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又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以进行性、非化脓性肝内胆管炎为病理特征,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的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密度下降、骨结构损伤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是PBC的常见并发症,随病情进展发病率逐渐增加,发病率和骨折风险均高于普通人群,正日益受到关注。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包括老年、女性、吸烟、过量饮酒、低体重、早绝经、类固醇激素治疗、低体力活动、维生素D和钙摄入减少等。PBC继发骨质疏松是由多种病理机制导致的,其中严重的骨吸收和缓慢的骨形成发挥了主要作用,遗传、性腺机能减退、脂溶性维生素缺乏、高脂血症等也参与骨质疏松发病。确诊PBC后应早期开始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目前尚无治疗PBC并发骨质疏松患者的统一方案,可按照老年性骨质疏松和绝经后骨质疏松方案治疗,包括双膦酸盐、激素替代治疗、甲状旁腺激素、调脂药物、降钙素等。本文就PBC并发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病理机制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发生于成人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发病和自身免疫有关,最终导致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对于早期患者,熊去氧胆酸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生化指标,延缓疾病进展,而对于终末期患者,肝移植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我国临床医生对PBC认识的不断提高,血清抗线粒体抗体等检测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PBC患者得以诊断和治疗。现将肝移植治疗PBC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点,提高肝移植术治疗该病的认识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5年11月完成的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患者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占同期施行肝移植治疗患者的1.55%(7/452).女6例,男1例,平均年龄为50.7±10.9岁,术前平均血清胆红素345.8±88.8μmol/L,child分级B级2例,C级5例.3例在术后1月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后治愈.激素撤退时间5例为术后6月,1例长期服用激素.随访5天~36月,6例痊愈,1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2年存活率为85.7%,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 肝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效治疗手段.术后早期应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减少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患者发生低骨量、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完善了骨密度检查的PBC患者128例,根据骨密度检查结果分为3组,骨量正常组28例,低骨量组58例,骨质疏松组42例,分析PBC患者发生低骨量、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PBC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3组患者中,年龄、PBC病史、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治疗疗程、UDCA治疗应答情况、长期使用利尿剂、肝硬化、腹水、肌少症、高脂血症,以及胆汁酸、DB 、IgA、IL-6水平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龄、合并腹水、肌少症、高脂血症是PBC患者发生低骨量、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BC患者低骨量、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高龄、腹水、肌少症、高脂血症是PBC患者发生低骨量、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肝移植术后新发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治经验。 方法 1例PBC患者于2010年3月3日在武警总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行原位肝移植术。收集本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PBC肝移植术后新发UC的临床治疗经验, 了解患者预后情况。 结果 2012年5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 表现为下腹部痉挛性疼痛、腹泻, 解黏液血便2~3次/日。2012年6月检查示粪便隐血试验(+++),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5项检查示"大三阳"。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至回盲部黏膜广泛糜烂, 考虑为UC。活组织检查(活检)示:大肠(横结肠)黏膜慢性炎症伴急性炎症、淋巴组织增生、肉芽组织形成并见炎性渗出, 符合UC。予美沙拉秦、双歧杆菌治疗UC, 恩替卡韦抗乙肝治疗。12 d后病情无缓解, 停用美沙拉秦, 调整激素剂量, 予头孢噻乙胺唑抗感染、纠正贫血等对症治疗。甲泼尼龙逐渐减为4 mg/d维持至截稿日。随访23个月, 患者UC无复发, 定期复查粪便隐血试验(-), 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 < 1 000 copies/ml。 结论 PBC肝移植患者术后新发UC罕见, 如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应考虑UC的可能, 早诊断、早治疗, 治疗以甲泼尼龙、美沙拉秦、调节肠道菌群为主。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远期效果.方法 对15例接受了肝移植的终末期PBC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70个月(38~86个月),记录并总结随访期间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肝移植术后患者的预后、新发疾病以及术后远期存活率.结果 15例PBC患者共接受原位肝移植16例次,其中1例因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进行了2次肝移植.术后患者均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部分患者使用了熊去氧胆酸.术后2周时,患者肝功能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乏力、皮肤瘙痒及黄疸等症状缓解,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术后有4例患者出现新发疾病(26.7%),1例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2例为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为结肠癌,经治疗后2例好转,2例治疗无效死亡.肝移植术后,患者无PBC复发,1、2和5年的存活率分别为100%、100%和86.7%.结论 肝移植可提高终末期PBC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存活率,但一些少见的新发疾病对患者的远期存活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肝移植手术患者术前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ory index,SII)与术后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early allograft dysfunction,EAD)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分析术后EAD发生情况;采用广义倾向性评分加权法均衡影响EAD发生的混杂因素,然后分析SII与EAD发生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390例,发生EAD 93例(23.8%)。通过广义倾向性评分加权法均衡受体终末期肝脏疾病模型评分、Child-Pugh分级,供体体质量指数、供体年龄、移植物质量、术中冷缺血时间、肝移植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液总量、输红细胞量、自体血回输量、输新鲜冰冻血浆量、输浓缩血小板量、输红细胞和自体血总量这14个协变量后,其与SII的相关系数整体平均值由0.049下降到0.039,并且单个协变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1的标准。基于广义倾向性评分加权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I与EAD的发生不相... 相似文献
10.
背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肝移植胆道重建方式一直存在争议。近年传统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受到胆管端端吻合的挑战。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以上两种不同胆道吻合方式进行PBC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2005年8月至2010年7月53例PBC行肝移植术,其中7例(3例术后病理为意外胆管细胞癌,4例为部分肝移植)被排除。18例行胆管端端吻合,28例行Roux-en-Y吻合,两组均无胆漏发生。端端吻合组和RY吻合组分别有2例(11%)和1例(4%)吻合口狭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前炎症指标预测肝移植术后感染的价值,分析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原位肝移植病人90例,根据术后是否并发感染分为感染组(20例)和非感染组(70例),对可能导致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者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术中失血量、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18分、术前合并糖尿病及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是术后发生感染的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升高及术前合并糖尿病是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NLR=3.07时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ROC曲线下面积为0.702。结论 NLR在肝移植术后发生感染的病人中异常升高,通过检测上述指标可评估病人术后感染风险。术前合并糖尿病是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术前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ory index,SⅡ)对择期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3例择期腹部手术患者的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分析影响肝癌肝移植术后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危险因素,探讨国内肝移植治疗肝癌的选择标准。方法对67例接受同种异位原位肝移植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病人的基本资料和肿瘤相关资料包括术前病情分级、血清AFP水平、术前辅助治疗以及肝癌大小、数目、pTNM分期、肿瘤恶性程度分级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1年、2年累积生存率为77%、67%,6个月和12个月无瘤生存率为66%和58%。单因素分析显示对肝癌肝移植术后累积生存率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CHILD分级(MELD积分)和肝外大血管侵犯;多因素分析影响肝癌肝移植术后无瘤生存率有统计学义的因素是肿瘤大小、大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结论影响肝癌肝移植术后生存率的因素仍是术前患者肝功能状态。对存在大血管侵犯的肝癌患者需严格控制肝移植术适应证,而无血管侵犯的患者在选择肝移植治疗时肿瘤大小指标可较米兰标准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7.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22,(5):260-266
目的探讨肝癌肝移植术前免疫治疗对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完成肝移植且术前接受过免疫治疗的19例肝癌受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受者移植术前免疫治疗方案、不良反应, 以及术后排斥反应、肿瘤复发转移等并发症情况。根据受者术前肿瘤影像学检查和甲胎蛋白水平的变化, 通过mRECIST标准判断等待期间肿瘤是否稳定、进展或缓解。按肿瘤有无部分缓解, 将19例受者分为非缓解组(肿瘤稳定或进展)和缓解组(肿瘤部分缓解), 对比分析两组术后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移植术后受者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 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受者术后1年及2年无复发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结果 19例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前接受免疫治疗联合靶向及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 非缓解组13例中, 9例受者肿瘤稳定, 4例出现肿瘤进展;缓解组6例受者均出现肿瘤部分缓解。非缓解组中2例受者术后经肝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分别经糖皮质激素冲击+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治疗、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好转。非缓解组13例中, 术后因感染性休克死亡2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前门静脉血栓对活体肝移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07至2011年完成的99例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患者,根据术前是否有门静脉血栓分为2组,血栓组26例,无血栓组73例.比较2组的术前危险因素及门静脉血栓对活体肝移植手术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26例门静脉血栓患者Ⅰ级血栓23例,Ⅱ级血栓3例.肝移植术前的脾切除是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x2 =10.211,P=0.001).术前门静脉血栓会延长手术的无肝期(Z=-2.430,P=0.015),但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x2=0.326,P=0.568)及死亡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而且对患者的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均无影响(x2=0.505,P =0.477).结论 对于活体肝移植合并Ⅰ级或Ⅱ级门静脉血栓的患者,通过合理的术中处理及术后预防,门静脉血栓不会影响患者的预后.但门静脉血栓增加了一定的手术难度,需要详尽的术前评估和仔细的术中操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法对2组兔和1l例胆管结石术后病人服菌陈胆道汤之前、中、后的胆汁测定PGI2与TXA2和稳定代谢产物6—keto—pGFla与TXB2及两者之比值,观察三值的变化,探讨茵陈胆道汤对其影响,为胆管结石和胆管炎症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结果显示:急性胆管炎组兔胆汁6—keto—PGFla与TXB2较实验对照组明显增高,6—keto—POFla/TXB2明显降低。胆管结石术后病人服茵陈胆道汤至停药7天,胆汁中6—keto—PGFla与TXB2较服药前明显降低,停药2天6—keto—PGFla/TXB2较服药前增高。结果认为:①胆汁PGI2的增高对急性胆管炎的发生和胆管结石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②PGI2/TXA2失衡,TXA2)增加在急性胆管炎中的毒性作用十分重要;③茵陈胆道汤有降低PGI2和TXA2的作用,是防治胆管结石的胆管炎症的有效中药方剂。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