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分子(PD-1)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HBV特异性CD8+ T细胞表面的表达模式,了解其与γ-干扰素(IFN-γ)产生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HLA-A2)阳性的78例临床类型不同的慢性HBV感染患者HBV特异性CD8+ T细胞表面分子Tim-3和PD-1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水平。结果慢性HBV感染者Tim-3+/PD-1+HBV特异性CD8+ T细胞比例占总的HBV特异性CD8+ T细胞的58%,Tim-3-/PD-1+细胞比例为24%,Tim-3-/PD-1-比例16%,Tim-3+/PD-1-比例最低为2%。临床病情越严重的临床类型中,Tim-3+/PD-1+HBV特异性CD8+ T细胞比例越高,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组为(52.05±18.68)%,重度肝炎组为(59.66±19.25)%,重型肝炎组最高为(68.72±17.21)%;各组与非活动性携带者组比较,P值分别为0.007、0.009、0.000。重型组与轻中度组比较,P =0.018。Tim-3+/PD-1+在HBV特异性CD8+ T细胞的表达与细胞培养上清液IFN-γ的水平呈负相关性(r =-0.466,P <0.001)。结论在HBV特异性CD8+ T细胞中,Tim-3和PD-1共同表达是其主要表达模式,Tim-3和PD-1的高表达可能负性调控IFN-γ的产生,从而影响慢性HBV感染的疾病进展和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s)表面PD-L1的表达水平及其对MoDCs诱导的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HB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组)、健康对照者(NC组)外周血MoDCs表面PD-L1的表达,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正常参考值< 40 U/L)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HBV DNA水平.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前后分别体外培养CHB患者的MoDCs.流式细胞术检测MoDCs表面PD-L1表达的变化;负载HBsAg的MoDCs和异体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以PD-L1单克隆抗体阻断PD-L1/PD-1途径后,MTT法检测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上清液中IL-12、IFN-γ和IL-10的浓度.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MoDC表面PD-L1的表达高于ASC组和NC组,且与患者ALT、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随抗病毒时间的延长,MoDCs表面PD-L1水平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封闭PD-L1途径后,MoDCs诱导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及MLR中IL-12、IFN-γ水平均升高,IL-10水平降低的程度大于相应的未封闭PD-L1途径组.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MoDCs表面PD-L1表达水平的升高,降低了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对MoDCs表面PD-L1的表达无显著影响;阻断PD-L1/PD-1途径能够提高MoDCs诱导的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干扰素抗病毒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表达的关系。方法以72例HBe Ag阳性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干扰素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同期以30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照,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8~+T细胞PD-1和Tim3的表达。结果干扰素治疗前,CHB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PD-1和Tim3表达的中位百分率分别为35.5%和4.8%,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9.3%和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U=805.0、P=0.043,U=741.5、P=0.013)。干扰素治疗12个月时,患者CD8~+T细胞PD-1和Tim3的表达分别为32.7%和4.1%,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305、P=0.001,Z=2.065、P=0.039);在获得HBe Ag血清学转换者中,CD8~+T细胞PD-1和Tim3表达的中位百分率均显著低于无转换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U=209.0、P0.001,U=302.0,P0.001);在ALT复常与异常者之间,两项指标的中位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29.5、P=0.635,U=209.5、P=0.405);在HBV DNA载量低于检测下限者中,CD8~+T细胞PD-1表达的中位百分率显著低于病毒仍可检测的患者(U=371.5、P=0.011),而CD8~+T细胞Tim3的表达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558.0、P=0.727)。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PD-1和Tim3呈高表达状态,干扰素治疗可以下调其表达,并且其表达降低与干扰素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不同病程CD40L血清水平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CD40表达的动态变化,旨在探讨CD40L血清水平及单核细胞上CD40的表达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情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分别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ACLF-E)和晚期(ACLF-L)组(2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组(28例)、肝炎肝硬化(LC)组(13例)及健康对照(HC)组(20例)的PBMCs上CD40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血清中可溶CD40L(即sCD154)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结果与HC组比较,CHB组、LC组、ACLF-E组及ACLF-L组PBMCs的CD40表达水平呈逐渐增加趋势,ACLF-E组增加尤其明显;ACLF-E组中血清可溶性CD40L浓度也明显高于HC组、CHB组、LC组及ACLF-L组;ACLF死亡组病程早期与晚期CD40及CD40L表达的水平均高于存活组。结论血清CD40L浓度及CD40表达与ACLF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血清CD40L水平及PBMC上CD40表达水平可以作为ACLF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不同免疫状态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CHB患者118例,依据患者不同免疫状态分成3组,分别为HBV e抗原(HBeAg)阴性组(25例)、免疫活化组(67例)和免疫耐受组(26例);同时选取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ELISA法检测HBV核心抗体(HBcAb)、HBV表面抗原(HBsAg)、HBV e抗体(HBeAb)、HBeAg和HBV表面抗体(HBsAb)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HBV DNA载量,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表达PD-1的CD8+ T、CD4+ T淋巴细胞含量。 结果免疫活化组、HBeAg阴性组患者血清表达PD-1的CD8+ T、CD4+ T含量分别为(7.48 ± 1.76)%、(7.48 ± 1.76)%和(10.58 ± 1.95)%、(8.38 ± 1.85)%,均高于对照组[(3.22 ± 1.53)%、(4.05 ± 1.76)%]和免疫耐受组[(4.26 ± 1.89)%、(3.86 ± 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2.084、P = 0.015,F = 13.297、P = 0.032);免疫活化组、HBeAg阴性组患者HBV DNA载量分别为(7.02 ± 1.13)log10拷贝/ml和(5.77 ± 1.25)log10拷贝/ml,低于免疫耐受组患者(8.18 ± 1.08)log10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1.652、P = 0.006);免疫活化组、HBeAg阴性组患者血清ALT、总胆红素含量分别为(193.02 ± 7.39)IU/ml、(50.06 ± 2.18)mmol/L和(179.14 ± 7.62)IU/ml、(43.65 ± 2.27)mmol/L,均高于对照组[(12.71 ± 6.19)IU/ml、(13.07 ± 2.19)mmol/L]和免疫耐受组[(23.19 ± 6.82)IU/ml、(16.54 ± 2.30)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0.906、P = 0.027,F = 9.583、P = 0.019);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免疫耐受组、免疫活化组及HBeAg阴性组患者血清内表达PD-1的CD8+ T、CD4+ T含量和血清ALT含量无相关性(r =-0.170、0.046、0.068、-0.231、0.048、0.005,P = 0.443、0.750、0.761、0.292、0.709、0.912),与血清HBV DNA载量亦无相关性(r = -0.049、0.107、0.104、-0.301、0.019、0.279,P = 0.810、0.440、0.681、0.201、0.883、0.221)。 结论CHB患者机体免疫状态和血清内T细胞PD-1表达量相关,患者肝脏炎症受损对PD-1表达有重要影响,而HBV DNA载量非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2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和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连续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慢性HBV感染患者102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 4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30例,肝癌30例.另选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测定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8、CTLA-4、PD-1和Tim-3的表达量,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8、CTLA-4、PD-1和Tim-3的表达量与HBV DNA载量、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丙氨酸转氨酶(AL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慢性HBV感染患者CD4+ CD28+、CD8+ CD28+和CD4+ CTLA-4+的表达均低于健康对照人群,其中肝癌组的CD4+ CD28+表达量低于CHB组(t=2.373,P<0.05),肝硬化和肝癌组的CD8+CD28+表达量低于CHB组(t=4.324和4.088,P<0.01).CHB组CD8+ PD-1+、CD4+ Tim-3+和CD8+ Tim-3+的表达量高于肝硬化、肝癌以及健康对照组(t=3.051,3.130,3.121,3.254和3.723,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量与ALT水平、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r=0.516和0.582,P<0.01);CD8+T淋巴细胞Tim-3的表达量与ALT水平、HBV DNA载量也呈正相关(r=0.578和0.556,P<0.01).此外,CD8+T淋巴细胞PD-1与Tim-3的表达量也呈一定的正相关(r =0.506,P<0.01).结论 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异常表达与其免疫功能紊乱和疾病慢性化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外周血CD4+、CD8+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杭州市肿瘤医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江医院收治的78例结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杭州市肿瘤医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江医院接受体检的7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外周血CD4+、CD8+细胞、PD-1水平,比较观察组不同病理特征患者的外周血CD4+、CD8+细胞、PD-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外周血CD4+、CD8+细胞、PD-1水平与观察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外周血CD4+细胞低于对照组,CD8+细胞、PD-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肿瘤直径、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患者外周血CD4+、CD8+细胞、PD-...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及癌组织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表达对结肠癌根治术后肿瘤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11例Ⅱ~Ⅲ期行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 按随访结果将纳入患者分为术后肿瘤转移组和非肿瘤转移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上述患者的手术标本进行TILs及PD-L1检测。通过ROC曲线确定TILs及PD-L1预测术后肿瘤转移的最佳临界值。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肿瘤转移的高危因素, Kaplan-Meier法评估5年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结果术后肿瘤转移组和无肿瘤转移组CD3+、CD8+TILs及PD-L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2%和66.7%、11.1%和61.1%、60.0%和20.0%(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CD3+及CD8+TILs H-Score低分是结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肿瘤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PD-L1表达呈H-Score低分是降低结肠癌根治术后肿瘤转移风险的保护因素(P<0.05)。生存分析显示, CD8+TILs及PD-L1是结肠癌根治术患者OS和DF...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放疗对前列腺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比较cT1~3N0M0期前列腺癌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后前列腺癌细胞PD-L1表达情况,以及肿瘤微环境中CD3+T、CD4+T、CD8+T、PD-1+T细胞的表达情况变化。结果:前列腺肿瘤细胞PD-L1阳性表达率为55.6%(35/63);肿瘤组织中均可见CD3+、CD4+、CD8+T细胞浸润;55.6%的组织中可见PD-1+T细胞表达,但数量较少;经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的前列腺癌组织中,肿瘤细胞PD-L1表达率明显上调95.8%(22/23),而且表达强度也增加。结论:前列腺癌肿瘤微环境中均可见浸润性T淋巴细胞,但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很少;125...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中CD4+及CD8+的表达特点。方法:收集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背景)的癌组织(乙肝肝癌组)和癌旁组织(乙肝癌旁组)以及30例因良性病变而行肝切除的患者的新鲜肝组织(对照组),分离组织浸润淋巴细胞,用抗CD3、CD4和CD8单克隆抗体同时荧光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表面标志的表达情况。结果:1)乙肝肝癌组、乙肝癌旁组及对照组CD3+CD4+T细胞占浸润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2.31±3.68)%、(10.69±2.47)%及(4.21±4.26)%。乙肝肝癌组显著高于乙肝癌旁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乙肝癌旁组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9)。2)乙肝肝癌组、乙肝癌旁组及对照组CD3+CD8+T细胞占浸润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6.10±5.82)%、(21.82±2.70)%及(41.31±14.01)%,乙肝肝癌组及乙肝癌旁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4),而乙肝肝癌组与乙肝癌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1)。3)乙肝肝癌组组织浸润淋巴细胞中CD3+CD4+T细胞与CD3+CD8+T细胞的比值为0.91±0.30,显著高于乙肝癌旁组(0.47±0.11,P=0.003)及对照组(0.11±0.13,P=0.000),CD3+CD4+与CD3+CD8+T细胞的比值出现失衡。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T细胞亚群失调,表现为CD3+CD4+T细胞所占比例升高,CD3+CD8+T细胞所占的比例下降,CD3+CD4+/CD3+CD8+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脂联素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并对部分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的脂联素水平进行对比,探讨脂联素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以及RT-PCR法检测肝活检组织脂联素的表达,同时检测患者肝功能以及HBVDNA变化,并对患者肝脏穿刺前后的纤维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血清脂联素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表达[(20.65±1.29)mg/L]高于肝纤维化0~1级、2级以及3级的患者[分别为(8.57±0.28)、(12.22±0.64)、(15.22±0.77)mg/L],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肝纤维化分级呈正相关(r=0.976,P〈0.01),与血清转氨酶水平及血清HBVDNA滴度无关(P〉0.05);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肝硬化呈独立相关(相对危险度为1.07,95%可信区间为1.00~1.14。P=0.02)。在抗病毒治疗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改善以及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结论血清脂联素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进展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血清脂联素水平在抗病毒治疗后显著下降,并与肝纤维化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HBV DNA的抑制作用. 方法 选取从2007年8~12月的20例HBsAg阳性肝移植受者作为研究对象(围手术期组),给予口服恩替卡韦每天0.5 mg联合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作为HBV再感染的预防方案,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4、12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及PBMC内HBV DNA定量.同时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共34例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长期使用恩替卡韦联合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患者(随访组),随访时间4.0~22.5个月,同样的方法检测血清及PBMC内HBV DNA定量.结果 20例受者血清HBV DNA在恩替卡韦治疗12周时全部转阴.术前1 d和术后1、4、12周PBMC内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85.0%(17/20)和45.0%(9/20)、45.0%(9/20)、40.0%(8/20),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但1周以后阳性率无显著变化;围手术期PBMC内HBV DNA定量均值分别为104.07±2.07和101.69±1.96、101.51±1.72、101.30±1.63拷贝/106细胞,同样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随术后时间的延长,下降趋缓,术后4周后定量值的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组平均随访13.6个月,均未发现HBV再感染(血清HBV DNA均阴性),PBMC内HBV DNA阳性率为32.4%(11/34),定量均值101.03±0.26拷贝/106细胞.结论 恩替卡韦对肝移植术后血清及PBMC内HBV DNA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但PBMC内HBV DNA下降趋势在术后4周后即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不能完全被清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由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性分级(G)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多聚酶链反应检测118例HBeAg阴性CHB患者的血清HBV DNA载量,通过推算肝实质细胞体积获得不同炎性分级患者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HBV DNA载量。多组间资料的比较采用ANOVA检验,不同肝组织炎性分级与患者年龄、血清HBV DNA定量及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s分析。结果118例HBeAg阴性CFIB患者中,肝组织炎性分级为1、2、3和4级的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2.75×10^5±5.73×10、3.12×10^5±2.50×10、6.03×10^5±3.02×10、7.40×10^5±2.81×10,各级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1与G2、G3、G4比较,t值分别为0.41、0.39和0.49,G2与G3、G4比较,t值分别为0.36和0.46,G3与G4比较,t值为0.45,P值均〉0.05);而各炎性分级患者由相同肝脏实质细胞体积分摊后的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2.18×10^8±5.78×10^2、7.45×10^8±1.58×10^2、8.87×10^9±6.25×10^2、7.33×10^10±5.68×10^2,其中G3与G1,Gg与G1以及G4与G2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7、0.82和0.77,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肝组织炎性分级与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r=0.308,P〈0.05),而与年龄和血清HBV DNA载量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21和0.111,P值均〉0.05)。结论HBeAg阴性CHB患者肝组织炎性程度与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血清HBV DNA载量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研究组,包括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组33例、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1iver cirrhosis,LC)组2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CSH)组17例及健康对照组(Control)20例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相对计数,并检测肝功能、HBVDNA含量及HBV血清标志物。结果按Control、CHB、LC、CSH顺序,CD3^+T细胞、CD8^+T细胞百分比依次升高,而CIM^+T细胞、CD4^+/CD8^+比值及NK细胞百分比依次降低,且CHB、LC、CSH组与Control组及CHB组与CSH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8)。CHB患者的CD3^+T细胞与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HBVDNA含量(log_10)呈正相关(P〈0.001;P〈0.001);CD8^+T细胞与HBVDNA含量(log_10)呈正相关(P=0.007),NK细胞与HBVDNA含量(log_10)(P=0.001)呈负相关。CHB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者的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低于HBeAg阴性者(P=0.018;P〈0.001),而HBVDNA含量(log_10)和CD8^+T细胞高于HBeAg阴性者(P=0.012;P=0.019)。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相对值紊乱,且与临床类型、病情、血清HBVDNA水平及HBeAg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B7同系物1(B7-H1)表达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医院血液科和温州市中心医院血液科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接受auto-PBSCT的27例DLBCL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25例同期参加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PD-1、B7-H1表达,并分析各组T细胞亚群。结果观察组移植后3个月PD-1阳性表达率低于初次诊断时[(4.6±1.0)%和(12.5±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7,P〈0.05)。观察组两次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70和25.11,P均〈0.05)。观察组移植后3个月B7-H1阳性表达率低于初次诊断时[(5.7±1.4)%和(16.3±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8,P〈0.05)。观察组两次B7-H1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t=25.15和38.06,P均〈0.05)。观察组移植后3个月CD3±T细胞百分比高于初次诊断时[(57±7)%和(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9,P〈0.05)。观察组两次CD3±T细胞百分比检测结果均低于对照组(t=5.69和7.36,P均〈0.05)。观察组移植后3个月CD4+T细胞百分比低于初次诊断时[(11±4)%和(2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7,P〈0.05)。观察组两次CD4+T细胞百分比检测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1和7.11,P均〈0.05)。观察组移植后3个月CD8±T细胞百分比高于初次诊断时[(32.5±2.7)%和(16.4±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73,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初次诊断后CD8±T细胞百分比较低,而移植后3个月较高(t=10.62和14.71,P均〈0.05)。观察组初次诊断后CD4+/CD8±比值高于移植后3个月(1.8±0.4和0.4±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57,P〈0.05)。移植后3个月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73,P〈0.05)。结论DLBCL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auto-PBSCT可以影响DLBCL患者的PD-1、B7-H1表达及T细胞亚群百分比,在-定程度上纠正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HLA-A、HLA-B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HBV感染结局的相关性。方法临床收集自限HBV感染者50例(RHBS组)、慢性HBV携带者80例(ASC组)、CHB患者100例(CHB组),采用PCR-SSP法检测HLA-A、HLA-B基因型,比较组间基因频率差异。结果 HLA-A*33在CHB组分布频率(2.50%)显著低于ASC组(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55,P =0.007,OR =0.248,95%CI 0.085~0.722)。HLA-A*33在RHBS组分布频率(1.00%)低于ASC组(8.75%)(χ2=7.242,P =0.007,OR =0.96,95%CI 0.012~0.7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LA-B*52在CHB组分布频率(7.50%)高于ASC组(1.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757,P =0.003,OR =5.634,95%CI 1.596~19.887)。HLA-B*52在RHBS组分布频率(11.00%)高于ASC组(1.88%)(χ2=10.665,P =0.001,OR =7.239,95%CI 1.908~27.4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LA-A、HLA-B基因多态性影响HBV感染临床结局,HLA-A*33基因与病毒携带状态有关。HLA-B*52基因具有较强的抗HBV感染能力,临床上易表现为HBV一过性感染或慢性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排斥反应时移植肾组织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及程序性死亡-1(PD-1)的表达及其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当肾移植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并经病理检查确认时,采取移植肾组织,以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染色法,观察肾组织中PD-L1和PD-1的表达,分析PD-L1阳性强度与肾小管-间质PD-1阳性细胞数、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的关系。以正常肾组织为对照。结果急性排斥反应时,移植肾组织中的PD-L1及PD-1的表达较正常组织增多、增强(P<0.01);肾小管PD-L1阳性强度与肾间质PD-1阳性细胞数呈正相关,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呈负相关。结论急性排斥反应时,PD-L1及PD-1的表达增强,它们可能在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