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缪氏吐血三要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希雍所著<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提出的"吐血三要法",即"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对后世医家治疗血证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提起治吐血三要法,大家都会想到明代医家缪希雍(1546-1627)。其著作《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提到了“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即世称治吐血三要法,对后世治疗血证影响极大。笔者近来在学习探讨明代医家王肯堂(1549-1613)的学术思想过程中,发现王肯堂在重订《灵兰要览》中也详细地阐明了治血三要法的观点,那么,“治血三要法”到底是王肯堂还是缪希雍首先提出来的?笔者认为应是王氏而非缪氏,特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3.
提起治吐血三要法,大家都会想到明代医家缪希雍(1546-1627)。其著作《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提到了“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即世称治吐血三要法,对后世治疗血证影响极大。笔者近来在学习探讨明代医家王肯堂(1549-1613)的学术思想过程中,发现王肯堂在重订《灵兰要览》中也详细地阐明了治血三要法的观点,那么,“治血三要法”到底是王肯堂还是缪希雍首先提出来的?笔者认为应是王氏而非缪氏,特作如下阐述。1 王、缪的学术交往 王肯堂与缨希雍同是行医于江苏金坛的明代杰出医…  相似文献   

4.
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提出:“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的治吐血三要法。临床用于治疗吐血,有一定的实用价  相似文献   

5.
邱立新 《中医药学刊》2008,26(2):249-251
清代名医齐秉慧诊治吐血经验独特,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①脾虚血停膈中为内因,治当辨寒热虚实;②吐血多兼咳喘,异病同治;③以脉辨病种、病位,脉症合参断生死:④法主甘药理脾健胃,善潜龙雷之火;⑤逆向思维、总结失治、误治经验;⑥博采众长,活法中病。  相似文献   

6.
治吐血有三诀质疑215400江苏省太仓市中医院丁争真明·缪希雍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提出的“治吐血有三诀”(以下简称“三诀”),一直为后人所推重。但是,清·唐宗海《血证论》中的观点又有所不同。笔者在学习两家著作过程中,有如下体会。析三诀提出质疑众所...  相似文献   

7.
8.
中医史上曾有“肝无补法”之说,王旭高不为其所缚,认为肝亦有虚证,可以补之。补肝之法可溯源至张仲景,王旭高将肝虚细分为气血阴阳不足诸证,补肝法有补肝气、补肝阳、补肝阴、补肝血之别。临床肝虚病机复杂多样,补肝法不可单一而行,抓住肝体阴用阳的特性,补气、补阳、补阴、补血可兼夹使用。举古今文献中著名医家的验案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缪仲淳治吐血三要法,其一曰:“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吐血之来,愚见有只吐一二口而止者;有来势颇急倾碗盈盂而吐者;亦有始吐数口继而大吐者。故治法根据证情,针对病势,当以止血为第一要着。盖血止虽有宿瘀而尚徐可图治;若血出不止,则血竭气越,  相似文献   

10.
缪希雍,字仲淳,明代江苏常熟县人。医学造诣深邃,临证经验丰富。关于吐血一证,缪氏立“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之三要法。此论对后世治疗血证有较大的影响。笔者谨按吐血三要法,试探析其义。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与止血是血证的两大治则。所谓行血,系指活血散血而言;所谓止血,系指固涩堵止而言。杨仁斋指出:“血随气行,气逆而上奔,则血不循于经络而涌吐矣”。缪氏从气逆血升是吐血的主要病机立论,认为:“直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  相似文献   

11.
明·缪希雍“吐血三要法”,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然亦有异议者,如李氏认为“缪氏之说,适与吾之临床观察所得相左”,“其所云吐血,当指虚劳久病而言,故治法如此示戒”,“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治疗吐血,无论何种原因诱发,必以止血为首要紧急措施”。对此,笔者研读探究《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以为缪氏所云“吐血”并非今所谓之吐血,兹述之,以求贤者雅正。 1 所言吐血,实指咳衄血血由胃中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血由肺内来,经咳嗽而  相似文献   

12.
“肝有补法”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有补法”小议华允中(江苏无锡厚桥医院中医科无锡214106)关键词肝,补肝法,探讨魏玉璜曾云“肝无补法”四字,误人多矣,或以疏散成痨、香燥成隔,或攻伐成鼓,或以辛热成痈,其于变症,笔难尽述。窃思,肝气有余,当勿须补,但肝“体阴用阳”,以血为本,以...  相似文献   

13.
缪氏三法:一曰宜行血,不宜止血;二曰宜补肝,不宜伐肝;三曰宜降气,不宜降火。此三法对后世影响较大。明清及近代医家对吐血一病的撰文或立说,常引用缪氏吐血三要法为论据。笔者在临床中分析了吐血病案多例,与缪氏吐血三要法的理论,持有  相似文献   

14.
清代名医齐秉慧诊治吐血经验独特,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①脾虚血停膈中为内因,治当辨寒热虚实;②吐血多兼咳喘,异病同治;③以脉辨病种、病位,脉症合参断生死:④法主甘药理脾健胃,善潜龙雷之火;⑤逆向思维、总结失治、误治经验;⑥博采众长,活法中病。  相似文献   

15.
童舜华  石富娟 《新中医》2007,39(10):97-98
厥阴肝经绕阴器,抵少腹。慢性盆腔炎主要以前阴及少腹部症状为主要表现,病变与肝关系密切。笔者临床治疗慢性盆腔炎常从肝经论治为主,疗效良好。根据慢性盆腔炎肝虚证的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肝虚气陷、肝虚寒湿、三阴(肝、脾、肾)亏虚等证,故治以补肝法包括补肝升阳、暖肝化气、培补三阴等。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血证是诸多血液病最常见的证候之一,缪希雍提出治疗吐血的治法可广泛用于诸多血证之中,并不局限于吐血病。其所提的三法即活血、补肝、降气,是慢性血证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7.
上消化道出血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1990年1月~2001年12月,我科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22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明代医家缪希雍提出的止血三法,即"宜行血不宜补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运用于中医妇科,治疗经行鼻衄的临床疗效,体现了妇科血证皆一气的流转失常病理特点,从肝主藏血,介于水火之间,内寄少阳相火,要依赖脾土的栽培,肝随脾升,但升而无制,则化热化火,冲气上逆,则肺之肃降不及,出现经行吐衄,少阳内藏相火,胆随胃降,温煦下焦责成气化之本,胆气不降,则相火妄动,心主藏神,心动则五志之火内动,相火易起,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冲气上逆,从多点位,多层次进行考究,拓宽中医治疗范围,从气化的角度对其病理机制进行探讨,总结出更有效的治疗途径。方法:筛选了60例2009年6月-2016年6月的门诊就诊的患者,将60例经行鼻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了缪希雍吐血三要法及所创的方药治疗,对照组采用中医妇科教课书中清肝引经汤、顺经汤辨证选方。两组均以观察比较其疗效。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不但经行吐衄随访一年没有反复,而且月经正常,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其法及方药治疗行经鼻衄疗效显著,并有很好的促排卵、健黄体及调经作用,该法及方药治疗经行吐衄既符合妇女的生理特点,又切合经行吐衄的病机,从心肝脾肾肺五脏配五行的生环和克环关系调节气机的升降,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