固定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37例;应用后路腰椎管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5例。结果随访9~39个月,平均26个月,腰痛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为8.7分,随访时为2.1分;腿痛VAS评分术前为7.6分,随访时为2.3分。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58.2%,随访时为21.2%。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复查显示椎间高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滑脱椎体完全复位或者基本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无融合器移位或螺钉松动、断裂。结论后路腰椎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腰椎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效果满意,安全彻底的神经根管减压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09年9月收治9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行腰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情况,影像学观察滑脱角、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及融合率,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及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切口长2.8~3.5cm,平均3.2cm,手术时间80~210min,平均115min,术中出血量120~700ml,平均170ml,术后随访12~42个月,平均25个月,5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硬脊膜撕裂1例,术中予以修补,无脑脊液漏;术后足下垂1例,给予神经营养药物,3个月后恢复;下肢疼痛2例,给予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后症状缓解;切口周围皮肤坏死1例,二期缝合后愈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末次随访矢状面X线片示滑脱角从术前平均6.02°±1.91°减至1.22°±0.70°,椎间隙高度从术前平均(5.06±1.61)mm增至(10.78±0.90)mm,Taillard指数从术前平均26.17±8.50降至8.34±2.35,融合率93.7%。末次随访时VAS腿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69±1.61)分降至(2.34±1.60)分,VAS腰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15±1.76)分降至(2.15±1.77)分,JOA评分从术前平均(10.09±3.18)分增至(23.14±2.81)分。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症对腰椎后部结构破坏小,腰椎滑脱复位及椎间隙高度恢复满意,并发症低、疗效确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13.
SOCON内固定器在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中的应用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目的 观察腰椎管减压、横空间植骨和SOCON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退行性腰椎滑肿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从1997年12月~1999年1月,21例腰椎退行性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患者,经长期(6~12个月)严格保守治疗失败后,入院接受腰椎管减压、横空间植骨和SOCON内固定手术。21例中表现为下腰痛、间歇性跛行者19例,下肢疼痛者8例。经术前X线检查证实MeyerdingⅠ度滑脱18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学变化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发生中的病因学意义。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L4,5 DLS患者中随机选取115例作为观察组,男28例,女87例;年龄41~76岁,平均57.3岁。自体检人群(无脊柱滑脱及腰腿痛表现)中随机选取与DLS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15例作为对照组,男31例,女84例;年龄45~77岁,平均56.4岁。两组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CT平扫及多层面重建检查。于侧位X线片测量DLS组患者腰椎滑脱程度(Taillard指数),CT图像分别测量滑脱组及对照组L3,4、L4,5节段两侧关节突关节角并评估两组小关节不对称程度,矢状面CT重建图像测量两组L3,4、L4,5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pedicle facet angle,P?F角),对两组相应节段所测角度进行比较分析;CT横断面骨窗下对两组L4,5关节突关节进行退变程度分级并比较,且对DLS组不同退变等级之间的滑脱程度进行分析。对DLS组L4,5的关节突关节角、P?F角与滑脱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DLS组L4,5均为Ⅰ度滑脱。DLS组L3,4、L4,5节段关节突关节角与对照组相应节段相比明显偏向矢状位;P?F角均较对照组大,更倾向于水平位。小关节不对称程度,L4,5节段DLS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L3,4节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L4,5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LS组患者L4,5关节突关节不同退变等级之间,滑脱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LS组L4,5滑脱程度与其关节突关节角、P?F角无相关性。结论关节突关节形态学变化(更小的关节突关节角、水平化的P?F角、小关节不对称)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病因学意义,但其作用不应被夸大;关节突关节退变是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继发性改变,而腰椎滑脱加剧了小关节的退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突关节角度与退行性腰椎滑脱(DLS)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单纯退行性L4/5节段前滑脱患者为DLS组,年龄55.6±8.8岁,排除腰椎骨折及峡部不连者;对照组为57例同期无滑脱及腰腿痛的其他疾病患者,年龄53.7±9.4岁。两组均行腰椎CT检查,在CT定位像上测量DLS组患者L4/5节段滑移距离及下位椎体矢状径,计算腰椎滑脱程度(Taillard指数);在CT图像上测量两组L3/4、L4/5及L5/S1节段关节突关节角并进行比较分析;骨窗条件下观察DLS组L4/5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按Fujiwara标准进行分级,并按不同退变等级分3组比较滑脱程度;对DLS组L4/5的关节突关节角与滑脱程度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DLS组L4/5均为Ⅰ度滑脱,Taillard指数为0.1679±0.0365。DLS组L4/5关节突关节角为33.1°±12.2°,小于对照组的49.5°±11.4°,差异有显著性(P<0.001);DLS组与对照组L3/4关节突关节角分别为36.1°±9.1°与38.6°±8.0°,无显著性差异(P>0.05);DLS组与对照组L5/S1关节突关节角分别为48.5°±13.0°与51.9°±13.0°,无显著性差异(P>0.05)。DLS组L4/5滑脱Taillard指数与其关节突关节角度无相关性(r=0.065,P>0.05)。DLS组患者L4/5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为Ⅱ度4例,Ⅲ度23例,Ⅳ度33例,其滑脱Taillard指数分别为0.1837±0.0418、0.1723±0.0370和0.1589±0.0343,各组间滑脱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DLS患者滑脱节段的关节突关节角明显小于非滑脱患者的相应节段,但关节突关节角度与DLS的关系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腰椎管减压、USS内固定器治疗不稳定型腰椎退行性滑脱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5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患者行后方入路腰椎管减压、USS内固定手术,对照比较手术前、后临床症状改善和X线片滑脱复位程度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症状完全消失48例,明显改善6例。54例中24例Ⅰ度滑脱,其中22例术后X线片检查证实完全复位;Ⅱ度滑脱30例,28例完全复位,另2例滑脱部分复位。术后无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及感染。结论 USS内固定器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早期随诊复位满意,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骨性结构参数在退行性腰椎滑脱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腰椎骨性结构的异常是否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病因,及退行性改变在退行性腰椎滑脱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40例(病例组),男1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1.35±9.91)岁;非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56例(对照组),男13例,女43例;平均年龄(57.27±10.00)岁。两组患者均划分为三个年龄段:45~54岁,55~65,≥66岁。在X线侧位片和腰椎CT或横断面MRI片上测量骶骨相对矢状旋转角、L5椎体相对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腰骶角、椎弓根下关节突角、小关节突面冠状位角,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各年龄段和总体的L5椎体相对倾斜角、骶骨相对矢状旋转角、腰骶角、腰椎前凸角、腰椎前凸系数、椎弓根下关节突角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左侧及右侧小关节突面冠状位角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骨性结构的异常不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多裂肌退行性变程度与腰椎前凸角、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等临床资料。通过腰椎X线片判断滑脱严重程度并测量腰椎前凸角,其中Ⅰ度滑脱30例(L_4/L_5 20例、L_5/S_1 10例),Ⅱ度滑脱21例(L_4/L_5 15例、L_5/S_1 6例)。通过腰椎MRI测量患者L_4/L_5、L_5/S_1水平双侧多裂肌平均横截面积和脂肪浸润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多裂肌横截面积、脂肪浸润率与腰椎前凸角、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滑脱程度患者腰椎前凸角、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节段,不同滑脱程度患者多裂肌横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度滑脱者多裂肌脂肪浸润率均低于Ⅱ度滑脱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裂肌横截面积、脂肪浸润率与腰椎前凸角、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均无相关性。结论不同严重程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多裂肌的退行性变程度存在差异,多裂肌退行性变可能参与了退行性腰椎滑脱的进程,但尚不能证明多裂肌退行性变程度与临床症状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mini-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ni-TLIF)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8年 3月至 2010年 8月手术治疗的 49例腰椎滑脱症患者, 开放手术组 26例, mini-TLIF手术组 23例。分别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根据 Macnab标准观察临床疗效, 测量两组手术前后的各放射学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随访 9~22个月, 平均 11个月。手术出血量、术后 2天与 3个月 VAS、患者再次手术意愿等指标 mini-TLIF手术组均优于开放手术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手术组 ODI由术前的 31.2%±8.2%降至术后末次随访时的 16.1%±6.8%, 差值为 17.8%±4.2%;微创手术组 ODI由术前的 34.4%±11.7%降至末次随访时的 15.3%±4.3%, 差值为 19.7%±3.8%, 两组的手术前后 ODI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3, P=0.412);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 微创手术组均明显长于开放手术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开放手术相比较, mini-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术中出血较少, 术后疼痛轻, 但需要较长时间的手术及术者接受较多的放射线暴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