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术是治疗胸部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但他对患者造成了明显的应激状态,导致不同程度的尿液改变.通过收集72例患者术前与术后第1天尿常规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显示,术后与术前尿常规的差异有显著意义.因此,应加强对此类患者术后的尿液监测与护理,并提出了主要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恶性胸腺瘤患者放疗中重症肌无力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合并重症肌无力的胸腺瘤患者共45例进行了分析。放疗单次肿瘤吸收剂量1.8~2.0Gy,中位总剂量54.2Gy。疗中应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控制肌无力症状。结果44例患者按时完成了放疗,1例因呼吸肌受累中断放疗。44例术后放疗患者中4例肌无力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例肌无力症状有所加重,2例术后出现胆碱能危象,余34例肌无力症状术后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术前放疗的1例患者放疗中及术后肌无力症状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单次剂量1.8~2.0Gy的照射方式不会加重肌无力症状,但放疗中必须应用合理的抗胆碱酯酶药物,密切观察肌无力变化,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们对21例食管贲门癌(研究组)开胸手术的男性患者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取25例健康人与研究组术前比较。结果表明:研究组血粘度高于对照组(P<0.001),术前显著低于术后即刻和术后1天(P<0.01),血粘度升高可能是食管贲门癌治疗效果差的原因之一,术后血粘度升高与心肌梗塞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为此,老年患者应重视围手术期处理,血粘度升高者,手术前后应采取降低血粘度的措施,尤其是术后2天内尽量少用增加血粘度的胶体液,防止血粘度过高引起的心脏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孙艺华  陈海泉 《肿瘤》2006,26(10):941-943
目的:了解微创Muscle-Sparing开胸术(MST)与标准后外侧切口开胸术(SPT)对肺癌患者手术创伤程度的差别。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入SPT组和MST组各30例。对每例患者术前、术后第1、3、7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用ELISA方法测量血清中IL-1β、IL-6、TNF的浓度,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量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浓度。应用SPSS统计软件比较术前、术后两组患者炎性因子和急性反应期蛋白浓度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炎性因子和急性反应期蛋白较术前有明显变化(P<0.05)。IL-1β、TNF变化程度在两个手术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IL-6的浓度在术后第3天MST组浓度变化较SPT组要低(P<0.05)。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浓度在术后第1、3、7天MST组浓度变化均较SPT组要低。结论:微创Muscle-Sparing开胸术相对于传统标准后外侧切口开胸术对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联合检测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 20,CK20)表达和端粒酶的活性,初步探讨它们在检测大肠癌微转移中的意义。方法:用RT-PCR法,检测52例大肠癌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外周血中的CK20的表达。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方法检测相应患者外周血中的端粒酶的活性。结果:52例患者外周血中检出CK20表达及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按不同时间段分别为61.9%与57.7%(术前),69.1%与72.1%(术后24h),34.6%与30.9%(术后早期化疗结束后)。两者的阳性表达均与患者Duke’S分期存在显著性相关。结论:端粒酶和CK20均可作为标志物来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微转移。  相似文献   

6.
硬膜外持续镇痛对食管癌手术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硬膜外术后镇痛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为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将2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于麻醉前、手术结束时、术后24h和48h分别抽取外围静脉血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24h全血及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叠连指数始升高,48h近术前值。对照组24h上述指标始升高,其中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升高显著,且48h时仍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观察组红细胞可塑性变形指数增加,至48h仍高于术前(P<0.05),对照组渐下降至术前水平。结论:持续硬膜外术后镇痛,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术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IGF-Ⅰ、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5 (IGFBP3、5)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液中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来自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尿液标本中IGF-Ⅰ、Ⅱ和IGFBP3、5水平.[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液中IGF-Ⅰ、IGFBP3和IGFBP5术前分别为11.02±59.34、17.78±9.23和3.81±3.19,术后分别为245.29±98.86、18.28±6.69、2.76±3.56,术前、术后无显著差异(P>0.05);IGF-Ⅱ在术前尿液中高达2718.59±3216.89,术后明显下降到1170.62±914.95,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测定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液中的IGF-Ⅱ对诊断和随访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胸部肿瘤手术后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及心肌供血情况。方法:对430 例胸部肿瘤病人术后1 ~3 天进行12 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术前心电图异常307 例,约占71 % 。术后心电图异常345 例,约占80 %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劳累、低血钾三种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各种心律失常、急性心梗、急性心肌缺血、 Q R S 低电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术后明显增加。结论:上述情况发生的原因与术前心脏疾患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术中和术后的不良刺激以及低氧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 观察胸部肿瘤患者术后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的状况,探讨其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记录930例在我院成功实施外科手术的胸部肿瘤患者术前、术后心电图,分析各组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率、发生类型、年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 结果: 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5.16 %)高于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 (1.40 %),尤见于食管贲门癌组术后患者;>60岁的老年人心律失常发生率高(14.52 %)。结论: 胸部肿瘤患者术后应高度重视预防和处理快速型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电切术后尿液脱落细胞检查与肿瘤残留、复发的相关性,探索术后尿液脱落细胞学阳性作为二次电切手术指针的可行性。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9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分别对电切术前、术后[分别于手术室、术后第一天、术后四周(每周一次)]收集新鲜尿液行尿液脱落细胞检查,术后常规膀胱灌注吉西他滨(术后即刻灌注,前四周,每周一次;后每月一次,共1年),术后随访至肿瘤复发或满两年。统计各个研究时间段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尿液脱落细胞学阳性率情况。结果:9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液脱落细胞检查阳性15例,术后即刻尿液脱落细胞检查阳性86例,术后第一天尿液脱落细胞检查阳性32例,术后第一周尿液脱落细胞检查阳性10例,术后第二周尿液脱落细胞检查阳性5例(均行二次电切,证实为肿瘤残留),术后三周、四周尿液脱落细胞检查阴性。在两年的随访期内共15例证实为肿瘤复发,其中4例为尿液脱落细胞检查阳性。结论:非肌层浸润膀胱癌行电切术后通过连续多次进行尿液脱落细胞检查发现尿液中播散的癌细胞以及创面残余癌组织存在,可作为决定是否进一步行二次电切手术的备选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胸部肿瘤手术后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及心肌供血情况。方法;对430例胸部肿瘤病人术后1-3天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术前心电图异常307例,约占71%。术后心电图异常345例,约占80%,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劳累,低血钾三种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采用放免法测定24例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清皮质醇水平,并取3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食管贲门癌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P<0.05),术前低于术后即刻和术后1天(P值分别<0.05和0.001),术后3天又恢复到术前水平。上述血清皮质醇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胸部肿瘤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679例胸部肿瘤患术后心电监护72小时以上,发生心律失常l14例。分析心律失常与无心律失常组间8项指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年龄≥60岁、术前心电图异常、合并高血压、肺功能中度以上减退、糖尿病患以及手术时间>5小时以上,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显增加;同时具二项以上合并症较一项合并症术后发生率差异显(P<0.01);肺、食管、贲门肿瘤术后的发生率无显差异(P>0.05)。结论 高龄、肺功能较差、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手术时间长,均可使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机会增加,而与不同肿瘤即肺、食管、贲门癌及其术式无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心律失常:附108例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1991年9月~1992年6月,作者对453例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术后至少72小时连续心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108例,发生率为23.8%。术后心律失常明显多见于术前心电图异常以及主动脉弓上吻合者,其最常见类型为窦性心动过速,占72.2%,致死性心律失常罕见。87.0%的心律失常发生于手术后24小时内。术后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为手术创伤应激反应、心肺功能不全、低血容量及高热反应。经积极处理,心律失常多于术后4天内恢复。处理上首先应查明并尽可能去除病因,然后才是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前后化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对随机抽取的110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前术后化疗患者,从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化疗毒副反应的护理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本组患者均按预订计划完成术前、化后化疗,无一例因化疗反应严重而终止治疗。结论:对食管癌、贲门癌术前、术后化疗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是使术前术后化疗顺利进行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在子宫颈癌根治术中对输异体血量的影响。方法:择期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16例.采用随机双盲方法分成两组,每组8例,Ⅰ组为对照组,Ⅱ组为血液稀释组,两组患者均采用两点连续硬膜外阻滞。Ⅱ组患者术前进行等容量血液稀释,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所输异体血量和术后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Ⅱ组患者有6例完全避免输异体血,余下2例患者各输异体血400mL,Ⅰ组每例患者均需要输异体血.输血量为400-800mL,显著多于Ⅱ组,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比术前有所下降,但两组患者同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在安全范围。结论: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可使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少输或不输异体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行子宫全切术患者在术前术后的心理状态变化及可行护理对策。方法对行子宫全切术的42例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评分差异,并针对量表表现突出问题进行对策分析。结果 42例患者术后SDS、SAS量表评分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症状评分量表比较结果表明,患者手术前后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及焦虑4个分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患者术前术后心理状态诱因调查表明,术后性生活质量下降忧虑(52.4%)及手术致更年期提前忧虑为(26.2%)为主要诱因。结论患者术前术后出现明显心理波动,应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1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14例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结果。结果示14例患者均以腹部包块就诊,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完整切除。病理诊断良性者为11例,恶性3例。随访17例0.4~10年,2例死亡。该病对化疗、放疗均不敏感.外科手术是惟一确切疗效的治疗方法。术前应肠道:住备充分、备血,术中防止大出血、控制高血压,防止心跳骤停。  相似文献   

19.
肿瘤切除前后患者血清Tuftsin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检测肿瘤怠者切除前、后血清Tuftsin水平,探讨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确立Tuftsin在肿瘤免疫中的地位和作用。结果表明,术前组血清Tuftsin水平均值明显低于术后组和对照组(P<0.001);术后组血清Tuftsin水平均值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提示对肝瘤患者应最大限度地切除,增加机体内血清Tuftsin的含量,有利于激活患者NK细胞、T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穿孔的外科治疗:附九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9例食管癌穿孔患者行外科切除手术治疗。其中单纯食管胃部分切除术2例,食管胃部分切除同期合并不同方式肺切除术7例。1例术后33天死亡,8例近期效果满意。1例术后3个月纵隔淋巴结转移行放射治疗;新近1例术后1个月现正接受术后放疗;余6例病人生存时间均在8个月以上。作者重点讨论食管癌穿孔病人在治疗上的选择,外科切除手术的术前诊断、术中判断和术后处理要点,并就扩大食管癌切除的手术适应证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