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伯桂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1):1603-1604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联合卡托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内科2003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及门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6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常规应用强心剂、利尿剂;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及卡托普利.疗程1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常规强心、利尿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及卡托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有效改善心功能,疗效肯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在常规强心、利尿治疗基础上,卡托普利与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与美托洛尔,观察8周。对照组(45例)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给予地予高辛和利尿剂治疗。结果3年间,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显著差别,P〈0.01,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显著。结论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10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卡托普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高于对照组的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朱立庆 《淮海医药》2010,28(6):543-543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6.25 mg,2次/d,逐渐增加至50mg,2次/d,治疗6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左心功能不全简单易行,疗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为提高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及生存质量,我们于2002年1月-2004.年8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captopril)与B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metaprolol),治疗患者9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倍他乐克)联合卡托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 7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按常规给予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和卡托普利。观察2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高于对照组的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LVEDD、LVESD和LVEF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虽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卡托普利治疗CHF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心功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卡托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40例,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给予地高辛、氢氯噻嗪、安体舒通等。根据患者临床情况给予西地兰及血管扩张药改善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观察组患者在强心利尿的用药基础上,给予卡托普利和美托洛尔。两组患者疗程为24周。在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尿量等。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强心利尿基础上,给予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佟刚  马晨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44-44,47
目的:探讨酒石酸美托洛尔联合卡托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11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心脏射血分数明显提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酒石酸美托洛尔和卡托普利,临床效果优于单独应用卡托普利,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卡托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临床分析。方法 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卡托普利)和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每组各32例,对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LVEDD、LVESD明显减少,而LVEF明显增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美托洛尔联合卡托普利治疗的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美托洛尔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治疗给予强心、利尿、ACEI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心脏指数及疗效.结果 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率、血压、LVEF变化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美托洛尔可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与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CHF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卡托普利与美托洛尔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射血分数(EF)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BP、DBP、HR及EF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29%,对照组为61.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卡托普利和美托洛尔治疗CHF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2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6 min步行距离试验、肾功能、电解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SPB、DBP、HR、及6 min步行距离试验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能够降低血压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培哚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6 4例CHF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4例给予培哚普利 4mg/d ,美托洛尔 6 2 5~ 5 0mg/d ;对照组给予地高辛、利尿剂、消心痛治疗。两组疗程 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病人的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6min步行距离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 88 2 4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 6 6 7% ,治疗前后相比两组LVEF、SV、CI、6min步行的距离均有显著改善 (P <0 0 1) ,治疗组LVEF、CI及 6min步行距离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培哚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CHF可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124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常规治疗加用美托洛尔缓释片并逐步加大剂量;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30周后,观察组患者的LVEDD和LVESD明显缩小.结论 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以长期应用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并能够改善心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与美托洛尔联合应用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方法观察10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其治疗前后的自觉症状改善情况、Hoker判定心律失常变化。结果治疗前后的自觉症状改善情况和心律失常改善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后,治疗前、治疗后4周两比较后,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在症状改善方面明显优于治疗前。结论厄贝沙坦与美托洛尔联用,能有效地治疗充血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卡托普利、倍他乐克联合治疗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病人的心功能、心率、心胸比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的影响。方法  62例CHF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30例采用地高辛利尿剂、消心痛等治疗 ,治疗组 32例采用倍他乐克、卡托普利、地高辛、利尿剂治疗。治疗 1 2周。结果 治疗组 ,心率减慢、心胸比率缩小 ,LVEF提高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而对照组治疗后心率减慢 ,心胸比率缩小 ,LVEF提高 ,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结论 卡托普利、倍他乐克联合治疗CHF ,可明显使病人心率减慢 ,心胸比率缩小 ,LVEF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ry)应用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江苏省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CHF患者44例设为对照组,洋地黄、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等综合方法治疗,另选择同期收治的CHF患者46例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厄贝沙坦和美托洛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I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心率及血压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n05)。治疗后LVEDd、LVESd数值两组均显著缩小,LVEF数值增加,心功能得到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义(P〈n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显著,心功能改善明显,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予以洋地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琥珀酸美托洛尔、利尿剂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ACEI改用缬沙坦,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及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血压及心率下降程度、6min步行距离,以及左心室内径缩短程度、左室射血分数、相对室壁厚度(RWT)、短轴缩短率(FS)、心搏出量(SV)增加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能够更好地逆转左心室肥厚及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美托洛尔和卡托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重度心衰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和卡托普利联合应用对肺心病重度心衰的再住院率和提高其生存率的影响。方法92例重度肺心病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8例和对照组44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与美托洛尔(倍他乐克),疗程1年,并随访观察1年。结果实验组在总病死率、心衰恶化性病死率、因心衰恶化再住院率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在心功能改善方面,亦较对照组有更多的改善(P〈0.05)。结论倍他乐克和卡托普利联合应用治疗慢性肺心病重度心衰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延缓肺心病心衰的进展,降低其死亡率和因心衰恶化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buffered sublingual captopril were assessed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Methods: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a randomised single-blind cross-over fashion (n=6, 4 males and 2 females) and involved two study days, at least 7 days apart. Baseline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for plasma renin activity (PRA), blood pressure (B.P.) and heart rate (H.R.). Captopril (12.5 mg) was administered sublingually with dibasic potassium phosphate which maintained salivary pH at 7, or perorally with 100 ml of water. Further B.P., H.R. measurements and venous blood samples were taken over a 3 hour period post-drug administration. Blood samples were analysed for captopril and PRA levels. Results: tmax after buffered sublingual administration of captopril, which ranged from 40–60 min (median=40 min),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after peroral administration (range 60–120 min, median=90 min). Cmax was slightly greater after buffered sublingual than after peroral administration with mean values of 108.2 vs. 94.0 ng·ml–1. AUC values were similar after both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P. vs. time profiles for each administration method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e. sublingual administration produced an earlier reduction in B.P., however, HR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two routes. Conclusion: The data indicate that this novel administration method of captopril leads to an increased rate, but an unchanged extent of captopril absorption, suggesting a modest therapeutic advantage with the use of buffered sublingual captopril if a rapid reduction in blood pressure is requi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