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晓慧  王肇瑞  俞宏伟 《河北医药》2012,34(10):1592-1593
中心静脉置管的途径有多种,如经股静脉穿刺的下腔静脉置管、经颈外或颈内静脉穿刺的上腔静脉置管等.经股静脉穿刺法限制了患者下肢活动,且腹股沟区皮肤易受污染;经颈静脉穿刺法由于颈部导管固定较困难等原因;而经肘静脉置管影响患者上肢活动.自 1952 年Aubaniac 首创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以来,此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患者治疗、化疗、静脉营养治疗、长期抗菌治疗或术前体液准备等,操作技术和并发症预防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改进[1].但导管在使用及维护过程中,常出现一些并发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临床工作中常因水肿、休克、血管硬化等因素给静脉穿刺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建立血管通路 ,确保能及时准确的给药 ,我们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还减轻了护理工作量。临床工作中对 8例静脉穿刺困难的病人采用了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例 ,男性 5例 ,女性 3例 ,年龄 5 6~ 80岁 ,平均年龄 65岁 ,昏迷病人 6例 ,置管时间最长 60 d,最短时间 2 3d,平均置管时间 43 d。2 穿刺方法和护理2 .1 穿刺前准备2 .1.1 病人准备 :应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穿刺的目的与方法 ,以取得病人…  相似文献   

3.
锁骨下静脉置管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帅  王政刚  任丽华 《河北医药》2008,30(11):1765-1766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是长期输液治疗、中心静脉测压和深静脉营养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其他静脉置管比较,有容易固定、不影响活动、不易形成血栓、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等优点[1].神经外科患者病情危重、长期昏迷者较多,平均治疗时间较长.且药物中多包括甘露醇、甘油等高渗性液体,对浅静脉破坏作用大,因此,锁骨下静脉置管在神经外科应用尤为必要.自2007年来,我科逐渐以锁骨下静脉置管代替股静脉置管,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输血输液、监测中心静脉压、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和放化疗中都有重要意义。本院自1993年来,在对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不断探索和改进中,总结出一套对不能行常规穿刺体位患者的特殊穿刺方法,其中经皮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共3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赵霞 《医药论坛杂志》2005,26(10):36-37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的原因。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发现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原因并找出处理对策。结果9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发生感染11例,感染率12.22%,血液和锁骨穿管培养出大肠埃希氏菌、真菌、表皮葡萄球菌、黏质沙雷氏菌,感染者均有发热,体温>38.5℃伴寒战。结论感染与患者自身病变,操作中的不严密、置管保留时间长等因素有关,因此尽可能缩短留管时间,达到治疗目的后应立即拔管,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相似文献   

6.
锁骨下静脉置管与PICC置管的观察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5月~2004年7月,我科对60例肿瘤病人应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或PICC置管的方式进行了治疗,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两种置管方式疗效观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前斜角肌后缘与肩胛舌骨肌上缘交点的锁骨上新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拟行大手术的成年患者349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89例,采用经前斜角肌后缘与肩胛舌骨肌上缘交点的锁骨上新进路;对照组151例,采用传统的锁骨下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同时记录总穿刺成功率、首次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穿刺成功率、首次成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前斜角肌后缘与肩胛舌骨肌上缘交点锁骨上新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解剖标志清楚,操作方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作为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另一选择。  相似文献   

8.
锁骨下静脉位置固定,管径大,血流量大,并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小.只要穿刺置管技术操作得当,不失为临床治疗中一种简易的良好方法.笔者用此法行中心静脉置管治疗危重伤病员168例,成功率达98%.  相似文献   

9.
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桃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3):2012-2012
我科自2005年开展锁骨下静脉置管术以来,已有86例患者进行96次置管手术,其中置管两次以上10例,置管时间的长短.与护理质量密切相关,最长的置管时间3个月,结果显示锁骨下静脉置管并发感染的发生率低于颈内静脉置管,如果无特殊情况及要求,应首选锁骨下静脉置管途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2006年以来,我科根据锁骨下静脉的解剖学特点和临床实践,改进了右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操作方法,广泛应用于急诊抢救和危重手术的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临床输血输液扩容、输注全静脉营养液,现总结15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的X线片,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的X线解剖特点,另将140例分为对照组70例采用传统方法操作,改进组70例依据X线解剖特点采用改进的方法操作,对两种方法效果进行比较,及140例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的X线解剖特点。结果: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通常走行于锁骨内侧1/3段后方,一般不超出锁骨内侧1/3段的上下缘。改进组一针穿刺成功率78.57%,穿刺总成功率97.14%,穿刺置管时间(13±6.2)min;对照组一针穿刺成功率35.71%.穿刺总成功率85.71%,穿刺置管时间(18±7.6)min。结论:依据X线解剖特点改进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氦氖激光照射锁骨下静脉穿刺入口处皮肤预防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的效果。方法将265例EICU锁骨下静脉置管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34例和传统组131例,分别采用氦氖激光照射护理法和传统护理方法。结果实验组局部感染为3例,传统组为15例(P〈0.01);实验组隧道感染为1例,传统组为8例(P〈0.05);实验组血流感染为0例,传统组为6例(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氦氖激光照射治疗锁骨下静脉置管能有效的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穿刺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126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手术病人随机分成2组,颈内静脉置管组(A组,n=72),锁骨下静脉置管组(B组,n=54),对置管成功率和常见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较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P<0.05).结论:临床麻醉中颈内静脉比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减少外周静脉化疗引起的静脉炎及药物外渗性损伤。方法 对46例锁骨下静脉置管化疗病人进行了护理观察。结果 接受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患者均完成了3周期化疗,导管保留时间最长为186天,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中心静脉导管,一次置管可完成多程化疗,治疗方便,尤其适用于多程化疗及恶液质病人的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5.
袁伟  杨宏丽 《中国当代医药》2013,(2):134+136-134,136
目的探寻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护理的最佳方法。方法将124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采用无菌干纱布+3M敷贴与75%酒精纱布+3M敷贴交替保护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对照组采用无菌干纱布+3M敷贴保护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并进行连续观察。结果试验组皮肤的水疱、发红、红肿、及与深静脉导管相关的发热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无菌干纱布+3M敷贴与酒精纱布+3M敷贴交替使用来保护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明显优于无菌干纱布+3M敷贴。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回血方法的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将12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将输注0.9%生理盐水的输液器调节开关放置于毛菲式滴管以下5cm处,向上牵拉关闭状态的调节器1cm,观察锁骨下静脉置管管腔回血。对照组60例,采用5ml注射器回抽管腔内回血,见到回血后使用配置的肝素盐水脉冲式封管。结果实验组回血率高于对照组、外露管腔可视回血量均衡4±2cm,护理操作时间≤36s,导管感染率降低(P〈0.05)。结论使用输液器调节开关负压原理回血法较注射器回血法外露管腔可视回血量均衡,护理操作快速、简单,避免因管腔内回血量过多污染输液装置而增加导管感染率,提高了护理工作的安全性、有效性,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锁骨下和股静脉较两种深静脉置管术的难易程度及其主要的并发症。方法选择ICU内需做深静脉置管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A组)150例,股静脉(B组)150例,通过比较2组的穿刺的成功率及其主要并发症等指标,从而明确两个部位穿刺的优缺点。结果股静脉穿刺组成功率高,与锁骨下静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锁骨下置管并发导管移位、气胸最高(P<0.05),而股静脉置管并发误入动脉,感染,及堵管较高(P<0.05)。导管脱出并发症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种置管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操作者可以根据置管的目的,患者情况以及个人对两种置管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合理选择置管方法,减少置管出现的并发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深静脉留置导管作为血液透析通路的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深静脉,将留置导管送入血管。结果共计72例患者,其中颈内静脉27例,锁骨下静脉2例,股静脉43例。2例患者因感染无法控制而拔管并放弃治疗,1例置管栓塞改腹膜透析,58例患者应用置管透析直到其它血管通路的建立,其余11例继续应用至今。结论深静脉导管使用时间较长,在短期内栓塞率、感染率低,可满足血液透析要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两种深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玉兰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9):1294-129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股静脉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68例股静脉置管,135例PICC置管,对比两组的操作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导管置入通畅程度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总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导管置入通畅程度、总并发症率比较,PICC组与股静脉组无明显差异(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PICC置管组高于股静脉置管组(P<0.05);两组在发生静脉炎、误入动脉及导管脱落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两组深静脉置管均为成熟安全的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上各有利弊,可以互补,PICC组优于股静脉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