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0例心肺复苏患者抢救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10例心肺复苏后伴多功能器官障碍(MODS)患者的临床监测与治疗,从而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在我院急诊科心肺复苏后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了心脏骤停复苏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心搏骤停原因、重要器官的临床监测。结果 10例患者中心肺复苏成功7例,心肺脑复苏成功4例。其中5例患者合并两个以上脏器功能障碍,死亡7例,痊愈出院3例。结论心肺复苏后患者重要器官的监测与治疗以及进一步生命支持是抢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过程中的抢救护理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心肺复苏患者急救过程中的相关护理技术与治疗.结果:15例心肺复苏患者中抢救成功7例,8例心脏停搏时间超过10 min者均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早期迅速的抢救治疗与护理配合是保证复苏成功、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心源性猝死救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SCD)的临床特点及其心肺复苏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8例SCD患者的基础疾病、诱发因素、SCD前的心电图表现以及心肺复苏的治疗措施。结果及时正确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成功的关键。结论现场进行快速及有效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故应大力加强心肺复苏的普及和正确实施规范化CPR术。  相似文献   

4.
影响院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洁  王明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92-193
目的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心肺复苏123例中成功40例,总成功率32.5%,出院存活17例,存活率13.8%;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关因素为:年龄、复苏开始时间、心脏基础疾病、早期除颤等,心肺复苏成功组(40例)与非成功组(83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与心肺复苏及时、准确、早期电除颤、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急诊科院前院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150例临床资料,根据心肺复苏成功和失败进行分组,50例心肺复苏成功作为成功组。结果成功组患者开始心肺复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通路建立时间均低于失败组,肾上腺素累积剂量高于失败组,t=11.02,t=6.26,t=8.34,t=12.1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始心肺复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通路建立时间、肾上腺素累积剂量是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把握好各项影响因素可以为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浅谈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及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600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急救过程中的护理技术.采取单人或双人复苏的方法进行急救.过程包括开放气道、有效的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等三部曲.结果 600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中有410例复苏成功,成功率68.3%.结论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早期迅速的抢救治疗与护士密切配合是复苏成功重要因素、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所以医护人员在有效心肺复苏过程中要有精湛技术.熟练掌握抢救演练技术是提高抢救成功关键.医护人员要有观察力、判断力,综合抢救能力,才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1年1月-2012年9月笔者在本院急诊科接诊的12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呼吸循环骤停患者5例复苏成功(其中院外1例,院内4例),复苏有效2例,其余5例无效.结论 胸外按压技术的确是心肺脑复苏的第一措施.抢救成功与否与原发病有关外,还与抢救开始时间、胸外按压方法、抢救药物及仪器的合理应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心跳骤停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抢救过程。结果 18例患者中8例恢复有效心搏及自主呼吸,意识恢复。10例在心肺复苏成功后转入ICU病房进行复苏后监护治疗。结论早期规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及早进行除颤、气管插管,合理应用复苏药物等是CPR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刘可 《首都医药》2007,14(6):33-34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总结经验,提高心肺复苏质量。方法回顾分析急诊心肺复苏病例49例,分析心脏骤停的病因、复苏时间、复苏程序、复苏药物等因素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院前心脏骤停17例,1例存活,2例恢复自主循环。院内心脏骤停32例,复苏成功8例,7例存活出院,1例持续昏迷2天后自动出院。结论缺少现场急救,复苏开始时间滞后是导致院前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提高心肺复苏效率是复苏成功的关键。院内心脏骤停复苏程序以CABD、CDAB为宜。  相似文献   

10.
柯友洋 《首都医药》2007,14(10):33-34
目的总结分析1996年以来心肺脑复苏病人35例,探索复苏下血液循环时间对救治成功的影响。方法对35例心跳骤停经心肺脑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并能维持的患者,收入ICU病房继续治疗,并对抢救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心肺脑成功复苏患者中,24例完全康复出院,8例因脑部原发性疾病尚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3例呈植物人状态。结论心肺脑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的病死率仍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复苏时间、基础疾病、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给药途径及用药间隔、复苏后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11.
心肺复苏开始时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仲廷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1):1478-1479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开始时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20例进行CPR急救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开始CPR时机不同分为早期插管组(A组,210例)、及时插管组(B组,115例)和延时插管组(C组,95例),统计分析三组间CPR成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经治疗后,CPR成功:A组43例(20.48%),B组17例(14.78%),C组6例(6.32%),C组CPR成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x2=9.74、4.32,均P<0.05),B组CPR成功率明显低于A组(x2=6.43,P<0.05);A组、B组、C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0.13±2.31)d、(22.73±1.82)d、(29.78±2.32)d,三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P<0.05.).结论 及时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对心肺复苏成功率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回顾66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病例,分析成功因素。方法回顾本院2010~2011年急救心跳骤停106例患者心肺复苏抢救过程、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为时40min的急救,106例患者中复苏成功66例(62.26%),死亡40例(37.74%),其中,院内成功率为83.33%,院外成功率为16.67%。病因与复苏成功率关系不大,不同开始心肺复苏时间患者成功率差异明显(P〈0.05)。结论缩短检查确诊、评估时间,提早进入复苏时间.心肺复苏基础上,根据病情情况,适当配合联合运用血管活性药物和加压素,灵活掌握复苏技巧,可以有效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非专业救护员心肺复苏测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术在景区旅游从业人员中培训后的效果,探索提高其掌握CPR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方法对景区四年中培训的157名非专业救护员进行CPR理论知识试卷测试。结果复训者对CPR知识的掌握程度优于初训者。结论对非专业救护员CPR知识与技能的培训需要不断进行定期复训是提高急救意识、掌握CPR知识和技能的好办法,对普及急救医学知识与技能和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挽救生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心脏停搏早期应用氨茶碱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早期应用氨茶碱对心电活动和自主循环恢复的疗效。方法将心脏停搏患者62例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心肺复苏;治疗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氨茶碱,首次0.5g,以后0.25g/次,3~5min重复1次,总量≤1.0g。观察并对比2组的疗效。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心电活动恢复例数分别为12例(40.0%)、23例(71.9%);自主循环恢复例数分别为10例(33.3%)和21例(65.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例心电活动恢复时间及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早期应用氨茶碱对心电活动和自主循环恢复有效,可提高心脏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成功的相关因素及对策,以便及时有效地心肺复苏。方法:对156例心肺复苏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复苏成功50例。结论:加强对围心搏骤停期患者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心肺骤停的早期信号,做到早期CPR,根据围心搏骤停期的表现及病因,选择适当的ABCD顺序,有助于提高CPR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成功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复苏成功率提供相应的建议。方法对本院急诊2011年1月~2012年5月108例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年龄越大,心肺复苏成功率就越低(P〈0.05);在5min内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成功率明显高于〉5min的患者(P〈0.05);电除颤患者复苏成功率高于未除颤者(P〈0.05);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插管的患者复苏成功率高于未插管者(P〈0.05)。结论早期实施心肺复苏、早期电除颤、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有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个体化心肺复苏(CPR)合并急诊中心静脉置管在猝死患者的心肺脑复苏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急诊科及院前急救中需实施CPR的猝死患者共18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个体化CPR合并急诊中心静脉置管抢救组(简称个体化CPR组)92例及常规CPR合并外周静脉抢救组(简称常规CPR组)94例,对两组的即刻复苏成功率及存活收入院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个体化CPR组在即刻复苏成功率15/92(16.3%)及存活收入院率6/92(6.5%)均高于常规CPR组7/94(7.4%)及2/94(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不同病因、不同时期的猝死患者选择个体化CPR合并急诊中心静脉置管抢救能提高猝死的即刻复苏成功率及存活收入院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中施行紧急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9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36例患者入院后由急诊医护人员立即行气管插管(紧急气管插管),对照组33例患者入院后则由麻醉科医师行常规气管插管(延时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及心肺复苏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率分别为55.56%、52.78%,对照组分别为30.30%、27.27%,研究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成功率为91.67%,对照组为96.97%,两组气管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为(2.10±0.65)min,对照组为(4.72±1.20)min,研究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中施行紧急经口腔气管插管的效果显著,能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张惠娟  张谨超 《中国医药》2012,7(12):1506-1507
目的观察胞磷胆碱对心肺复苏术成功后患者脑复苏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07年2月至2011年6月我院422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应用胞磷胆碱将患者分为2组,胞磷胆碱组203例,非胞磷胆碱组219例,分析并比较患者住院即刻及住院7d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综合(NFCS)评分。结果心肺复苏后即刻,胞磷胆碱组和非胞磷胆碱组GCS评分、NF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1.3)分比(6.3±1.5)分,(8.4±1.4)分比(8.3±1.9)分,均P〉005];复苏第7天,胞磷胆碱组和非胞磷胆碱组GCS评分、NFCS评分均明显高于复苏即刻[胞磷胆碱组:(12.0±1.4)分比(6.4±1.3)分,(15.3±2.0)分比(8.4±1.4)分;非胞磷胆碱组:(8.2±1.5)分比(6.3±1.5)分,(11.8±1.5)分比(8.3±1.9)分;均P〈0.05],且胞磷胆碱组明显高于非胞磷胆碱组[(12.0±1.4)分比(8.2±1.5)分,(15.3±2.O)分比(11.8±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胞磷胆碱可改善心肺复苏后脑复苏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析影响腹透患者营养和蛋白质摄入的相关因素,并作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09年2013年来我院进行腹透的患者43例,以SGA法评价患者营养状态并依照结果分成营养良好、轻中度营养不良、重度营养不良组,分别测定三组患者的Scr、ALB、PA、CPR、CH等,对比各组指标结果。结果经评估43例患者中有26(60.5%)例营养良好,11(25.6%)例轻度营养不良,6(13.9%)例重度营养不良,各组间的Scr、ALB、PA、CPR、CH等指标比较具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腹透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概率很高,且大多是高转运类型,Scr、ALB、PA、CPR、CH等是重要影响因素,及时纠正可显著提高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