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pancreatic sinistral portal hypertension,PSPH)是指由于胰腺疾病及其并发症致使脾静脉受压、扭曲、管壁炎性增厚或管内堵塞,脾静脉血栓形成,影响脾静脉回流,导致脾静脉压力增高,最终脾脏肿大和脾胃区静脉压增高.在门静脉高压症中,仅有5%患者系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 一、病因 胰腺疾病引起脾静脉血栓形成(splenic vein thrombosis,SVT)所致脾静脉回流受阻是导致PSPH的主要原因,引起PSPH的胰腺疾病可大致分为3类:炎症、肿瘤及其他胰腺疾病.胰腺炎症包括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家族性胰腺炎及创伤性胰腺炎等.胰腺炎症渗出,胰蛋白酶释放、血液高凝状态、脾静脉发生痉挛、血流受阻、血管内皮细胞表型改变、相对低灌注、纤维化挛缩等多种因素参与了胰腺炎引起SVT的病理过程.胰腺肿瘤尤其是生长在体尾部的肿瘤,脾静脉容易受到侵犯、压迫,从而导致脾静脉血栓形成,回流受阻.其他引起PSPH的病因包括: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脓肿、先天性囊肿等.  相似文献   

2.
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主要表现为脾大、胃底静脉曲张并可致消化道出血,临床较为少见。多种胰腺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胰体尾肿瘤等均可导致此症,其病理基础为上述胰腺病变导致脾静脉狭窄或栓塞,而脾动脉供血正常,脾充血肿大,脾静脉血回流由胃短静脉代偿,致胃底部形成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对于肝功能正常而合并脾大的消化道出血者应考虑到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能。脾切除可有效控制出血,治疗上还应考虑针对胰腺原发疾病的治疗,该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胰腺的原发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胰腺炎致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PSPH)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2例胰腺炎致PSPH的患者临床资料,结合国内近20年相关文献报道的532例PSPH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中心诊治的52例患者中,男40例(76.9%),女12例(26.1%);年龄(49.15±14.43)岁,BMI 23.70(21.90,25.40)kg/m2;所有患者均完善增强CT,30例提示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15例脾大;无脾亢、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2例诊断为慢性胰腺炎致PSPH的患者中,25例保守治疗、7例手术治疗;其余20例急性胰腺炎致PSPH的患者均保守治疗。文献回顾的532例PSPH患者中,急性胰腺炎38例,慢性胰腺炎245例,其他包括肿瘤、胰腺结核等249例;增强CT或胃镜提示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401例,脾大526例,脾亢412例,消化道出血312例;其中90例保守治疗,442例手术治疗。结论 胰腺炎致PSPH以慢性胰腺炎多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治疗上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的个体化方案;手术治疗以针对脾大脾亢...  相似文献   

4.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pancreatic sisstral portal hyperten-sion,PSP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亦称为"左侧门静脉高压症"或"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约占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的5%[1].PSPH是由胰腺原发疾病引起脾静脉受压、闭塞、回流障碍,使脾脏淤血肿大、脾功能亢进和脾胃区门静脉压力升高,而门静脉主干压力和肠系膜上静脉压力正常,可造成胃黏膜下静脉曲张,继而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2].在复习相关文献基础上,现将我院收治1例手术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胰源性左侧肝外门静脉高压症(LEPH)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例LEPH病人临床资料.结果LEPH主要表现为黑便、呕血和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并有胰腺炎、胰腺肿瘤或胰腺外伤表现,而无肝脏疾病表现,内镜下以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为主.术前易误诊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本组病例中行单纯脾切除2例,脾切除+胰体尾切除术5例,脾动脉结扎1例.结论胰腺疾病可致门静脉高压症,脾静脉栓塞是本病直接原因.胰腺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应想到本症可能,脾切除术可有效控制出血.  相似文献   

6.
胃脾区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脾区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GSSPH)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GSSPH的临床表现、病因、诊断和治疗方式. 结果 GSSPH主要病因为胰体尾肿瘤和假性囊肿、慢性胰腺炎、后腹膜淋巴瘤.术前明确诊断5例,手术7例. 结论 GSSPH是一种能够治愈的疾病,通常伴有胰腺疾病、脾功能亢进和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但肝功能正常.行病灶切除加脾切除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是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比较少见的疾病。引起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急、慢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肿瘤,造成脾静脉回流受阻,使左侧门静脉压力升高,胃底静脉曲张。治疗上主要针对病因处理,脾切除和原发胰腺疾病的处理(包括胰体尾切除)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是一种少见的门静脉高压症类型,脾静脉血栓形成或梗阻是其根本原因,其原发疾病包括胰腺炎症、肿瘤及其他胰腺疾病,可引起单纯门静脉脾胃区域的压力增高,临床上可根据病人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手段等进行综合诊断。外科治疗应采用个体化的治疗原则,胰腺原发疾病的治疗是基础及关键,对于胃肠道曲张静脉出血,脾切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静脉曲张严重者可加做断流术,对于病变在胰体尾的胰源性门静脉高压,可在解除胰腺病变的同时切除脾脏,但不主张预防性脾切除术,无法耐受手术病人可考虑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急慢性胰腺炎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症(pancreatic sinistral portalhypertension,PSPH)临床处理的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3月32例急慢性胰腺炎引起区域性门脉高压患者的诊疗经过。结果 32例PSPH患者中24例患者接受外科处理,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接受脾动脉栓塞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未接受脾动脉栓塞术脾切除+胰体尾切除患者,术后随访3~25个月,接受外科手术患者无再发消化道出血病例,8例保守治疗患者中1例再发消化道出血症状。结论 PSPH患者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对于无症状PSPH患者应采取积极的处理方式。先行脾动脉栓塞再行胰体尾+脾切除及胃周血管离断术,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但由于临床病例数较少,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曙光  阮长乐 《腹部外科》1995,8(3):109-110
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肿、胰腺肿瘤等均可导致肝外型门脉高压症,以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它具有胰腺疾病,胃底、食管下端静脉曲张,脾肿大,肝功正常四大特点。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有效治疗是脾切除。同时根据病人不同的胰腺疾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其预后明显好于肝硬变门脉高压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7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有慢性胰腺炎病史,其中4例合并假性囊肿,1例为胰体尾部癌。术前肝功能检查均正常。5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静脉曲张。
结果:7例均行手术治疗,单纯脾切除2例,胰周坏死组织清除+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1例,胰尾囊肿切除+脾切除术1例,假性囊肿内引流+脾切除术2例,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1例。术后随访胃底静脉曲张消失,均未再发生出血。
结论: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效果令人满意,对有症状的患者,在治疗胰腺疾病的同时应附加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泽  廖恒祥 《腹部外科》2003,16(2):71-72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是一种因脾静脉回流受阻所致的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 (Regionalportalhyper tension ,RPH) ,是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特殊类型。脾静脉回流受阻的直接原因是脾静脉栓塞或阻塞。引起脾静脉栓塞或阻塞的常见原因为 :胰腺慢性炎症、胰腺肿瘤、胰腺损伤。其临床表现可以出现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慢性左上腹痛及腰背痛史、脾肿大 ,但肝功能正常。在诊断及治疗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时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应有所不同。下面就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问题谈几点认识。一、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  相似文献   

13.
<正>门静脉高压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最常见病因为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与肝硬化引起的门脉高压症不同,胰源性门脉高压症是指胰腺疾病及其并发症导致门静脉系统的属支(主要是脾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而引起的区域性门脉系统压力升高。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和胰腺肿瘤等均可继发区域性门脉高压。由于其在诊断和治疗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临床医生应给予重视,以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和疗效.结果 本组40例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0±10)岁;16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20例合并脾功能亢进;胰体尾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6例,重症胰腺炎合并胰腺假性囊肿8例,慢性胰腺炎10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组脾静脉压力为(28.4 ±4.2)cm H2O,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oppler超声测定脾静脉直径和流速分别为(1.3±0.2) cm和(9.3±0.5)cm/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P<0.05.36例行手术治疗,其中20例因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有2例加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其余16例针对原发疾病行外科处理.另4例行内镜硬化治疗.随访率为100%.患者术后预后佳,无上消化道出血复发.结论 超声、CT和内镜检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并不困难.治疗策略既要解决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又要针对原发病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1例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表现为胃底静脉曲张、脾肿大和合并胰腺疾病,但肝脏正常行单纯脾切除术9例,脾切除加胰体尾切除术1例,其它手术1例。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10例,术后均未再出血。结论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是术前、术中能够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根治的疾病。  相似文献   

16.
脾胃区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探讨及治疗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脾胃区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总结10年来收治的32例脾胃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析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式.结果主要病因:慢性胰腺炎(伴或不伴胰腺假性囊肿)14例,腹腔结核7例,腹膜后恶性淋巴瘤3例,胰体尾肿瘤8例.32例患者都得到了准确及时的诊断.手术治疗20例,其中单纯脾切除11例,脾切除加断流5例,脾切除加胰体尾切除4例.脾动脉栓塞加内镜下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2例,单纯内镜下血管套扎术5例,近期疗效满意.结论诊断的关键在于提高对脾胃区门静脉高压症的认识;对有症状的脾胃区门静脉高压症宜行治疗,其中以单纯脾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7.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是由胰腺疾病引起的门静脉高压,临床上较为罕见,存在胰腺原发疾病、胃底静脉曲张、脾肿大和肝功能正常是其特征性表现。脾切除是有症状的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治疗手段。预后主要取决于胰腺原发疾病,治疗原发病和防治并发症(主要是上消化道出血)是其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胰源性左侧门静脉高压症(PSPH)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作者医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15例PSPH及复习国内近10年报道的52例PSPH的临床资料。结果 诊断方法主要为超声、CT、MRA(磁共振三维重建血管造影)、胃镜及腹腔动脉造影。8例(8/67)行单纯脾切除术,23例(23/67)行单纯脾切除+胰腺原发病治疗,13例(13/67)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1例(21/67)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胰腺原发病治疗,2例(2/67)行脾动脉栓塞+曲张出血静脉硬化术。术后随访率89.6%(60/67),随访12—53个月,平均33.1个月。1例行单纯脾切除未断流者于术后13个月出现呕血,余59例病例术后均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胰源性左侧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对于无上消化道出血病史者,可行单纯脾切除术;对于有出血病史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可采取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动脉栓塞术、内镜下曲张静脉硬化等方法,并且应同时重视对胰腺原发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慢性胰腺炎伴区域性门脉高压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伴区域性门脉高压的发生率、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复习了近10年国内外文献。结果:慢性胰腺炎所致的区域性门脉高压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约10%-65%。其主要原因系慢性胰腺炎症导致脾静脉阻塞(压迫或栓塞),表现为消化道出血或/和脾功能亢进,出血部位多在胃,也有十二指肠和结肠出血的报道。CT检查、彩色多谱勒及门静脉造影多可得出明确诊断,脾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结论:区域性门脉高压症是可以治愈的,但有时发病隐匿,对无肝脏疾病的门脉高压患者,作胰腺系统的相关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可合并相邻多个脏器的损伤。虽然胰腺与脾脏在解剖结构上毗邻,但胰腺炎脾脏并发症较为罕见,仅占胰腺炎病人的1%~5%。胰腺炎时,胰尾及其周围病变可导致脾脏并发症,而且一旦出现则预示着病情的加重,病死率高达50%。胰腺炎脾脏并发症多为脾梗塞、脾假性动脉瘤、脾脓肿、脾假性囊肿、脾动脉破裂出血和脾破裂。晚近报道的脾胃区门静脉高压症,又称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pancreatic sinistral portal hypertension,PSPH),亦属此类。本文对胰腺炎脾脏并发症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