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理性起搏器临床应用4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生理性起搏器与心室按需型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生理性起搏与心室按需型起搏术前、术后均作无创心功能检查,并随访1~5年,观察心功能、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阵发性房颤发生率、栓塞发生率。结果: 生理性起搏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房颤发生率明显少于心室按需型起搏器随访患者(P<0.005)。结论: 生理性起搏较心室按需型起搏更接近于正常的生理,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近2年多来应用国产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30例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随访结果。其中8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2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年龄为26~75(平均52)岁,使用按需型起搏器者28例,固定频率型起搏器者2例,心内膜电极安置经路:29例由头静脉插入,1例由颈外静脉插入。经随访结果有10例更换过脉冲发生器,主要原因为电源提前耗绝;其他并发症为心内膜电极移位、导线折断、脉冲发生器功能异常、局部感染及创口裂开等,但均较少见。最后认为国产埋藏式起搏器的质景尚能符合临床应用的基本要求;但需进一步提高质量,特别是电源的寿限。  相似文献   

3.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通过人工起搏器发放脉冲电流,通过导线和电极的传导刺激心肌使之兴奋和收缩,从而代替正常的心脏起搏点,控制心脏按脉冲电流的频率有效地搏动。心脏起搏器应用于临床,已有30多年的历史。我科自从开展了心脏起搏与导管技术,治疗病窦综合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病例,在任何时间紧急进行心脏起搏,  相似文献   

4.
51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5年临床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并发症及起搏功能异常的原因,以减少其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51例植入永久性起搏趋患者的术后临床资料和5年常规随访资料,了解术后并发症及起搏功能异常的发生情况。结果:51例患者中共有6例发生起搏器功能异常:起搏电极导管脱位、电极断裂、电极绝缘层破裂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MT)各1例(1.9%),感知功能障碍4例(7.8%),通过程控或更换起搏器和起搏电极导管后,起搏功能恢复正常。5年随访中,囊袋血肿、囊袋破溃者3例(5.9%),经局部抽出积血,抗生素冲洗,严重者重新手术后取得很好疗效;2例患者出现起搏器综合征,13例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8例患者并发脑梗死。结论:采取相关措施,加强起搏器术后随访工作,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植入VVI型心脏起搏器后 ,病人常因发生起搏器电极断裂或起搏器综合征而需要改变起搏器类型或需重新植入起搏电极 ,通常仍选用以前的植入经路 ,以减少创伤 ;但是 ,我科近来一例老年患者发生穿刺血管血栓形成的并发症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患者 女 ,73岁。因高血压心脏病 12年并发“病窦综合征”于 1990年 12月于右前胸经右锁骨下静脉安置“VVI型”永久人工起搏器 ,术后逐渐出现胸闷、气促、头晕等症状 ,1999年 12月因上述症状明显加重 ,并出现双下肢水肿 ,诊断为“高心病 ,心力衰竭 ,起搏器综合征”经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 ,于 …  相似文献   

6.
郭勇  冯胜红  孙向阳  朱冰 《海南医学》2002,13(11):93-93
分析基层医院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电极置入方法和并发症的防治。112例患者,平均年龄65岁,其中病窦综合征占52.7%,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占35.7%。起搏方式以心室按需型起搏为主占91%,生理性起搏占9%。电极置入经头静脉切开占26.7%,锁骨下静脉穿刺占72.3%。安置起搏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为8%,主要并发症为电极移位和囊袋感染。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可靠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自 1 95 8年首例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用于临床以来 ,改变了有症状的心动过缓和阿 -斯综合征发作病人的治疗现状。首例植入起搏器的病人至今仍存活。在此后的 40年里 ,数以百万计的病人 ,从起搏治疗中显著获益。由于技术的进步和革新使各种复杂的起搏系统得以产生 ,能更好地产生接近正常的生理性心脏激动顺序 ,并使多种类型起搏器得到更好的应用。起初 ,起搏器仅应用于房室阻滞 ,但不久即扩展到与窦房结疾病相关的有症状的心动过缓的治疗。近年来 ,对病理生理机制的进一步认识 ,促使人们对起搏治疗在诸如心脏神经源性晕厥、肥厚梗阻型心肌病、阵…  相似文献   

8.
从 1997年 3月至 2 0 0 1年 5月 ,安置美敦力公司Champion730 2型心脏起搏系统 ,观察 11例病人 ,现将临床应用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男性 7例 ,女性 4例 ,年龄 5 7~ 73岁 ( 60± 87)。临床诊断 :病窦综合征 (SSS) 6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5例 ,半数有黑朦及晕厥史。起搏器 :美敦力公司 80 79型心脏起搏脉冲发生器 ,起搏电极 :5 0 17硅胶靶状单电极 ,9610程控磁铁 ,放置导管电极入径 :右锁骨下静脉穿刺 7例 ,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2例 ,头静脉切开 2例 ,使用9— 10F导管鞘。起搏器和电极接口为IS 1型接口。1 2…  相似文献   

9.
人工心脏起搏系统感染的处理方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覃数 《重庆医学》2003,32(1):26-27
目的:对9例起搏系统感染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拟提出安全,有效、合理的处理措施,方法:完全撤除起搏系统(牵引拉出起搏电极,开胸取出电极);原位处理起搏器囊袋,长期换药姑息治疗。结果:3例合并败血症,2例完全撤除起搏系统者存活,1例保守治疗死亡;3例起搏器囊袋或切口感染,原位处理起搏器囊袋获得痊愈;3例起搏器囊袋慢性感染;长期换药至今。结论:合并败血症者,应立即撤除起搏系统;近期出现的起搏器囊袋或切口感染者首先考虑原位处理;对于长期慢性囊袋感染, 以换药姑息治疗为宜,除非撤除全部起搏系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起搏治疗中各种起搏方式的比例及影响起搏方式选择的因素.方法:130例行起搏器安装术的SSS患者,其中男67例,女63例,平均年龄(64.2±11.9)岁,分析各种影响其起搏模式选择的因素.结果:植入起搏器能明显改善SSS患者的临床症状.130例患者共计手术149例次,生理性起搏占27.5%(41例次),其中心房按需型起搏(AAI)占10.7%(16例次),房室全自动型起搏(DDD)占16.8%(25例次).结论:生理性起搏,尤其是AAI起搏应用比例偏低的原因有:担心单腔心房起搏术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房电极固定技术较复杂.临床心内科医师对AAI起搏益处的认识不足也是造成AAI起搏比例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1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病人使用了心房按需抑制型起搏器(AAI),其中4例使用无创螺旋心内膜电极。电极固定在右房不同部位,随访42~48个月,7例使用不同厂家的J型电极置于右心耳,随访3~15个月。结果起搏和感知功能正常,无电极移位,未发生房颤、房扑及传导阻滞。结合临床对以往安装AAI起搏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12例床旁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疗效。方法 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73.7±12.9)岁;安置临时起搏器原因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病窦综合征3倒;均选右股静脉入路,起搏部位为右室心尖部;通过分析起搏心电图图形特点、测量导管深度、行X线等检查进行研究,观察该起搏方法的疗效。结果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即刻成功率为66%(8/12);2例电极导管不能通过扭曲的髂静脉,换用普通电极导管在DSA透视下送入右室起搏;1例反复不能进入右室起搏。X线透视下方将导管送入右室而起搏;1例心脏停搏的患者漂浮导管不能起搏,换用普通电极导管后成功起搏。无一例出现栓塞、电极脱位、心脏穿孔或穿刺并发症。结论 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起搏方法,对心脏停搏、血管扭曲的患者应慎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251例次埋藏式起搏器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并发症。房室传导阻滞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起搏器治疗的主要适应症。主要并发症为电极脱位、感染及起搏器综合征。主要死因为脑血管疾患和心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心房生理性起搏预防病窦发生的效果。方法 :对 2 1例安置心房按需起搏器 (AAI)及房室顺序起搏器DDD(R)的病窦综合征患者进行 (2 3.2± 2 .1)个月 (6~ 4 9个月 )的随访观察。结果 :2 1例皆未出现持续性房颤 ,起搏后左房内径 (LVEF)、心输出量 (CO)明显增加 ,房性心动过速 (AT)、房扑和 (或 )房颤 (AF)发生率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生理性起搏不仅有助于患者心功能改善 ,也有助于消除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77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77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术中疗效及术后各种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成,起搏模式:植入单腔起搏47例,房室双腔起搏28例,单腔心室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1例,心脏再同步化起搏1例。术后囊袋血肿3例,电极脱位2例,起搏器囊袋渍破1例,起搏器综合征7例。结论采取相关措施,加强起搏器术后随访工作,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起搏器综合征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锦实  宋锦实 《吉林医学》1998,19(5):318-319
心脏起搏技术是目前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心室按需型(VVI)永久式心脏起搏器具有房室收缩的非生理特性,导致血液动力学发生障碍,部分病人在安置起搏器后出现程度不同的低血压、头晕、心悸、气短、水肿等症状,临床上称之为起搏器综合征(...  相似文献   

17.
经静脉心内膜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300例次,手术主要合并症是电极脱位和电极损伤;皮囊穿破继发感染;电极与起搏器连接不良;皮囊积血及电极皮下段外露。晚期死亡23例。提出严格握掌适应证及起搏器类型选择、可靠的电极定位及无菌操作、严密的术后监护及教会患者有关知识是保证长期安全可靠的心脏起搏效果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2001-2010年胸科医院心脏植入装置的类型、植入病因、植入部位及其变化趋势,分析与国外差异的原因。方法:分析10年来安置心脏植入装置患者的病因、年龄、心脏疾病类型对起搏装置选择的变化趋势,心室电极类型和心室电极位置情况。结果:(1)10年来在胸科医院共安置心脏植入装置2 826例,病窦综合征(SSS)及房室传导阻滞(AVB)仍为起搏器安置的主要原因,双腔起搏器为主要类型;(2)起搏类型及电极位置的选择越来越符合生理性起搏的理念;(3)特殊疾病的起搏适应征扩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及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所占比例增加,但预防性ICD置入较少;(4)间隔起搏及螺旋电极数量明显升高。结论:随着对生理性起搏概念的再认识,起搏器类型的选择及起搏方式越来越符合生理性起搏模式,但猝死高危人群的预防性装置植入仍较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经济条件及医生的认识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严文娟 《黑龙江医学》2004,28(9):704-705
本文重点分析了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出现的切口感染、起搏电极微脱位、起搏器感知异常、起搏器综合征、起搏系统故障等常见并发症的原因 ,及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报道162例次永久性心脏起搏手术并发症的预防。该组148例为首次手术,14例次为起搏器更换术。VVI起搏101倒、AAI起搏39例,DDD起搏8例。随访2~115月,非起搏器原因死亡13例,脑梗塞2例。该组病例无1例近期和远期电极脱位、感染、心肌穿孔、皮肤磨破、电极损伤等并发症,就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进行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