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胸腔镜经剑突下入路与经肋间入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前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胸腔镜经剑突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胸腔镜经肋间前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胸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胸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均少于或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经肋间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相比,经剑突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前纵隔肿瘤可更有效地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胸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在前纵隔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7例前纵隔肿瘤患者按术式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接受三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段疼痛(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2、24、48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肺不张1例,心律不齐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88%(2/34),对照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例,肺不张1例,心律不齐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15%(5/3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有利于减轻前纵隔肿瘤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气管内插管自主呼吸麻醉下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纵隔肿瘤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7年3月在本院进行VATS手术治疗的纵隔肿瘤患者124例,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2例。试验组采用非气管内插管自主呼吸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对照组同期采用双腔管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行VATS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无术中或术后死亡。两组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术后咽喉疼痛、刺激性干咳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气管内插管自主呼吸麻醉下VATS治疗纵隔肿瘤是可行性与安全的,有利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张爱国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2):1651-1654
目的: 比较不同气腹压力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7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高气腹压组(HP组,2.0 kPa)和低气腹压组(LP组,1.33 kPa),于气腹前后分别监测呼吸循环系统各项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比较2组气腹前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气腹后,2组呼吸道压力、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均较气腹前显著升高(P< 0.01),且HP组较LP组升高更为明显(P< 0.01),放气5 min 后,LP组均恢复至气腹前水平(P >0.05),而HP组均仍高于气腹前水平(P< 0.01);气腹后,2组胸廓顺应性较气腹前显著降低(P< 0.01),且HP组下降更加显著,放气5 min 后,HP组仍低于气腹前水平(P< 0.01),LP组则恢复正常值.HP组有5例并发症发生.结论: 高气腹压力对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影响更大,因此腹腔镜手术时,应选择低气腹压进行,并动态监测呼吸循环指标,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后胃代食管的合理途径.方法:回顾性收集20年间在我科行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经纵隔重建消化道患者2 319例,其中胃代食管前纵隔途径106例,后纵隔途径2 213例,并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前纵隔组肿瘤分期晚、恶性程度高,但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前纵隔组(P<0.05).后纵隔组拔胸管时间短、胃食管反流率低(P<0.05).两组手术时间及吻合口瘘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胃代食管途径各有其优缺点,应依据肿瘤的特性及患者的体质选择合理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的临床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经我院门诊确诊的40例纵隔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个实验观察组别。一组患者为观察组,给予实验研究患者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进行治疗,一组小组为对照组,给予实验研究患者传统性开胸手术进行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均明显与对照组相比较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纵隔肿瘤患者实施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手术进行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选取50例纵隔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A组行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B组行开胸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胸管留置时间、切口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低于开胸手术组;两组患者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异。术后1年随访,开胸手术组长期慢性疼痛1例,所有患者未见肿瘤复发转移,无死亡发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并发症较少,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龄肺癌患者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律失常是胸部肿瘤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全肺切除术由于创伤大、肺功能丧失多、肺血管床迅速减少为原来的一半、患侧成残腔后两侧压力不均衡而容易产生纵隔移位等,均造成对机体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影响较大,所以全肺切除较单肺叶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具有较高发生率和较高围手术期病死率[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为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4例实施胃癌根治术的原发性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发生并发症患者为并发症组,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患者为无并发症组,分析可能引起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34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者4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5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在年龄、术前合并症、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肿瘤直径、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症、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肿瘤直径、手术时间是引起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胃癌患者术前合并症、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肿瘤直径、手术时间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关系密切,是独立危险因素,对存在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更应注意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在纵隔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纵隔肿瘤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行传统开胸术治疗,观察组行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应激指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量、引流管置留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7 d,两组皮质醇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明显提升,但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71%)明显低于对照组(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胸腔镜下行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可有效减少患者出血,降低机体应激反应,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且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完全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在切除纵隔肿瘤,尤其是大体积和侵袭性纵隔肿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VATS行纵隔肿瘤切除手术患者113例,男性51例,女性62例.年龄9~78岁(中位年龄50岁),肿瘤最大径线值1.5 ~ 13 cm(中位径线值4 cm).记录围术期各项观察指标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3例纵隔肿瘤均在VATS下完成,术中出血量10~800 mL(中位出血量100 mL),术后住院时间2 ~18 d(中位术后住院时间5d),手术时间40~330 min(中位手术时间90 min).统计分析指出直径>6 cm的纵隔肿瘤共28例(占24.8%),围术期无死亡和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相对于直径<6 cm的肿瘤,直径>6 cm的纵隔肿瘤手术时间延长(P <0.001),术中出血量增加(P <0.001),但术后住院时间未见明显延长.4例侵袭性纵隔肿瘤(3例恶性胸腺瘤和1例畸胎瘤)行VATS,围术期无死亡病例和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例复发.结论 VATS广泛应用于纵隔肿瘤的切除,同时大体积以及侵袭性纵隔肿瘤不是VATS的禁忌.在一定条件下,VATS对大体积以及侵袭性纵隔肿瘤的治疗可以达到和传统开放手术相似的治疗效果,同时能够降低手术创伤,减轻术后疼痛,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且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12.
王巍炜  毕书峰  雷青  张勇 《重庆医学》2018,(22):2931-2932,2936
目的 评估剑突下三孔胸腔镜手术在前纵隔肿瘤切除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32例前纵隔肿瘤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13,行开胸肿瘤切除术)与研究组(n=19,行剑突下三孔胸腔镜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50.51±10.11)mL、住院时间(5.16±2.31)d、术后疼痛评分(2.33±1.21)分均优于对照组的(123.45±18.65)mL、(11.23±1.95)d、(5.09±1.94)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研究组(93.21±23.45)min,对照组(101.56±27.7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08% (P<0.05).结论 经剑突下三孔胸腔镜在前上纵隔肿瘤切除安全、有效,其切口美观,术后疼痛较小,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孔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在纵隔良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纵隔良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与研究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双孔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研究组患者采用单孔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胸腔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引流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患者第1天的VAS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与双孔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相比,单孔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胸腔镜下不同入路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效果及对术后恢复、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萍乡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90例前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不同,将采用胸腔镜下侧胸入路进行手术的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胸腔镜下剑突下入路进行手术的3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指标、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术后6、12、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侧胸入路相比较,经剑突下入路进行前纵隔肿瘤切除术可显著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术中出血量少,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加快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微创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疗效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1日—2017年10月20日我院收治的122例纵隔肿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胸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胸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并发症的影响。结果:两组术前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纵隔肿瘤患者采用微创下胸腔镜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胸外科治疗的80例纵隔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开胸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各项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而两组在手术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胸腔粘连、肺不张、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 d VAS疼痛评分、皮质醇(cortisol,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显著,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疼痛轻,安全性高,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衰弱指数评分对老年膀胱肿瘤患者电切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行电切术进行治疗的老年膀胱肿瘤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并发症分成并发症组(39例)和无并发症组(79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膀胱肿瘤患者电切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定衰弱指数评分对老年膀胱肿瘤患者电切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118例老年膀胱肿瘤患者电切术后出现并发症39例,占比33.05%;合并糖尿病(OR=1.947,95%CI:1.653~2.378)、麻醉风险评分(OR=1.543,95%CI:1.227~1.719)、手术时间(OR=1.334,95%CI:1.079~1.553)、肿瘤最大径(OR=1.823,95%CI:1.547~2.043)、衰弱指数评分(OR=2.138,95%CI:1.924~2.401)均是老年膀胱肿瘤患者电切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衰弱指数评分预测老年膀胱肿瘤患者电切术后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787,敏感度为97.33%,特异度为84.68%.结论 衰弱指数评分可有效预测老年膀胱肿瘤患者电切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为临床干预、降低并发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大小、形态、部位和可及性(size,morphology,size,access, SMSA)评分对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2年2月常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70例行ESD术后治疗的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1 d评估SMSA评分,统计术后7 d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ESD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依据是否发生ESD术后相关并发症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对比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发生ESD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制作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析SMSA评分对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发生ESD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结果 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ESD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7.65%。发生组合并高血压占比、合并高血脂症占比、年龄、术...  相似文献   

19.
纵隔肿瘤是胸外科常见疾病,胸腺瘤属前上纵隔最常见的肿瘤。约有15%~50%患者伴发重症肌无力症状而危及生命。胸腺切除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要手段,但术后常易发生呼吸肌无力导致呼吸衰竭,病死率极高。因此术后实施呼吸道管理至关重要。我科自2000~2007年共实施了33例胸腺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满意。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VATS)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10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纵隔肿瘤患者,其中有28例患者行胸腔镜微创手术,作为观察组,22列患者行传统开胸手术,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都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并全部治愈出院。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的随访中无患者复发。结论采用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且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目前临床治疗纵隔肿瘤的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